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路径依赖影响下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演变分析
——以福建福安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为例

2011-10-30肖志明

关键词:福安市福安县域

肖志明

(福州大学 阳光学院,福建 福州350007)

路径依赖影响下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演变分析
——以福建福安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为例

肖志明

(福州大学 阳光学院,福建 福州350007)

由于各县域经济内外部资源条件不同,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发展道路和模式;但经过一定阶段的发展,有的县域经济能形成良性的发展模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而有的县域即使努力学习其它先进县市的经验,也总是走不出经济低位徘徊的怪圈,这正如经济学家诺斯认为的制度的变迁存在“路径依赖”的理论。本文以路径依赖理论为基础,构建了路径依赖影响下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模型,同时以福建福安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演变进程作为实证分析,从而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制度;路径依赖;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一、引言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广大乡村经济为基础,一二三产业综合体的区域性经济网络。县域经济是按行政区划认定的区域经济,其重要经济活动资源基本上受县行政区划约束。因而由于各县域初始资源条件和逻辑起点不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就会存在着差异。

对于县域经济某一种发展模式而言,又不可能是静止、一成不变的。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县域经济发展初始条件和外部环境会发生较大的改变,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会出现不适应性,使发展模式面临突破和转变的必要性。但在现实中,各县域发展模式的适时突破和转变不是都能顺利进行的。有的县域经济一直受到旧有的、存在弊端的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影响,在低位上徘徊发展;而有的县域经济在面临着经济发展短暂的困境后,积极转变发展观念和不断突破,使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得到了积极性的提升和转变,从而使县域经济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这种县域经济发展受过去发展模式影响的现象,反映出了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演进变迁中路径依赖的特征。

二、路径依赖简述

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路径依赖的研究,最早是由阿瑟(W.Brian Arthur,1988)针对技术演变过程提出的。随后道格拉斯·诺斯把前人关于技术演变过程中的自我强化现象的论证推广到制度变迁方面,提出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他认为,制度变迁过程与技术变迁过程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某一路径,便会沿着这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很难为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制度所取代。

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的循环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错误的路径往下滑,甚至被“锁定”(lock-in)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而导致停滞,使经济制度的变迁进入恶性的循环轨道。在恶性循环路径依赖下,发展制度或模式如不能及时升级或用更好的发展制度或模式予以替换,其“锁定”效应会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率和发展停滞。导致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除自我强化机制外,还有转换成本、有限理性、多重均衡、区域文化、利益集团政治、参与人主观认知和知识学习累积等原因。

诺思研究还发现,决定制度变迁路径的力量来自两个方面:不完全市场和报酬递增。就前者而言,由于市场的复杂性和信息的不完全,制度变迁不可能总是完全按照初始设计的方向演进,往往一个偶然的事件(如内外部条件发生变化)就可能改变方向。就后者而言,人的行为是以利益最大化为导向的,制度给人们带来的报酬递增决定了制度变迁的方向。

三、路径依赖影响下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演变模型

同制度变迁路径一样,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路径一样受到路径依赖的影响,为了便于探讨路径依赖下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演变进程,作如下假设:

假设1:在内外部条件发生显著变化影响或强烈冲击下,县域经济发展会萌生出新发展模式,但新发展模式的形成是个曲折的过程。

假设2:县域经济新发展模式在路径依赖影响下,结局有三种:(1)新发展模式受到原有发展模式路径依赖的强化机制或闭锁效应的影响而无法建立;(2)经过一定阶段的磨合,新的发展模式和旧的发展模式兼容并存,实现多驾马车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格局;(3)新的模式经过一段时期发展后,突破原有的发展模式路径依赖,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和升级。

假设3: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趋势,周期内简化为三种线性情形:(1)加速趋势;(2)平稳趋势;(3)下滑趋势,且由于环境变化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出现拐点。

由此,构建在路径依赖支配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演变模型(如图1):

图1 路径依赖支配下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演变模型

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环境变化),农业产业及大部份的县域经济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农业发展推动型的S0→A0发展路径依赖。但随着改革开放政策进一步深入,一些县市开始出现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内部因素变化),萌发出新的发展模式(民营经济推动型的模式)S1起点。但在S0→A0旧有的发展模式路径依赖影响下,S1并不能马上取得突破确立新的发展模式,S1在S0→A0下方运行,县域经济的发展仍以农业发展推动型模式为主导型。但随着80年代中后期国家开始鼓励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出台(外部事件变化),许多县市抓住这有利的宏观环境,确立了以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为主,以出口加工等第二产业为主要驱动力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随着90年代国际制造业产业向中国转移良好发展机遇以及新一轮中国改革发展新格局下(环境变化),在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作用下,这些县域经济走上以民营经济为主要发展模式的良性路径依赖,如图:S1→A1→B1的发展路径。

