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声传译的释意理论视角
——浅论面对时间压力的同传信息处理原则

2011-11-02张旭东

关键词:源语译语译员

张旭东

同声传译的释意理论视角
——浅论面对时间压力的同传信息处理原则

张旭东

释义派理论认为翻译就是要抛开源语语言形式而传达意义。同声传译要面对源语发言语速快的时间压力。依据释义派理论,在同声传译中应该果断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高效信息处理。对源语信息进行减缩、归纳和概括,是同传译者应该重视的原则。

同声传译;释意理论;信息;减缩

在同声传译的国际会议现场,译员常常因为源语发言语速快而备受压力。此时,译员采取的策略会直接影响口译信息的传播质量和听众的满意度,关系到能否顺畅地实现信息发布。译员通过提高语速来加大译语信息密度,或通过缩短听说时差 EVS(ear voice span)进一步切分信息单元等策略,都未必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法国释意派理论

巴黎高等翻译学院一批教师在从事口译教学与实践的同时,以认知科学理论为指导,围绕着口译过程中意义的感知、理解、记忆、提取与表达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创立了国际口译界第一套系统的、用于解释口译心理过程、同声传译教学与实践的理论——释意理论[1]。

1968年,法国著名口译专家达尼卡·塞莱丝科维奇(D.Seleskovitch)发表《国际会议译员——会话与交际问题》一文(L'interp retet dans les conferences internationals.Pairs:M inard Letters Modernes,1968),被视为释意理论的奠基之作。在随后的十几年间,塞莱丝科维奇教授及释意学派的其他研究人员逐步总结和提炼出一套较完整的口译理论,即释意理论(the interp retive theo ry/the sense-based theory)。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译员理解、翻译和表达的对象不是原语的语言形式,而是讲话人或作者要表达的意义和思想,译员的中心任务是剥离原语外壳,抓住意义实质。勒代雷 1981年出版的《同声传译——经验与理论》(La traduction simultanee-experience et theo rie),标志着释意理论的正式形成[2]。

释意理论通过模型说明,在“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之间,还存在着一个意义产生的重要阶段,即“脱离原语外壳”阶段,如不经历该阶段,意义不能产生,真正的翻译行为便无法实现。脱离原语语言外壳是理解一篇文章和用另一语言重新表达间的一个阶段,指语言符号引发产生的认知和情感意义,是对语言符号的跨越[3]。

图1[4]

如图所示,从语言1到语言2,虽然可以通过代码直接转换,但是真正意义的翻译大都要经过三角形顶端,抵达语言2。源语外壳——词语形式脱离转换为信息,经过头脑认知为意义,再以语言2的词语形式表达。

龚龙生认为,释意模型进一步洞悉了翻译的认知过程,将“意义”这一元素置于模型的最高点,也突显了意义的形成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意义是翻译行为围绕的中心对象[5]。译者在表达阶段的任务不是要再现原语的语言形式,而是要用符合译语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传达原语的意义。释意理论自诞生之日至今,在口译研究及教学领域影响颇大,占据了口译研究领域从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的主导地位[6]。

二、同声传译的信息处理机制与原则

与交替传译相比,同声传译源语信息的特点可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是完整度不够,输入的信息是片面的;二是信息处理时间更为紧迫,输入、加工、输出三个程序同时进行;三是没有信息转码的中介平台(如交替传译的笔记)。同声传译的信息传输展开时,信息的内容随着源语话语的开展,逐渐以线性方式循序发展,译者在译语与源语之间保持依序平行的行进方向。

同声传译译员在接收源语输入的同时还要进行输出。Gile的认知负荷模式(Effort Model)包括以下三个任务外加三者间的协调。(1)听辨(listening and analysis);(2)记忆(memory);(3)产出(p roduction);(4)协调(coo rdination)。因此,减轻一项任务上的负担,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精力专注在其他任务上[7]。

勒代雷认为,同声传译就是进行意思表达或者代码转换。除了固有名词、数字以及专业词汇的代码转换外,同传处理是一个进行意思表达的过程[8]。同声传译须以源语信息中的关键词语为信息点,凝聚成前后关联性较强的意义单位,并借助少量修补的手法,达到句子应有的形式结构及语意内涵。由于受 EVS的影响,译员的理解与表达更容易受源语字词结构的干扰。英汉语言结构、表达习惯及文化差异现实地给口译设置了障碍,给同传工作带来挑战。另外,源语中的非关键信息、言语冗余现象,也使得同传译者必须对信息进行有效处理,选择取舍。译员摄取言语语篇意义时力求过滤出最为关键的信息特征片段,具有浓缩、无冗余的性质。同传性质允许译员对信息的输出处理有更大的自由,就是在输出的程序上保留主要的、剔除次要的。同传接力式的话语产出方式,往往形成比较松散的句式,而听众对于译语句子的完整程度要求较低,可以通过谈话语境帮助理解。

