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会展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2011-11-02黄爱明
黄爱明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广东 惠州 516057﹚
惠州会展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黄爱明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广东 惠州 516057﹚
文中分析了惠州会展经济发展现状,指出了会展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适合惠州会展经济发展的三维模式。
惠州会展经济;发展;模式
一、惠州会展经济发展现状
惠州地处珠三角,毗邻广州、深圳和香港,是珠三角衔接粤东、闽赣和港澳台地区的交通枢纽。惠州作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同时,担负着建设世界级石油化工基地的重任,工业基础比较雄厚,形成了电子、石化、汽车、建材、纺织等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随着国际、国内会展经济的迅猛发展,惠州的会展经济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举办内展到走出去办展、参展,会展规模、领域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惠州的会展经济最早起源于2001年的中国惠州首届国际数码节,在此后的9年间,惠州再次成功举办第二、第三届国际数码节、中国惠州台资企业精品展示会、各类经贸展销会、广东省运会及惠东鞋文化节、龙门旅游节、“惠货全国行”、各类学术报告会等会展活动。
惠州会展经济的发展,带动其他行业共同联动发展,带动了消费,带动了GDP增长,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成为惠州经济发展强大助推器和新的经济增长点。2009年,深圳、东莞、惠州三市共同签订的《推进珠江口东岸地区紧密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深、莞、惠一体化经贸合作联席会议的召开,以及2009年《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布局﹙惠州﹚一体化》、2010年《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扶持我市现代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制订和惠州市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等种种利好政策,使惠州更好地融入珠三角会展经济圈。2009年11月,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的新场馆——惠州会展中心投入使用,为惠州举办更大、更高层次会展活动提供了条件。惠州会展中心的建成使用,也为惠州市石化和电子信息两个主导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惠州省运会的举办给惠州会展经济的发展带来机遇,促使惠州会展经济不断升温。但由于与广州、深圳等城市相比不具备先天发达的综合服务功能;与珠三角其他城市如佛山、东莞、中山相比,起步较晚,会展底蕴较差,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惠州会展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战略规划迟未形成
惠州地处穗莞深经济走廊的中部,处于几大城市、中心城市的包围之中(见图1),无论是从经济实力、经济总量、产业规模,惠州都不及周边的大城市,要冲破大城市的屏蔽效应,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定位问题。但正是由于政府对会展业的战略定位不清,导致惠州至今没有明确的会展业发展战略,进而也没有对举办的会展与惠州商业及城市经济的联动效应的真实状态进行系统描述和深入分析。同时,会展相关部门不仅对惠州如何建立会展城市所具有的优势、劣势和建立会展品牌的发展空间及可能性缺少科学研究,也缺少展后的数据统计、资料分析整理等研究工作。惠州会展经济最早起源于2001年首届中国惠州国际数码节,但直至2010年3月5日惠州市才出台了《关于扶持我市现代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意见中只是简单地提到惠州会展业的发展目标,而对如何实现发展目标却未曾提到,同时政府的鼓励扶持政策和促进的力度也不够,导致有效性不高。
图1:珠三角会展都市圈
﹙二﹚品牌展会传承力度不够
品牌展会是指具有一定规模、能代表这个行业内的发展动态和趋势、能对该行业有指导意义并具有较强影响力、号召力的展会。同时,品牌建设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内涵的积蓄和不断沉淀。惠州展会品牌培育最早起源于2001年的首届中国惠州国际数码节,以后每两年举办一次,2003年、2005年再次成功举办第二届、第三届中国惠州国际数码节。经过三届的发展,“数码惠州”这张富于时代特色和科技文化内涵的“城市名片”名扬四海,国际数码节这一品牌也从此深入人心。而后惠州市政府再也没有举办国际数码节,经过5年时间培育的电子展会品牌因此夭折。由于品牌展会传承力度不够,导致惠州会展业可持续竞争力弱,影响了惠州会展业的健康发展。
