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橄榄型”班级分层管理模式初探

2011-10-31刘世敏

关键词:班委层级分层

刘世敏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流通管理系,重庆401120)

“橄榄型”班级分层管理模式初探

刘世敏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流通管理系,重庆401120)

班级是将学生团队凝聚在一起的一种最基本和常见的组织形式。以社会阶层分布原理作为理论支撑点,结合班级具体情况,提出了“橄榄型”班级分层管理模式。这对培养与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橄榄型; 班级管理模式; 构建; 途径

一、摈旧立新——“橄榄型”班级分层管理模式的提出与可行性分析

在整个学校的层级机构设置中,班级是反映学校整体面貌与精神状态的窗口。鉴于其所处的重要地位,以及现有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进行自我改革、摈旧立新。

(一)新型班级管理模式的提出——旧有班级管理模式的不足

现有班级管理理念与模式存在的不足或者弊端,主要体现在两大板块:一是班级内部自主建设与管理,主要包括管理者(辅导员、班主任)、班委干部与班级其他学生。二是学院、系部领导部门。对班级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高校辅导员自我定位不科学,角色认识不清晰;二是辅导员管理方式与效果参差不齐;三是辅导员工作态度不够端正与职业服务意识、奉献精神缺乏;四是班委干部的选拔与任用不够妥当,难以发挥班委的最大效用;五是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落差;六是班级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意识不够,班级凝聚力有待加强。对学校、系部领导部门而言,主要在两个环节上容易出现问题:“一是理念与政策的‘上传下达’环节。新环境下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的改变,需要一个磨合与适应的过程”[1]。二是具体实施、监督与完善环节。因对政策的解读掺杂了个人的主观因素或者情感因素,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返工与重复性操作,直接影响办事效率与管理效果。

(二)新型班级管理模式的理论支撑点——“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

我们可以从宏观的角度,站在社会组织建设与发展的视角,将班级融入到社会学领域,借用社会阶层结构去提出、分析与探讨新型管理模式的科学性、合理性,增强新型管理模式的可行性。

在社会学领域中,社会学家将稳定的、理想的社会结构称为“橄榄型”或者“纺锤型社会”,大部分的发达国家都属于“橄榄型”社会结构,在社会阶层结构分布中,中间阶层占了很大的比重。按照中间阶层所特有的调节与缓冲功能以及国家的发展趋势,虽然社会阶层矛盾仍旧存在,但“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结构确实对社会的稳定与层级关系的和谐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同理,我们可以将阶层分布的社会学原理引用到班级管理模式的选择与构建过程中,对其进行大规模的、符合班级情况的、能体现自我特色的革新。在这样的分配原理与理论支撑下,我们提出了“橄榄型”班级分层管理模式,该模式所具有的内在价值与意义,使之具有了极强的现实可能性。

(三)新型班级管理模式的内在价值与蕴含意义

从社会阶层分布原理的认识到“橄榄型”班级分层管理模式的提出过程,可以看到该模式所具有的内在价值与蕴含意义。

在这里要申明的是,虽然对班级的分层管理不可避免地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素质、能力高低进行层次划分,与社会阶层结构中的富人阶层、中产阶层以及社会底层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就班级建设而言,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通过既定的事实,结合班级学生特点与专业特色,借助对学生内在差异性与外在表现的认识与把握,对学生的操行与综合素质进行评定,发挥优等生的带头、引领作用,以及中等生、差生的积极努力,形成“互帮”、“互助”、“互学”、“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与团结稳定、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另外,通过“橄榄型”的班级结构划分,可以制定出集“普适性”与“特色化”为一体的弹性化班级规章制度。在日益完善的班级制度的约束以及良好班风、学风的熏陶与影响下,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最终形成一个以辅导员(班主任)、班委干部为核心的同心圆,这也是“橄榄型”班级分层管理模式最终的追求目标。

二、“橄榄型”班级分层管理模式的制定与科学划分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型班级管理模式的作用与价值,我们可以把具有普适性的班级规章制度作为坚实基础,同时借助班级考核、学生考核等作为划分标准,实现对其的科学划分。

