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排斥与贫困:农村老人贫困问题结构性分析
——以安徽省泗县大李村调查为例
2011-11-02仇凤仙
□仇凤仙
社会排斥与贫困:农村老人贫困问题结构性分析
——以安徽省泗县大李村调查为例
□仇凤仙
在农村社会中,在以人口年龄结构差异为自变量而引致的社会分层结构中,农村老年人在资本要素方面的弱势地位使其近乎凝固于乡村社会的边缘化位置。且在当前形势下,该群体的边缘化而引致的贫困深度和范围均呈现扩大化趋势。本文基于排斥视角对于我国农村老年贫困问题与社会排斥的向度和力度相关性进行分析,对解决农村老年贫困的动力机制研究——基于政策和实践的层面,以期构造缓解农村老年贫困问题的路径选择。
农村贫困老人;资本;社会排斥
一、调查背景及调查对象
(一)调查背景
在农村社会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期,我国农村社会发生了结构性“断裂”,这种断裂主要体现在代际地位角色断裂与差异。年龄间的利益结构差异直接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分层结构。在以年龄结构差异为自变量而引致的社会分层结构下,农村老人在地位要素和利益要素方面的弱势位置使其群体性处于乡村社会的底层,处于贫困状态中。①“五普”资料表明,城市老年贫困人口占绝对贫困人口的10%-14%,农村则高达25%-31%。②可见,农村人口老龄化正在滋生着一个特殊的贫困群体,该群体规模不仅随人口增加而扩展,贫困程度还随其年龄增长而加深。在当前背景下,研究农村老年贫困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案例地选取以及采用的研究方法
1.案例地特征
泗县是皖北传统农业大县,人口大县,是欠发达县域,在社会生活习性上具有皖北以及北方农村生活习性的典型性。因此从该县农村贫困老人的生活状况基本可以透视全国欠发达区域农村贫困老人生活状况。该县农村居民2009年的全年总收入为5029.93元,外出务工收入为1021.1元,而家庭种植收入则为2422.6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56元。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241003
泗县大李村坐落在108国道旁,地理位置相对开阔,交通较为便利。全村主要产业为传统种植业,主要作物为小麦、玉米和大豆。全村共有常驻人口4881人,其中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有704人,女性为337人,男性为367人,其中60-65岁人口为280人,65-70岁人口为240人,70-75岁有100人,75岁以上人口为84人。
表1 大李村60岁以上老年人口结构表
2.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笔者采用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部分贫困老人进行了走访调查,在问题设计上主要以经济问题和老人自我主观感受为主,深度访谈了20个贫困老人,对于他们的日常生活细节进行了透视和记录,对于他们的贫困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分析,以期以微明宏,以个别例证一般。
(三)相关概念的厘清及研究思路
1.老年贫困及其贫困率的测定
贫困是一个带有社会性、历史性和地域性内涵的概念,最新的贫困研究理论认为贫困不仅仅是经济资源的分配不公和缺失,同时也包括了一系列能力和权利的缺失。本文认为农村老年贫困,是指年龄在60岁或者65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在经济上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缺乏能力、缺乏社会保护并在某种程度上被排斥的一种边缘化的生活状态。
在本次调查走访中,笔者对贫困老人的测量和界定依据是对60岁及其以上的老人经济来源情况和他们消费水平进行测量,对二者进行综合测算。
2.本文研究思路
在研究思路上,本文运用社会经济排斥视角来描述、分析农村老年人贫困状态,探讨老年贫困何以发生、何以持续及其贫困机制的动作问题,从实证角度对于我国农村老人贫困问题与其遭遇的社会排斥向度和力度进行分析。对缓解老年贫困行动的研究——基于实践的层面,从反排斥视角来讨论老年贫困问题的解决对策。
二、物质资本来源渠道狭窄——贫困老人遭遇物质资源向度排斥
(一)土地资源收益被剥夺,农村贫困老人被排斥于土地资源之外
在二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设置下,我国城镇职工退出劳动力市场后大都享有社会养老社会保障,不用参加劳动即可获得稳定养老金收入。农村作为一个群体被排斥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在缺乏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安排下,农民在年老之后,只有通过个体劳动为自己提供保障。农村老年人参与劳动的唯一要素就是土地③,因此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差异的程度是衡量农村老年人贫困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1.丧失劳动力之后的对土地的自然排斥
一些高龄老人(75岁上)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对土地产生了自然排斥。作为一个无可更改的自然规律,这部分高龄老人失去了耕种土地最重要的因素——劳动力。因而也就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土地的收益权。在调查中部分70岁以上的农民依然在耕种自己名下的土地,由于不能承受繁重的体力劳动,基本农活都是雇佣人员进行劳作,在较高的成本支出下,他们所得也剩余无几。
2.土地耕种权利被强行剥夺,土地被外在强力排斥
