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人均期望寿命升至80.47 岁
——北京市卫生局负责人 就“十一五”期间医疗服务工作成就答本刊记者问

2011-10-3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1年3期
关键词:十一五负责人公共卫生

近日,北京市卫生局负责人就“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卫生事业发展成果和“十二五”展望,特别是与百姓密切相关的医疗服务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记者:“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卫生事业在医疗服务方面发展的主要成果是什么?现在,市民最关心的还是“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在解决群众就医难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北京市卫生局负责人:“十一五”期间,北京的医疗服务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十一五”期间,北京每年的诊疗总人次约以10%的速度递增,2006年门急诊诊疗总人数为10080.5 万人次,2009 年是13524.9 万人次,增加了3444.4 万人次,增长幅度达34.17%。年出院人数由2006 年的132.7 万增加到现在170.9 万,增长了28.9%。2009 年北京地区一家三级综合医院的年门急诊量约为110 万,以此估算,目前北京地区医疗服务总量比2006 年增加了约30 家三级综合医院所提供的服务量。

北京的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得益于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加强卫生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加快医院的改造和扩建等措施。如从2006 年到现在,北京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工作量和工作效率有较大的提高,平均住院日由15.8 日下降到13.9 日,床位使用率由78.0%提高到 82.14%。卫生服务人员队伍得到加强,卫生技术人员从2006 年的12.69 万人发展到16.04 万人,增长了26.4%。其中,执业医师由5.28 万人发展到6.23 万人,增长了17.9%。护士由4.56 万人发展到6.16 万人,增长了34.2%。医疗卫生资源更加丰富,北京地区的医疗编制床位总量由89012 张发展到93962 张,增长了5.6%。各类卫生服务机构由4878 家发展到6603 家,增长了13.8%。

在加强医疗服务能力的同时,北京地区医疗机构还采取了多种措施挖掘医疗服务能力的潜力,尽可能地为百姓提供更多方便,如增开双休日全天门诊、延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时间、实行预约挂号、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等。这些措施在缓解看病难方面发挥了作用,但由于城市人口和外地来京就医人数的快速增长,北京的医疗服务能力仍面临挑战。

此外,人力资源、床位数量、卫生机构数量的增长幅度与实际提供的医疗服务量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为给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医疗服务人员勤奋工作、加班加点甚至放弃休假时间,做出了不少贡献。

记者:面对这种挑战,为给百姓提供更多的方便,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北京市卫生局负责人:三级医院试点双休日全天门诊是其中一项措施。2010年5 月,北京市卫生局在就诊量较大的积水潭医院、朝阳医院首推双休日全天门诊,缓解工作日就诊压力,方便上班族患者。2010 年11 月20 日,北京25 家大医院首次试点双休日全天门诊。据统计,25 家试点医院共有5873 名医务人员放弃了双休日休息,共接诊患者6.9 万人次,以全年52 个双休日计算,仅双休日全天门诊量将达350 万人次。

为实现双休日全天门诊,各医院返聘了一些退休老专家,调整医务人员轮休,还要加班加点,水、电、气、热等后勤保障及安全保卫等都要到位。初步估算,像天坛医院这样的三级综合医院为此一年将多支出约一千万元。这项方便百姓的措施要长久坚持,且进一步增加开展双休日全天门诊医院的数量。政府将核定成本,采取政府支持一部分、医院自我消化一部分的方式使医院的这部分成本能够得到合理补偿。在患者感到方便的背后,是政府、医院和医生付出的巨大努力。

再生塔操作条件主要变化在于:塔底再生温度的控制。由于改造后新溶剂GL-DS需要高的再生温度,才能保证溶剂解吸效果;从表4可知,改造后,新溶剂GL-DS再生温度高于改造前的MDEA溶剂再生温度15℃,其他操作条件变化不大。

▲选择到社区医院就医的百姓越来越多

记者:目前北京市三级医院开展预约挂号的情况如何?

北京市卫生局负责人: 预约挂号有助于患者合理安排自己的就诊时间,减少排队及等候时间。2009 年9 月1 日,北京市所有三级医院全面开展预约挂号,一年多过去了,现在北京每天去医院就诊的患者中,有15%左右是提前预约的号,部分医院整体复诊预约率已过半,产科复诊预约率平均为72.24%;口腔科复诊预约率平均为87.34%。

北京还努力推进社区转诊预约的就医模式,也就是患者首诊到社区医院,需要转诊到大医院时,再由社区医生向大医院预约,保证3 天内让病人看上病。2010 年7 月,这一措施在原宣武区各社区医院试点,预约转诊成功率为100%。同年9 月推广到全市13 个区县。如今选择到社区医院看病的市民,从2006 年占全市门急诊总量的8%,上升到目前的22%以上。通过社区转诊的把关筛选,为需要看专家、上大医院的患者找到合适的专家和医院提供了保障,使不必上大医院看专家的病人可就近就医,享受更方便、价廉的服务,也使大医院的就诊压力得到进一步缓解。

记者:现在二、三级医院检验结果互认的进展情况如何?

