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英象似性程度分析

2011-11-04

大众科技 2011年4期
关键词:任意性句法隐喻

田 薇 李 新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北 十堰 442000)

汉英象似性程度分析

田 薇 李 新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北 十堰 442000)

文章试图以象似性为出发点、媒介,利用象似原则和隐喻理论来分析汉英象似性程度,通过对词根或字、词、句子、语篇这4方面的分析来论证汉语的象似性程度要高于英语。同时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证和说明引起大家对象似性的认同,并更广泛地将象似性原则应用到语言研究中。

象似性程度;象似原则;隐喻;汉语;英语

(一)引言

与象似性相反的概念便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此理论由瑞士语言学家,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于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任意的。因为我们所说的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体,所以我们可以简单地说:语言符号是任意的。”任意性就是不可论证性,即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自然联系。随着索绪尔在语言学研究领域地位的不断攀升,此理论也随之被人追捧甚至当成是至理名言。语言学大家萨丕尔在其《语言论》一书的引论中也论述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乔姆斯基也认为语言的能指和所指毫无直接关系。然而此理论建立的前提即是:语言是一个自治的系统,任意性原则和自治性原则密切相关。一旦把语言定义为自治的系统,那语言就与外部世界,人类的体验与认知没有关系了,语言符号也就具有任意性了。基本与索绪尔同年代的美国实用主义和符号学的创始人、著名哲学家皮尔斯首先使用了Icon一词,并用Iconicity这一术语来表示符号形式和所指事物之间存在一种自然关系。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任意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可论证性(理据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可论证性(理据性)作了全方位的考察,提出了词汇理据、成语理据、临摹性理据和经济性理据等。一些功能主义和认知语言学家从语言和认知的关系出发,通过观察、总结、归纳对语言结构的象似性或非任意性展开研究,发现皮尔斯的理论更适用于语言符号,更有说服力。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很多专家学者也对索绪尔任意性原则提出质疑。许国璋的解释为:“原始时期的语言符号是任意的,部落社会时期是约定俗成的,文明社会时期是立意的。如果说语言有任意性的话,那也只是限于原始时期,在此以后就不是任意的了。”李葆嘉认为任意性原则是索绪尔虚构的,该原则实际上反证了符号的可论证性。王寅认为“索绪尔在强调‘任意性支配说’时显然没有考虑到汉语的情况。汉语在字层面、词层面和句层面上的象似性情况十分突出,而在字层面上不仅反映在形义之间的关系上,而且在音义之间也存在大量的理据性现象。”虽然经过很多年的讨论和争辩,我们仍然不能果断地提出任意性可以取代象似性或象似性占据统治地位这样的论断,而且过分强调两者之间何为第一性已不再重要,我们更倾向于接受语言中既有象似性又有任意性,它们是相互对立的,同时又统一在同一语言符号内部,互相补充,有机结合,不能互相否定,又不是彼此孤立的。本文不再以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地位为中心论题,象似性的分析力和解释力是不可否认和忽视的,本文试图利用象似原则和隐喻理论来分析汉英象似性程度,试图通过对词根或字、词、句子、语篇这 4方面的分析来论证汉语的象似性程度要高于英语。

(二)象似性的基本理论

象似性主要指语言形式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体验感知和认知方式,语言形式是基于人们的经验方式、认知规律、概念结构的。正是因为在现实和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一中介,现实世界是通过人类的认知加工之后才与语言符号发生联系的,由于不同民族、不同人群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这才出现了语言形式和现实世界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较大差异,即使是拟声词,虽仍可隐约地体会到音义之间的拟声关系,但也绝不是、也不可能是自然声音的复制。[6]下面对象似性基本理论作简单介绍,以利于大家对下文的理解。

象似原则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条:

距离象似性原则。认知或概念上相接近的实体,其语言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也相接近,就是说,概念之间的距离跟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相对应。例如,领属关系分“可让予的”(如“我的帽子”)和“不可让予的”(如“我的母亲”,“我的鼻子”)两类,领有者和领有物之间的联系程度后一类高于前一类。对大量语言的调查表明,两类领属结构成分的距离也是后一类小于前一类。试比较英语“a hat of mine/my nose”,汉语“我的帽子/我妈妈”。英语限制性定语从句与被修饰的名词挨得紧,同在一个语调拱度内,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与名词断开,有自己的语调拱度。

顺序象似性原则。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映照他们所表达的实际状态或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因为一般总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先有条件、后有行动,所以复合句中原因从句和条件从句大多在主句之前。词序较特殊的句子,如将对比成分、疑问成分、强调成分置于句首,也是遵循“将说话人急于表达的、对听话人而言预测较低的信息首先说出”的顺序象似原则。

数量象似性原则。量大的信息,说话人觉得重要的信息,对听话人而言很难预测的信息,表达它们的句法成分也较大,形式较复杂。例如,复合词的语素数目多于单纯词,句子的语义重点带有额外的重音,而可以预测的话题因信息量小而经常省略等等。

