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建平:地球科学道路上永不停歇的探索者
2011-11-06张绪勇
本刊记者 张绪勇
钱建平:地球科学道路上永不停歇的探索者
本刊记者 张绪勇
专家档案:
钱建平教授是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学学科带头人、广西教学名师,广西矿业协会矿业技术专家委员会专家,《桂林工学院学报》编委,《矿产与地质》编委,《矿业研究与开发》理事。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地球化学协会会员。并担任《基础地质学》国家级精品课程课程负责人,基础地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先后承担科研项目42项,作为项目负责人35项,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22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50余篇。两次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一次获省级教研成果特等奖。
飞船载人、大陆钻探、海底深潜,一部科学史,就是人类的视野不断拓宽的历史,无论是上天入地还是下海登极,它们都与地球科学有着深厚的联系。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有一位一生潜心于地学研究的人,他就是桂林理工大学钱建平教授。多年来,他不仅为企业和科研单位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地质人才,在地质研究领域,更是硕果累累!
热爱地质苦钻研名师指导夯基础
在黄山新安江旁长大的他,童年时期就为河边那一颗颗五颜六色的小石头着迷,年少的他未曾想到爱好竟成就了一生的事业。1973年的高考后,在公社十几个考生共享仅有的两个上学的指标中,他被推荐上了桂林地校。重新获得的学习机会令他万分珍惜,上课之余他醉心于各种地质书籍,十年浩劫,图书馆专业书籍很少,他甚至翻遍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大众地质杂志。每次野外实习他都细心观察,认真记录,勤于思考。实习报告总是被老师表扬或推荐到总结会上交流。1976年留校后,他被选送到冶金部地质进修班学习,有幸聆听张本仁院士、赵伦山教授讲授和金振民院士野外指导。1982年考上中科院长沙大地研究所研究生,他师从陈国达院士和知名地球化学家刘成湛教授。1996年在中科院地化所学习期间又得到欧阳自远院士和吴学益研究员的悉心指导。名师大家的直接指导启迪了他的科学思维,开阔了他的学术眼界,同时也使他得到了扎实的专业基本功的训练。
明确目标求创新交叉学科出成果
与初出道的年轻教师一样,工作伊始他热衷于矿床学的研究,随着教学工作的深入,他深刻体会到,矿床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矿床学理论植根于各门基础地质学科之上。因此在确定研究生的方向时,他选择了交叉学科——构造地球化学,把成矿物质的运动和成矿空间问题有机地统一起来,从此便在这一领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他首次将大地构造地球化学运用于一个具体地区,探讨一个地区大地构造地球化学与成矿演化。他以极大的勇气只身一人骑自行车跑遍了粤西山山水水,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地质资料,系统总结了粤西不同大地构造阶段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演化规律,提出了中生代独特的成矿优势条件。其研究生论文1987年被邀请在北京国际大陆岩石圈和构造演化学术讨论会宣读。
构造地球化学的基本思想是构造作用不仅能产生物理变形也能引起物质组分的变化。然而构造动力作用究竟能产生多大程度的组分分异以及组分分异又有何规律?他认为只有对相对纯化的构造地球化学系统深入研究才能得到有说服力的证据。他选择广西灌阳碳酸盐岩层滑断裂,综合宏观构造、显微构造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系统的研究,阐明了碳酸盐岩区层滑断裂的分带模式和形成机制,总结了层滑断裂作用过程中的构造地球化学作用、特征指示元素和元素稳定性序列。其成果1993年被邀请在全国第三届构造地球化学会议宣读,并获优秀论文一等奖。
他长期耕耘在构造地球化学领域,努力为构造地球化学学科添砖加瓦。他先后撰写了“构造地球化学浅议”,“构造动力成矿理论的若干问题”,“构造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及其在微细浸染型金矿中的应用”等一系列论文,对构造地球化学的定义、理论基础、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找矿应用进行了深入系统的阐述,并提出独到见解。他阐述了广西珊瑚钨锡矿床成矿期构造应力场、热力场和地球化学场的耦合作用;提出了扬子地台西南缘铅锌锑金矿床的动力成矿机制;建立了黔西北铅锌矿构造地球化学实验组合模型和构造动力热流泵成矿模式;阐明了成矿期伸展作用与桂西北高龙金矿形成和演化机理。
求真务实图进取投身生产第一线
