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改的弃儿
——零售药店走向衰亡

2011-10-30陶菲菲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1年15期
关键词:差率药店药房

本刊记者 陶菲菲

▲2005 年,北京天天好大药房的顾客络绎不绝

▲2011 年,门庭冷落的零售药店里只有几位顾客

2009 年1 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 ~2011 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新一轮医改方案正式出台。北京市依据新医改方案实行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社区医院基本药物零差率,并首次将社区医院基本药物目录药品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此举是新医改迈出的重要一步,降低了药品价格,方便了百姓。预约挂号、单病种付费、社区转诊、家庭医生式服务等医改措施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同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域的零售药店被置于怎样的境地?医改后的零售药店是否逐渐走向衰亡?为此,记者走访了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天好大药房、信诺康健大药房等零售药店,以及部分临床药学专家。

零售药店昔日辉煌

2002 年,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开放零售药店申办,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招投标的形式面向社会开放开办零售药店的申请。同时在京郊展开两网建设,做到了镇镇有药店、村村有药点,极大地方便了群众购药。此举是北京市药监局重要的便民举措,得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北京市政府的赞扬。如今,北京市的零售药店已全面覆盖所有的社区、乡镇、农村。截至2011年,北京市约有5700家零售药店。

提及零售药店昔日的辉煌,北京天天好大药房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刘佳记忆犹新:“北京天天好大药房于2005 年1 月开业,是进驻北京市的第一家平价药店,由于药品价格便宜,前来买药的市民都排到了店门之外。我们药店有300 多名店员,但是买药的人太多,店员都没有时间休息,吃饭时间都要延后。”

小沈是北京市丰台区刘家窑桥东的信诺康健大药房的店员,她告诉记者:“我从十几岁就开始在药店工作,现在已经10 多年了。几年前,除了超市,就属药店生意好。”

医改后零售药店处境尴尬尴尬

长久以来,零售药店在药品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老百姓提供价格低廉、购买方便的药品。但在新医改政策中,药品零售行业却被忽视了。对于这种现象,刘佳显得颇为无奈:“国家对公立医院,特别是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开始给予更多的财政支持和政策优惠,对于零售药店行业,却没有好消息。目前,北京市二级以上的医疗卫生机构都已纳入医保报销体系。我国多地的医保定点药店已接通医保卡的使用功能,有些城市的医保定点药店的比率达到70%,而北京地区却迟迟没有开通医保卡的使用功能,医保定点药店有名无实。”

2010 年12 月1 日,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国家统一给予补贴。北京地区基本药物目录内的药品全部实行集中招标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并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而零售药店则无此待遇。

2010 年12 月1 日,北京市在全市二级及以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开展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下调850 种西药价格,平均降价幅度比例达9.71%,中药降价幅度在20%左右。记者在采访了解到,北京天天好大药房的舒降之20mg*7片价格为21.5 元,医院价格由52.2 元降至25 元。北京天天好大药房的氯化钾缓释片0.5g*24 粒价格为7.9 元,医院价格由8.20 元降至5.52 元。北京天天好大药房的叶酸片0.4mg*31片价格为7.8元,医院价格由7.76 元降至4.57 元。集中招标之后,零售药店已丧失了价格优势。

零售药店逐渐衰亡

记者走访了北京天天好大药房、信诺康健大药房等零售药店,发现零售药店的经营状况堪忧。北京天天好大药房难现当年排队卖药的盛况,3000 多平米的药店里冷冷清清,较受市民认可的中药饮片柜台也只有3 名顾客。刘佳说:“2010 年底,北京市社区医疗机构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以来,很多顾客被分流到社区医院,我们店的客流量明显减少。医改之前,我们药店的销售量都是逐年上升的,2010 年的销售额基本持平,今年上半年的销售量明显下降。我们药店刚开业的时候有300 多名工作人员,现在只有130 多人了。”

对于我国零售药店目前的困境,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社区事业部总经理沈洋坦言:“我们公司负责向北京市社区医院提供药品配送服务,2010 年,北京市社区医院实施零差率的药品平均达到80%,门诊量增长了40%~50%,由于去社区医院的患者多在社区医院买药,对零售药店造成不小冲击。2004 年7 月1 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全国所有零售药店的抗生素必须凭医生处方才能销售。此前,抗生素在有些药店的销售比重达20%,但如今药店抗生素的销售量明显下降。”