近年来,随着政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土地的价值和利益不断被放大,虽然泗县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但是土地依然是他们最看重的资源④,因而诸多年轻人或明或暗的逼迫父母让渡土地的耕种权。随着土地耕种权的被剥夺是农村老人最后的经济收入来源也被剥夺。
农村土地流转手续以及程序缺乏相应的机制安排,农村老人较少能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相应的经济收入。因此农村老人虽然拥有自己耕种的土地,但是却无权来任意处置。伴随着对土地耕种权利失去的同时,他们逐步陷入贫困状态中。
表2 大李村老人耕种土地与其生活状态相关表
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出,在大李村,种地老人与不种地老人的贫困率存在较大差异,同时老人的年龄也与其贫困程度存在正相关性。
小结:当老人失去了土地赖以生存唯一资源后,自然就被排斥于市场交换之外,从而致使其生存贫困,可见贫困老人的贫困状态与土地拥有呈现较强的正相关性,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贫困率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即贫困程度与年龄呈现正相关。
(二)缺乏交换资源——贫困老年人被排斥于市场交换之外
市场排斥指是个人和家庭买不起或因经济拮据而限制使用必需的商品和服务。由于贫困和购买力低使得弱势人群无法享受到基本的社会消费,他们就成为所谓的“被排斥的消费者”——被排斥于社会主流的消费方式之外。
在市场经济中,农村老人由于丧失了劳动能力,他们没有可用来交换的物质资料,故不能有效参与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在市场活动中处于边缘化位置,属于弱势群体。
邬沧萍教授等通过对农村老年人的消费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的日常开销非常小,甚至出现了“零消费”现象。⑤笔者在本次的调查中,亦佐证了邬沧萍教授提出的“零消费”现象,农村老人的“零消费”正是老人被市场排斥的一个现实写照。
在对大李村贫困老人的调查统计中发现一年基本不赶集(上街)的老人大概有80%,偶尔赶趟集的有10%,经常赶集的老人基本不到1%。究其原因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年老,行动不方便;另外一个最主要因素在于没钱,赶集就要花钱,手里又没有钱,去了也是很辛苦地在街里面走走,索性就不去了。
三、社会资本缺失——贫困老人遭遇社会关系中的“差序格局”排斥
费孝通先生提出“差序格局”⑥的概念用以比拟我国社会结构,他以水波荡漾的波纹来形象地描述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人际格局。这种格局体现在序上,即上下辈分之间的序列排序,使得老人在家族中享有较高的威望,并且能够左右宗族里面的事情,保证了老人在传统社会中较高的社会地位。“差”则是人际关系的横向交往,这一横一纵严密地组成了传统社会的人际生活网络。据调查,大李村贫困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同时遭遇“序”和“差”的排斥。
1.代际交换失衡——贫困老人遭遇家庭(序)排斥
随着市场经济的外部冲击,传统的人际社会网络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村家庭结构与代际关系发生了新的根本性变化,老人也逐渐丧失了作为财富分配的主宰者和社会经验的传承者的主导角色,他们的财富和经验由于年轻人的外出务工和游历而出现贬值。在其年老体衰逐步退出生产领域之后,缺乏主要的经济来源和其它社会资源,因此老人在家庭中不再具有决策权和参与权,逐步沦为边缘化成员。
农村贫困老人遭遇家庭排斥的主要表现是代际关系排斥。我国传统的代际关系平衡模式在市场经济冲击下被打破,出现代际关系失衡,引致代际关系排斥。代际关系排斥主要体现在下一代人对于上一代人的排斥,具体表现就是子女对于其老年父母的排斥。仅就我调查的大李村,子女不良对待老人,随意呵斥父母情况,已经相当普遍,极端的虐待老年人的例子也有很多,且已经在村庄生活中习以为常。⑦
据笔者调查的那些贫困老人约有70%遭遇了儿媳的辱骂与遗弃,不能从家庭中获得有效的生活来源。
2.社会资源消解——贫困老人遭遇社会关系排斥
在已经发生变化了的农村社区中,老人年老体衰,很多功能逐渐失去,且在家庭和村落中地位日渐下降,村庄逐渐成为年轻人主宰的生活系统,老年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呈现出萎缩状态,社会关系存量减少,他们逐步被排斥于一些社会关系网络之外。
首先,邻里关系弱化。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在外面见识了新的知识,有着新的生活理念,而对于留守在家的老人本身就不会有太多的共同语言,而对于那些处于贫困状态的老人则是更多的不予搭理。因此,贫困老人无论是处于个体的自卑或是外部的排斥,很少参与邻里关系的互动。
其次,村务活动边缘化。大李村里面的一些村务方面的事情很少有老人参与,即使那些经济条件较好的所谓乡村精英们在年老之后也逐步游离于乡村建设之外,那些贫困老人更不会主动参与村庄社会关系处理,即使主动出面,往往也是尴尬退出。
在这些内外因素的交织下,这些贫困老人也逐步失去参与邻里互动的热情和村庄事务活动的位置,从而就终日困守在自己的小茅房里面,他们逐渐陷入一个非良性循环中,越是缺少交流的空间,他们越就对邻里关系呈现漠视和冷淡,也就只能在那里日复一日地苦守着自己的贫困与寂寞。
四、游离于正式的制度设置——贫困老人遭遇国家制度排斥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农村贫困老人贫困的初始原因在于其劳动方式的参与特征,源于市场和土地的排斥,从而使其陷入贫困的状态。但是农村老人陷入贫困状态的深度与程度则是由于我国制度性安排对于农村老人产生的排斥。这种基于制度排斥而加深的老人贫困程度,我们称之为制度排斥。农村贫困老人陷入贫困状态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被一些制度设计所排斥在外。正式制度安排的缺失或者实施不到位是加深农村老年贫困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依然遵循的是城乡分割的二元化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在农村推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制度,如低保⑧、五保供养、大病医疗救助等,但是由于财力问题对于农村居民很难做到全面覆盖。覆盖面狭窄,这就使得部分老人被排斥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