﹙三﹚产业联动效应不足
会展业具有强大的产业带动效应。国际上的统计资料表明,国际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9,我国会展业的产业带动系数比国际低,一般是1:5左右。从相关资料推算,惠州会展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则低于1:5。一方面,惠州目前的展会运作模式是以政府主导的贸易展和以市场主导的消费展为主、县级举办特色节会为辅。而政府主导的贸易展主要是带企业到全国各地参展,虽然对惠州市一些企业扩大全国营销网络、拓宽销售渠道、构建惠州品牌网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受益面比较窄。由于依托其它城市的展会,且对惠州整体宣传不足,会展资源不能得到充分运用。国际会展经济发达城市的主要场馆出租率基本上是在60%以上,2010年深圳会展中心出租率为80.82%,东莞国际会展中心为21.65%,而惠州会展中心仅有16.44%2。场馆出租率偏低导致会展产业链的延展效应不足。另一方面,会展经济最重要的盈利模式是通过周边土地的升值实现投资回报3,但从惠州会展中心所处的区域看,周边土地利用程度已基本达到饱和状态。因此,通过周边土地的升值来实现投资回报几乎不可能,导致产业联动效应更加不足。
﹙四﹚载体条件有待提高
会展场馆是会展经济的载体,是展览业发展的基础,场馆硬软件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办展层次的高低。2009年底惠州会展中心落成,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后劲和广阔空间。但从硬件上看,惠州会展中心基础配套设施不健全,具体体现在展馆面积偏小(见表1),制约了展会向纵深发展,如无法承办诸如广交会、深交会一样的大展;馆内仓储与停车空间不足,限制了展会横向发展,如无法承办以大型设备为主题的机械展等;场馆与相关产业之间缺少必要的互动,导致场馆总体经营水平大打折扣,如周边餐饮区建设滞后。从软件上看,惠州会展中心的网站建设与深圳、东莞相比不尽人意,引擎搜索不利于参展商的参展。因此,目前惠州会展场馆这种“硬件不硬、软件不软”的境况将成为惠州会展经济发展之短腿。
表1 深莞惠三地会展中心场馆面积比较 单位:万平方米
﹙五﹚专业总体水平不高
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导致目前会展业主体匮乏,惠州至今还没有一家专业会展组织机构,贸易类会展的举办往往由政府部门临时组建班子进行筹备,缺乏会展的管理、协调和引导;由于缺乏行业约束机制,对具备怎样资质的单位才能举办会展、举办哪种层次和内容的会展、参展商要具备什么样的行业标准才能入场没有明确的要求,以致真正意义上的行业展览会几乎没有;由于目前惠州会展经济还没有形成全局系统考虑,会展业体制尚未培育起来,会展的内涵和外延未得到充分拓展,导致惠州产业的融合程度不够,层次不高,效果不大;由于目前多数展会还是临时动议,没有实现定期化,同时会展市场化程度不高,政府行为招商色彩浓厚。课题组成员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企业参展基于加深与惠州政府友好关系考虑,导致一些展会缺乏产业基础,缺乏生命力;由于惠州市政府发展会展业的鼓励政策力度不够,导致会展专业人才缺乏,举办会展活动时只能临时招聘人员,服务欠规范;由于在招展过程中,宣传渠道比较单一,如通过凤凰卫视插播惠州广告或网络发布展会消息,导致招展招商受众面窄,展会的专业观众少,展会的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六﹚会展人才相当缺乏
一方面,会展经济与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的繁荣程度密切相关,如广州、深圳等地,其会展经济之所以发达,与这些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和经济优势分不开。另一方面,会展经济是一种智力经济,每次会展活动需要多种类型专业人才的配合,包括会展经营管理人才、会展活动总体策划与市场推广人才、为会展活动提供专项服务的人才以及会展教育研究人才。惠州会展教育和培训建设滞后,如会展项目培训、高校会展专业设置几乎没有,造成会展人力资源的后备力量不足。惠州作为二、三线城市,人才很难向惠州流动。目前惠州会展人才缺乏,制约着惠州会展业务的开展与组织水平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惠州会展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
所谓模式,是指为方便分析、计算和预测而对一个系统作出的简练描述(《简明牛津词典》)。与模式的定义相似,发展模式指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发展系统所作出的简练描述,其最终表现形式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图表或模型。