(一)坚实基础——普适性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实施

在班级管理中,制定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班级规章制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实行全民主制或者称之为“自由放任型的管理”,必然导致班级涣散。

普适性班级规章制度是由辅导员(班主任)带领班委,根据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守则以及班级自身情况制定的,涉及班级规章制度、学风建设、班支委建设、纪律、奖惩制度等方面。上述制度的每一条款都经过了全班同学的一致肯定,遵循了公开、民主原则,也为班级制度的改革与完善预留了一定空间,尤其是针对不同学生具体问题的解决时能发挥特殊作用。具有普适性的、刚柔兼备的班级管理规章制度,是班级管理有章可循、赏罚有度的重要保障,也为新型班级管理模式的具体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分层依据、标准的制定与比例的科学划分

“橄榄型”班级分层管理模式要真正实施与落实,首先要重点解决三个基本问题:一是分层的依据,二是分层的标准与制定,三是分层比例的划分。

1.分层依据与参考标准——学生的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与遗传、环境和个体能动性三个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学生的内在差异性占据了重要地位。外在差异性对学生以及他人的影响不够明显,但是,个体内在差异尤其是心理差异,却具有极强的辐射性与连带性。学生心理差异分为个体倾向差异与个体心理特征差异,其中涉及到兴趣、爱好、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能力、气质与性格等等。学者们将学生的个体差异总体分为智力差异、学习风格差异与性格差异。

作为班级管理者,他们既是教育者又是服务者,必须充分考虑与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实行有针对性、特色化教育与引导。多重社会角色要求他们在教育引导学生的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与满足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上的不同需求,这些具有特殊化的需求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紧密相连。对整个班级而言,以学生个体特质作为划分与评价的重要依据和参考标准,力图实现一种人性化的管理,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量化指标的内在弊端。所以说,这样的划分依据与参考标准融合了主客观因素,保证了班级层次划分的科学性。

2.分层标准——班级考核与学生操行评定

如前所述,学生的内在差异性是班级分层的重要依据,而学生所在班级的月考核与学生个人综合表现的操行评定、综合素质测评以及同学、辅导员(班主任)的主观认识则是我们划分层次与比例分配的重要参考标准。

(1)整体分层标准——班级考核。班级考核是由院系主管部门,按照量化考核制度(或实施细则),以学生个体和班集体为基本考核对象,常规与随机检查结合,对班级工作进行的全面考核。考核分为日考核、周考核、月考核、学年总评。各院系两委会根据学校要求,并结合各自具体情况而实施,最后根据每项的所得分数进行排名。通过班级考核和排名,可以看到班级整体表现、班级成员之间、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的工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班级整体表现与班主任管理的优差可以通过评分细则来客观衡量,这是显性的评价;而班级成员之间关系是否良好,这是隐形的,不能通过硬性的分数来反映,只能通过班级活动和平时的细心观察进行以主观认知为主、量化指标为辅的综合判断。通过班级考核的排名与实际情况可以将班级进行整体的层次划分,以班级整体层次划分为基础的班级内部划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其科学性、合理性。当然,量化指标也存在自身的弊端,我们在完善的同时要不断强化班级管理与自身素质的提升。

(2)班级内部分层标准——学生操行评定与综合素质测评。将学生操行评定与综合素质测评作为班级内部分层标准,原因在于学生的自身表现可以直接观察到,可以说学生的表现直接决定他们在班级的层次。

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是为了促进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将自我意识提高到新的境界。同时,个人操行评定也是评优评先等的重要依据之一。学生操行共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等,且严格规定了各等级的分数与所占比例。

学生操行评比分为在校学习与顶岗实习两大部分。在校学习主要涉及到学生政治觉悟、遵纪守法、文明修身、集体活动、寝室文明、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等方面。评定的程序与参与人员可以自定,但是整个过程与结果必须严格遵循“公正、公开、公平、民主”的原则,增强工作的透明度与真实性,这样才能作为班级内部分层的重要参考指标,实施针对性、特殊化的管理。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包括学生的德育素质、智育素质、素质拓展、荣誉与处罚6个方面、11项指标,所有的比例分配与实施细则由全校统一制定,只不过每年或每学期都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相比学生操行评定而言,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能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在校情况,同时也是学生评定奖学金、参与个人评优评先及优先推荐就业的基本依据。在全校统一标准下的综合素质测评及其严格的执行要求,其公正公平度完全能作为班级内部分层级的重要标准。

