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翻译模型及其实证研究
——以谚语翻译为例

2011-11-01皮维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1年12期
关键词:谚语言语学报

皮维

(金华广播电视大学,浙江金华 321002)

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翻译模型及其实证研究
——以谚语翻译为例

皮维

(金华广播电视大学,浙江金华 321002)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的关系以及谚语翻译本身的特殊性,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个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谚语翻译加工模型,用于谚语翻译的精炼过程。模型主要包括言语行为分析模块和语境分析模块两大构成要素,以言语行为分析为主模块,以语境分析为辅模块。辅模块通过主模块对翻译过程产生影响,即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分别影响概念意义子模块和语篇意义子模块,进而影响最终的谚语译文。

言语行为理论;翻译模型;谚语翻译

一、引言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重在研究言语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人们如何“以言行事”。近些年来,人们对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如对言语行为理论本身的演进与发展所进行的探讨和再认识[1-2]、言语行为理论对于语言教学的启示[3-4]等。在言语行为理论对于翻译的作用和意义的研究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该理论对于争取尽可能灵活地对等翻译具有积极的意义[5-8];这些应用一部分集中在广告翻译方面的研究[9],另一部分集中在文学翻译方面的研究[10-11],只有少量研究是应用于谚语的翻译中[12]。

综观以上研究可以发现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学有着深厚的渊源,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学领域有着很高的指导意义与研究价值。同时,笔者也发现存在着一个较为明显的不足,即没有一个统一的言语行为理论翻译框架或翻译模型用于具体指导翻译实践工作。所以,有关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应用方面的研究虽多,但言语行为理论的价值却始终未能充分显现,尤其是在谚语翻译的研究领域更是如此。因此,研究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一般性翻译模型,对于概括其应用过程,形成一般性认识,进而推广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理论综述

(一)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的关系

言语行为理论作为语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理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语用学的核心理论,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笔者通过对众多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的分析,发现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学有着深厚的渊源,言语行为理论为翻译学的建构提供了语言学基础,在翻译实践中言语行为理论有显著的指导意义。具体而言有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有助于译者理清语义结构关系,充分理解字面意思。这一发现源自于吴勇(1998)关于命题的说法,即将句子细分为命题有助于译者理清语义结构和关系,使译者充分理解字面意义[5]。吴勇所指的命题实际上就是“言中行为”的意思,而“言中行为”恰恰是言语行为理论三种行为模式当中的第一种,因此从一定意义上可以得出言语行为理论对于理清语义结构和关系是有帮助的。其二,有助于深刻把握原文字面背后的真实目的和意图。在翻译中有时仅理解字面意思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理解作者真正意图及对读者可能产生的作用,而言语行为理论有助于实现这一点。雷卿(2006)认为言外行为中的隐性连贯帮助话语意义的推理[13],而言外行为是言语行为理论三种行为模式中的第二种,因此也就是说言语行为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助于深入理解原文字面背后的真实意图。周漓云(2003)的研究更进一步清晰地表明借助言语行为理论可以透过语言的表象,深入分析原文作者用语言在做什么,其意图和目的究竟是什么等问题[14],为此笔者认为完全有理由相信言语行为理论对理解字面背后的真实意图有深刻意义。其三,有助于确保译文和原文达到语用等值的最大化。翻译的理想目标就是要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与反应,即要实现译文与原文的语用等值性。尽管在翻译实践中往往难以百分之百达到这样的要求,但通过对文本的言外功能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可以确保“翻译的最佳等效性”[7]。而且,通过言外功能和言后行为的有效结合更有助于实现“灵活的对等翻译”[5],从而保证译文与原文的语用等值最大化。其四,为译文的多样性提供了理论基础。言语行为理论强调的是结果的有效性,一个不是很恰当的比方就是它“重结果而非形式”,即同样的行为(结果)可以有多种言语(形式)来表现,只要这些不同的言语指向的是同一行为,那么这些言语(形式)均是有效的。显然,言语行为理论的这一有效性主张为译文的多样性提供了理论依据[15]。