北京市卫生局负责人:北京市卫生局从2006 年就开始推进二、三级医院检验结果互认的工作。目前,有141 家医院参与到检验结果互认的工作当中,互认的项目达到31 项,今后还会进一步增加参与检验结果互认的实验室的数量。

记者:北京正在推进的优质护理服务工程的进展情况怎么样?

北京市卫生局负责人: 北京正在积极探索护理“零陪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其目的就是让护士回到病人身边,把家属从陪床中解脱出来,这种护理模式能够为病人营造一个更安静、整洁、舒适的休养环境。因此,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开展了近一年,深受住院患者和家属的欢迎。截至目前,北京地区已有45 家三级医院、52 家二级医院启动了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病区陪住率下降了30%~50%,患者自聘护工减少,患者满意度达96.6%。

记者:北京市正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会不会提高护理费用,增加患者的负担?

北京市卫生局负责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确实对护理的人力资源、人力成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又不增加患者负担是我们的目标,北京市目前还没有提高护理费用的计划。

记者:在解决“看病贵”方面,北京市开展了哪些工作?

北京市卫生局负责人:从今年12 月1 日起,北京市所有药品在二级以上的公立医疗机构都要实行同城同价。市民在不同级别、不同隶属关系的医疗机构购买同一厂家的同样规格的同一产品,价格相同。这次招标结束后,药品整体价格平均降了16%左右,估计全年可让利30 亿元人民币。这次集中招标的核心是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确保市民能买到合格、合法、质优的药品。

记者:“十一五”期间,北京的健康水平是否有提高?

北京市卫生局负责人:“十一五”期间,北京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工作,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加强对传染病的防控和慢性病的干预,反映人群健康水平的关键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006年人均期望寿命为80.07 岁,2009 年为80.47 岁,2006 年婴儿死亡率为4.66‰,2009 年为3.49‰。

记者:有人说,这些年北京一个大的变化是市民的健康意识大大增强了,是这样吗?

北京市卫生局负责人:是的。“十一五”期间,恰逢北京2008 奥运盛会。北京市在2007 年4 月启动了“健康奥运、健康北京”为主题的全民健康行动,社会反响之大,影响之深,是北京市前所未有的。政府的有力引导,社会的广泛动员,公民的积极参与,是这一行动的主要特点。

全民健康行动发放了650 万只盐勺,510 万只限量油杯和一大批健康书籍,形成了一套健康促进工作的工作模式,称为“北京模式”。在全民健康行动推动过程中,形成并发布了第一个《健康北京人——北京市民健康促进十年行动规划》和第一个《北京市2009 年度卫生与人群健康报告》。在这一行动的促进下,市民更为关注健康的生活方式。北京的抽样调查表明,93.9%和9 3 . 8 %的市民知道油盐摄入过多可导致高血压;98.3%的市民知道被动抽烟有害健康。这些数字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

记者:“十一五”期间,北京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有哪些进步呢?

北京市卫生局负责人:“十一五”期间是北京市公共卫生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这种发展,一方面提升了北京抗击感染性疾病和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卫生系统为社会提供均等化和公平性的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2008 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由于公共卫生工作者的努力,食品、饮水和传染病控制等方面实现了零事故。2009 年迎接建国六十周年的时刻,又经历了甲型H1N1的挑战,公共卫生服务为北京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北京城乡社区普遍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形成了15 分钟服务圈,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档率达到了90%以上。许多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提供已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转化。

记者:北京市对“十二五”卫生发展规划中有哪些新举措?

北京市卫生局负责人:卫生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生事业的关键环节。

目前正是研究北京市“十二五”规划建设的关键时刻,北京市卫生局一定按照市委对北京市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勾画与“世界城市”相适应的卫生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

猜你喜欢

十一五负责人公共卫生
国家会计学院负责人名录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中国自行车协会 第九届理事会负责人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十一五”至今广西农科院产业支撑能力分析研究
环保部约谈4地政府主要负责人 督促落实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责任
导师负责人制的建立及作用机制研究
“十一五”时期环保投入的宏观经济影响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