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就业心里探析
——兼议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

2011-10-30兰宫小明

关键词: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毕业生

包 兰宫小明

(1.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商务系,吉林 长春130012;2.长春大学 教务处,吉林 长春130012)

高职学生就业心里探析
——兼议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

包 兰1宫小明2

(1.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商务系,吉林 长春130012;2.长春大学 教务处,吉林 长春130012)

高职教育从某些程度上来说即是就业教育,因此高职学生就业是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加强高职学生就业的指导是促进毕业生就业、提高毕业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本文就当前社会就业形势,分析当前高职学生就业的心理状态,进而阐述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转变观念,加强管理,苦练内功,使高职学生就业走向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

高职学生;心里探析;有效途径

目前,高职在校生总数已占高校在校生总数的一半以上。高职学生就业工作既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和社会稳定,也关系到广大高职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因此,高职学生就业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以及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毕业生就业的心理状态、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均应透彻把握。转变观念,加强管理,苦练内功,使高职学生就业走向内涵发展之路。

一、当前社会就业形势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近年来,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据国家人事局统计显示:2010年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超过630万人,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约470万人。换句话说,2010年需要就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达千万人。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面临趋紧有四种原因:一是毕业生多;二是就业空间相对紧;三是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还亟待完善;四是高职院校教育与市场脱节,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与实际就业市场不适应的问题存在,成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一种障碍。以北京市为例,由表中显示:到2010年劳动力资源净增182.5万人,年均增长20.3万人,2006年—2010年,年均增长18.8万人。

北京市2006—2010年劳动力资源供给情况预测 单位:万人

二、高职学生就业的心理状态

(一)环境对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状态的影响

社会环境:改革与社会发展为高职学生毕业生就业创造了更广阔的舞台,使得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趋于理性和成熟,毕业生择业的盲目、躁动以及灰色心理现象相对有所降低。

经济环境:大学生选择职业的心理,不可避免的会受到经济状况的影响。从一个国家的区域性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平衡性来说,往往使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地区成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的热点,由此会相对的产生一系列的就业心理。

个人环境:对于大学生来说,个人环境主要包括所受教育的环境以及个人家庭环境。事实上,社会上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会给受教育者产生某种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即产生某些心理影响。一切教育形式所产生的结果,大都能反映毕业生的择业意识以及他们的素质。这些主要表现在家庭教育、大学前教育、大学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影响。

(二)高职学生就业主要心理状态

近年来,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据国家人事局统计显示:2010年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超过630万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调查发现:有近70%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对社会就业的严峻形势认识不足、一些学生就业目标定位不准确,过于理想化,对就业没有摆正心态、择业时不肯从低处、基层做起,有大部分的学生对职业产生了“贵贱”的观念,学生心理期望值过高。

总结起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以下主要六种心态:

第一,依赖。在当前社会中,多次出现“我爸是李刚”、“拼爹”等流行语,原因之所在,是因为部分毕业生将就业希望寄于父母长辈的社会关系,更有甚者认为,就业是学校、父母可以解决的事情,并不需要自己主动参与。因此,一些学生缺乏就业的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长期持有消极等待但又抱着观望态度的心理,进而导致毕业生不会推销自己、不敢在用人单位面前展示自己、不懂如何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这使毕业生在高职学生就业时处于劣势地位,很难打开就业局面。

第二,攀比。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时容易引发攀比心理,虚荣心强、羡慕嫉妒、争强好胜等均为他们的代名词。在就业过程中,经常将经济收入、工作单位名声、入职福利待遇等等考虑在首位,从而忽视自身能力与特点,缺乏对自我的客观评价,不能切实的从实际出发,盲目攀比,使得在就业选择时东挑西选、迟迟不肯签约,最后等到四处碰壁,才意识到严峻的就业形势、激烈的岗位竞争,于是只有被动改变,另谋他职。

第三,焦虑。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是他们人生中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是走出校门、离开课堂、迈向社会的第一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激烈的岗位竞争,会使毕业生产生严重的焦虑心理。面对各种选择和诱惑,一些学生表现出无所适从、力不从心等行为;或急于求成,只希望尽快签到工作,并不考虑其工作是否适合自己、自己是否有能力驾驭此工作等其他因素;或对就业职位期望过高、与实际不符,然而,事实与想象最后往往有天壤之别,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的焦虑、烦躁甚至恐惧的心理使得他们在就业的第一步就在他人之下,处于劣势地位。

