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内蒙古经济总量及产业结构实证分析
2011-11-02冯利英
冯利英
(内蒙古财经学院 统计与数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改革开放三十年内蒙古经济总量及产业结构实证分析
冯利英
(内蒙古财经学院 统计与数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经济总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的状态。伴随着改革开放,内蒙古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58.04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7761.8亿元,年均增长12.1%。本文采用定性、定量方法,梳理了内蒙古经济总量、产业结构演变脉络;计算、比较产业结构变动的各种指标;量化了产业结构变动对内蒙古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从实证方面说明产业结构变动是内蒙古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变量。
内蒙古;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经济发展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各省区市的位次明显提升,经济总量进入全国中等行列,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步摆脱了改革开放以前的“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发展水平较低,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体系,产业结构格局由1978年的“二、一、三”类型变化为2008年的“二、三、一”类型。2009年,内蒙古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为9.55%,表明产业结构正在向高级化的进程演变,这是自治区经济发展史上取得的辉煌成就。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面临产业结构转换的严峻挑战,并步入战略性调整的阶段。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依据内蒙古实际情况,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采取正确的产业结构优化对策,贯彻以“增长速度适应回落,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的内蒙古发展战略,实现跳跃式发展目标,已成为目前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内蒙古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一)经济总量的增长历程
经济总量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及其生产活动结果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及其相互关系。经济增长虽然是一个总量变化的过程,但经济总量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相互联系的,总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结构的状态,把产业结构的变化归并到总量中去,可以分析出经济总量的变化趋势。
伴随着改革开放,内蒙古的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都大幅度提高,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明显提高。全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58.04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7761.8亿元,年均增长12.1%,分别快于全国和世界经济同期增速4个和8.5个百分点。
解放初期,内蒙古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为1.79%,2008年已提高到2.58%,居各省区市第16位。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17元,迅速提高到2008年的32214元,年均增长11.1%。内蒙古的人均生产总值居全国各省区市第8位,标志着内蒙古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期,经济增长稳定性将显著加强,将进入新一轮需求结构、企业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期。
表1 内蒙古历年GDP总量与三次产业GDP的比重及贡献率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通常是指产业比例关系变化引起的经济总量的增加。这一增加额占同期经济总增加量的百分比,就是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或贡献份额,它相当于产业结构效应值。
这里用Y表示GDP总量(亿元),用ΔY表示GDP总量较上年的增量。则 ΔY1/ΔY、ΔY2/ΔY、ΔY3/ΔY分别表示各次产业对总GDP增量的贡献率。
表1表明,1978年-1992年,全区三次产业总产值相差不多;1992年以后,第二、三产业总产值逐渐高于第一产业总产值,并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拉大了与第一产业的距离。进入21世纪,第一产业总产值在绝对量上已远远落后于第二、三产业,这符合产业结构发展的规律。2008年,第一产业产值已经下降到第二产业产值的约1/4和第三产业的约1/3。另外,第一产业在1990年以后发展相对滞后了,其增长趋势低于第二、三产业,说明农业在GDP中所占比例在逐步降低。
(二)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
经过三十年的变迁,内蒙古产业结构呈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演进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需求对象出现了一个从生活必需品到耐用消费品,再到各种服务的变化过程,这种需求层次的变化是产业结构由一个从农业到工业,再到服务业的变动过程,在市场需求拉动机制的作用下,内蒙古出现了多轮以高增长行业拉动经济增长并进而改变产业结构的周期性过程,其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总体上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演进
随着经济的发展,内蒙古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32.70∶45.40∶21.90变化为2008年11.70∶55.00∶33.30,产业结构格局由1978年的“二、一、三”类型演变为2008年的“二、三、一”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高级化演进,经济发展由工业化初期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2.产业结构呈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演进过程
三十年来,内蒙古始终加强和巩固农牧业基础地位,确立工业强区发展道路,努力提高和壮大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由工农业为主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转变。从三次产业发展看,1979-2007年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5%,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2.7%,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5%。据此可以将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2000年,这一阶段是全区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时期。全区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转折,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三次产业结构位次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二、三、一的序列。
