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作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及实践

2011-10-31彭玲

关键词:经管类协作专业

彭玲

(湖北经济学院 信息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协作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及实践

彭玲

(湖北经济学院 信息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基于“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实现创新的价值”的理念,本研究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协作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其培养目标,运作流程及具体内容进行了阐述。

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协作式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创新创业教育就纳入了一些高校的教育体系,走过了从2002年之前的自发探索阶段到2002~ 2010年间的教育行政部门引导多元探索阶段,直至进入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全面推进阶段。[1]10多年来,全国高校在各自办学和人才培养特点的基础上,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做了大量的研究。

笔者结合自身所属高校湖北经济学院 “两有三实 (有思想、有能力,实践、实用、实干)”的人才培养特点,面向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致力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出一条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相长的“协作式”培养模式。所谓“协作式”,源于美国为了适应二战后科技革命和社会经济的需要,所出现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可以说是教学、科研与生产联合的产物,它的产生与发展,是对学徒式与专业式教育模式的突破与变革。[2]

本研究将从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以及创新和创业教育的关系入手,结合笔者实际教学过程及成果,介绍“协作式”人才培养模式、包括目标、特色、实施措施、考核及效果等。

一、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错误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较多创新教育者往往把“创新”狭义的理解为“技术创新”,尤其是用专利技术来衡量创新,鉴于经管类专业“软科学”的特点,这无疑束缚了经管类专业创新教育的思路。而对于“创业”的内涵,大多也仅仅停留在“创办企业的层面”,忽略对创业精神的培养。创业教育实质应该是企业家精神教育或自我聘用教育,是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的教育,用创业教育指导就业。

(二)教学体系单薄

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较多的停留在指导参加学科竞赛、商业策划、创业创意类大赛,或开办企业和基本运营流程知识的普及教育层面,无法做到系统、多角度综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创新成果社会转化率低

经管类专业创新教育成果往往在表现为学术论文、调查报告或商业策划、创意创业方案后就停滞了,其理论价值很难被实践检验和应用。策划案往往寄希望于风投等机构的投资以实现其市场价值,受到青睐的自然是凤毛麟角,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和教育者的积极性。

(四)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创新不是凭空想象、创业也不是闭门造车。实践领域的新理念、新问题、新现象能提供创新教育所需的素材和创业实践的方向。而教育者虽然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但缺乏实践领域知识,因此,经管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亟需能参与商业运作,实现创业策划、检验创新成果的平台。

除上述四个方面外,师资水平、社会力量支持不足等也是当前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下文将从探索创新和创业关系的角度出发,用“协作式”培养模式来探讨这些问题的解决思路。

二、创新和创业教育的关系

(一)创新是创业的基础

创业推动创新。科学技术、思想观念的创新,能促进人们物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引领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进而为产生新的消费需求,这也是创业活动之所以源源不断的根本动因;另一方面,现代创业活动依赖于科学技术、生产流程和经营理念创新支持下的产品和服务创新,因此,创新是一批又一批新企业诞生的内在支撑和根本保障。

(二)创新是创业的源泉,是创业的本质

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需要具有持续创新意识,才可能产生富有创意的想法或方案,才可能不断寻求新的模式、新的出路,最终获得创业成功。

(三)创新的价值在于创业

创新与实践的价值在于将知识、技术和市场机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社会财富增长,造福人类社会。而这种转化的根本的途径就是创业。创业者可能不是创新者或发明家,但必须具有能发现潜在商业机会并敢于冒险的特质;创新者也并不一定是创业者或企业家,但科技创新成果则经由创业者推向市场,使其价值市场化,创新成果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创业推动并深化创新

创业可以推动新发明、新产品或新服务的不断涌现,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和深化科技创新,因而提高了企业或是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增长。[3]

合与集成教学以及整个社会的教育资源。本研究正是基于该理念提出的“协作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三、“协作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目标和特色

(一)人才培养目标

以训练创新创业思维、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创新创业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以创业实现创新的价值。以提高经管类专业人才实践能力为手段,增强学生生存和发展能力,全面推进创业促就业的局面。

(二)特色

1.多层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是培养学生基本创新和创业意识和能力。通过促进学生科技知识、行业知识、团队管理、商务知识等的学习与提高,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二是以多种形式展现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包括学生科技发明创造、商业策划等。这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包括开展科学研究、撰写学术论文、商业策划书等。

三是创新成果推广应用。该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并延至走向市场的创业行为,也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最高境界。包括开展科技咨询、社会调查、技术开发等,旨在通过创新成果的实施和社会转化改进和完善创新,通过创业行为实现创新的社会价值。

2.“协作式”虚拟创新创业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当前来看,单凭一方的力量不能完成其所需。于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整合学校现有的科研和实践教学平台,通过不同专业、不同院系、不同高校、产学研之间的协作,构建“虚拟”“协作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从智力支持、项目来源、实践转化等方面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比如,我们可以从跟企业合作的平台中,获得合适的企业项目资源,通过由指导老师和学生组成的创新团队来参与完成项目,增强创新理论和技术的实践机会;我们还可以在与企业合作的平台中,推广我们的创新技术、产品或营销策划,促进创新成果的市场转化。创新和创业教育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创新创业教育协作关系图