第四,矛盾。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中,毕业生面临着各种心理冲突,进而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心理:他们胸怀大志,却不愿面对现实;他们注重专业能力提升以及公司未来发展,却又爱慕虚荣、互相攀比;他们渴望竞争,却又害怕失败、缺乏勇气;他们希望自主创业,却又害怕风险,不愿承担;他们对自己抱有足够的信心,却在失败时自卑、不再抬头;他们崇尚自我实现,却又存在较强依赖性,不愿拼搏。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自卑与自傲的并存、独立与依赖的错位,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中存在极强的困惑感,迷惘且不知所措。

第五,自卑。一些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自信健康的竞争观,严重存在自卑感。他们过低的评价自己,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毫无自信,认为当代社会竞争太过激烈、职场关系太过复杂,离开校园之后,自己很难适应目前的环境。他们往往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多数表现在做事优柔寡断、自惭形秽;想法过于悲观、不思进取;性格抑郁寡欢、孤僻少语。从而在面对就业时,不能以最好的状态展示自己、表现自我,而是失去一次有一次的就业机会,与理想的工作失之交臂。

第六,自傲。近些年间,高职院校毕业生均为80后甚至90后,因此多变的社会环境、优越的家庭环境使得很多毕业生从始至终认为自己是个“宝”,在大学生活中,社会的包容、校方的放纵、家庭的溺爱使他们自命不凡、好高骛远,以“天之骄子”自居,自认可以改变世界、改变一切。他们过高的评价自己,相对于自卑心理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毫无自信,他们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信心满满。可也往往把浮躁、怕吃苦、不踏实等代名词带到了自己身上。

三、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促进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素质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是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有效途径。师资力量是决定高职院系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优秀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能培育出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经验丰富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可以承担教育实习以及生产实习的指导和考核工作,以此实现高职院校教育与企业联合培养的密切联系;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对社会招聘具有丰富的经验,可以让高职学生在就业第一步就赢在起跑线上。因此,高职院校目前应该建设以“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主体,“理论型”教师队伍为基础,“技能型”教师队伍为辅助的综合指导性教师队伍,协调发展、互助互利,最终成为职业化、专业化、素质化的高水平教师。

(二)强化就业思想教育工作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中,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业心理咨询是针对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遇到某些心理问题及困惑而以此提供的服务,既是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工作的重中之重,又是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展就业心理咨询的目的是要使毕业生摆正心态,使学生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就业目标,有助于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排除就业中产生的心理危机。有助于让他们认识到,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要做到扬长避短、审时度势、把握时机,选择可以施展抱负和适合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准确的认识与评价自己,避免因自卑或自负而造成的焦虑与挫折。让毕业生充分的认识到,人的一生,没有任何一种工作是真正永恒热门的职业,会经历各种各样的磨难和挑战,只有经过了社会基层的磨练,才能走好今后的人生,要时刻保持乐观与向上的态度、积极与饱满的情绪,昂首走向社会,赢得就业市场的竞争挑战。

(三)提高高职学生自身素质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类似于“职场体验”、“仿真职业实训”、“技能大赛”等等来提高高职学生自身素质。在临近就业黄金月前,校方可以邀请就业方面的专家、企业负责人等来校进行模拟面试,亦可由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亲自带队,组织学生进入企业了解相关情况,使学生尽早接触,尽早适应。或组织开展就业指导课程,例如就业前景、职业观与择业观、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心理、求职技巧等等课程,让学生在了解社会形势的情况下精心准备,进而提高毕业生各方面的素质。这样,在他们就业时才能具备就业竞争优势,毕业时可以直接进入企业,或缩短适应期,从而可以很快被用人单位认可。高职院校教育中的实践技能训练教学,既是对毕业生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更是对毕业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的核心环节。

[1]蔡水清,李根平.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及其心理指导[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2).

[2]罗骏.新形势下做好高职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工作[J].才智,2009,(16).

[3]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4]赵丽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包兰(1966-),女,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商务系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经济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毕业生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