他长期深入矿山企业,为企业解决找矿和生产难题。他不介意科研项目的级别和大小,而在乎选题是否具有实际意义。多年来,他的足迹踏遍祖国山山水水,千沟万壑。他先后对广西珊瑚钨锡矿、黔西北铅锌矿、山东望儿山金矿、东准噶尔金铜矿等地数十个矿床进行了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找矿效果。
根据滇黔桂一带红土型金矿的成矿特点,他选择危机矿山—广西高龙金矿鸡公岩矿段周边的缓坡凹地开展深层土壤地球化学找矿,发现了两个金矿体。他通过成矿构造分析,厘定了云南那能矿区雁列褶皱控矿构造样式,运用构造地球化学方法找矿,在矿区东延地段发现了新的矿体。他承接安徽黄山地质调查所砚石矿普查项目,根据歙砚板岩产出的相似层位类比,带领师生翻山越岭跟踪追索,终于在绩溪县洪坑中元古界大谷运组发现一储量可观的砚石矿床。他承接山东莱州市金仓公司望儿山金矿矿坑涌水勘查项目。面对矿区异常复杂水文地质情况:矿坑涌水冷热水复合并存;不同方向断裂均控水;矿体上下盘均出水。几个单位工作未果先后撤离。他迎难而上,综合运用自己构造地质和地球化学强项,组织水文地质和物探技术人员联合攻关。他抓住成矿后断裂控水这个主要矛盾,通过地表调查和井下观测查明出露的控水断裂,运用电法勘探查明隐伏的控水断裂,建立了似网格状控水断裂系统,提出了反倾陡倾断裂
于平常处显奇崛环境地化开新篇
九十年代初期,地质行业不景气,地质科研项目急剧萎缩。他不甘于寂寞,从身边的问题入手,自主选题。通过大量查阅文献,他发现城市汞污染是全球共同性的环境重大课题,酸沉降地区汞污染更为突出,桂林市土壤和农作物亦存在明显的汞污染问题。他利用实验室的GX-3型测汞仪,开展了桂林市汞污染的研究。他发挥自己专业所长,扬长避短,形成特色。他从城市大环境出发,立足于大气、土壤、水体和植物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在汞的环境地球化学领域发表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
其代表性成果“桂林市及近郊土壤汞的分布和污染研究”,首次完成了对桂林市100平方公里表层和底层土壤系统取样分析,阐明了土壤汞污染的空间分布、污染来源及其影响因素,提出污染区段和未污染区段具有不同的重金属元素组合和汞的存在形式。据中国期刊网检索,该论文发表后被引次数达41人次。“桂林市菜地土壤-蔬菜系统汞污染研究”提出了“化石能源燃烧释放的Hg污染正形成许多现代城市大气Hg吧,城市Hg污染来源的结构有了明显的变化”的新认识。“漓江水系汞的分布和污染研究”,提出“漓江水系汞污染来源具有多元性,城市河流是城市汞及重金属污染最大的汇”。“桂林市公路系统汽车尾气汞污染研究”,率先提出了公路汽车尾气汞污染的科学命题。该方致矿体上下盘透水的认识,他独树一帜运用稀碱组元素判断水源,提出矿区热水为深断裂循环地下水来源,并沿交汇构造上侵形成热柱构造的新认识,为矿山防治水害,实现矿山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做出了重要贡献。向的研究迄今已获得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省自然科学基金和一项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的资助。
春华秋实忙耕耘教书育人结硕果
他长期担任地质教研室主任,作为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学教授,学科带头人,他重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如在构造地质学教学中注重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把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思想贯穿于填图实习组织过程,提出问题式评价法进行《地球科学概论》公共选修课考核方法的改革,提出地质新技术发展带来的教学手段的变革、问题和对策。2006年他主讲的《基础地质学》获得广西首门本科类国家级精品课程。他本人获得广西高校教学名师称号。2007年他负责的基础地质实验教学中心获得广西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他深知特色是一个专业存在的依据和生命力。他带领基础地质教学团队,将实践教学融汇贯穿于理论教学之中,形成“重视实践教学过程;传统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地质技术手段并重;因材施教,实施不同层次科研活动”三大特色;针对工科应用专业和基础地质教育的特点,构建和实施了“兴趣驱动—实践贯通—强化能力”的教学模式;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入手→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目标,即重两头抓中间“两点一线”的教学模式。2009年该成果获广西高校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伟大来自于平凡,于平凡中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情。钱建平教授相信只要方向正确,脚踏实地,不骄不躁,坚持不懈,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终究会成就一番事业。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会一直坚持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