提升内蒙古文化软实力的途径选择
2011-11-06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课题组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课题组
提升内蒙古文化软实力的途径选择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课题组
近年来,内蒙古在较短的时间内创造了经济社会超常规发展的奇迹,被称之为“内蒙古模式”。然而,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区仍未根本改变或摆脱欠发达状态,特别是能够代表一个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第三产业、第四产业还相对滞后,文化软实力尚不能与经济增长速度相匹配,从而使发展的不平衡性日渐凸显,成为全面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重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文化软实力的具体特点,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寻求全面提升内蒙古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为此,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增强各民族人民群众的凝聚力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条件下,不同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的交锋比以往更加复杂和激烈,只是表现形式比以往更加隐蔽,博弈方式比以往更加曲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既处于“黄金发展期”,又处在“矛盾凸显期”。尤其不可忽视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持续三十年的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价值观的社会基础发生重大变化,各种外来的文化和观念杂乱纷呈,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影响,核心价值观缺位的问题随之出现。面对改革和发展所遇到的种种新情况新问题,面对各种错综复杂局面和各种不同的利益诉求,面对各种文化观念的相互碰撞,我们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念统领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回答当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惟其如此,才能引导人们用更加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才能确保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各项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确保各民族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确保地区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提升内蒙古文化软实力必须着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文化软实力是多种非物质性力量的聚合,但它的建设和发展却有赖于物质载体,或者说各种精神的因素总需要通过一定的物化的途径才能够进行传导,并作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进而转化成一种伟大的力量。如果说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那么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则是提升文化软实力最基本的途径。目前,内蒙古发展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使各项文化事业有了强大的依托,政府投入在逐年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在迅速改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为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国内外人才、资本、先进技术和理念开始流向文化产业;特别是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紧迫意愿和自觉行动。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奋力拼搏,开拓创新,实现内蒙古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区到文化强区的转变。
众所周知,文化资源的优势并不等于文化产业的优势。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走富有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符合内蒙古实际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是建设文化大区的最主要途径。虽然内蒙古拥有堪与自然资源媲美的文化资源,但目前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更充分地转化为经济优势,这主要表现在:文化事业仅靠政府推进,文化产业也仅靠政府推动,企业则缺乏积极性,尚未成为市场主体;文化生产的产业化水平较低,规模偏小,综合竞争力明显薄弱;文化产业生产能力较低,结构不尽合理,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文化产业人才、资金、技术均有很大缺口,投入严重不足,文化产业不论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所占比重,还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都还较低。扭转这种局面的根本途径,就是在着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虽然承担着推进文化事业发展的主要责任,但文化本来不应该完全由政府来“办”,况且政府也不可能包揽文化资源的配置、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全部职责。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表明,要使文化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就必须坚持在市场竞争机制下,进行资源配置,依靠商业运作,让最好的文化产品流行于市场,为社会潮流的引领者认知和接受,继而影响大多数民众。
三、提升内蒙古文化软实力必须深化改革,努力克服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文化产业政策,扶持文化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文化体制改革涉及到文化生产、文化流通、文化组织、文化结构、文化分配、文化权利等各个方面,既包括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区分,又包括对原有文化利益格局的调整;既包括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制度性障碍的破除,又包括原有文化经济格局的结构性调整和重组。目前,由于我区文化产业总体上尚处于起始阶段,文化产业政策还不系统、不配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相当数量的文化企业还没有真正转化为具有生机活力的市场竞争主体。行政干预过多,政企不分的现象仍然存在,市场对文化资源的配置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清除体制机制上的障碍,进而为内蒙古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开拓道路。为此,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即文化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通过政策的调节把文化市场的管理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政府应设立各种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对具有特色、市场潜力的文化项目给予奖励与扶持;可通过注资或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扶持文化信息网络、文化产业集团的建立以及各集团设备设施的更新和技术进步,从而提高其服务质量和竞争力;通过差别税率政策,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调控文化产业总量规模和水平;对文化产业现有资源进行整合,进一步理顺产权,促进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以提高竞争力。文化的产业化,说到底就是以现代的市场机制和生产管理方式对文化资源进行配置和开发、利用。当然,有些文化资源,特别是文物资源具有弥足珍贵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点,其开发利用必须以保护为前提。有些宝贵的文化资源由于其环境条件的变迁或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而正在衰退、消失,因此,必须把文化资源的保护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对已确定的重要历史文物及文明成果,通过立法或行政手段加以有效保护,合理利用。(2)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业内企业的家底一般都不厚,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多数文化企业资本积累不足,自我发展能力有限。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的不够完善和市场发育程度较低,投资者的收益预期与实际回报之间往往存在较大差异,致使我区文化产业吸引行业外资本的能力不高,文化企业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和快速发展。因此,必须从我区是欠发达地区这一实际出发,为文化产业投资融资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广泛吸纳国内外资本,力争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把自己的文化资源与国内外高品位的资本相结合,借以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要改变文化产业生产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和文化企业自身积累扩大再生产的方式,运用投资控股、金融信贷、资本市场融资等手段,加快建立和发展文化产业基金组织、文化投资公司和投融资平台,加快投资主体多元化,尤其要鼓励民间资本的参与。(3)重点抓好产业化项目。要加大文化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实施以项目带动产业的发展战略,积极培育数字、动漫、多媒体、广告设计、创意策划、软件开发等新兴文化业态,增强文化园区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逐步建立起一批具有区域文化特色和优势的文化产业项目,推出一批能够引领潮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项目,实现文化产业的集群式发展。
