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武术发展的强心剂
——军国民教育思想

2011-11-06刘晓丽

武术研究 2011年6期
关键词:国术民国武术

刘晓丽

(湖北民族学院体育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民国武术发展的强心剂
——军国民教育思想

刘晓丽

(湖北民族学院体育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较为详尽地论证了民国时期军国民教育思想对武术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认为军国民教育思想不仅极大地改变了当时的社会风气,而且还促进了武术进入正规学校教育,加速了武术的竞技化、社会化、科学化进程,为民国武术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

民国强心剂军国民教育思想影响

1 前言

军国民教育思想是由西方国家推行军国主义政策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思想流派,它萌芽于清朝末年的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前后发展到鼎盛时期,二战后,由于国际社会反对强权,呼吁和平与公理,军国民教育思想被迫退出历史舞台。虽然军国民教育思想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但其在近代历史上的影响作用却十分重大而深远,尤其是对民国时期武术发展的影响。

2 军国民教育思想的起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之内在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之外在原因,二者互相作用、缺一不可。军国民教育思想在中国盛行的外在原因首先应归结于西方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该思想所宣传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人为淘汰”等理论,从社会意义的角度讲,具有斗争、进取的精神,在先进知识分子看来,这种精神正是医治中国创伤的一剂良药。而另一个重要的外在因素是西方军国主义国家的榜样作用。德国的强盛,尤其是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之邻,区区弹丸小国却能称霸一方,个中原因,当归结为军事兴国。

军国民教育思想产生的内在原因主要应归结于清末民初中国的基本国情——内忧外患的国家政体,某种程度来说,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满目疮痍不堪回首的苦难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政界要员及仁人志士认为,处于这“列强环伺,虎视鹰瞬”[1]的紧急关头,要想振衰祛弊、力挽狂澜,唯有尚武强国,实施军国民教育。

3 军国民教育思想给民国武术发展带来的蓬勃生机

3.1 传统武术进入正规学校教育的催化剂

民国初期,许多社会名流人士认为,“国势衰微,欲弱为强,必须先谋种族强盛”[2]因此,武术被作为一种尚武强国的重要手段而推向学校。1912年,北京体育研究社成立后,“京师各校渐向社中聘请教员”[3],教习武术。创建于1915年的上海女青年会体育师范学校也开设了武术课,鉴于此,一些教育界人士提出要把武术列为正式的课程内容。1915年4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北京体育研究社许禹生等提出的《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案。教育部明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4]至此,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武术,正式敲开了学校教育的大门。

表1 民国时期提倡武术进入学校教育的一些提议案

3.2 推动了武术社会化进程

民国成立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十分重视国民的身体素质,重视体育,提倡尚武精神。在军国民教育思想的激励下,民国各级政府部门,都十分注重培养广大民众的民族精神,将广大民众的体格和精神的培育视为国家大事,先后颁布并通过了诸多有关成立武术组织的决议案。

表2 民国时期颁布的有关提倡社会武术的决议案

另一方面,广大民众也在各种武术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对武术活动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1933年,金倜庵指出:“今太极拳一道,经当局者特别提倡,而学者随益见众多,各地之设社传习者亦不可指数。”[5]随后,1936年,吴公藻亦描述到:“近年来当道诸公,提倡国术不遗余力,用以振发民族尚武精神,引起国人注意,而一般机关,及学校法团,尤注重太极拳,风行所至,几遍全国。[6]

当时全国有两大最具影响的武术组织,上海精武体育会和南京中央国术馆,围绕这两大武术组织,辐射出了众多地方精武分会和地方国术馆,加上其他社会武术组织,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武术组织网络体系。

表3 民国时期部分各地主要社会武术组织归类表

3.3 促进武术竞技的勃兴

在崇尚勇武的军国民教育思想影响下,有人认为“按国术之性质,本为一种竞技运动,非重比赛,无以判优劣……若提倡国术而不使之竞技化,则此种单纯之演习,既乏攻守之经验,又无裨自卫之实用……”[7],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现代武术竞赛便渐渐拉开了序幕。

民国时期武术赛事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类是单独的武术比赛,如1923年4月,由马良、唐豪和许禹生等在上海发起组织的“中华全国武术大会”,以及由中央国术馆组织举办的两次“国术国考”,为了搞好“国术国考”,还专门编写并颁布了《国术考试条例》和《国术考试细则》,相当于现代体育竞赛的《运动竞赛规程》。另一类是综合性运动会中的武术比赛。

表4 中央国术馆成立以后的一些武术论著例举

武术进入现代体育运动竞赛的轨道,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也是当时武术发展的一大特色,尤其是武术竞赛规则的制定与实施,更是近代武术向竞技化方向发展的一大尝试,其阶段性进展、其探索性成果,对当代武术竞赛的发展也无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借鉴作用。