巴黎释意理论认为在听辨理解——脱离源语外壳——译语表达这个过程中,存在着某种主要表现为显性信息意义聚合点的“意义单位”(法语:unite de sens),它指的是译员在理解话语语篇时所依据的一些基本内容信息摄取单位,即由长短不一的句段相互搭建而成,并积累成整体语篇的意义。它们其实是某种具有语用性质的、可长可短的但同时又为交际环境内多数人所能达成共识的模糊信息单位。它们表现为语篇层次上的“要点”,也就是译员所要重点转述的对象。译员每一定间隔就会将听到的字词归纳成意义,于是就将字词的语言含义和认知补充,结合成为意义单位。意义单位的长度不固定,因听众的知识水平和对语篇的熟悉程度而异[9]。

三、同声传译时间压力的应对策略

同传面临时间压力,译员常常无法也没有必要转述全部信息,现场发言人语速是重要制约因素。有的发言人讲话快,抑或因为时间紧迫而加快语速。译员必须对信息进行处理,有所取舍,给听众传递加工过的“成品”。根据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 IIC)网站资料,国际会议口译译员协会研究委员会于1999年到2001年间在国际会议口译工作者中曾进行过一项题为“wo rkload studies”的调查,在607位国际会议口译人员中,有78%的人认为造成工作紧张感的正是语速特别快的发言者(Mackintosh)。缺乏经验的同声传译员,往往试图把全部听觉信息翻译成目的语,其结果是徒劳的。面对源源不断的信息,很快就感到应接不暇,顾此失彼,译完上句丢掉下句,或者传递出一连串支离破碎的信息,无法建立发言人与听众之间的良好沟通,让听众失去信心,使得口译质量下降,或者完不成口译任务。“针对两种存在着千差万别的语言之间的翻译,尤其是当源语与译入语表达形式差别大时,译者只能放弃对保留原语形式的追求”[10]。追求面面俱到,最终会导致低劣的同传效果。“译员最不该跟发言人拼语速”[11],那只能使自己陷入恶性循环,在后面疲于奔命,无暇顾及分析意义、处理信息。

资源缺失和时间压力是同传交际过程中普遍存在问题。为了保证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译员应该采取减缩策略(reduction strategy),即放弃或改变原来的语言计划[12]。任文认为,“拥有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当事人双方能否进行成功的交际,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译员是否能有效而合理地使用各种话语策略”[13]。面对语速快的发言,应该拉开一定距离,运用断句、简述、概括手段处理纷至沓来的信息流,并适时简化译语表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拉长 EVS会造成记忆压力,导致信息丢失,所以此时须迅速采用归纳概括手段,把暂存在记忆中的几个零碎的信息单位整合,用简洁的话语传递给听众,输出的是浓缩的、高度概括的信息。例如:

Products A is certainly more expensive.A ll A p roducts are quite a lot dearer:we're talking about 10 to 15%.(A产品比B产品价格贵10%-15%。)

在2010年4月20日中央电视台“大爱无疆”赈灾晚会的汉英同传中,译员的处理是这样的:地震发生后,随着强有力的救援,我们不断见证着生命的奇迹。生命的接力也在快速地展开。很多的伤员迅速地转移到西宁、兰州、西安和成都。(We w itnessed miracles after miracles.A lot of the injured have been transpo rted to hospitals in nearby p rovinces.)译语仅仅传译了画线部分,波浪线部分为汉语地名,如果译出来英文听众大都不会产生认知共识,反而会增添译者的时间压力,所以译成“周边几个省”不失为良策。

四、译语忠实与同传的信息减缩

译语的忠实度始终是衡量翻译质量的最重要尺度。在笔译中,译语必须完整地传达源语的信息,不仅语义层面,语用层面,还要在语言风格方面贴近,追求“最贴切的最自然的对等表达”[14]。由于口译的现场性和即时性,口译员无法像笔译员一样对生疏的词汇或非高频词汇进行思考、推敲和加工,以便给出最贴切的译文。相比之下,交替传译可以得到相对完整的信息输入,译语大都可以做到与源语较为全面的一致。但是同声传译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口译员往往会退而求其次,用一些语义近似的词汇或上义词来代替。所使用的词汇虽然不够准确,却不影响信息意义的传达,不影响整个口译交际活动的进行,因此这种策略采用了折中的方法扩展问题词汇的语义,而非更改、减少或省略源语信息,因此更加有效地保证了口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国际会议发言一般为每分钟120-150字,而时间紧迫情况下就会超出这个速度,给同传译员造成巨大压力,所以信息简化更显得必要。巴黎释意派理论倡导以语义信息为传递单位。Baker指出,减缩(reduction)是口译最重要的策略[15],可以压缩信息分量与传输负荷。例如:

In Africa they were used for tribal ceremonial dress and they were also expo rted to Europe and America w here they were made into ladies'fans and used fo r deco rating hats.Later,feather fans and big,deco rated hats went out of fashion but ostriches were still bred,this time for their hide.This can be treated to p roduce about half a square metre of leather—very delicate,fine stuff of very good quality.

