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源远流长拔头筹 医药养生第一家
——中华百年老药店之鹤年堂

2011-10-30本刊编辑部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1年3期
关键词:药店老字号

文 本刊编辑部

▲解放前的鹤年堂老店

“中华老字号”最令北京人津津乐道,引以为豪。目前不少老字号历史只能推至百年前甚至几十年前,若以时间先后计,在北京城中,老字号以位于菜市口的“鹤年堂”历史最为悠久。

公元1405 年(明朝永乐三年),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医学养生大家丁鹤年创建了鹤年堂药店,至今已有600 多年的历史,比最负盛名的同仁堂还要长300岁。鹤年堂历史传承依次为:丁鹤年家族120 年(1405—1525 年),共承袭四代;曹蒲飒家族230 年(1525—1755 年),共承袭七代;王圣一家族172 年(1755---1927 年),共承袭四代;刘一峰家族29年(1927—1956 年),共承袭两代。

鹤年堂总店原址座落在原宣武区菜市口大街铁门胡同迤西路北,骡马市大街西口,与丞相胡同相对,与回民聚居的牛街相邻。鹤年堂是真正的“老北京”,它比天坛要早15 年,比地坛早125 年。1999 年,原国内贸易部授予鹤年堂“中华老字号”称号。2005 年12 月,国家有关部门经过长期的认真考证,正式宣布鹤年堂为“京城养生老字号,历史悠久第一家”,并颁发了匾额和证书。

皇族青睐的老药店

过去北京有句老话:“丸散膏丹同仁堂,汤剂饮片鹤年堂”,说的是鹤年堂制造的汤剂选料严格,制作精良。鹤年堂的饮片剂,是选用地道的一级药材精制而成。如其中的金银花采购于河南省,花嫩,不开朵,尖硬,制作法半夏经过清水、石灰、矾、甘草、生姜等七道工序炮制,需用49 天方能全部完成,制成后晒干,内外均黄无杂色;白芍只用杭白芍(川白芍,亳芍均不用),要精细均匀方能使用,凡底根炸芯者不用;泽泄(药名)均选用中个的,特大、特小或多炸芯者不用;黄芪则选用内蒙古和外蒙库伦产的绵黄芪,切成斜片,其根粗,黑心部分不用;玉金、清半夏、元胡、天麻等药材,都要切成极薄片,以利于煎煮。大熟地、山萸肉、何首乌等,用黄酒反复蒸制,蒸至内软糖心为度。总之,鹤年堂制药因坚持“精选上品”和“精心炮制”两条,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清朝皇族和喜吃滋补药品的南方人多在鹤年堂买药,在蒸、炒、制、煅方面,鹤年堂的传统技术代代相传;在门市经营上,采用分别包装的办法,在每一品种的包装内都放有“图说内票”,票上印有药名、产地、气味、主治何病和药的图形。顾客把药抓回去,可对照说明查对。每年春秋两季,鹤年堂都派人赴河北省祁州(今河北安国县,该县在明清时系全国药品集散中心)采购名贵药材。此外还从天津、上海两地进货,一般药品则由北京各大药行货栈供应。

被误认卖过人血馒头

鹤年堂名声远播,和几位历史名人密切相关。据老辈人传说,鹤年堂所在之地原为明代大奸相严嵩的后花园,鹤年堂即园中一个厅堂的名字。严嵩败落以后,他手书的鹤年堂匾流落在外,后来成为鹤年堂药店的名字。这块匾长192.5 厘米,宽99.5 厘米,厚9.2 厘米,金体黑字,字体苍劲,笔锋端正,至今仍悬挂在店堂内。

关于鹤年堂匾额,还流传一段故事:当年鹤年堂的匾一挂上,便吸引了过往的行人,人们对这三个雄浑的大字惊叹不已。这时走来一位山西的老举子,他站在匾下端详了许久,点点头后又摇摇头,人们问起来,他说:“字是好字,有功底,有韵味,可惜笔锋转折处,时时透出一股奸气。”后来严嵩果然成了万人唾骂的大奸臣,这也许只是后人的附会之说,却颇令人玩味。

如此看来,鹤年堂内外是“奸臣当道”了?其实不然,店内在严嵩所书匾额的左旁配“调元气”右旁配的“养太和”两幅横额,相传出自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之手。可惜,匾额在十年动乱中不知去向。更为可惜的,店内两柱上原有一幅楹联:欲求养气千年物,须向兼收并蓄家。其作者是与严嵩父子势不两立,因上疏弹劾严嵩十大罪状而被害的杨继盛。他居住的达智桥胡同,与菜市口不足一里之遥,也是鹤年堂的老邻居了。忠奸势同水火,而他们的手迹却并肩悬挂,这也算是历史上的一段趣话了。

