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的河南省城市承载能力比较分析
2011-11-01张立华
张立华
(洛阳理工学院 经济与工商管理系,河南 洛阳 471023)
城镇化进程中的河南省城市承载能力比较分析
张立华
(洛阳理工学院 经济与工商管理系,河南 洛阳 471023)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承载能力受到严峻考验。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城市承载能力更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承载能力的比较分析,认为通过科学规划城镇体系、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型工业、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供给、加强城市环境保护等措施可以提升城市实力和承载能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河南省;城镇化;城市承载能力;功效系数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既是区域经济繁荣程度的集中体现,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1]。到2009年,我国的城镇人口按统计口径算,已经达到了6.22亿人,城镇化率提高到46.6%,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逐步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作为人口第一大省的河南省城镇化率只有37.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9个百分点,居全国倒数第5位。在2010年11月河南省政府公布的《关于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到2015年河南省城镇化率将达到48%,是河南省“十二五”期间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河南省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依托。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承载能力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加强城市整体规划,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实现科学、可持续的发展,已成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和实现中部崛起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一、城市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价方法的选择
在河南省逐步加快的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承载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城市未来的发展和城镇居民生活状态。因此,开展对河南省城市承载力评价研究,统筹城市与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需要建立科学化、系统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指标体系,对河南省内18个省辖市的城市承载能力进行分析,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一)河南省城市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为了使评价指标、评价结果科学合理,本文对各级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的取值采用专家评判法和算术平均法相结合,充分考虑地域性、专业性、权威性,向北京、上海、天津、河南、湖南、江苏、山西等地不同学校和部门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发出问卷35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28份。参考专家意见,建立三级指标体系,包括4个系统层、9个次系统层和37个基本指标,并将各层次指标权重取值范围定于0—1之间,利用算术平均法确定指标权重(权重系数见表1)。
(二)河南省城市承载能力评价方法的选择
为了使不同类型的指标具有可比性,本文采用功效系数法对城市承载能力各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取河南省18个省辖市每个评价指标中的最满意值为上限,最不满意值为下限,通过计算各指标分值,再通过加权综合,得出综合评价结果,排出各省辖市位次,结合评价指标分值分析其承载能力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评价模型如下:。
表1 河南省城市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数据来源:根据评价人员调查表数据计算求得
其中:功效系数tij——第i个单位第j项指标的评价分值
aij——第i个单位第j项指标的实际值
ajmax——第j项评价指标的最满意值
ajmin——第j项指标的最不满意值
二、河南省18个省辖市城市承载能力比较评价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河南省统计年鉴》和18个省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相关数据,采用功效系数法对2009年各项指标进行综合测度,具体评价分值数据和各市位次状况见表2。
根据上述各系统层分析和表2的计算结果,郑州、洛阳、济源、信阳、新乡、许昌分值在76分以上,综合排名居前六名,属于第一层次,综合城市承载能力较强,但是在个别指标上需要加强。如郑州、洛阳在总体实力上处于领先地位,但人口密度过大、一些人均指标分值较低、城市较大带来的环境问题需要引起重视;济源大部分指标位于前列,但城市规模偏小;信阳、新乡、许昌在环境状况、城市实力上分值较高,但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方面存在问题。属于第二层次的安阳、平顶山、鹤壁、南阳、焦作、驻马店,排名7—12位,大部分指标处于中游水平,具备了一定的承载能力,但驻马店在市政建设和公共服务方面、焦作在居住条件和环境建设方面、南阳在公共服务方面、安阳在环境状况方面、鹤壁与平顶山在城市规模和经济整体实力方面处于落后状态。第三层次的三门峡、漯河、开封、濮阳、商丘、周口得分值居后六名,城市承载能力较弱,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提高,尤其是濮阳在第三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环境建设等方面,商丘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与市政建设方面,周口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与环境建设方面,三门峡和开封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漯河在城市总体实力和环境保护方面需要下大工夫予以改善,增强城市承载能力。
表2 河南省18个省辖市城市承载能力指标分析
三、提高河南省城市承载能力的政策建议
(一)科学规划城镇体系,实现承载能力与城镇化速度的协调发展
科学规划城镇体系是地方政府调控城镇空间资源、指导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依据,是城镇建设和管理的“龙头”。河南省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要强化规划对城镇化发展的科学引导和综合调控,树立“和谐规划、资源规划、统筹规划、机制规划、约束规划”等科学规划理念,结合各省辖市特点调整优化区域公共资源配置,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宜居城市和低碳城市为基本取向,注重城市人居环境、城市特色、城市品位的维护和提升,科学确定城市性质、规模,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和形态,加强与各类规划的衔接和协调[2]。同时要根据承载能力的变化,科学规划各市在不同阶段适度合理的城镇化发展水平,防止出现冒进式城镇化和空间失控的态势以及所产生的社会、资源和环境问题[3],降低未来城市发展的宏观成本,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是城镇化的后续动力,不仅可以改变第一、第二产业互相协调的状况,而且由于它的渗透功能,有利于促进生产、服务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也是解决城镇居民就业、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消费需求和提高承载力的主要途径。河南省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9%,远远低于我国43%的平均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地方政府应结合本地区的资源、区位、历史和文化优势大力发展教育、金融、保险、会展、信息、现代物流、房地产、中介、咨询、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培育新兴服务业,增加商业、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网点密度,创建具有城市特色的第三产业品牌,带动城镇化的发展。
(三)抓住产业升级的契机发展新型工业,提高城市总体实力
城市总体实力的提升将形成规模效应,增加城市的承载能力,其中现代化工业在衡量城市实力中占有重要地位。河南省各市应抓住当前产业转移和升级的契机,结合城市定位、交通区位、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发展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培育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群,拉长产业链条,形成支撑城市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以增强城市总体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力[3],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四)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供给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必要条件,是衡量城市承载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适应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河南省各市要突破城市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提升城市发展“硬件”水平,必须加强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根据规划超前地把未来人口增加所产生的问题考虑进去,主要措施有:城市框架的超前规划,道路布局和地下管网的建设要结合今后发展的需要;通过修建更多的学校、医院、文化设施、体育等场所,为城市居民提供满足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务[4];不断提升供水、供气、供暖、供电、交通、通信等设施的服务能力;建立就业培训机制,增强城镇居民职业适应能力等。通过以上措施为城镇居民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促进城市承载能力的不断提升。
(五)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实现城市承载力的可持续性
通过上述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分析可以看到,伴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城镇化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地方政府在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时要将行政引导和法制管理相结合,完善环境管理机制,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推动区域协调与合作,实现环境质量改善与城镇化进程同步,减轻环境承载压力。具体措施包括:严格环境准入,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提高环境科研监测能力;加大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公共财政体制;不断加强城市环境服务的配套设施(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等)的建设等,使城市形成真正可持续的承载能力。
[1]刘燕江.吉林省城市建设与城市承载能力分析[EB/OL].http://www.chinacity.org.cn/csfz/csjs/55672.html.
[2]史文清.以科学规划引领城镇化和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N].江西日报,2010-01-25(A02).
[3]张吉献.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河南区域城镇化水平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2):21—23.
[4]黄汉权.必须重视城市化速度与城市承载能力的协调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2010,(5):33.
F291
A
1007-905X(2011)03-0205-03
2011-01-15
2010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A403)
张立华(1966— ),女,天津人,洛阳理工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责任编辑 姚佐军
(E-mail:yui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