城市会展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科学的过程,正确的发展模式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由此,本文根据会展经济活动的特点,将会展经济发展模式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见图2),从会展管理维度出发,分析会展各主体(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与会展市场的关系,确定会展行业运作方式;从会展资源维度出发,分析相关资源因素与会展产业的关系,确定会展产业发展定位;从会展战略维度出发,分析现有软硬件的集聚程度,确定会展空间拓展途径。
图2:惠州会展经济发展三维模式
﹙一﹚根据产业发育进程,把握会展市场运作方式
会展行业的运作方式,是指各会展主体在会展市场中参与推动会展经济活动的方式。由于不同城市、不同地区会展行业起步时间有早有晚,经济实力、经济总体规模和经济管理模式不同,导致会展行业发展及其运作方式也有差别。据国际博览会联盟(UFI)的划分,会展经济运作方式可分为:“政府推动型”、“市场主导型”、“协会推动型”、“政府市场结合型”四大模式。
从总体上看,会展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会展大多属于市场行为,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目前,广州、深圳乃至大连90%以上的展览都是按市场机制运行的,广州广交会、深圳高交会、上海F1赛事已从“政府推动型”逐步过渡到“市场主导型”、“政府市场型”。然而需要明确的是,会展经济的起步阶段少不了政府的扶持与参与。由于社会基础以及各方面硬件软件都比较薄弱,而会展业又与城市发展关系密切,对其它产业的关联度较强,如果没有政府推动及采取相关的措施和办法来规范市场,就很难保证会展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但随着会展产业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规律在展览业中日益发挥着主导作用,当市场条件和行业内部机制逐步成熟后,也就突显出市场和行业协会的力量,这时行政干预应该逐渐淡出会展市场,政府的主要作用转向规范市场和政策引导、完善规则。
就惠州的会展业发展状况看,目前正处于发展成长期,会展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有效强化,硬件和软件也得到极大改善,会展业作为朝阳产业其极大的利好空间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然而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会展品牌质量不高、层次不够完善、产业体系不够健全、市场化程度不高等,对此,应该采取“政府强势推动、市场化培育运作”的模式,即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推进软环境优化——加强会展软环境建设,为惠州会展业发展建立“绿色通道”,提供具有一流水准的“一站式”服务,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地自主会展品牌。加大对会展业的财政、税务的扶持力度。同时,充分重视市场的作用,实现政府资源与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大力培育拓展会展市场,激活企业的能动性,逐步推进市场化进程——会展运作模式逐步由“政府直接承办”模式过渡到“政府+市场”模式,最终转向完全市场化运作模式。
﹙二﹚根据城市发展业态,确立会展产业发展定位
会展业很大程度上是依托城市特色产业发展起来的,只有特色产业才能培育出好的会展项目,通过依托城市的优势集群产业来推动会展产业的发展,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建立区域性的会展中心。惠州会展业具备了发展的条件和基础。与广州、深圳等一线大城市发达的综合服务功能相比,惠州的会展硬件发展迅速,会展场所性价比很高,在特色制造业方面发展迅速。目前,惠州已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大亚湾石化工业区也正向世界级石油化工基地迈进,惠东县成为我国三大鞋业生产基地之一,惠城区、博罗县的服装产业也具备一定规模,其中惠城区荣获了“中国男装名城”的称号。伴随这些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各种与经济配套的专业展会应运而生,满足了行业内交流新信息、新技术、新产品的需要。因此,要大力扶持和发展电子信息、石化、制鞋、服装等优势产业,为会展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根据城市战略定位,拓宽会展发展空间
随着《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深莞惠一体化的推进,惠州提出了建设“五大基地”的战略定位,其中包括“建设世界级石油化工基地、建设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打造粤港澳地区休闲度假基地”,明确了产业建设的定位,也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然而还需考虑的是,面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和珠三角其他会展城市的竞争,应该寻求惠州会展业的发展空间。