第二阶段:2001-2005年,是“十五”时期,也是内蒙古积极向小康社会迈进的时期。这一阶段,内蒙古产业结构继续呈现出“二、三、一”的比例构成,其中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了40%。2005年与2000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了7.6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继续快速增加,增加了7.62个百分点。
第三阶段:2006-2010年,是“十一五”时期,也是内蒙古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进程演变阶段。这一阶段,内蒙古产业结构继续呈现出“二、三、一”的比例。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内蒙古第一产业比重为9.55%,首次降到了10%以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劳动力的产业间转移水平显著提高
全区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从1978年的67.10%下降到2008年的50.45%,下降了16.6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从1978年的18.50%下降到2008年的16.88%,下降了1.6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从1978年的14.40%提高到2008年的32.67%,上升了18.27个百分点。从业人员的产业构成格局由1978年的67.10:18.50:14.40变化为2008年的50.45: 16.88:32.67。
4.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有升有降
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有效转移,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表现为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由1980年的2203.0元/人上升为2008年的3050.0元/人,提高了38.45%;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由1980年的531.0元/人下降为2008年的238.0元/人,下降了55.18%;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由1980年的1520.0元/人下降为2008年的1175.0元/人,下降了22.70%。可以看出,在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最高,2008年为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2.6倍。这与内蒙古工业发展特点有关,资本密集型重工业所占比重增加是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重要原因。
5.产业内部结构得到明显优化
第一产业,农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一是种植结构由传统的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草(饲)三元结构转变,全区粮经草种植比例由1978年的84.9:9.3:5.8变为2007年的75.5:13:11.5。二是畜牧业增长方式实现了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三是农畜产品品质进一步优化,全区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牲畜改良种比重已达到92.5%。四是奶业和羊绒产业化经营发展势头强劲,逐步成为呼、包、鄂等地的主导产业。
第二产业,工业结构得到调整优化,优势特色行业做大变强。全部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21.8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742.67亿元,年均增长12.8%,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37.6%上升至2007年的45%,居各产业之首。
第三产业,其内部结构逐渐向高级化演进。1979-2007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快于GDP增速3.1个百分点。
6.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内蒙古投资规模逐步扩大,2008年,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5.9:52.1:42.0,投资分布上仍呈工业重型化趋势,农牧业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升级速度缓慢。
7.三次产业的所有制结构趋于多元化
改革开放前,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占内蒙古生产总值的99%以上。改革开放后,经济结构类型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比例降到60%左右,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大幅提高,并且表现出了一定的产业结构特点。同时,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数占7.2%,其工业总产值占40%;集体企业数占3.9%,其工业产值占1.2%;股份制和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数占36.7%,其工业总产值占46.3%。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继续得到巩固和加强,特别是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公有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由此可见,内蒙古已经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初步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发展也初步完成了合理化的任务,总体上向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演进,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然而,内蒙古经济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受条件的制约,内蒙古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增长速度缓慢,这种状况必然会阻碍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这是产业结构存在偏差的重要标志,也是导致产业结构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
二、内蒙古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回归分析
对于经济增长的研究,理论界以往多数是从劳动力、资本、技术进步等角度切入的,现实中很多经济学家在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结构变量来研究经济增长。本文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内蒙古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实证分析。