3.4 加速了武术理论研究的进程

旧时传统武术的传习方式基本上是靠师徒之间口传身授,而且由于门户之见,一些拳种只在本门或本家族这样一个极其狭小的空间传承,很难跨越地域与血缘的障碍,专门立书著说的情况比较少见。在宣扬军国民教育思想的背景下,民国时期,广大民众习武的社会风气日渐浓厚,随着武术技术体系的不断完备,在客观上也必然要求理论上的跟进。因此,这一时期大量武术理论专著也如雪花般纷至沓来,武术书刊作为武术传播渠道的重要纽带,极大地改观了武术理论匮乏的状况。

同时,这一时期武术的学术氛围十分浓厚,以武术为题材的讲座屡见不鲜,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专题讲座,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武术理论研究的进程。1935年上海市国术馆应国术统一社的邀请,与上海各武术团体共同发起“国术演讲会”,由各发起团推举演讲人,选择讲题。地点在大陆商场精武体育会,从六月二十日开始,每星期日讲演一次,“听讲者颇形踊跃”[8]。

表5 国术演讲会日程表

3.5 迎来了武术科学化发展的春天

3.5.1 武术唯物史观的兴起

中国武术历来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例如关于武术的历史渊源,往往被信口附会、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乃至神传仙授,还有人无限夸大武术的功能作用,这对武术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一些学者开始认识到,近代西方体育的发展,“得科学的佐助不少,所以随科学的进步而进步,决不像我们国术的因袭、墨守。”[9]在首次中华全国武术运动大会期间,武术家唐豪曾组织医生对八十余高龄的查拳名家何玉山进行了多组生理指标的测试,采用科学的方法观察与验证武术对于人体的锻炼效果,开了用科学方法研究武术功效的先河。还有些武术家极力倡导武术比试,以此来观察各种武技的实际技击效果。刘蔚天曾评述说,这些研究的意旨在于“把前代遗留下来‘武艺’上的东西——合理的使它存在,不合理的要无怜惜地剔出来,扬弃了它,作一度新的整理和估价。[10]

3.5.2 武术科学化探索之路

20世纪20年代初,一些来华的西方体育家轻蔑地认为中国武术只是与空气打架的东西,“既乏教育价值,又不合生理的需要”。针对这些论断,一些武术家进行了尖锐而有力的反驳。武术缺乏科学性与缺乏科学的整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于是,他们开始借鉴现代西方自然科学来研究武术,吴志青在《科学化的国术》一书中专门论述了武术与力学、生理、心理的关系。还有人进一步运用力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对武术进行深入的研究。

3.6 演绎了武术的多元化价值体系

中华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自其诞生之日起便有了其原始的价值体系,在兵戎相见、金戈铁马的烈火硝烟里,在宗族械斗、秘密结社的社会氛围里,武术所固有的军事价值与自卫健身价值等被体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当时代的号角吹响在二十世纪后,中华武术的价值体系也开始向多元化方向纵深发展。民国时期武术的价值体系总的来说大体可分为技击防卫、强身健体、教育人格、振奋精神、培养道德和娱乐审美等,多方位的价值取向促进了民国武术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

4 结语

军国民教育思想是在西方国家推行军国主义政策的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思想潮流,虽然它也存在其自身的一些弊端,一些消极因素,譬如舍本逐末,不顾自身特点盲目效仿西方军事体操的教学模式以及脱离实际,稍嫌夸张的社会尚武风气等,但它的积极作用却是毋庸置疑的,是占主导地位的,对民国武术发展以及社会风气的转变起到了振聋发聩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1][7]张之江.张之江先生国术言论集[M].中华民国二十年三月三十一日版:113,115.

[2]马良.中华北方武术体育五十余年纪略[J].体育与卫生,3(3).

[3]体育丛刊[J].北京体育研究社,1924.

[4]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347-348.

[5]金倜庵.太极拳图说.太极拳之源流[M].上海:上海武侠社,1933.

[6]吴公藻.太极拳讲义[M].上海:鉴泉太极拳社,1936.

[8]王庚.谈国术[J].体育研究与通讯,第一卷第四期.

[9]苏恒东.国术是什么[J].勤奋体育月刊,第2卷第6期.

[10]刘蔚天.于武艺丛书的感言[M].上海:上海市国术馆,1937.

Military National Education Thought:the Cardiotonic for Wushu Development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Liu Xiaol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Enshi Hubei 445000)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logical inference and so on,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the Military National Education Thought to Wushu development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detail.The study findsthat the Military National Education not only dramatically changed the social atmosphere,but also speeded up Wushu into the regular school education,its competition,socialization,scientific process and so on,and brought about the vital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Republic of Chinacardiotonicmilitary national educationinfluence

G85

A

1004—5643(2011)06—0022—03

刘晓丽(1980~),女,讲师,上海体育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猜你喜欢

国术民国武术
民国时期国术教育的推行与困境
民国时期武术家群体的“国术观”
——以浙江国术游艺大会汇刊为中心
《时报》与民国国术传播研究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南京国民政府国术推行工作述略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武术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