通过以上关于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之间的关系的概括可以看出,言语行为理论对于翻译过程的正确性和精确性,达到语义对等和语用一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谚语翻译的特殊性

谚语作为凝聚了民族文化和特色的特有的语言形式,在跨文化的交流和翻译中有着它自己特定的要求和含义。不少研究人员对谚语翻译从各个方面作出过探讨。笔者通过对众多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的分析,发现谚语的翻译除了要求正确理解谚语的词汇与语言结构,找出隐含意义,力求语用对等以外,至少还有下面两个特殊要求:其一,口语化。谚语来源于生活,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口语性,因此,它的翻译也要求做到贴近生活,尽可能用词简单,大众化,口语化[16]。注意口语化,也就是说在翻译谚语时不能脱离生活实际,为了文采而使用晦涩难懂的或者过于文艺性的词汇。从另一方面讲,语言美和口语化并不冲突,并非所有美丽的语言都是文艺性或者书面性的语言,口语化的语言也能很美[17]。其二,尊重民族传统,保持民族特色。戴聪腾(1996)提出当语言涉及两个民族的传统观念时应尊重本民族的传统观念[18],然后对译文加以适当处理,这样的译文能使广大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就要求尽可能保持原谚语的形象比喻,丰富联想,修辞效果及其民族地方特色[19]。

通过以上关于谚语翻译中的特色要求的概括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具体要求各有不同,但谚语翻译的核心要求可以归纳为译者一定要挖掘出谚语中潜伏的或者省略了的特定含义,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形象比喻、修辞效果、民族特色、语言流畅,并具有谚语味道。以达到功能和语用的对等,从而完成语言交际的对等。

三、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谚语翻译框架

作为一种目的性行为的任何言语行为活动,一定是在包含有语言(形式),语境(情景)和意义(功能)这三方要素的言语行为框架里运行的。语境决定语言形式,形式反过来建构了语境;形式表达意义,意义又由语言形式来体现。语境由多种元素组成,在构成使用语言的情景语境的各个要素里,只有语场、语旨和语式这三个因素对语言的使用产生直接和重要的影响[20]53。根据笔者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理解,语言和意义是言语行为理论本身所能涵盖的,而语境不完全属于言语行为理论的范畴。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所说的谚语翻译框架实际上应包含言语行为理论和语境两个模块。

就言语行为理论模块而言,根据上述对于言语行为理论和谚语翻译的分析,我们已知言语行为理论的言内行为能够帮助理解谚语的文化寓意与抽象含义,而对言外之力的考虑则有助于清楚地分析谚语的语篇意义。至于言外行为中的隐性连贯推理话语意义(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和语篇中的语用预设),说话人是要传递言外行为并期望产生一定的言后效果,译者必须确保译文的言外和言后行为与原文的一致(等效原则),最后考虑到谚语文本本身的特殊性,提炼字句,加以修辞手法,用恰当的译文形式表示出来,使之更像谚语的对应体。而在其中,对言外之意的分析尤为关键。联系上述的语境要素分析,在对言外之意的分析理解中我们要着重考虑说话人说话的场合,说话人的用意,以及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从而明白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进而理解话语之间的语用预设。

就语境模块而言,Newmark(1981)认为在所有的翻译过程中,语境是凌驾于一切的因素,而且优先于任何的规则、理论或基本意义[21]113。但语境作为一种复杂的现象,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牵制。译者的个性、动机、个人技巧及其翻译策略等等也对语境的理解变得复杂。笔者在此将语境分为文化语境和语言语境以便进一步地深入分析。文化语境是指一个民族在自己的社会历史发展中,长期形成的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除文化语境外词语的色彩意义还由语言语境——语言的上下文而定。在这里,上下文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讲,每个词语本身就构成一个上下文,词语中各单独要素的色彩意义要受词语中其它要素的影响。从广义上讲,词语的整体色彩意义受到词语所处的语篇含义的影响。具体到谚语的翻译,同其他一切翻译一样,是由理解和表达两个环节组成的。理解是表达的基础,没有正确的理解就无恰当的表达。前者涉及内容,后者涉及形式,而内容是决定因素。要想做好谚语的翻译工作,首先需要做好谚语的理解工作。正如Arora(1995)所释,对谚语的理解一般分两步完成,一是从“文化语境”的角度出发,领会谚语的抽象语义;二是从“情景语境”的角度入手,赋予谚语在具体时空中的含义[22]。然后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或直译,或意译,或借用,或直译意译相结合,或加减译,以保持翻译的最佳效果(如以下示意图1所示)。