(一)计量模型的建立及变量的选取
我国学者刘伟和李绍荣介绍了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分析模型以及产业结构与生产要素效率的关系模型。利用这个模型并通过模型变量的适当变换也可以分析经济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设不同产业结构对生产影响的函数为:
Y=F(X1,X2,…,Xk,A)
其中Y表示总产出;Xi,i=1,2,…,k,表示第i产业的产出量;A表示经济的制度和技术水平。
通过对上述函数求全微分可得方程:
LogY=β0+β1logX1+β2logX2+β3logX3+μ
(二)实证分析
根据表1数据,运用Eviews5.0可得:
LogY=0.953419+0.307433logX1+0.443083logX2+0.278593logX3
(8.537884)(38.29538) (17.74435) (8.620853) R2=0.999982 F=305078.6 df=30 DW=2.108197
上式表明,模型经修正后变量之间线性关系检验的F值为F=305078.6,其对应的检验概率为0.00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α=0.05,说明回归方程变量之间线性关系显著。解释变量X1,X2,X3数的t检验也显著。回归方程的判决系数R2=0.999982,表明各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有整体的解释意义; DW统计量为2.108197,说明回归方程的残差项上不存在序列相关。因此,方程的参数估计在统计意义上是可信的。
回归方程的经济意义说明,内蒙古三次产业的产出量每增长1%,使国内总产值增长的程度为:第一产业0.3074%;第二产业0.4431%;第三产业0.2786%。
可见,相对而言,第三产业的单位产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小。因此,要维持长期稳定的经济高增长,就必须加快发展和提升服务业,着力提高服务水平。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比重水平提高,已成为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高级化的重要标志。目前,内蒙古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约为三分之一,不但低于全国约40%的水平,而且与东部及沿海省市相比差距很大,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相比差距更大。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内蒙古产业结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产业结构升级速度缓慢
这一点可以从产业结构偏差度方面比较得出。产业结构偏差度是指一国产业结构标准与国际标准结构所存在的偏离度。产业结构国际标准是指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主要用人均GDP来衡量),世界多数国家产业结构的平均标准数值。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不对称状态。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越不对称,两者的偏离度越大,产业结构效益越低。
表2 内蒙古产业结构偏离度统计 单位:%
表2说明,内蒙古地区产业结构偏离度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标志着内蒙古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不对称性日趋严重。与我国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产业结构偏离度约25%左右的水平相比较,内蒙古地区产业结构效益是十分低下的。
(二)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就业结构不合理
1980-2008年的三次产业就业数据表明,不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的变化趋势差异较大。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过高,下降幅度不够显著;第二产业就业比重过低,劳动力分配不均,与产值比重形成了鲜明对比;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上升速度缓慢,农业人口向非农转移速度迟缓。
(三)各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在扩大
相对劳动生产率是各次产业的产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比,它反映了产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相对变动关系。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各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的一般趋势是:随看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大体稳定,在进入较高收入水平之后明显上升;第二、三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则迅速下降。各产业之间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越接近,表示产业结构越协调,产业结构效益越高。由表3可见,内蒙古地区各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增加的趋势。
表3 内蒙古各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单位:(千元,人)
(四)产业间相对地位不协调
根据2008年全国省、区、市分别对三次产业按照分四类的原则作Q型聚类分析结果如下:
第一产业,内蒙古地区同辽宁、福建、山东等地分为第3类,也就是说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平均水平,与北京相差10.6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内蒙古与辽宁、江苏、浙江等地分为第3类,第二产业中工业占85%左右,建筑业占15%左右,与全国水平相比,第二产业比重较高。
第三产业,内蒙古地区与辽宁、黑龙江、江西、山东等地分为第3类,第三产业比重最低,从全国来看属于最低的一类,低于全国大约5个百分点。
(五)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存在问题
种植业与畜牧业比重不合理,2008年种植业仍占农业总产值的53%,种植业与畜牧业之比为53: 47,与发达国家30:70的比例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另外,农产品品种结构不合理,低品质作物多,优质作物少。优良品种的区域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很低。
工业结构具有明显的初级化特征,突出表现为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结构初级化、产业关联度小等方面。
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传统产业,商品市场不够发达。信息咨询、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科技文化、教育卫生、金融、保险等标志性行业的发展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综上所述,内蒙古经过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达到了一个高度,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经过一个较长周期的高速增长之后,内蒙古必须进入以“增长速度适度回落,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发展周期。因此,要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要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随着市场的变化,选择调整的侧重点,以确定适宜的目标,使经济发展战略有条不紊地实施。
