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种呈现与沟通
2011-10-31于丹
于 丹
文化是一种呈现与沟通
于 丹
我知道有很多人看过我的书,之所以这些书受到读者欢迎,是因为人们需要寻找一种心灵的和谐。这些书受到欢迎,绝不是我个人的成功,而是中国文化的成功,因为中国文化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宁静,可以给人们带来一种内心的和谐。
当我在国外的时候,有些外国朋友和我交流,问我中国古典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在思辨方式上的不同特点,也有人问我怎么才能过上那种心灵平静的生活?这些问题跟我在中国各省市举办讲座时遇到的问题怎么这么像呀!不过也有不少问题在我们看来可能是很可笑的,但是他们问得很认真。比如有一个意大利人问我,孔子如何看待安乐死呢?他说意大利是一个天主教的国家,现在正在争论安乐死,认为安乐死很人道,但与他们信奉的教义有很大的冲突。他真诚地想知道中国古代的圣人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我说我不敢断定孔子如果活在今天会怎么说,我只能从《论语》中找到一些相关的内容提供给你作为参考。孔子的一个学生曾问他,敢问死是什么?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说你活明白了吗?你没活明白,你怎么能知道死的事呢?我说因为很多中国人信奉儒释道,道家把死亡看成生命的另一种形式,坦然地接受。中国人对于死亡的态度可以概括为六个字,第一叫“不怕死”,第二叫“不找死”,死亡真正作为生命过程来临的时候,我们不怕死,但死亡没来的时候,中国人不会去找死。
也有外国朋友问我,中国的哲学和西方的天主教之间,最根本的相同和不同是什么?我说最根本的相同就是对于人性基本价值的信服,各种宗教都信任爱,都崇尚善良,都信任正直与公平,都尊重人的自由和尊严。不同的是,天主教习惯于把生命的苦难救赎维系在神的身上,希望天主来拯救自己。而中国人则维系在伦理上,信任从亲情出发的社会伦理关系。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人和外国人面前各有一杯水,现在不小心把它打翻了,外国人本能地会喊“My god”,中国人则会说“我的妈呀”,这就是中西文化的不同。
还有些外国朋友问,中国古代圣贤对物质生活看得很淡,是不是今天我们对物质的追求是罪恶的?我说关键是要站在当下,让古代的圣贤穿过时空隧道来帮助我们,而不是让今天的人抛掉互联网,抛掉超音速飞机,都蜗居在山林回到古代去。我追求的是,古人哪怕带着他30%的内容、20%的内容来到今天,而不是全盘复古。比如说儒家的思想,它可以分成两大块内容,一个是关于封建礼教,另外一个是关于个人修养。礼教的部分在今天已经不适用了,连把它们拿出来批判都没有必要,我在书里只字未提。我只是把对今天有用的东西拿来和大家分享,让生命活得更满意,这就够了。我先后在很多地方进行过传统文化讲座。在这一过程中,我觉得越来越坦然和从容,越来越觉得传播中华文化是自己的一份责任。我们只要充分意识到你是一个中国人,你的谈吐、举手头足,你对人的笑容,也许比你会多少外语单词更加重要。
至于中国文化如何对外传播的问题,我觉得在这方面我们可以试着转换一下角度,思考一下什么是真正的热点。是不是可以不站在我们想讲什么的角度,而是站在人家想问什么的角度。我发现每次跟外国记者沟通的时候,最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听他们提出的问题,你不要觉得他们的问题是那么的光怪陆离和不可理喻,你只有站在他提问的角度上去解答问题,你的沟通才能够完成得更好。我认识一些中国的各单位的负责人,非常老实巴交和善良,有时会被外国记者逼问得很尴尬。我的感觉是,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在国外都是中国的新闻发言人,中国人要传递的是态度。我没有资格说,我只是个学者,我不懂,你不能问。我觉得我可以不懂专业,但我要告诉你中国人的态度。中国人的态度就是这样一种开放的、平等的、尊重的态度,而且我们的历史文化那么悠久。我一直相信文化是文而化之,不要认为只有那些发黄的书、那些残损的壁画才叫做文化,那只是文化的一部分,真正的活着的文化是我们完成理念的沟通,我们完成态度的交流,传递中国人当下的生活状态。
很多西方记者总爱问我一个问题,是不是东方文明的时代要来临了?东方文化、儒家的文化是不是要征服西方的文化了?我说不是征服,我甚至不希望说用中国文化去说服某一种其他的文化。我说欧洲文化中心论是不对的,美国文化中心论是不对的,所谓中国文化中心论我也不认可,这不是我的期待。因为当整个世界变成一个村落的时候,那每一个人都是在多元文化里面进行着分享。就好比在一个世界美食博览会上,你会吃到巴西的烤肉、德国的香肠、意大利的通心粉、中国的饺子……你爱吃什么就可以吃什么。中国人在逢年过节的时候,肯定还是要吃饺子的,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平时不去吃西餐不喝洋酒。精神的盛宴和我们的饮食是一样的,并不是说中国文化去征服谁。文化是一种呈现,文化是一种沟通,文化不是炫耀,文化不是政治。这就是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看法。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 薄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