下文就试图利用上述象似原则和隐喻理论(下文中提及),从词根或字、词、句子、语篇这4方面来分析汉英象似性程度。

(三)分析

1.词根或字

世界上的文字有很多种但大体可分为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两大类。英语就是表音文字的一种,而汉语是表意文字的代表。尽管学术界公认的是,欧洲的字母文字来源于希腊字母,而包括希腊文字在内的世界各种字母文字共同的祖先是以腓尼基字母为代表的闪族文字。闪族文字是在埃及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拼音字母。但是在英语中已经很难看到象形文字的迹象了,反而在汉语中却很突出。例如:

上面是大汶口出土的两个“旦”字,第一个“旦”字的最上方是太阳,中间是云气,下边是数峰并立,全部的意思是一轮红日从山后在云气中升起,表示早晨的意思,第二个“旦”字虽然省去了“山”形,但仍可寓太阳初升之意,而后来的甲骨文、金文的“旦”字,正是由大汶口“旦”字演变而来的。汉语历来有“书画同源”一说,“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每个汉字背后就是一幅图画!汉字源于象形,古代汉字与所表物之间的象似性程度远远高于当代汉字,因为汉字处于不断简化的过程中。汉语有“六书”造字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如汉语中以人体为基础所形成的汉字,例如:人(仁)、大、天、夫(父)、元、从等。在形状上与其所表之物和概念存在一定的象形理据。而英语中词根或词干的形式与意义的象形理据性远远小于汉语,若分析英语中派生词和复合词的组成部分才能得出其理据性。

2.词

在词的层面,这里主要对比汉英构词法上的差别。汉语构词的主要方法之一是“修饰语 + 中心概念词”的“定中构词法”。在构词时更注重生物和物体在意念上的范畴属性,突出表示其“义类范畴”。如汉语名词中表示范畴的基本层次词:树、花、草、木、鸡、鱼、牛、羊,以及馆、室、场、所、酒、笔等,都可在其前面加上各种表示“种差”的字词来构成大量汉语词。试比较:

我们会发现,汉语使用定中构词法在派生词汇,而英语常用一个单独的词来表示,所以定中构词法在英语中应用范围不是很广泛,英语更注重突出词性这一语法范畴,广泛使用词缀,特别是后缀来改变词性,如名词常用-tion, -sion,-ment, -ship, -ity, -ness, -ance等后缀结尾;大多数形容词用-ous, -ive, -ary, -ory, -able, -ible, -al, -ial,-ant, -ent, -ful, -ish等结尾。这样在范畴属性上就没有汉语突出,象似性程度也就不高。

另外,汉语是音节文字,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同音字词特别多。汉语总共有21个声母与35个韵母,但只产生了406种搭配,出现了很多轮空现象,很多声母和韵母不能搭配成一个音节。这些音节再配以 4个声调时也有轮空现象,只有约1330个带声调的音节。因此汉语用这些有限的音节,要表达约 11000汉字,多义词也就特别多。同音字和多义词都是通过隐喻方式体现象似性的典型,隐喻以相似性为基础,并创造相似性。前者指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性,人们不自觉,或较容易就可发现期间的相似性;后者主要指人们在认知基础上将本体和喻体并置使用后,就在两者之间创建出一种新联系,从而使得人们可从一个新角度来认识事体,因此隐喻中蕴含着象似性。汉语中常用谐音来获得隐喻义,例如:《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中四名主要人物的名字:元春、迎春、探春、惜春中的元、迎、探、惜四个字是“原应叹息”的谐音,耐人寻味,这组名字暗示了他们的悲惨命运。说到多义词,词义引申的主要方法就是隐喻,例如:“果”中心意义是指树木的果实,后来人们常用来比喻事物最后的所得结局,就有了“成果、结果”之意。从汉语构词,同音字、多义词的数量上来看,汉语的象似性程度要高于英语。

3.句子

首先,汉语在更大程度上遵循时间顺序的象似原则。“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次序决定于他们所表示的概念领域里的状态的时间顺序。”[8]汉语中至今被认为互不相干的大量次序规则,它们规定处所状语的位置、介词短语的位置、工具和情状副词的位置、持续副词和频率副词的位置、结果和程度补语的位置等。而一条时间顺序的象似原则就能囊括所有这些规则。例如:

他坐公共汽车到这。(He came by bus.)

他到这坐公共汽车。(He came here to ride in a bus.)

他在马背上跳。(He was jumping on the horse’s back.)

他跳在马背上。(He jumped on the horse.)

