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的仿拟构建和仿拟解读

2011-11-01鲁晓娜杨真洪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1年12期
关键词:接受者书虫本体

鲁晓娜,杨真洪

(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西安 710054)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的仿拟构建和仿拟解读

鲁晓娜,杨真洪

(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西安 710054)

仿拟是修辞行为,更是一种认知活动。以概念整合理论为理论框架,从语言的传递者、接受者两方面分别阐释仿拟的构建和解读认知过程。在仿拟的创生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是对心理空间的概念整合;仿拟的理解过程本质是对语言整合的解包即解开整合。通过个案分析进一步剖析了仿拟生成和解读的动态的认知过程。通过概念整合理论和仿拟修辞的结合,扩大了概念整合理论的解释范围。而概念整合理论也为仿拟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为人们更合理地运用仿拟手段、提高言语交际能力提供有效的帮助。

仿拟;概念整合理论;仿拟构建;仿拟解读

仿拟现象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我国学者徐国珍对仿拟展开了多角度、全方位、成系统的研究,她将仿拟定义为“仿某现成的语言形式拟出一个临时性的新说法的修辞方法。”并将仿拟的结构确定为:“本体”(仿的对象)和“仿体”(拟的结果)两个部分[1]。徐国珍打开了仿拟研究大门:一方面,她明确指出仿拟是认知活动,应该从创造、接受两方面来研究;另一方面,她认为仿拟研究必须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相结合,仿拟认知结构主要由范畴与原型、图式与完行、联想与类推、语境与经验等要素构成,并构建了仿拟建构和接受模型[2]。靳琰和王小龙用心理空间理论对仿拟概念间的连接做了阐释[3]。罗胜杰则真正把仿拟与概念整合理论相结合,他借助概念整合理论,从语言的接受者角度阐释广告中仿拟的解读过程[4]。但概念整合与仿拟之关联仍有许多可挖掘的地方。“传递者在具体的交际进程中如何在线构建仿拟、接受者如何理解并分析出交际对象的交际意图、这个过程中话语意义是如何产生的”等问题是本文关注的焦点。文章以概念整合理论为框架,从语言传递者和接受者两方面分别阐释仿拟的构建、解读认知过程。仿拟种类多样,因篇幅有限,不可能对其一一进行解释。“词汇是人类语言中最敏感的部分”[5],本文将重点放在概念整合对仿词的解释上。

一、概念整合理论

Fauconnier的Mental Spaces一书拉开了概念整合理论的序幕。心理空间指“人们在思考交谈中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概念包”[6]。概念整合理论是建立在心理空间概念之上的,最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模式由4个空间构成: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一个合成空间。各空间之间通过跨空间映射进行对应连接。类属空间包含两个输入空间共有的抽象结构,形成普遍结构;合成空间除了包含普遍结构外,还包含两个输入空间选择性投射的特定结构以及合成空间本身通过组合、完善、扩展而建立起的层创结构[7]。组合,是将两个输入空间投射组合并在输入空间之间形成以前不存在的新关系。完善,则是借助背景图式知识、认知和文化模式,使被激活的模式不断完善。扩展,即“对合成空间进行运演”:根据自身的层创逻辑在合成空间中进行认知运作,运用人的想象力可以根据层创结构对细节进行无限的扩展[7]。根据各空间的组织框架可以把整合网络划分为:单一网络、镜像网络、单域网络和双域网络[8]。事实上,一个整合网络可能更复杂,有多输入空间同时参与整合,有整合过程反复应用,但不论何种整合方式,整合的基本特征不变——遵循基本构建原则[9]。

二、概念整合与仿拟认知

“表达和接受,构成修辞活动的两极,二者统一在同一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又各有不同的角色分工:表达者提供获取言语交际最佳效果的可能性,接受者完成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10]。所以研究仿拟辞格必须研究它的表达和接受。

言语交际对传递者来讲,是意义的编码和表征过程;对于接受者,是解码的过程。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整合的过程对应着概念整合。仿拟的创生过程(编码)中起支配作用的是对心理空间的概念整合;仿拟的理解过程(解码)其本质是对其概念的解包即解开整合。

(一)概念整合对仿拟的构建

语言传递者是怎样将复杂的思想通过对熟知的言语的仿造转化为新颖别致的言语现象呢?