四、加快内蒙古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一)推动工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的迅速升级
在钢铁、有色金属、化工、装备制造、轻工、电子等领域实施一批产业延伸和产业升级项目,引导和鼓励区内外优势企业向非资源型产业投资;优化能源结构,打造千万千瓦风电基地和百万千瓦光伏产业基地,带动自治区能源基地建设;大力开拓区内外用电市场,借助特高压电网建设,努力扩大电力外送规模;推进电力多边交易和大用户直供试点,加快重化工、硅产业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建设,有效增加区内用电负荷。
(二)以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各产业生产效率
发展传统产业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提高发展起点,发挥传统产业的后发优势,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促进传统产业产品更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另外,要大力提高资源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益。通过“三优”带动,调整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以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带动产业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及产业布局的调整,进而带动产业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及产业布局的调整;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资源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益。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要研究制定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物流业快速发展;推动兴业、光大、民生银行在内蒙古设立分支机构,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改组为村镇银行,做好中小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的各项前期工作;推动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资机制,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鼓励支持文化企业兼并重组;加强重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内蒙古与环渤海九省区的旅游合作。
(四)加快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提高就业率
分析结果显示,内蒙古地区劳动力分布不均问题明显,在GDP中占有较高产值的第二产业只拥有全社会不到20%的劳动力,导致该地区三次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差过大,第一产业劳动力剩余严重。加快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是提高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和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关键。
(五)合理加大第三产业投资力度,调整投资结构方向
投资结构是对产业结构影响最大的因素。内蒙古第三产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不符合全区整体经济发展战略要求。一是要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用足国家信贷政策,用经济手段确保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市场准入条件、有竞争力、经济效益看好的服务业项目建设资金需求。二是要积极培育上市公司后备军,为企业带来发展资金,促进社会资源向内蒙古转移,从而加快全区经济发展的步伐。
(六)加强各次产业内部结构调整
要大力发展畜牧业,尤其是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食品业,调整种植业与畜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要加快工业结构升级调整,一要利用当前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由东向西梯度转移的难得契机,千方百计地引进国内外资金与先进技术,加快传统工业的调整与升级换代,大力发展以农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轻工业,提高产品的技术与价值含量,扭转长期向东部输出原材料与初加工产品的不利局面;二要充分发掘并利用呼和浩特、包头等中心城市科研院所众多、人才储备丰厚的科教资源优势,利用现有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优惠政策、措施与配套基础设施,扶持开发一批产业化前景明朗、具有市场潜力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大力发展生物制药、稀土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三要以内蒙古的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优势资源为依托,拉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的经济技术附加值,形成以资源为依托的制造业产业集群。
对于第三产业,一是保持合理的投资增长,拉动全区服务业快速发展。二是调整服务业内部结构,加快非公有制经济中服务业的发展与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增强服务业增长的活力。三是进一步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重视解决城镇就业问题。四是实施区别技术发展方略,兼顾产业升级与劳动就业。
[1] 蒋昭侠.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 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 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4] 杨治.产业政策与结构优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5] 史忠良.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6] 周振华.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7] 刘伟,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5).
[8] 毛健.产业结构变动与产业政策选择[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9] 胡敏谦,胡梅林.对内蒙古工业化进程中投资建设的分析[J].内蒙古统计,2004,(6).
[10] 景普秋.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中国的实证与应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张晓娟]
F121.3
A
1004-5295(2011)01-0009-06
2010-12-20
内蒙古产业发展研究基地2009年度项目(nmcj09101)
冯利英(1963-),女,内蒙古凉城人,内蒙古财经学院统计与数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应用统计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