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是片“红土地”
2011-11-02史继忠
■ 文/史继忠
贵州是片“红土地”
■ 文/史继忠
革命轰轰烈烈,贵州已不是“红一角”,而是“红一片”,是红星闪闪的“红土地”,历史永远不会忘记这片“红土地”。
过去人们常用“红军长征过贵州”来表述这段历史,这当然也没错,但给人的感觉,仿佛只是中央红军路过贵州而已。这样的表述不但不全面,而且也无法准确地突出贵州在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意义。事实上,从1930年4月邓小平、张云逸创建的红七军进入贵州开始,到1936年3月红二、六军团离开,前后六年,贵州都有红军在活动,建立了党的组织、“苏维埃”政权和革命武装,革命足迹遍及贵州的68个县市。可见,贵州已经不是“红一角”,而是“红一片”,是红星闪闪的“红土地”。
1929年12月,邓小平、张云逸等在广西发动“百色起义”,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次年4月,军长张云逸率领一、二两个纵队进入贵州荔波,板寨会师后攻占古州(今榕江县城),经从江、黎平回师广西。红七军二十一师和中共右江特委以云南富宁为中心,建立了滇黔桂革命根据地,成立了12个县革命委员会和44个党组织,革命武装发展到8000多人,活动范围包括贵州的册亨、贞丰、望谟以及广西、云南的20个县。
1930年初,邓小平又在广西龙州举行起义,创建红八军。4月下旬,红八军一纵队司令员何家荣与贵州望谟布依族上层人物王海平达成协议,在望谟县蔗香休整半年。1932年6月,以广西凌云为中心建立黔桂边革命委员会和中共黔桂边委员会,次年6月将活动中心转到望谟板陈,先后建立了蛮瓦、板陈等党支部。王海平同意将他的“保商队”与红七军韦运祥部合编为黔桂省边护商大队,在板陈建兵工厂。中共黔桂边委员会在贞丰、望谟、册亨、罗甸及广西乐业、凌云、天峨等地坚持斗争数年之久。
贺龙和周逸群在广东遭受挫折后回师湘西,在桑植一带建红四军,开辟了湘西革命根据地。1930年,红四军与旷继勋的红六军在湖北省公安会师,组建红二军团,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政委,创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洪湖赤卫队》讲述的就是这一时期的故事。后因“左”倾错误路线,红二军团受挫,缩编为红三军,于1934年进入贵州。7月21日,在沿河铅厂坝成立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其范围扩大到沿河、印江、德江、石阡、江口及四川的酉阳、秀山等地,纵横200余里,建有17个区革命委员会和100多个乡苏维埃。当时,黔东一带有若干由贫苦农民组成的“神兵”组织,设“神坛”练武,反抗压迫。红军到来后,将神兵加以改造,改编为黔东纵队,下辖沿河、黔东、印江、德江、川黔边5个独立团,后来合编为红三军独立师,贺炳炎任师长。
任弼时、萧克、王震领导的红六军团,从湘赣边区突围西征,于1934年10月进入贵州,在石阡甘溪与敌军发生激烈的遭遇战。为了掩护主力转移,坚守在困牛山的部队,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100多名红军集体跳崖,出现了最悲壮最惨烈的一幕。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团在印江木黄会师后,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委。红六军团由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委。两军团由贺龙任总指挥,统一行动。
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余风供图)
1935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红二、六军团奉命进入湘鄂西,准备与中央红军会合。中央红军进入贵州后,黎平会议决定在川黔边建立革命根据地。突破乌江后,在遵义召开了具有伟大意义的遵义会议,并建立了遵义县革命委员会、桐梓县苏维埃政府,批准建立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四渡赤水”之后,于4月离开贵州,直插云南,爬雪山、过草地,北上抗日。
红二、六军团在湘鄂西遭到围攻后,1936年又转回贵州,渡过鸭池河进入黔西北。2月6日在大定(今大方县)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和中共川滇黔省委,任弼时任省委书记,贺龙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在毕节组建贵州抗日救国军,周素园任司令,邓止戈任参谋长。3月,红二、六军团离开贵州,抢渡金沙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进行长征。
由于红军活动时间长、地区广,贵州被确定为“革命老区”的有31个县市。革命轰轰烈烈,历史永远不会忘记贵州这片“红土地”。
(责任编辑/张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