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者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2011-10-31颜醒华

关键词:旅游者犯罪旅游

魏 伟,颜醒华

(华侨大学 旅游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旅游者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魏 伟,颜醒华

(华侨大学 旅游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旅游者像洪水般涌入旅游目的地,其不道德的侵犯行为给旅游目的地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如何将旅游者的侵犯行为消除在萌芽之中?文章对旅游者的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做了系统的分析,并针对如何消除和控制旅游者的侵犯行为提出了一些建议。

旅游者;侵犯行为;影响因素

一、研究背景

国外对旅游犯罪的研究始于20世界70年代,最早出现的相关研究文献是1974年美国学者M cPheters和Stronge发表的《作为旅游环境外部性的犯罪:佛罗里达,迈阿密》(Crime as an environmental externality of tourism:M iami,Florida)[1],目前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旅游与犯罪的关系、旅游犯罪的成因、旅游犯罪的时空规律、专项旅游犯罪研究、旅游者和居民对犯罪的感知及影响研究、旅游犯罪的影响以及旅游犯罪的防治研究等七个方面[2]。

相比之下,国内对旅游犯罪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较少,主要集中在旅游犯罪学的理论研究、旅游犯罪的实证研究、犯罪问题对旅游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等方面[3]。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旅游犯罪的研究比较关注,但大多把旅游者作为旅游犯罪的受害者进行研究,很少将旅游者作为犯罪的实施主体进行深层次研究的,桑霞(2010)认为旅游者旅游道德意识的缺乏、旅游动机不纯、旅游者社区与旅游地社区的文化差异、旅游服务机构责任意识不强、旅游开发商唯利是图和旅游市场管理制度不健全等是旅游者犯罪的主要诱因[4]。吴必虎等(2005)根据实施主体的差异,将旅游犯罪危机分为游客作为受害者的危机和游客作为罪犯的危机两类,并介绍了不同犯罪行为实施主体的旅游犯罪危机管理策略[5]。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外对旅游者作为旅游犯罪的实施主体的研究较少,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基于此,文章将系统分析旅游者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以期进一步丰富这一研究领域。

二、旅游者侵犯行为的类型

侵犯行为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它具有外显性、伤害性和有意性的特点。西尔斯(D.O.Sears,1960)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反社会规范,把侵犯行为分为反社会的侵犯、亲社会的侵犯和被社会认可的侵犯,其中反社会的侵犯行为是指违反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不为社会所认可的侵犯[6],本文研究的旅游者的侵犯行为仅限于反社会的侵犯范围。根据旅游者侵犯的对象我们将旅游者的侵犯行为分为以下三类:

1.旅游者财物侵犯行为,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做出的有意损害他人财物、旅游设施、旅游资源的行为。如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偷盗文物、破坏古迹的行为。2.旅游者精神侵犯行为,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做出的有意伤害他人精神的行为。如旅游者辱骂当地居民,贬低当地文化。3.旅游者身体侵犯行为,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做出的有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如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为谋财而害命的行为。

三、旅游者侵犯行为影响因素探析

旅游者侵犯行为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归结起来主要表现为旅游者自身和外部环境两大方面,其中外部环境包括旅游环境和社会竞争环境,如图1所示:

图1 :旅游者侵犯行为影响因素

(一)旅游者自身方面

1.好奇心。好奇心是人们希望自己能知道或了解更多事物的不满足状态。它既能把人类引向文明的殿堂,也能将人类引向充满罪恶的地狱。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所遇到、见到、听到的新鲜事物勾起了其好奇心,当其好奇心指向罪恶的新鲜事物,自己禁不住诱惑,很容易引发侵犯行为的发生。

2.贪欲。佛经里面阐述,贪欲是建立在眼、耳、鼻、舌、身、意上面的。我们是眼睛想看,耳朵想听,鼻子想闻,舌头想尝味道,身体想去接触,意识里念着许多东西引起的贪欲心。一些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往往任贪欲泛滥,利令智昏,误入歧途。

3.情欲。孔子在《礼记》中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在《孟子》中道“食色性也”。一些旅游者以追求情欲的释放为目的,到旅游目的地寻找猎物,作奸犯科。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肯尼亚政府的统计,在肯尼亚一些海岸旅游城市,2006年有近15000名儿童青少年从事了卖淫活动,在参与卖淫的女孩子中,有10%左右还未年满12岁,而2/3的嫖客是来自发达国家的旅游者[7]。

4.侥幸心理。由于旅游停留时间短、重游率低、旅游侵犯追踪难度大,增加了旅游者逃避惩罚的侥幸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旅游者侵犯行为的发生。

5.从众行为。它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如旅游者在景区的墙上、树上、柱子上等留下“某某到此一游”的现象随处可见。

6.伦理观。旅游者所持有的伦理观对其旅游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包括环境伦理观,心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和谐观,有助于抑制旅游者的侵犯行为的发生。

7.自制力。旅游者自制力的强弱在其抵御外界诱惑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自制力越强,其侵犯行为发生的概率就越小。

(二)旅游环境方面

1.旅游者所处的微社会环境。这里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接触的社会群体或个人,如旅游团、家人、朋友、同事、同学等。积极的微社会环境有助于消弱旅游者的侵犯冲动反之则会助长旅游者的侵犯行为的发生。如一个好赌的旅游者在儿女的陪伴下就不容易把其赌徒的一面表现出来,因为在儿女的面前,他需要扮演父亲的角色,承担父亲的社会责任。

2.匿名环境。它是指旅游者的真实身份、个性特征等不为周围人所知的环境。在匿名环境下,社会道德对旅游者的行为的约束会降低甚至消失,旅游者可能会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力,做出平常不敢做的越轨行为。比如一位风度翩翩、仪表堂堂的教授独自来到一个无人知其真实身份的旅游目的地,也可能会露出其禽兽的一面。