3.以科研导向协助创新教育

为增强创新成果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通过在经管类科研项目的立项、执行和收尾等阶段贯穿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为高校教师科研项目中衍生学生科研项目、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学生自选科研项目等多种形式,形成科研与创新教育相长的良好局面。

四、“协作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具体运作

笔者通过在该模式理念的导向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工作,总结了“协作式”模式的运作。

(一)基本运作流程

负责人及导师选拔——学生选拔及团队组建——培训及项目运作——激励考核。

(二)组织结构及成员职责

1.负责人:由优秀教师担任,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工作部署、实施以及管理。

2.导师:聘任校内外专家,或优秀教师负责培训和各类项目的专业指导工作;

3.学员助理:从学员中产生,配合负责人和导师的具体工作,如事务通知、考勤记录、基层监督、作业任务分发等班级日常管理事务。

4.项目负责人:选择优秀学员担任,负责项目的运作和项目团队的管理。

5.学员:参与课程培训和各类项目。

班级学员分为两类:长期学员及短期学员。学员培养周期以一个学期周期。结合学员的能力和个人意愿,选择期满结业或继续留任。期满结业的为短期学员,继续留任的为长期学员。

(三)招新及班级组建

1.招新

学员应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经管类或技术类),所以优先大二及以上年级学生,通过严格的笔试和面试筛选。为保证教学效果,每批以30名左右学生为宜,既有利于集中教学,也利于分别组建团队,展开各类创新创业项目。

2.团队组建

用三周的时间对新学员进行初步考核,并实行老学员带新学员的制度,合格的成为正式学员,并以该阶段学员的表现选拔学员助理,组建团队。

(四)培训及项目运作

培训和项目是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活动的载体。不同类型的培训和项目可以使学生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切实的锻炼和提高。

1.培训

具体培训形式和频率见表1。

表1 :培训方式列表

2.项目运作

各类项目及来源如表2所示。

表2 :运作项目列表

(五)考核

从“德、能、勤、绩、廉”多个方面综合考核所有成员,即同时考虑行为和成绩。为此,在团队的日常运作和项目的运作过程中要严格做好相关记录,以备考核之依据。

(六)激励

1.负责人与导师:根据业绩,认定其教学工作量。

2.学员:依据考核的信息,对合格学员给予选修课学分的奖励;优秀学员给予相关荣誉称号类的奖励;对于违反团队规章制度给予劝退或相应的惩罚措施。

五、教学实施效果

(一)科研教学相长

通过“协作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教师科研或教研促进创新教育的局面已初步形成。一方面,通过学生反馈表明,这种能培养其主动思考、综合应用和勇于挑战新问题能力的模式受到学生的欢迎。尤其是与企业和市场的零距离接触增强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过程中,也给专业老师提供了相当多的科研或教研的素材和实地调研的机会。所以,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学生都能从中得到提升。

(二)社会效益

在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研究、管理咨询、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中,随着创新成果推向市场,学生的专业素养,实践、实干、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得到了相关企业和政府的好评,展现了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同时也使创新创业教育这一项全民的事业得以更多社会力量的关注,为多方“协作式”人才培养的局面创建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教学成果

通过该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的实施,其成果体现在学生和院系及教师两个方面。通过笔者的实践,经过该模式的培养,较多学生获得了国家级、省级或校级的大学生科研立项、大学生科研成果奖、各类相关竞赛奖项和优秀学士论文,并培养出了创业的典型;另一方面,教师也基于教学,申报并获得了创新创业方面的教师科(教)研项目、优秀教学成果奖并培养和组建了教学团队。

六、改进措施

虽然“协作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中,获得了一些经验,亦有有待改善的环节。

(一)辐射更多专业

在当前的实践中,笔者发现除了像管理科学、电子商务这些强调管理研究方法、新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专业适合用科研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像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传统的经管类专业亦是可能适用的。

(二)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刚起步,教育者的质素和结构都有待提高,而且创新创业教育未能形成一定的独立性,过度依附于其他教学体系,这样既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也不利于创新创业导师形成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因此,需要逐步规范创新创业导师的选拔制度、培训制度和考核制度。

知识经济时代的制胜法宝是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人才,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关键是在于教育。[4]希望“协作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能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并在其推广和改进中,涌现出更多更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实现“全民创业”,推进国家创新工程。

(注:本文系2010年湖北经济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基于“科技创新班”的创新人才“协作式”培养模式研究”)

[1]唐景莉.教育部“四位一体”整体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EB/OL].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www.jyb.cn,2010-04-23.

[2]易凤霞.基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研究生创新教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1.

[3]李时椿,刘冠.关于创新与创业的内涵、比较、与集成融合研究[J].经济管理,2007,(8):17-18.

[4]裴红彬,张继光.创新教育:知识经济呼唤的教育理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8):8-9.

猜你喜欢

经管类协作专业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团结协作成功易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协作
协作
可与您并肩协作的UR3
2014年3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