认知语言学有一个最重要的观点:意义就是概念化。仿拟的产生实际上反映了传递者对客体进行组织形成有意义的概念或概念结构的认知过程。

在仿拟生成过程中,认知对象为输入空间1,包含性质、方式、功能、属性等概念因素;本体为输入空间2,代表认知客体的关键特征的表征。认知对象与本体的概念属性、关系等激活连通、映射、移就、投射在整合空间完成概念整合。其中,两个输入空间的属性、特征等共性连通关系是整个概念整合的基础。

传递者对认知对象形成概念前,会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通过认知把握其本质后,会运用识别事物的突显原则对所传递的信息进行取舍、安排。语言表达是一种有动机的行为,表达者的心理观点及动机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语言结构的最终布局[11]。放大认知对象的突显属性后所形成的心理空间,即输入空间1,包含认知对象突显的属性、性质、意义等概念因素。根据概念整合理论,一个认知域和另一个认知域总会有性质、方式、功能、属性、意义等知识的映射连通,靠映射激活把它们连接起来。传递者通过联想激活代表认知对象关键特征的表征本体形成输入空间2,两个空间彼此映射、输入空间2向输入空间1移就。即认知对象输入空间1其性质、方式、功能等因素映射激活本体输入空间2,本体被认知对象输入空间1映射激活的概念因素向认知对象输入空间1移就,输入空间1与本体选择性投射整合空间进行概念整合——形成仿体的形式和意义。

沈家煊将概念和词语的整合分为“糅合”和“截搭”。“糅合”好比将两根绳子拧成一根;“截搭”好比将两根绳子各截取一段重新接成一根。“糅合”与“隐喻”相关,“截搭”与“转喻”相关[12]。仿拟从语义的角度来看,分为“反义仿”、“近义仿”、“类义仿”[13]。沈家煊的“糅合”和“截搭”可以解释一些仿拟现象。比如有些近义仿是典型的糅合,部分类义仿、反义仿可以用截搭解释。但有些仿拟不仅仅是“糅合”或“截搭”而是涉及多重概念整合。

试看以下个案分析:书虫——网虫。

书虫本身是概念整合的结果。传递者把握客体的本质后,有一个创新的概念要表达:一个勤奋学习的人。传递者将注意力转向认知对象最突出的属性,比如,埋头苦书,形成的输入空间1,输入空间1映射激活该概念结构的其它网点即代表客体的关键特征的表征输入空间2。

如图1:输入空间1是关于书的概念域,其构成元素:人、图书馆、看书等。输入空间2是虫的概念域,包括虫、树叶、吃树叶等元素。类属空间提取二者的共同属性后产生行为者、行为处所和实施某行动等概念,这些共享的元素决定输入空间之间的映射和跨空间投射。类属空间连同输入两空间的部分元素选择性投射,在合成空间组合形成a(人)和a’(虫)对应、b(图书馆)和b’(树叶)对应、c(看书)和c’(吃树叶)对应等新的关系。进入完善阶段,借助人、虫图式知识和文化模式,并与长期记忆中的信息相匹配,隐性信息被激活:人的读书行为像虫子吃树叶一样要消化、吸收等。传递者进一步“对合成空间进行运演”:产生“勤奋的人像吃树叶的虫子一样啃书本”的概念即人像虫子,从而形成层创结构“书虫”。从各空间的组织框架看,书虫的形成是单域型整合。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发生投射映射,人是虫子,借助虫的概念来表达具有某种性质的人。