图1 谚语翻译的语境层次示意图

图1中间的两个模块之间并非完全独立,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以言语行为模块为主体,以语境模块为辅助,共同构成本文所述的谚语翻译框架模型。其中,语境模块中的文化语境子模块主要作用于言语行为模块中的概念意义子模块,而情景语境子模块主要对言语行为模块中的语篇意义子模块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具体到谚语翻译,谚语翻译的口语性要求和民族性要求可视为文化语境的具体表现,影响或作用于概念意义子模块,即在该模块的功能处理时要予以考虑。并且谚语翻译中的民族性要求还同时体现在情境语境当中,从而对语篇意义子模块产生影响,所以,它也是在处理翻译的言外行为时需要予以考虑并解决的问题之一。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可以将谚语翻译的过程及一些特殊性要求与言语行为理论的翻译思想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一个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谚语翻译加工模型(如图2所示),从而以言语行为理论的翻译思想来充分体现和保留原文谚语的精髓之处。

图2 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谚语翻译加工模型

四、实证分析

鉴于谚语的种类繁多,这给实证分析带来一定的困难,难以全面应证本文的过程模型,因此,在本文的实证分析中将着重参考桂清扬(1988)的分类方法,将英语谚语分为指令性谚语和非指令性谚语[23]。在此基础上应用本文所提出的谚语翻译过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一)指令性谚语

谚语有一个重要作用——促使人们去做某事。它们通常赋有教育功能。使用恰当的谚语,说话人也许就能得到一些改变以满足他的愿望。其中的命令或祈使语气非常明显,所以它们负有建议,暗示或发出警告的使命。如:

1.Mary asked Jean to introduce her to her brother.Jean said,“You scratch my back and I’ll scratch yours.”(玛莉要琪恩把她哥哥介绍给她。琪恩说:“你帮我的忙,我就帮你。”)

2.There was a political ring in Philadelphia in which the mayor,certain members of the council,the treasure,the chief of police…and others shared.It was a case generally of“You scratch my back and I’ll scratch yours.”(费城有一个小政治集团,是由市长、几个市议员、财政局长、警察局长……以及其他几个人组成的。这是个“彼此吹捧,相互利用”的例子)

在表达你帮我,我就帮你作为回报这个意思时,两个句子中的谚语“You scratch my back,I’ll scratch yours”意思似乎大有不同。它的概念意义即言内行为是你抓我的背,我就抓你的。例1的情景是玛丽想琪恩介绍她的哥哥,琪恩则提出交换条件。尽管我们无从得出这个条件是什么,我们仍能看出琪恩的目的是做交易,而这交易并不肮脏,甚至可以说是善意好心的。因为她们是朋友的关系,这点很明显。琪恩的心理原因可看作是希望把两件困难的事转化成两件简单快乐的事。两个朋友间的感情色彩是中性的。她的言外行为是建议转换角色。很可能言后行为就是这个交易的成功。“你帮我的忙,我就帮你”简单明了,十分大众化,很好地传达了女孩子间的对话特征。

而例2则和政治的黑暗联系在一起。说话人认为政治圈里的人都在为着自己的利益相互利用,而说话人的情感色彩是愤概的,至少是轻蔑的。心理状态也就自然是轻视和批评政治圈。说话人如此说话的目的,也就是言外之意是想揭露政治圈的黑暗,并表达他的厌恶之情。言后行为则是表示对城镇未来的担忧,警告其他政治人士。考虑此谚语的结构具有对称性,中文里也有类似表达贬义情感的词句,因此,此谚语被翻译成了“彼此吹捧,相互利用”。

(二)非指令性谚语

本文对非指令性谚语的分析主要以陈述性和表达性谚语为例。首先是陈述性谚语,它们描述事物或事件的谚语,让人们了解谚语所说的真实性。它们的主要陈述功能使得它们的含义相对比较固定,但在一些特定的情景下意义也有所不同。如:

3.“How does a kid like him get into the drug scene?”(像他这样的孩子怎么也卷到吸毒中去了?)