(3)民主评议。我们在对班级进行班级内部层级划分的整个过程中,将班级考核、学生操行评定以及综合素质测评等作为衡量班级、班级成员层级的重要依据与标准,这些量化指标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辅导员或班主任、班委、系部甚至学院领导部门客观、及时地了解班级与成员情况。但是,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数据本身具有的刚性特征所产生的弊端。怎样去弥补不足,让管理与评定工作更能符合人性化的理念,我们可以收集任课老师、辅导员(班主任)、班委干部以及其他同学的民主意见,对学生进行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这里尤其要提到班里的民主监督代表的重要作用。民主监督代表是在班委编制以外的,但是与班委享受同等待遇的职位,他的任务与职责是负责班级纪律、监督班委工作、收集同学对班级管理与建设方面的意见并及时反馈。在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关系中,能让辅导员在第一时间内知道班级情况。另外,辅导员与任课老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主要是了解班级出勤、纪律、学习状态、学习效果等事宜,了解班级学风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这两种方式对民主意见的收集,可以弥补量化指标的缺陷,同时,也可以科学公正地进行班级内部分层。

3.比例划分与追求目标

参照新型班级管理模式的分层依据与分层标准,我们最终对班级学生进行了不同比例的划分。通过层级比例划分,在检验其科学性与可行性的同时,也提出了这种管理模式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如下图所示:

根据班级分层依据与标准,首先将班级成员分成a、b、c三个等级,并参照“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图,结合班级学生在学习、班委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的整体情况,对相应的层次进行了比例分配,即a等级占25% ~30%,c等级占2.5% ~5%,b等级所占比例则为65% ~75%。居于中间等级的同学应该是比较多的,因为“两头”人数要严格控制,且这样的比例分配也与大多数班级现状相吻合。

这样的比例分配是科学的、合理的。请注意左图中在a、b部分的单向延伸箭头,它们旨在说明各个部分的重要作用与相互关联:①指的是a层级学生对b、c层级学生的积极影响与引导作用。在班级中,他们是一面旗帜,能引领着班级的健康成长;②有两层意义,一是指b层级学生对a层级同学的积极响应,并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奋力向a部分靠近;二是指b层次学生对c层级学生发挥着同样的影响与激励作用,它的影响力相对于a层次的学生来说更为强大。可以说,中间层级的学生与a、c部分的关联最高,且发挥效用度应该大于a部分学生。鉴于中间层级学生的重要作用,我们不得不在关注a、c的同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b部分,充分调动大部分同学的积极性与上进心,在稳定的结构中,既能促进他们自身的成长与提升,又能直接带动c部分的前移。

这样的状态最后能形成怎样的班级呢?这就是班级的“橄榄型”层级结构分布所追求的目标——凝聚力极强的“同心圆”班集体,如右图所示:A是同心圆的内核,它是由辅导员、班主任、班委组成的小集体,是班级高效管理与健康成长的灵魂,它的整体素质直接决定了整个班级的发展;B是同心圆的外围部分,主要由其他学生组成。它们之间是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关系。而所有的目标都在该模式的构建途径中获得与实现。

三、“橄榄型”班级分层管理模式的构建途径

(一)实施“双化”管理,优化分层管理模式

“双化管理,其实也是一种个性化管理,是在管理内容与管理方式上通过普遍化与特殊化的结合,优化分层管理模式。”[2]这主要是根据层次划分,在具有普适性的班级规章制度基础上,制定与各层次学生个性等情况相符的管理方式与应急方案。在管理内容的制定上,应该在了解与认识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力求做到“粗中有细”、“有的放矢”、“主次分明”,对重点问题集中解决[3]。就三个层次而言,对优秀学生的管理只要略做指点即可,对极个别的学生来说,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让他们放平心态,去掉优等生光环,主动帮助其他同学。对处于中间层次的大部分同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积极性不够、自制力不够强、自我要求不够严格,但是他们通常能与其他同学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特长的同学更多,要做的是怎样去激发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激情,强化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其自信心,充分发挥中间层次的稳定作用。居于最后层次的同学,我们要进行管理与引导的地方很多,前提是必须对他们有更多的了解,判断其是否有身体、生理或心理上的障碍,以及在学习、与人交往、生活中存在着哪些比较棘手的问题等等。在管理方式上,应该根据各层次管理内容与详情进行灵活化、弹性化、人性化的方式选择,以保证能及时、高效解决问题。