为更好地拓展会展空间,打造惠州会展业的特色品牌,应把握城市发展战略定位,注重会展活动与相关性产业之间的渗透和扩展、本地区与其它地区之间会展资源的互补和共享,会展时间和会展空间上的联系和配合,在此基础上形成借鉴发展与错位发展相结合、优势发展与系统发展相结合、常态发展与多元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1、借鉴发展与错位发展相结合
惠州是一座发展中的城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通过加强与其他兄弟城市的交流合作,借鉴其发展经验。同时,可以拓宽视野,树立更高标准,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借鉴一些与惠州相似的功能型城市的会展经验。借鉴不是简单的模仿和重复,而是要定点赶超,进行创造性模仿,在借鉴别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所以也要注意错位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并不意味着同一化,要求各地区间既有特色产业群,也有协作产业群,实施错位发展战略,要以地理区位优势为依托、产业基础为前提。从空间上看,惠州会展业与其他珠三角城市会展业错位发展,避免同构竞争,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从时间上看,与广交会、深交会、电博会等专业会展错开,紧跟其后。
2、优势发展与系统发展相结合
优势发展即要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办展,体现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的结合。惠州作为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在节能环保、数字音视频、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领域具备相对领先的基础,石化、鞋服等产业集群优势和规模优势也很明显,会展产业要与这些产业结合,突出发展重点。另外,还需发挥会展业集聚辐射效应,挖掘发展潜力,推动系统发展。系统发展是按照专家的专业角度从空间环境的布置上来审视产业协作,聘请会展专家问计,展览业与会议业联动发展,会展业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惠州会展业与其他珠三角城市会展业联动发展,主动对接广州、深圳会展项目,推进国内外联展、区域性联展、进出口联展、市与县(市)、区联展、产业联展。
3、常态发展与多元发展相结合
常态发展包括提高场馆的利用率,举办常态化展会,突破经营瓶颈,充分利用间歇时段和现有的公共区域,进行多种经营。大型会展项目虽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重点,但数量毕竟太有限了,不足以使场馆达到满意的使用率。眼下要从本地出发,或争取、或开发、或合作一些小型快速的会展项目,填充在已经确定的时间、空间,提高场馆利用率。也可以在一些档期项目出租率不高的区域办一些小型的、区域性的一般项目,如小型的本地区旅游名胜展、民俗文化展、饮食娱乐展,或者是群众性的体育、文化活动等。
在常态发展的同时进行多元发展,开辟多种会展渠道。如实施“走出去”展销战略,主动融入会展市场,出省、出国参展办展,积极寻求伙伴,参与竞争与合作,努力提高会展业国际化水平;打造网上会展平台,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在互联网上举办会议或展览会。与传统实物展会相比,网上会展突破了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经营规模不受场地限制、展出时间长、观众面广泛、贸易机会多、反馈及时、统计和评估电子化等优势,被誉为“永不落幕的会展”。在惠州会展业的发展上,进一步做好惠州品牌网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技术进行网上会展的规划,建设网上会展服务平台或者把网上会展作为实物会展的有效辅助手段,所有这些都是促进会展业发展的最佳策略。把常态发展和多元发展结合起来,完善联动机制,在展会时间、内容、客源、宣传等方面加强互动,从而形成临时展、常年展和网络展互相配套运作、优势互补的多种形态的会展平台。
[1]王方华,过聚荣.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颜爱妮.从政府管理看广州会展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J].商业研究,2009,(7):80-81.
[3]刘宛洁,雷蕾.珠三角会展都市圈构建分析[J].价格月刊,2010,(1):79-82.
[4]刘熏词.“惠州模式”的经济学解析[J].惠州学院学报,2009,(8):5-7.
[5]董姗姗.中国会展业的产业聚集和产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5.
[6]蔡惠君.东莞:东莞会展定位抉择[N].东莞日报,2006-08-10.
F727
A
1671-5136(2011) 01-0074-04
2011-02-11
惠州市社科联2010年重点资助课题阶段性成果。
黄爱明﹙1983—﹚,男,广东河源人,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经济师、暨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