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赶、快速转, 推动望谟新跨越
2011-11-02邓家富
■ 文/邓家富
快速赶、快速转, 推动望谟新跨越
■ 文/邓家富
望谟县委、县政府决定以快速赶和快速转来推动跨越,通过实施工业强县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将望谟建成具有南国风貌的布依城,西江上游经济区内经济重镇,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作者(前排右一)陪同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前排左二)等省州领导在望谟调研工业发展情况。(望谟县委办供图)
在中央主题、主线和省委主基调、两大战略、三面旗帜以及对发展的三项要求指引下,望谟以黔西南州州委确定的“一二三四”科学发展思路为指导,继续按照“编规划、强基础、兴产业、促发展、建绿色望谟”的发展思路,以州委提出的“五个培育”为抓手,采取“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促产业、产业兴区域”,按照林-草-畜、菜-菜-稻的模式,采取园区带动,基地跟进,基地做大,拉长产业链,强力推进工业强县和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为力争将我县建成为具有南国风貌的布依城,西江上游经济区内经济重镇,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需要全力抓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着力抓好以项目为载体的招商引资工作。我们按照“上争、外引、内聚”的思路,狠抓项目和招商引资,做大总量,优化结构,坚持央企投资、民营投资、本地投资齐头并进,产业发展项目,发生保障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协同推进,努力扩大投资规模,以园区带动,产业跟进,基地做大、链条拉长,实行项目招商、园区招商、以商招商,通过大项目促进大发展。支持已进入我县的以江苏阳光集团、广西南华集团等六家龙头企业较快培育做大桉树、蔗糖、油茶、核桃、中药材等基地建设。
着力抓好产业培育。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思路,围绕基地扶龙头,依靠科技出效益,一是立足县内资源优势,用工业化的手段推进传统农业的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把农业真正打造成工业的“第一车间”,重点抓好以桉树、蔬菜、油茶、油桐、甘蔗、草地畜牧、干鲜果(火龙果、橙类、板栗、核桃)和中药材等八大产业。二是抓住东部沿海经济和产业转移的机遇,通过招商,引进实体加工企业进入园区,促进产业的大发展,实现富民富县。
着力加快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抢抓省委省政府制定的交通规划战略,充分利用好两条高速公路和两条铁路即将建设和南北盘江红水河中通道出海工程的建设机遇,抓好以县城为龙头、乡镇集镇为支撑,新农村建设为联点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同时加快县城规划发展进程,即到2015年县城面积扩展到12平方公里以上,人口发展到10万人以上,到2020年县城面积规划20平方公里20万人口规模。县内的16个乡镇分三个等次,最小的集镇不少于5000人,中等1万人,大的集镇规划2万人,从而促进城乡的同步发展。
全力改善和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继续按照“强基础、提素质、培产业、建生态、控人口”为主题的扶贫方针,实施整乡推进,向贫困区域发起总攻。一是抓好扩大就业再就业工程,通过产业的培育,解决就地就近就业;二是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重点抓好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农村危房改造;三是扎实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临时就助、医疗保险等制度;四是扎实开展普法和依法行政,依法治理工作,整治突出问题,开展平安县建设,加强信访和移民工作,加强安全生产执法、落实责任和问责,切实维护群众合法利益。
着力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二是全面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和完成乡村两级服务体系软硬件建设,三是加快乡镇、村两级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四是完善计生奖补和保障制度建设并落到实处。
着力转变作风抓落实,促进社会管理创新。按照省委提出的“团结、务实、勤奋、清廉”的要求,加强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针对现实工作出现的“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和作风不实的状况,创新社会管理,民生放在首位,化解社会矛盾,加强社会管控。加大干部的教育管理力度,加大干部深入的考核力度,督促干部学习、创新工作方法,促进社会管理。
(作者系望谟县委书记 编辑/黄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