3.旅游目的地环境

(1)社会法律环境。有些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法律为旅游者的侵犯行为提供了合法的保护伞。比如色情业在中国是违法的,而在荷兰、德国是完全合法的,在瑞士、奥地利是半合法的,英国法律也不禁止色情业。这都为旅游者的性侵犯行为提供了法律保护,也为旅游者消除了被法律追究的顾虑,增加了他们的胆量。

(2)旅游企业环境。从旅游业的角度来看,交通、旅馆、饭店等部门总是想方设法想一些令人想入非非的项目来吸引旅游者消费以提高其经营收入。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诱发旅游者的侵犯冲动并为其侵犯行为的实施提供种种方便。

(3)社区环境。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社区居民对当地旅游企业的情况看得很清楚,如果警方能采用合理安全的奖赏机制,和社区居民密切合作,将会有效打击旅游企业的非法经营行为,为旅游者提供一个健康的消费市场,同时也净化了社区环境。

4.社会竞争环境

激烈的社会竞争给人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许多人因此导致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甚至自杀、侵犯他人。三十而立,堂堂七尺男儿却一无房二无车三无媳妇,这类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看到其他富有旅游者奢靡的生活时,心理不平衡感顿然升起,嫉妒甚至仇视往往会激起其侵犯行为的发生。

四、对策与建议

(一)消除不良供给、整顿市场、加强旅游立法

第一,公安部门要加大对旅游目的地非法旅游项目的侦查力度,严惩从事非法旅游项目的企业和个人,为旅游者提供一个健康的消费市场环境。第二,加强国际间的旅游者犯罪方面的合作,联合打击旅游者的犯罪活动。第三,加强旅游法律法规的建设。第四,加强旅游执法队伍的廉政建设。一些执法人员由于受利益的诱惑,暗中与犯罪分子勾结,共同从事犯罪活动。

(二)加强旅游伦理教育

1.政府部门、旅游组织应承担起旅游伦理教育的责任。首先,政府部门和旅游组织通过各种途径教育旅游企业,让其认识到经济人不是其唯一的角色,旅游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合法经营,文明经营,不搞污染人们思想的各种项目,给旅游者提供一个健康、文明的旅游环境。其次,政府部门和旅游组织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对旅游者进行旅游伦理教育。再次,政府部门和旅游组织可以为旅游企业的员工(尤其是导游员)免费提供旅游伦理知识讲座,为旅游企业免费提供旅游伦理宣传小册子来鼓励旅游企业对旅游者进行旅游伦理教育。

2.旅游企业应承担对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的责任。旅游企业应当在旅游者旅游过程中对其进行旅游伦理教育,如导游在带队的过程中宣传旅游伦理知识、时时提醒旅游者文明旅游等。

(三)营造良好的微社会环境、消除匿名环境

为旅游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微社会环境,消除旅游者所处的匿名环境,使其不要忘记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和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而抑制甚至消除其匿名心里下的侵犯冲动,降低侵犯行为发生的概率。为旅游者安排一个较好的旅游伴侣或旅游团体,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比如丈夫出游,妻子或儿女陪同。

(四)培养移情能力

移情是对他人的了解和认同,是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体会他人的感受。移情能力和侵犯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移情能力越高,侵犯行为发生的概率越低。如果旅游者能察觉到他人的感受、痛苦,其攻击行为就会减少。旅游者在景区的建筑物上刻字前,想想若自己家的门上、墙上被人刻上或写上乱七八糟的字是什么感受时,就很可能会放弃刻字的侵犯冲动。

(五)宣泄法

古代鲧治洪水采用堵的方法,结果未能成功,而大禹采用疏导的方法,结果制住了泛滥的洪水。许多社会心理学的学者也认为人的侵犯冲动可以通过恰当的、合理的途径释放出来。旅游者可以通过参加一些体育旅游项目来释放其侵犯冲动。

(六)旅游者加强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指通过主观想象某种特殊的人与事物的存在来进行自我刺激,达到改变行为和主观经验的目的。旅游者面对诱惑时应提醒自己做一个文明的旅游者,想想自己的家人,摸摸自己的良心,如果做了侵犯他人的事情甚至犯罪,对得起谁,从而抑制旅游者的侵犯冲动。

(七)缩短贫富差距、扩大就业比率、平衡百姓心理

中国的贫富差距非常大,造成一些人的心理极不平衡,这些群体在旅游过程中很容易发生侵犯其他富有旅游者的行为,政府应采取一些措施来缩短贫富差距,如重新调整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以平衡低收入群体的心理;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提高社会就业率,为游手好闲的人员提供岗位,减少这类群体借旅游之名在旅游过程中顺手牵羊等侵犯行为的发生。

[1]McPheters L,Stronge W.Crime as an environmental externality of tourism:Miami,Florida[J].Land economics,1974,50(2):288-292.

[2]王金伟,高科.国外旅游犯罪研究综述[J].旅游科学,2009,23(4):64-71.

[3]桑霞.国内外旅游犯罪研究综述[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4):43-47.

[4]桑霞.论旅游者犯罪及预防[J].湖北社会科学,2010,(8):163-166.

[5]吴必虎,马晓龙,邓冰.面向实施主体的旅游犯罪危机管理[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54-58.

[6]郑雪.社会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178-179.

[7]环球时报.联合国调查儿童性暴力2亿孩子被迫从事性交易[EB/OL]. http:news.eastday.com/w/20090613/ula4433676.html.2011-04-18.

猜你喜欢

旅游者犯罪旅游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Televisions
环境犯罪的崛起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旅游
重新检视犯罪中止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犯罪”种种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