社会保障机构的弱化和救济功能的退化使得贫困老年人失去了最后一道养老保障防线。通过调查,很多社会保障养老机构已经偏离了原先的公益性和保障性而是通过商业运营进行商品化操作,而商品化运营模式恰恰是贫困老人在养老中无法逾越的一道鸿沟。
表3 农村贫困老人对于自身生活认知度调查 (%)
小结:贫困老人对于自己的生活状况大都持不满意态度,他们也渴望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但是处于贫困中的他们既缺乏相应的社会支持资源,自身也缺乏改变自身生活的能力,因此他们只能困守在自己贫困的泥淖里,终老一生。
五、结论与政策行动建议
(一)结论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村贫困老人几乎同时交叉经历了市场、社会和国家制度层面的排斥,原本是他们生活希望的福利三角现在却演绎为对他们相互排斥的失望三角。在市场经济的排斥下,他们失去了生活的能力和生活来源,在社会关系层面的排斥下,他们失去生活的目标和希望,在国家社会制度层面的排斥下,他们失去生活最后一道基本的保障线,由原发性贫困彻底沦为完全贫困者,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他们自身缺乏改变自身命运的能力,更缺乏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力度来帮助他们改变自身命运,他们只能悲哀于自己的贫困,在贫困和孤寂中等待着生命最后的凋零。
(二)政策和行动建议
因此在构造弱化贫困老年人遭遇的社会排斥力度与向度的路径选择上,在政策和实践上应基于两个并行不悖的路径选择进行,以期切实改善贫困老人的生存环境。
1.在政策上完善农村贫困老人的福利体系。去除社会保障中的逆向选择倾向,完善农村的社会福利体系,构建普惠型社会保障体系,增强贫困老人的市场经济支持力度。在法律和政策上盘活农村贫困老人手中仅有的土地资源,确保老年人能够以土地资源换取相应的经济支持,能够有效参与市场经济行为。
2.在实践上强化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强化村级基层组织社会功能,尤其要强化村级的社会管理功能。村委会通过构建强有力的专门委员会对贫困老人进行专项扶持,重塑村级基层组织在村民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力。同时要运用增能来增强他们的权能,为老人活动提供舞台,充分发挥老年人特有的夕阳价值,帮助老人成立各种活动组织,引导他们积极参加活动,通过活动来改变他们对于自己的认知,扩大其社会生活网络,增强社会支持力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改善其生活质量。
注 释:
①周怡.城乡比较:不同利益结构导致的不同的代际地位差异[J].社会学研究,1997,(5).
②王德文、张恺悌.中国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与贫困发生率估计[J].中国人口科学,2005,(01).
③虽然目前有很多农村老人外出务工、甚至有很多老人以外出乞讨为生,但是在大的环境背景下,大部分农村老人是作为留守老人在村庄生活,其所能参与的劳动依然以传统农业为主。
④这点大李村和其它落后农村的区别之处就在于,其它地方因外出务工出现了大量土地抛荒,而在大李村不但没有土地被抛荒现象,反而对土地更加重视,一些人更是千方百计想得到更多的土地。
⑤张岭泉、邬沧萍.解读农村老年人的“零消费”现象[J].甘肃社会科学,2008,(1):211-214.
⑥费教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0.
⑦鉴于传统思想中的家丑不外扬的保守心态,很多老年人在受到子女的虐待之后并不会报案,更不可能向陌生人诉说,因此,笔者在调查中多是采取熟人表述方法。只有个别极端案件见诸报端。
⑧在大李村贫困老人的调查中,享受低保的基本没有人,因为他们都有子女,总收入不属于低收入群体,按照当地规定只有那些没有子女的才能享受到低保制度。
[1]宋璐,李树茁,张文娟.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健康自评的影响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1).
[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童星.社会保障与管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王益英.社会保障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彭华民.福利三角中的社会排斥[M].北京:世纪高教出版社,2007.
[7]王宁,庄亚儿.中国农村老年贫困与养老保障[J].西北人口.2004,(2).
[8]Preventing Social Exclusion,Social ExclusionUnit[J].Social Exclusion unit at the office of the Deputy Prime Minister in the Cabinet·London:United Kingdom,2001.
(责任编辑:邓秀丽)
F323.89
A
1008-8091(2011)01-0040-05
2010-10-08
仇凤仙(1979- ),女,安徽宿州人,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理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