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考试不宜“一刀切”
2011-11-04王新陆
王新陆
外语考试不宜“一刀切”
王新陆
王新陆,全国政协常委、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农工党山东省委主委,山东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在今年的“两会”上,我再一次呼吁外语考试不要搞“一刀切”,建议高考、考研和传统型人才职称晋升、中医医师资格等不要硬性规定外语考试,允许自由选择外语或古汉语作为考试科目。这个想法不仅是自己的切身体会,并且是在广泛的调研基础上提出的。国家人事部已提出,临床中医药、民族医药、工艺美术、古籍整理等职称晋升,可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
外语考试不搞“一刀切”不是否定外语的重要性。学习外语对于与世界接轨的中国来说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包括走向世界的中医。中国走向世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强国,离不开作为人类交流工具的外语,这一点毋庸置疑。我反复强调过,中医走向世界,需要扎实而广泛的外语教育支撑,我们学校就十分重视外语教学,在同类院校和山东省省属院校中我校学生的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均名列前茅。任何一门学科的科学研究和学术进步都需要宏大的视野与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的支持,都离不开外语这项必不可少的语言工具。中医也需要精通外语的人才,但这完全可以通过市场规律调控,也可以根据国家对中医行业的需求有计划地开展专项培养。如果对全行业作一刀切的硬性规定,就会违反行业自身的内在规律,甚至事与愿违地戕害行业健康发展。传统中医大家、大师级的人物后继乏人,与此有莫大关系。长此以往,中医的“根”将不保,传统中医将不复存在。其他与中医学相类的传统型专业,也是如此。
目前,高考、考研把外语作为必须的考试科目,许多传统型专业(如古代汉语、中医学等)人员在职称晋升、中医医师资格考试时均须通过外语考试。这不符合这些行业对专业知识构成的客观需求,既浪费公共资源,也不利于传统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影响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所以,我建议高考、考研以及传统型人才在职称晋升、中医医师资格考试等不再对外语作强制性的行政要求,可以多一种选择,让考生自由选择古汉语或外语作为考试科目。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掌握和精通一门学问,服务于祖国、社会和人民,十分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这是教育界必须认真对待的课题,也是政府有关部门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还以中医为例,中医学是仍然保持着强大生命力的优秀传统文化,其独特的知识体系构成,决定了中医行业的特殊性,包括对中医教育、中医医政管理等的特殊要求,中医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与其它专业有所不同。中医学具有多学科属性,除了医学外,还涉及哲学、史学、天文学、地理学、植物学、心理学、历法学、气象学、术数学等众多领域,对文史哲的素养要求极高。如果把中医比作金字塔,文史哲等知识就是塔基。中医从业人员必须博览群书、兼容并蓄,广泛学习和涉猎中国传统文化,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古汉语知识,才能更好地学习中医、从事中医、弘扬中医。皓首穷经,也未必能够真正精通中医经典,掌握中医精髓;而限于对外语的行政性要求,中医人员学习外语占用了太多的时间,这些精力和时间更应该用于学习中医学及相关知识,去精研经典,多进行中医临床实践。而且学了外语,绝大多数人也用不上,这对个人、对行业,乃至对国家行政资源都是一种不必要的浪费。
我之所以呼吁把古汉语与外语并列为可选的语言类考试科目,因为倡导古汉语学习意义重大、十分迫切。试看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够熟练阅读古典文献、辨识繁体字?甚至连国民汉字书写水平越来越成为社会普遍诟病的热点问题!古汉语是贯通华夏文明古与今的惟一桥梁,是中华民族文化寻根的“线路图”。首先,学习古汉语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内在需求。传统文化是民族最深刻的联系纽带和生命力、凝聚力所在。从“五四运动”倡导白话文开始,特别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传统文化传承造到重创,学贯古今的学者很难再现。没有继承的文化,是没有“根”的文化,割裂传统的文化不是完整的真正的民族文化。就此而言,倡导学习古汉语,已经不是爱国主义或者文学修养的简单命题,而是民族文化建设发展的重大严肃问题。其次,学习古汉语是传统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传统型学科追本溯源,必须依赖古代文献,古汉语是无可避免的门坎。传统型学科具有导源于传统文化的独特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养成,也依赖于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古汉语知识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工具。传统型学科也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发展,但更现实的问题是继承不够;其知识渊薮,更多地存在于汗牛充栋的古代文献载体中。
建议外语考试不搞“一刀切”,更多地是从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立场提出的。反思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发展,我们的人才培养应该大力提倡多元化,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遵循学科的内在规律。唯有如此,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才是真正的实事求是,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本质。首先,要把外语学习的选择权更大程度地交给个体。国家把重点放在宏观控制上,把外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列入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对高精尖人才、特别是外向型的人才,在外语水平上提高准入门坎;同时也应该从民族文化的战略高度上出发,切实强化汉语言包括古汉语教育,否则,连古汉语基本基本常识都不了解,不懂“六书”,不会句逗,不识繁体字,没有这些“小学”功夫,根本无法一窥传统文化的堂奥,民族文化的传承就无从谈起,传统型学科的湮灭也将为时不远。其次,让社会需求特别是职场需求发挥更大的调控作用,有职业需求,不需行政干预人们就会主动学习外语。再次,尊重个体的学习自由和知识结构差异。人对知识的价值取向是多元化的,所以人才有专才、兼才、通才之别,关键在于如何用好人才,以最大限度发挥人才的作用,最大限度实现个体的人生价值;有不少文史大家,在大学入学考试时数学不及格,仍然被录取,而且最终成为一代宗师,这是值得当前教育界深刻反省反思的。个体对知识的多元化需求,包括外语学习的不同诉求,社会要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对外语“一刀切”的行政干预,有些方面法理依据不是很足,应该更加人性化。这样,才有利于百花齐放,有利于多出人才。高校自主招生正在开展试点工作,这是令人期待和鼓舞的一项高等教育改革。(09年全国两会提案)
相关链接:
日本著名文化学者岸根卓郎在《文明论——文明兴衰的法则》一书中说“:放弃母语,是通向文明毁灭的捷径。”
日本人益川敏英在大学读书的时候,英语成绩在全年级最差,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提不起学习英语的热情。去问自己最信任的教授,教授回答:“英语不好,就无法和外国学者进行学术交流;英语不好,有许多新知识你就无法领会;英语不好……”于是,他有些绝望了。益川敏英来到餐馆,刚坐下,就有一只猴子飞快地跑过来,把一瓶酒和一个杯子在他面前摆好。这只穿着格子衬衣的猴子“侍应生”在酒店中麻利地穿梭,手脚并用,令他非常好奇。老板解释说:“人也好,动物也好,总有一项功能胜过其他同类。只要你寻找到了,并不断地挖掘它,训练它,持之以恒,就有成果。现在,欧洲的猪不是也能排雷了吗?”益川敏英忽然觉得,英语学得不好不那么可怕了,重要的是自己得把物理学学好。大学毕业后,益川敏英留在了名古屋大学进行物理学研究,后来去了京都产业大学进行自发对称性破缺的研究,凭着“六元模型”实验的成功获得了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继40年前川端康成之后,又一位用日语发表演讲的获奖者。会后有记者问他:“您打算学英语吗”?老先生回答的特别干脆:“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