四、培育和完善文化市场机制,造就和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使文化产业有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发育和发展的土壤,也是连接、沟通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者的中介,文化市场的发育程度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化产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因此,必须在大力拓宽文化市场的同时,注重加以完善和规范,以便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大力造就文化创新人才和经营人才,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才是根本,是成败的关键。优秀产品的创意和生产、市场的开辟和占领、乃至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无不取决于人才的素质和智慧。因此,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首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吸引人才、造就人才、使用人才的科学机制,营造出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社会氛围。要结合我区民族文化大区建设“九个一批”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加强文化项目建设、硬件设施建设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使我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齐头并进,逐步实现从文化事业主导向文化产业主导、从政府意志主导向市场机制主导的转型。
五、树立民族文化品牌形象,充分发挥草原文化优势,在突出地区特色、民族特色上下大功夫
如何选择、确定文化发展的路径和战略,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草原文化是我们的资源优势,也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经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我们有了“鄂尔多斯”、“伊利”、“蒙牛”、“昭君”等驰名品牌;内蒙古大草原生态、绿色的自然景观和原住民族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闻名遐迩,早已成为内蒙古的名片。但是比起内蒙古文化资源的富集程度和可开发利用的潜在价值,我们所做的还远远不够。比如,内蒙古的生态环境具有独特性、原始性、完整性、多样性的特点,在发展旅游业方面有着独特优势,以草原生态、民族风情为特色的文化娱乐、休闲旅游发展空间还很大。如何增强草原旅游业的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品位,为消费者提供更加现代化、人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仍然是有待继续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开发好内蒙古丰富的文化资源,精心打造区域文化品牌的“草原形象”,实现民族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不仅是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必由之路,而且也是保护中华文化多元格局的切实需要。“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这一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草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主干部分,是提升内蒙古文化软实力所必须坚守和弘扬的精神财富。只有把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当中,使之成为我们树立民族文化品牌形象,发挥草原文化优势,突出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核心理念,才能够走出一条内蒙古自己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六、树立新的文化产业意识,调整文化事业、产业布局和结构,重点组建一批大型文化产业集团
虽然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区文化产业有了很大发展,经济效益也在稳步提高,但是与全国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水平相比,差距仍比较大。整体水平和效益不高,结构不尽合理,经营分散,尚未形成优势等问题相当突出。要打破文化产业管理上的条块分割,区域垄断,为文化产业的集团化运作创造条件,促使形成一批有潜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逐步走向规模化、集团化道路。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的影视集团、出版集团及传媒集团相继成立,集团集聚效应正在初步显现。要提高我们的文化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品位,充分发掘草原文化的价值,运用其丰厚的底蕴与资源,适应现代受众的审美需求和愉悦方式,借鉴国际文化生产的先进经验,进行富有创意的开掘和提炼,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和产品。
面对本地区特点,如何扬长避短,走出一条在现有条件下使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产品,使文化产品转化成文化品牌,使文化品牌转化成文化消费服务热点的文化经营之路,已是内蒙古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我们要紧密结合我区草原文化的特色、种类、传承价值、所占优势,结合我区文化产业的装备水平、资本实力、研制开发水平等状况,确立和实施以文化旅游业、文艺演出业、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文博会展业等为重点,带动其他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的民族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战略。特别是要在提升整体文化发展水平、增强文化输出能力上下功夫,力争早日用我们的思想观念、文化教育、制度机制、科学技术、品牌效应吸引人、影响人;走出自己的文化发展之路,在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民族文化创造力上下功夫,就像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等著名企业及其产品,开辟出了一条通向世界的优势产业之路一样,力争早日走出一条富有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优势项目、优秀人才、优质产品富集,文化影响力强劲的发展之路;在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改善民众文明形象上下功夫,力争早日使内蒙古人的精神风采、道德风范、文明形象成为表率,成为内蒙古感召力、亲和力的重要源泉——这些都是提升内蒙古的文化软实力所必须树立的目标。□
(执笔:陶克套)
责任编辑:张燕翎
相关链接:
以提升自治区文化软实力为重点推动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乌兰在今年的全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牢牢把握推动文化科学发展这条主线,按照自治区“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研究出台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意见。一是抓创作推精品。按照中央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的要求,研究制定全区重点文艺创作三年规划,建立和完善重点文艺创作题材库。深入实施文化艺术长廊建设计划,扎实推进重大历史文化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启动实施音乐、舞蹈、书法、曲艺等项目长廊建设计划。办好第八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弘扬草原文化,遴选展示文艺精品。精心实施文化名家和“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培养一批宣传文化领域的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二是抓建设重服务。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惠民工程,落实好、巩固好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技馆、图书馆等向社会免费开放政策。要加强历史和民族文化的挖掘与保护,研究运用好文化资源普查成果,做好元上都遗址申遗工作。要组织开展好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抓改革增活力。按照中央“今明两年基本完成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的要求,加快推进全区有线电视网络资源整合和转企改制、文艺院团资源整合和体制机制改革、盟市及旗县电影发行放映单位转企改制、盟市电台电视台合并,积极稳妥推进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健全盟市、旗县两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确保按时完成改革任务。进一步深化发行、出版、电影全行业转企改制成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制定《直属国有文化企业管理办法》,成立国有文化企业资产管理委员会。四是抓产业促发展。研究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扶持和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在重点文化产业各门类中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壮大文化产业总体实力,提高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