汉语句子的语序与动作顺序相一致,而相应的英语句子语序受抽象的句法规则(如介词短语必需置于动词后)的支配。因此,汉语句法的基本手法是按照某些具体的概念原则把句法单位编织在一起,也就是说,汉语句法参照概念领域的原则多于参照句法和形态范畴上起作用的原则。从语义和概念结构到表层结构的投射来看,像汉语这样缺乏形态的语言是采用直接映照的方法,而英语则有较多的间接投射,汉语句子的表层形式更接近于底层的逻辑形式。有学者认为:汉语是“图画式”语言,“图画”的象似性更大些。

另外,汉语在更大程度上遵循距离象似性原则。以汉英中最普遍使用的存在句为例:

杯子里有水。(There is some water in the cup.)

人们使用存在句主要想表达的就是在一个双方认知共识的一个区域存在某物。而表达这一概念的时候,人们最先接触的就是这个区域(杯子里),然后才是杯子里的水,汉语在这方面严格遵循了距离象似性原则,空间里最先接触的在表层结构中最先表示出来,而在对应的英文表达中,句子的开始用“There”来映射一个空间,这里的“There”没有任何意,与副词“There”不同,它只占据了一个主语的位置,而真正的处所短语在句子的末尾,显然不如汉语的象似性程度高。

4.语篇分析

人们在认知某一事件时,往往会包括很多思维单位,思维有一个起始点,然后就可沿着这一起始点展开思考,形成一个思维群,这个起始点就是话题。话题常常提供了已知信息,作为一个分句在认知上的参照点,也是一个叙述的出发点,一个话题若能在一个句群中实现统领性功能,也就是说是以一个认知参照点为依据的,这个句群就能形成一个连贯的语篇。符合人们的一般思维方式和认知程序:从熟到生。语篇中话题的统领功能在汉语中表现的很突出,汉语中一个段落或语篇中开头的话题,常为其后若干分句表述的论题,后面的话题可能是“话题—述题嵌套句”,也可能是多个平行述题,也可能是嵌套句和平行句的结合使用。此时,就形成了多个述题围绕一个论题展开叙述的情形,这既符合人们的一般认知方式,也很容易构成一个更为具体的认知世界,就自然能使语篇具有认知上的连贯性。例如:

花园以水池为中心,布局紧凑,简洁自然,清雅贞静,亭榭廊舫,精巧玲珑,亭阁错落,奇石清流,宛转相续,古树奇花,色姿见著,高墙峻宇,回廊曲槛,林间楼阁,若隐若现,山池相映成景,造型玲珑俊秀,是苏州古典园林代表之作。

该段落开头起语“花园”是论题,同时也是认知参照点,具有“统领性”作用,其后跟了一连串的短语、分句作表述,描述了一个关于“花园”的认知世界,从而形成了一个连贯的语篇。而英语属于形态语言,注重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分句常须用主语,分句之间多用连接词语,汉语属非形态语言,并不注重句法构造形式上的完整,只要语句在意义上连贯,后语可搭前言,不必强求句法构造形式的完整性,句子主语的语法功能并不重要,连接词也可有可无,这样话题的起语就变得格外重要,同时也增加了人们认知方式和语篇连贯之间的联系,使其象似性增强,高于英语。

(四)结语

任意性与象似性之争现已持续很多年,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全面很透彻,已经普遍达成共识,两者都有其合理性,只是体现在不同层面上。本文以象似性为出发点、为媒介来分析、对比汉英的象似性程度。通过分析汉语为表意文字,每个汉字背后都有一幅画,在形状上与其所表之物和概念存在一定的象形理据,所以在词根和字的层面上汉语的象似性高于英语;汉语构词的主要方法是 “定中构词法”,在构词时更注重生物和物体在意念上的范畴属性,突出表示其“义类范畴”,汉语中同音词,多义词较多,要通过隐喻来获义,隐喻中又蕴含着象似性,所以从词的角度出发,汉语的象似性高于英语;汉语句法参照概念领域的原则多于参照句法和形态范畴上起作用的原则,在更大程度上遵循时间顺序、距离象似原则,所以在句子的层面汉语象似性高于英语;最后,语篇中话题的统领功能在汉语中表现的很突出,汉语中一个段落或语篇中开头为话题,符合人们的一般认知方式,构成一个更为具体的认知世界,使语篇具有认知上的连贯性,所以从语篇的角度出发,汉语的象似性高于英语。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得出结论:汉语的象似性程度高于英语。同时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证说明引起大家对象似性的认同,并更广泛地将象似性原则应用到语言研究中。

[1]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局,2003:101-184.

[2]王艾录,司康珍.语言理据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33.

[3]许国璋.许国璋论语言[C].北京:外研社,1991:32.

[4]李葆嘉.论索绪尔符号任意性原则的失误与复归[J].语言文字应用,1994,(3):22-28.

[5]王寅.象似性辩证说优于任意性支配说[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5):3-8.

H002

A

1008-1151(2011)04-0197-03

2011-01-30

田薇(1984-),女,湖北十堰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助教,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从事认知语言学研究;李新(1980-),女,湖北十堰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讲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从事应用语言学及语用学研究。

猜你喜欢

任意性句法隐喻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聚焦双变量“存在性或任意性”问题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关于索绪尔任意性原则的争论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