“Don’t ask me.It seems to happen in the bestregulated families,nowadays.”(我怎么知道,如今在家规最严的地方似乎也出类似问题。)

4.Accidents will happen in the best regulated families,and… if you find you’ve got anything the matter with you,… go and see a doctor right away.(再怎么照顾周到也会出事……要是你有什么不舒服……马上就去看医生)

谚语“Accidents will happen in the best-regulated families”的字面意义是指灾难总会不幸地发生,不管事前做了何种预防措施。例3的情景是两个说话人谈论卷入吸毒案件中的小孩。从第一句话中的“a kid like him”我们能推论出这个小孩是个听话的,乖巧的小孩,而且很可能平时表现很好。而说话人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小孩家的朋友,亲戚或者邻居。没人会想到这个孩子身上也会发生这样不好的事情。他们的心理状态是不相信。语言形式实现语言功能,那么我们不禁会想这句谚语在这里的目的又是什么呢?难道只是告诉大家某人非常不幸吗?当然非也。说话人的言外之意是想表明他们对孩子的惋惜和同情。因为对任何人而言,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言外之意就转变成了希望更加关注孩子的教育。谚语的翻译要求简单口语化,因此“家规最严的地方似乎也出类似问题”就比较合乎场景了。

例4则和教育或者社会完全无关。它关乎于爱和关心。话语中可以看出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关系很亲密。说话人一定很关心和爱护听话人。而这样的场景决定了形式,而形式也展现了功能。显然,说话人的心理状态是关心又担心听话人。用了同样的谚语,说话人想表达什么呢?它的功能又是什么呢?考虑到说话人的心理,联系上下文语境,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说话人的言外之意,意外时常会发生的,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言后行为则是再次嘱咐听话人好好照顾自己。顾及到谚语的口语性,中文里有“再…也…”的句式,因此才产生了这样“再怎么照顾周到也会出事”的翻译。

其次是表达型谚语,即用谚语表达人们对事物的感觉和看法,但他们并不预示或断言。他们用一些谚语来充当后代的警钟。它们告诉人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这意义上它们行使着教化的功能。如:

5.When Mary came down dressed for the dance,her father remarked,“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玛莉打扮好了下楼来准备去参加舞会,她父亲说:“佛要金装,人要衣裳。”)

6.Mrs.Joe…essayed to pick her to pieces,intimating that she was much indebted to her dress—that fine weathers made fine birds.(乔太太……对她百般挑剔,暗示她主要是靠了衣裳——是羽毛漂亮才使鸟儿漂亮)

一般说来,情人眼里出西施。美丽可能会随着外在因素而变弱或增强。这里的谚语“Fine feather make fine birds”传统的字面或概念意义是漂亮的外衣将美丽赠与穿衣者。比较两个句子,我们会发现这两个例子中的情景有些相似,它们都是在谈论衣着打扮。而让它们互不相同的则是隐藏在其中的情感与语气。例5中,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是父女关系。在女儿即将参加舞会的场合,父亲的内心肯定充满了对女儿的爱,因此他说话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表扬和鼓励。父亲的评论暗示了他对女儿美丽的欣赏。也许玛丽以前不怎么打扮,或者她只是一个长相平平的女孩。然而,因为化妆和衣服,一个全新的漂亮的女孩出现了。父亲引用这个谚语是想补充这个真理并且赞赏女儿的美丽。因此,“佛要金装,人要衣装”。很可能玛丽以后会更注意她的外表形象了。那么言后行为也就达到了。