▲鹤年堂库房

从清代起,菜市口就被封建统治者作为处决犯人的刑场。位于菜市口的鹤年堂因担负过一项非常奇特的职责而为国人所误解,那就是它曾负责设宴招待行刑的刽子手和监斩官。每逢官家行刑杀人,鹤年堂都在头一天被告知:“明日有差事,进备酒菜,日后付款。”鹤年堂接到通知后,自然不敢不准备美酒佳肴。第二天,监斩官和刽子手们在杀人之前,先齐集鹤年堂大吃大喝,吃喝时把刑具、大刀陈列在柜台上,酒足饭饱之后开斩。开斩那天,街市两旁商店闭门停业。街上、房上人头攒动,观者如堵。死者家属多向刽子手馈以厚礼,请他们在人头落地时用一个大馒头塞入脖腔,以防鲜血喷出。鹤年堂正是因此曾被人误认为卖过人血馒头(鲁迅在小说《药》中描写的人血馒头即出于此)或用人血馒头制药。

谨小慎微的规章制度

鹤年堂在经营管理方面立有一些规章制度,其中重要的有:职工病假需有大夫证明;病假期间薪金、零钱照发,药费(包括回家养病)亦由店方付给,但不得超过10 元;休病假时间不得超过一个月,超过者薪金、零钱全无。职工不许谈论国事(解放前电话旁贴有“莫谈国事”字样)。不准长支挂欠(即借款),如有私自通融者,由本人负责;不论何人不准钤盖本店印章,亦不准口头作保。职工入店,需填志愿申请书,并有介绍人钤章;生徒填写保证书,加盖介绍人及辅保印章;如有偷窃、拐逃等现象,均由辅保和介绍人负责,职工不准外住,如探访亲友当天不能回店者,须事先说明原因。此外,鹤年堂每夜都设置一人在前后院打更、巡逻。打更人早先也是把一夜分五更天来敲梆子。遇有情况便紧打梆子,全体职工都要起来进行保卫。每逢冬季,打更人要到各宿舍检查炉火,各院落至今还有“小心防火”的字迹。

命运多舛的京城老字号

600 多年以来,鹤年堂的股东变更多次。解放后,在公私合营以前,其股东是刘一峰(刘是在1927 年从壬姓,于姓二位股东手中把鹤年堂买过来的)。刘的父亲刘辅庭曾任过同仁堂的经理,因而鹤年堂的丸散配方和炮制与同仁堂大致相同。

明嘉靖年间(1556 年前后),鹤年堂曾相继开设了5 家分号,遂有“五鹤朝天”之称,老店作为总店仍在菜市口原址,严嵩之子严世藩题匾“西鹤年堂”。鹤年堂只供门市销售,不经营批发业务。门市为了方便东、北顾客买药,1929 年初,刘一峰执掌时期曾在东安市场西门内开设第一支店; 1935 年8 月,在西单百货商场西门对面开设了第二支店,这两个支店和总店一样,生意非常兴隆。在陶然亭首建了鹿苑和药圃;1936年4 月,在陕西省西安市鼓楼前建立了第三个支店。第三支店所售丸散饮片全由北京总店供应。后来,日军侵华,八年抗日战争中因交通隔绝和经营不善,第三支店负债累累,在1951 年停业。

1956 年公私合营前,鹤年堂在北京拥有菜市口总店、生产厂、东安市场分号、西单分号、陶然亭鹿苑、药圃等。1956年公私合营初期,鹤年堂继续延续原有资产经营,总店仍在菜市口,包括北京的两个支店在内,鹤年堂共有职工109人。

1958 年陶然亭地区城市改造,建立陶然亭公园,陶然亭鹿苑和药圃被关闭撤消。同一时期,东安市场分号和西单分号、中药生产厂又从鹤年堂的资产中划出,只剩下鹤年堂菜市口总店,鹤年堂由此蛰伏20 多年。文革时鹤年堂被改为人民药店,后又改为菜市口药店,文革后鹤年堂又恢复老字号品牌。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1995 年,鹤年堂药店改制为鹤年堂药品经营公司,系全民所有制企业。下辖1 个批发部和6 个零售门市部(第一经营部总店所在地,批发部与第二经营部在一块儿),其注册资金为100 万元,经营中药饮片800 余种,中成药760 种,西药制剂782 种,医疗器械100 余种。

1997 年8 月,在医药药材总公司的领导下,实现资产重组,将原鹤年堂药品经营公司、原广安门中西药品批发站、原牛街口药品批发站三家合并为现在的“北京鹤年堂医药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商标为“鹤年堂”,身份是有限责任公司。现址在宣武区南线阁5 号,法定代表人臧东坡,企业注册资金1000 万元,经营方式为批发兼零售,经营中药饮片、中成药、西药制剂、医疗器械等。

▲鹤年堂店员在晾晒饮片

猜你喜欢

药店老字号
在药店购买药品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让老字号绽放“光明”
中华老字号 百年福同惠
鑫炳记太谷饼:老字号焕发新生机
TEST OF TIME
TEST OF TIME
药店里的磅秤
第二十二回 徐大椿防假开药店 梅花鹿显真大巡游
药店里与大表哥偶遇
法国:就医难,买药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