译文1:在非洲,它们曾用于部落仪式的服饰,还被出口到欧洲和美国,在那些地方被制成女性用的扇子和帽子上装饰。后来,羽毛扇子和带羽毛装饰的大帽子不流行了,但是人们并没有停止养殖鸵鸟,这时转而开发鸵鸟皮。经过加工处理,可以生产出大约半个平方米的皮革,非常柔软,质量上乘。

译文2:原来非洲用于部落仪式。后来出口欧美做羽毛扇子和女性装饰物。后来不流行了,就养殖加工皮革,能加工成半平方米,柔软耐用。

以上语料文字语速较快,每分钟约150词左右。全文内容是介绍鸵鸟的人工饲养及商业价值。译语运用上义词概括源语信息,依据同语境共识省略源语信息,如果不对源语信息压缩处理,会影响翻译效果,听众会感到译员忙乱,并且译文表达流畅度会受影响。

对比不难发现,译文1百分之百传达了源语信息,译文2丢失了一些信息。但是,丢失的信息不影响听众整体理解。假如发言语速允许,译者呈献给听众的是译文1,信息准确率达到百分之百,但实际工作中这只能是理想。同传译员在源语信息尚不完整、源语发布信息流以迅猛的速度纷至沓来的情况下,难以现实实现。同时,追求译文1境界的策略也不可取,因为同传中常常会有令人棘手的信息需要迟疑处理、增加时间压力,如数字、专有名称、双语语言结构差异、没有捕捉到的词语,等等。

从要求源语与译语信息对等的评鉴角度来说,真正可剔除的源语信息只有重复、冗余等成分,否则就称不上信息对等。但是同声传译的特殊性使得译者必须对输入的源语信息进行处理,译者主动采取“批处理”的方式应对,是保证同传顺利进行的有效途径。从诠释源语的角度看来,简化反映了译者对于源语的理解与判断;从产出译语的角度来看,简化则显示了译者达成口译任务的目的意识[16]。这对于初学者尤为重要。如果不采取策略,遇到困难就放弃或纠缠于个别生疏单词或难句,则往往会导致整个口译活动的失败,丧失继续锻炼提高的机会。因此,有意识采用过滤、近似表达、解释、重组句子结构等,尽量在维持源语大意的基础上不中断口译。

同传译语的减缩,必须以充分传递源语主旨信息为前提,否则就会损害译语的忠实度。

释义派理论的核心就是传达源语的意义。在源语语速快、信息过密的同传中,只有运用有效的策略,才有可能实时完成信息的处理:对冗余进行省略;对次要的进行合并;对语意不明的信息淡化弱化等等。

[1]张吉良.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成就谈[J].中国科技翻译 ,2009(4) :16-19.

[2]刘和平.法国释意理论:质疑与探讨[J].中国翻译,2006(4):20-26.

[3][法]M.勒代雷.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刘和平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187.

[4][法]D.塞莱斯科维奇,M.勒代雷.口译理论实践与教学[M].汪家荣,李胥森,史美珍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0 :238.

[5]龚龙生.从释意理论看口译研究[J].中国外语,2008(3):80-90.

[6]王斌华.口译即释意?——关于释意理论及有关争议的反思[J].外语研究,2008(5):72-76.

[7]Daniel Gile.Basic Concep ts and Models fo r Interp reter and Translato r Training(M).Am 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197-199.

[8]Lederer,M.,La traduction simultanée,expérience et théorie[M].Paris:Minard Lettres Modernes,1981a.

[9]高彬,柴明颎.释意理论的历史性解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5):71-76.

[10]张旭东,张东宇.从奈达的“对等”理论看译者的追求[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02.

[11]Roderick Jones,Conference Interp reting Exp lained[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02.

[12]刘建军.同声传译中交际策略的使用及其与口译成绩的关系——一项基于学生口译考试语料的实证研究[J].外语界 ,2009(4):48-56.

[13]任文.联络口译过程中译员的主体性意识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112.

[14]Nida,E.A.&Taber.C.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 :Brill,1982 :12.

[15]Baker,M.Routledge.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8 :82.

[16]杨承淑.口译的信息处理过程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193.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H059

A

1001-6201(2011)04-0267-03

2011-04-19

吉林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201052043)

[责任编辑:张树武]

猜你喜欢

源语译语译员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