另一方面,虽然情形相似,例6中的心理完全不一样。通过句子分析,我们清楚地发现句子里的语气是嘲讽的。短语“pick her to pieces”表明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甚至可以说是僵持的敌对的关系。乔太太的心理状态就如同面对一个她憎恨或者讨厌的人。她的目的不是陈述衣着或化妆的重要性,而是表示对文中的她“her”的讥讽。毫无疑问,乔太太在嘲笑“她”。“她”漂亮不是因为她本人漂亮,而是仅仅因为这些衣服漂亮。嘲讽之意显露无疑。在中文里要想表达鄙视时,我们通常会用上“是…才…”的句型,因此,译文“是羽毛漂亮才使鸟儿漂亮”正符合原文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

五、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言语行为理论将话语和行为联系起来,认为人类的语言活动都是“以言行事”,对于通过分析日常语言来探讨人们语言活动的本质有着现实指导意义,尤其在翻译中能起到指导作用,即从理论上更科学地认识翻译的目标和过程,从实践上具体指导翻译的实践活动。本文提出的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翻译模型综合了言语行为分析模块和语境分析模块,并通过指令性和非指令性两类谚语的实证分析论证了该模型对于谚语翻译过程的有效性。但由于本文所提框架仅以谚语翻译为例而进行研究,对于该模型在其他类型语言的翻译中的适用性未能进行实证,这一模型对于翻译实践的普遍意义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践检验和完善。

[1]戴俊霞.对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再认识[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1(2):71-73.

[2]周红民.论语用学原理对翻译对等论的解释功能[J].外国语言文学,2003(4):46-50.

[3]陈成辉,刘绍忠.言语行为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2):143-146.

[4]高桂珍,时真妹.言语行为理论与语言教学[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27-31.

[5]吴勇.论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73-78.

[6]姜海清.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J].苏州大学学报,2004(5):77-80.

[7]付鸿军,刘敏.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中运用的意义[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30-133.

[8]徐剑.行为理论与当代翻译理论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74-77.

[9]刘晓云,高建波.试论言语行为理论在广告中的应用[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1):111-114.

[10]张芹.言语行为理论与莎剧研究[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1999(6):94-96.

[11]邵明霞.语用原则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大学,2005.

[12]高红.情景语境下的习语翻译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

[13]雷卿.言语行为理论对语言交际的解释力[J].三峡大学学报,2006(2):89-91.

[14]周漓云.浅谈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3(1):30-32.

[15]彭志洪,李玉英.翻译研究的言语行为理论视角[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11-114.

[16]徐广联.试论英语谚语的语言特色[J].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62-67.

[17]刘云波.英谚汉译法的几点看法[J].外国语,1995 (6):43-45.

[18]戴聪腾.论英谚汉译的灵活性[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6(3):63-67.

[19]张真.特殊文化含义谚语之动态翻译[J].外语教学,1999(2):49-54.

[20]Eggins S.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M].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s,2004:53.

[21]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Pergamon Press,1981:113.

[22]Arora S L.The perception of proverbiality[J].An Electronic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roverb Studies,1995(1).

[23]桂清扬.英语谚语分类初探[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88(1):94-98.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peech act theory and translation as well as itself particularity of proverb translation,this paper tried to propose a proverb translation model based on speech act theory to refine the proverb translation process.The model includes speech act analysis module and context analysis module,and with the former module as the main part and the latter module as the helper.Context analysis module affects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via speech act analysis module,that is,the culture context and situational context affect conception module and illocutionary module individually,and thus affect the final proverb translation version.

Key words:speech act theory;translation model;proverb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Model Based on Speech Act Theory and Research on Its Demonstration—— Taking proverb translation as an example

PI Wei
(Jinhua Radio&Television University,Jinhua 321002,China)

H146.3

A

1674-8425(2011)12-0082-06

2011-03-13

皮维(1979—),女,重庆永川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教育学。

(责任编辑 范义臣)

猜你喜欢

谚语言语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致敬学报40年
说说谚语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谚语趣画(一)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