(二)理性认知分层管理模式,培养自我完善意识

新型班级管理理念与模式的提出、构建、实施,都必须要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肯定与认同,即需要班级学生对这样的层次划分及其管理模式有理性的认知。关于班级内部“橄榄型”的层次划分与比例分配,我们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为了学生的更好发展,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层级划分,让学生正确定位与评估自己,对自己的优势与特长要继续保持,对自己的不足要及时寻找弥补途径,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完善的意识;二是通过层级划分,制定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与教育管理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服务,让学生在个性化管理中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

(三)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共建师生平等友好和谐关系

辅导员要用心、用爱去关注学生,发现与挖掘学生的优点、特长与潜能,用他的“闪光点”去激励其自身的发展。在理解的基础上,应该给予少部分学生更多的关爱与帮助,鼓励其走出低谷,用积极心态去改变自身的不足。为了营造积极向上的班风与自主学习的学风,我们必须从自身做起,打破所谓的优差生界限,利用课余时间或者晚自习时间开展知识竞赛、解答难题等活动,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激发与调动学生的自主自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内趋力,让外界的约束与要求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与准则,更好地调动其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树立与培养自觉学习的意识,并养成良好习惯,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融合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强班级凝聚力,为构建“同心圆”班集体而努力。

(四)德育为主,智育为辅,开发与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辅导员又被称为德育工作者,通过思想道德教育、性情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结合的多种方式,开发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要求并不是很高,它更注重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德商与情商,磨合与弥补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差距[4]。这种方式更多的是依托学生的情感因素来消除各个层次之间的心理障碍,用可贵的友谊之情打破坚冰,促进学习与交流。在德育工作中,学生管理工作者(辅导员)、相关领导部门、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等应该将发现与挖掘学生潜能、为之提供更为广阔的锻炼平台、实现学生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与幸福人生等作为长远的最终的目标。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懂得做人的道理、为人处世应遵循与坚守的原则,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促使学生不断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养成良好德性,并努力实施道德行为,这样才是真正实现了“以生为本”、“以德为先”。

从本文对“橄榄型”班级分层管理模式的提出、可行性分析、层次划分依据、标准以及最后的构建途径等方面的简要概括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分层管理模式是粗放型与精细化的结合,在具体管理工作中具有极强的操作性与可行性。

[1] 何奉颖.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J].高教高职研究,2010,(4).

[2] 张晓顺.班级管理之浅思[J].文教资料,2010,(10).

[3] 陈兆峰,郭小宏.谈辩证法在高校学生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4] 周璟璐.素质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途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Abstract:The clas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niversity life,is the student team together in one of the most basic and common organizational form.With social strata distribution theory as the theoretical anchor and class specific situation,“featured”class layered management mode was proposed.So as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the students'self perfect consciousness,realize students'all-round quality,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olive;class management mode;construction;way

“Olive”Class Stra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Model

LIU Shi-min
(Department of Logistics Management,Chongqing Institute of Industry and Technology,Chongqing 401120,China)

G45

A

1674-0297(2011)05-0114-04

2011-04-01

刘世敏(1984-),女,重庆江津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流通管理系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学生管理工作。

(责任编辑:张 杰)

猜你喜欢

班委层级分层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职务职级并行后,科员可以努力到哪个层级
雨林的分层
换位思考·民主协商·和谐发展
——“班服风波”折射出的带班理念
换位思考·民主协商·和谐发展
有趣的分层
任务期内多层级不完全修复件的可用度评估
“终极班委”诞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