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兴区脂肪肝病因调查分析
2011-10-30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中心卫生院102601刘志艳
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中心卫生院(102601)刘志艳
正常人肝内脂肪含量占肝湿重的2℅~4℅,若肝内脂肪含量超过湿重的5℅或1/3以上的肝细胞有脂肪变性时,即称为脂肪肝。根据脂肪含量,可将脂肪肝分为轻型(肝脂肪含量占湿重的5℅~10℅)、中型(肝脂肪含量占湿重的10℅~25℅)和重型(肝脂肪含量占湿重大于25℅)。笔者通过对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18个村60岁以上人员进行体检,就脂肪肝人员进行比例分析并对其饮食结构访问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体检人群来自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18个村,共694人,其中,男性368例,女性326例,年龄61~85岁,平均68.5岁。汉族631人,回族63人。
1.2 检查方法 对体检者询问病史,包括文化程度、饮酒史及药物服用史,由专人负责测量并记录身高、体重、血压等。受检人员空腹12h抽取静脉血,进行血常规、生化检查。脂肪肝的B超诊断由超声科专门医师负责。
1.3 脂肪肝诊断标准 脂肪肝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2002年修订的酒精性肝病与非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 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患病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脂肪肝人群与非脂肪肝人群的指标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脂肪肝患者发病率及性别、民族分布 见附表1。
2.2 脂肪肝与非脂肪肝血脂比较 见附表2。脂肪肝患者的TC、TG、和LDL-C均显著高于非脂肪肝组,HDL-C显著低于非脂肪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2。
3 讨论
膳食失衡是造成脂肪肝的主要因素。高脂肪、高热量饮食使肝内脂肪代谢失衡,造成脂肪贮存在肝内,从而影响肝脏正常功能。本研究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笔者通过对694例农村人口进行调查访问,结果表明脂肪肝的发病率为27.38%,总体偏高,这可能与当地居民的饮食结构、文化程度等有关。脂肪肝的发病率存在民族差异,回民的脂肪肝发病率为39.68℅,汉民为26.1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回民虽然以牛羊肉食为主,牛羊肉含脂肪相对猪肉较低,但回民村生活水平较高,肉食比例较大,膳食失衡使脂肪肝人数比例高于汉民。
附表1 190例脂肪肝患者性别、民族分布 (%)
附表2 脂肪肝与非脂肪肝血脂比较
此外,笔者发现60岁以上老年人群脂肪肝的发病率不存在性别差异,以往相关报道认为40~59岁人群中脂肪肝的发病率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多于女性[1],而60岁以上女性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水平也缓慢下降,内分泌功能紊乱,导致脂肪肝发病率增加[2][3]。
预防脂肪肝的主要方法是调整饮食结构,保持营养均衡、膳食合理、能量平衡及生活规律。同时,在保证充足的睡眠基础上,还应适当参加运动锻炼,不仅能协调全身功能,而且有助于消耗体内过多的脂肪,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有效预防脂肪肝。
健康教育在一些农村地区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乏,农村健康教育特别是膳食平衡教育势在必行。这不仅要加强农村医疗建设,还需要农村广大居民的大力支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