图1 书虫的概念构建过程

从书虫到网虫:传递者想表达对网络痴迷的人的概念,放大对认知客体的突显属性形成输入空间1。

如图2:输入空间1是网络心理空间,包括网络性质概念因素:人、电脑、上网等。输入空间1的元素映射激活输入空间2关于书虫的认知域,其构成元素包括人(书)、图书馆(树叶)、看书(吃树叶)等。类属空间包含两个输入空间共有的抽象结构:行为者在某处实施某行动。输入空间2向输入空间1意义移就。根据图1的分析输入空间1是一个完整的投射映射,抽取输入空间1中虫的框架与输入空间2的概念元素进行整合,最终形成层创结构“网虫”。

图2 书虫到网虫的概念构建过程

(二)概念整合对仿拟的解读

Turner认为:“语言表达式没有意义;它们是推动我们运用熟知的过程构建意义的动力。话语的意义绝没有存在于词中。当理解话语时,我们决不是理解词在说什么。当独立于丰富的细节知识和我们的强有力的认知过程时,词本身什么也表达不了”[14]。

接受者为何能对从未亮过相的面孔“一见如故”,并能很快接受和理解,隐藏于这个语言现象背后的机理是什么?

Fauconnier和Turner认为我们之所以能理解言语就在于我们具有跨越时空的联想能力和复合多个心理空间的概念的能力[14]。语言的理解实际上是对概念的解包过程——理解言语意义,人们必须能够对复合空间进行解包处理,重构输入空间、跨空间投射、类属空间以及所有空间之间的连接网络[15]。因此,理解仿体的意义,接受者必须进入整合时的概念场景,对言语形式仿体进行解包和反压缩。接受者听到或读到的仿体是整合的结果,而理解过程涉及对整合输入的拆解和还原,重构仿体、仿拟言语语境概念结构和本体心理空间的整合过程。

“语言表达式本身仅仅具有产生意义的潜势,它只有与人们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意义。”[16]当仿拟言语出现在接受者面前时,言语信号只是发话人为了引导受话人在心理空间中穿行而设立的目标[7]。接受者首先通过视、听等器官感知言语客体,并将语言、声音、视觉图像等有意义的表达作为心理提示。讲话人只要用言语刺激听话人的概念结构的一些网点和连线就能激活听话人关于该概念结构的其它网点和连线[17]。接受者将刺激信号代表的信息与长期记忆中储存的信息进行互动与复合,在心智中检索与刺激信号相匹配的本体心理空间2,并将仿拟言语刺激投射到本体。本体与仿体是不完全匹配的,接受者遇到障碍时不能完全理解仿体。接受者将仿体投射到认知客体的语境心理空间1,依据语境深入认知客体探究传递者的交际意图。并重构仿体、言语语境概念结构和本体心理空间整合过程。正确的重构能在话语接受者心中生成与传递者相似的概念结构[18]。接受者通过心理空间的复合生成新创结构,从而获得了知识、情感等多方面的满足。

请看以下个案分析:中意空调,终身无“汗”。(中意空调广告)

如图3:当“中意空调,终身无‘汗’”这则广告一出现,接受者通过视、听等器官进行感知,根据终身无汗中“汗”的发音接受者进行转喻想象(符号学家Eco提出了三种临近性:1)语码邻近;2)上下文邻近;3)被指称事物邻近,其中任何一种都能引起转喻和语音邻近转喻[19])。在心智中检索到与刺激物相匹配的本体心理空间2“终身无憾”的概念,将“中意空调,终身无‘汗’”投射到本体“终身无憾”,接受者发现它们之间不能完全匹配。接受者深入言语语境,即将“中意空调,终身无‘汗’”言语形式与联想到的背景信息进行整合,探究传递者的意图。通过重构仿体终身无“汗”以及言语语境概念结构与本体整合过程,最终接受者理解仿体的意义:或者中意空调质量高,永不渗水;或者买中意空调,让你在炎热的夏天清凉无比,全身无汗;或者买好空调,选中意空调,令你终身无憾。接受者对该空调广告留下深刻印象,接受效果不同凡响。