信诺康健大药房的店员小沈告诉记者:“现在开药店的,谁都不敢说挣钱。医改越完善,药店越难经营下去。前几年我们药店生意好的时候,负责草药的店员就有四五个,如今加上药师,总共也就6 个店员。”

零售药店前景迷茫

药价便宜、网点众多一直是零售药店的优势,但在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医保报销制度、社区药品零差率等医改政策的冲击下,零售药店的优势转为劣势,社区医院成为零售药店强劲的竞争对手。失去价格优势的零售药店,却无法像医疗机构那样享受国家的财政补贴政策,沦为医改弃儿的零售药店,其前景不免令人担忧。北京市零售药店应该走向何处,已经成为摆在药品零售行业经营者面前的难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实行多种经营是零售药店普遍采用的方式。记者走访了一些药店,发现多数药店开始经营食品、日用品、药妆等非药品。北京天天好大药房有限公司营销经理郑善伟告诉记者:“因为一些常规药物根本挣不着钱,药店只能自谋生路。目前,北京天天好大药房有限公司经营的非药品占15 ~20%,而且比例肯定会越来越高。一些抗生素类药品的进价比较高,药店甚至要赔钱,所以我们正在逐步减少抗生素类药品的销售。”

沈洋告诉记者:“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有180 家零售药店,都在扩大非药品的销售范围,坦白说,非药品的利润要比药品大得多。”

记者在走访中得知,缩小药店面积以减少成本,成为一些零售药店不得已的举措。北京天天好大药房由开业之时的4000 多平米缩小到如今的3000 多平米。位于北京市丰台区顺四条的医保全新大药房,则将一部分房屋出租给一家美发厅。

刘佳告诉记者:“无论是老百姓,还是零售药店从业者,都期望尽早开通零售药店医保卡的使用功能,简化报销流程,以方便老百姓到药店购买医保药品,促进药品零售行业的发展。我们曾经联合其他药店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开通医保卡的使用功能,但至今仍未有结果。”

零售药店被边缘化谁之责

目前,北京市开办零售药店,必须按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SP)经营。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认为:“虽然我国依据GSP 管理零售药店,但是我国零售药店的整体素质提高缓慢,不符合GSP 的方面很多。如我国的药师在岗率达不到实际需要,很多小药店没有药师,大药店的药师也不多。零售药店从业人员的素质比较差,大多从业人员仅仅经过短期的培训就开始上岗,并不具备指导顾客买药的能力。此外,北京市目前存在多种经营的零售药店比比皆是,拉近了药店和普通百货商店的距离,药店渐渐沦为一个普通的商店,药学水平不升反降,降低了药店的层次,药店正在逐步被边缘化。”

该名业内资深人士认为零售药店的逐步被边缘化,相关部门有一定的责任。他说:“作为主管部门,有促进医药经济发展的职责,应该正确引导、帮助和扶持零售药店,使其向真正符合医疗需要水平的方向发展,但目前我国相应的主管部门对零售药店几乎采取放任的态度。目前,北京市还没有一家符合药学要求、品种齐全、完全由专业人士组成的示范药店,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处方药药店。零售药店从业人员的素质太低,而且药店的准入门槛越来越低,导致零售药店和医院药房的学术水平、专业水平、服务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很难纳入医保报销的体系。很多零售药店本身就缺乏自我监督机制,相关部门又没有尽到对零售药店监、帮、促的责任,使得他们自暴自弃、被边缘化,医改的阳光又难以照到他们身上,零售药店终究沦为医改的弃儿。”

猜你喜欢

差率药店药房
在药店购买药品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药店里与大表哥偶遇
福建医保办:非公立医疗机构实行“零差率”销售
安徽 芜湖药品零差率动“药商奶酪”
上海四家零差率试点医院收不抵支
药房托管
陈勇:我不看好这样的药房托管
药房托管动了谁的“奶酪”
药房托管 好还是不好
药品零差率销售的三个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