图3 “中意空调,终身无‘汗’”的意义解读过程

三、结论

文章以概念整合理论为框架从语言的传递者、接受者两方面分别阐释仿拟的构建和解读认知过程,并通过个案分析进一步解释仿拟的构建和解读过程:传递者大脑中的概念结构是如何相互作用并产生创新概念,接受者如何依据较少的言语提示进行解包,生成与传递者相似的概念结构。概念合成,是人类最核心的、成系统的、基础的认知运作过程,它为我们研究仿拟提供了一套新的阐释方案。通过概念整合理论和仿拟修辞的牵手,希望为人们合理地运用仿拟,提高言语交际能力提供帮助。

[1]徐国珍.仿拟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6-41.

[2]徐国珍.仿拟行为的认知结构及认知过程[J].语言研究,2006(1):23-26.

[3]靳琰,王小龙.英汉仿拟的心理空间理论阐释[J].外语教学,2006(4):15-18.

[4]罗胜杰.广告仿拟的认知研究[J].外语学刊,2010 (1):52-56.

[5]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09.

[6]Fauconnier G.Mental Spa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7]Fauconnier 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149.

[8]Fauconnier G,Turner M.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ew York:Basic Books,2002:119-135.

[9]林艳.概念整合理论对英语新闻标题中双关语的认知阐释[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 (11).

[10]谭学纯,等.接受修辞学(增订本)[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7.

[11]王文斌,熊学亮.认知突显与隐喻相似性[J].外国语,2008(3):46-54.

[12]沈家煊.“糅合”和“截搭”[J].世界汉语教学,2006 (4):5-12.

[13]徐国珍.仿拟分类面面观[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14]Fauconnier G,Turner.Conceptual Projection and Middle Spaces[R].UCS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 Cognitive Science Technical Report,9401,1994.

[15]Fauconnier G,Turner M.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J].Cognitive Science,1998(22/2):133-87.

[16]Fauconnier G,Coulson S.Fake Guns and Stone Lions: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Privative Adjectives[C]//Fox,Jurafsky,Michealis.Cognition and Function in Language.Palo Alto,CA:CSLI,1999.

[17]蒋勇,马玉蕾.CB与RT的整合性研究[J].外语学刊,2003(1):31-36.

[18]赵伟国.“白骨精”的新面孔——论新词中的“旧瓶装新酒”现象[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19]Eco U.The semantics of metaphor[C]//Innis R E.Semiotics:An Introductory Anthology.Bloomington:Indian University Press,1985.

Abstract:Parody is a rhetorical act but a cognitive activity.This article takes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as a framework from the transmitter,and the recipient of both two sides respectively illustrates parody on-line meaning constr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cognition process.The conceptual integration of mental spaces plays a dominant role in the parody creation process,and the nature of its comprehension is solutions to disintegration or unpacking language conceptual integration.Meanwhile,through case studies it further analyzes the parody generation and explanation dynamic cognitive process.On one hand,this tentative analysis is from cognitive linguistics expanding explanatory power of the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On the other hand,the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on parody study and some effective help for people more rational use of parody means and enhancement of verbal communication skills.

Key words:parody;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parody generation;parody interpretation

Parody Gener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from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LU Xiao-na,YANG Zhen-ho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an 710054,China)

H03

A

1674-8425(2011)12-0088-05

2011-07-06

鲁晓娜(1984—),女,河南汝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语言文化比较;杨真洪(1952—),男,陕西汉中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

(责任编辑 王烈琦)

猜你喜欢

接受者书虫本体
眼睛是“本体”
书虫来袭
幸福的小书虫
我是一个“小书虫”
小“书虫”如何养成
Flu Study
基于本体的机械产品工艺知识表示
游戏、电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时代融合的新方式
专题
Care about the virtue mor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