而一些县市由于文化观念,基础资源和历史积累的不同,在S0→A0旧有的发展模式路径依赖影响下,这些县域经济的发展仍停留在农业立县的路径上,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缓慢,新的发展模式S1无法确立,形成一种“靠山吃山、靠田吃田”路径依赖的“锁定效应”。其县域经济的发展走上了,如图:S0→A0→B3→C3的依赖路径。当然随着发展,许多农业县市发挥农业产业资源优势,在现代农业产业化上取得成功,确立了以农兴市的成功发展模式,其发展路径可能走上,如图:S0→A0→B3→C1。

同时根据假设3,任何发展模式随着初始条件环境的变化,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面临着拐点的出现。如国内相关宏观政策改变、国际关系变化、汇率或金融危机等原因,会导致一些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不可能一直在良性路径依赖上进行下去。也就是说,一个县域经济如果没有把握好发展方向,它很难一直沿着S1→A1→B1→C1→D1→……发展下去;随着不利环境的产生,有可能走上S1→A1→B1→C3的路径。此时该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就会面临着困境,就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挑战。如晋江和温州经济有一段时期都以模仿制造为特征的产业模式来发展县域经济,这种发展模式在改革开放初期短缺经济下确实让这两地的县域经济得到了发展,但是随着国内市场秩序法规不断规范完善,过剩经济的出现,市场竞争不断激烈,这种发展模式到一定时期就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障碍。因此也就有了后来晋江和温州企业火烧低质假冒产品的壮举,摆脱模仿加工,以创造自有品牌为特征的产业模式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升级。

四、路径依赖下的福安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演变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以后,福安县域经济发展实现了从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产业主导型转变,逐渐形成了不断提升演进的发展模式。

第一阶段(1978—1990):农业经济主导型发展模式阶段

这一阶段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在路径依赖下,福安延续改革开放前的农业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特点;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农业的经营方式和制度有了根本性的变革,生产力得到巨大解放,使得这种以农业为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路径得到了强化。第一产业产值在1978年占据地区生产总值大半江山,达到59.4%,居主导作用,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地位。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到80年代中后期,福安的草根民营企业开始起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发展开始趋缓,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开始加速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县域经济发展推动力加强,以民营经济发展出口加工业为动力的新发展模式的因素S1开始萌发。

新发展模式S1开始萌发的原因是:其一,80年代,由于国有企业经营的弊端,国家开始重视工业企业的改革,开始大力鼓励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其二,福安船舶修造和电机电器国有企业的人才技术储备和经营机制限制,给福安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较好的人才、技术供应来源和产品销售市场。其三,福安根植性、内生性的创业文化与企业家精神,为福安草根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内部因素。一些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国有企业职工开始下海,自办企业,利用从国有企业带出来的技术、管理和市场,以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为纽带,整合了当地的“闲人、闲资、闲地”等初级生产要素,开启了福安民营工业企业发展经济之路。

但作为一个传统农业经济县市,在旧有发展路径S0→A0依赖下,还是习惯以农业为主,以田地和山林为资源来发展经济;再加上由于当时刚改革开放不久,人们开拓创新意识还不强,民营企业发展因此只能以平缓趋势增长,无法取得突破性发展,S1点在S0→A0下方发展。1985年,第一产业生产总值虽有所有下降,占地区生产总值,[1]仍为主导型产业。不可不提的是,虽然当时的民营经济都是以“星星之火”式的小、散、杂企业为主,但就是在这一草根创业阶段,对点燃福安工业企业燎原之火,完成福安县域经济发展的资本初始积累,为福安县域经济的新发展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八五计划阶段1991—1995):粗放型出口加工业发展模式确立阶段

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特点是:农业主导型发展模式向民营经济为主的出口加工业发展模式转变,以民营企业数量快速扩张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途径,初步形成了电机电器产业和船舶造修两大产业集群雏形。

新发展模式确立的原因分析:九十年代初期,邓小平的南巡讲话,解决了姓社姓资等一些含糊问题,国内掀起一股投资热潮;一些早期下海的个体民营企业成功的示范性带动,起到仿效性效应。在报酬递增效应下形成自我强化机制,确立了S1发展模式的突破,并在自我强化机制下,形成了S1→A1→B1新的路径依赖。更多国有企业内部的一些管理人员,市场营销和熟练技术工人开始下海自己投资办厂,福安机电业和船舶修造业的大部分私营企业就是这时候开始逐步建立起来的。

在民营企业的竞争下,这时候闽东电机厂和船舶造修厂等国有企业机制不活的弊病更加突显出来,市场逐渐萎缩,私营企业趁势抢占更多的市场,并借助闽东电机已有的市场知名度不断开拓新市场。

国际制造业产业向中国转移趋势开始加强,福安机电业和船舶修造业发展得到良好的外部机遇。这时期国家对机电产品出口实行扶持鼓励政策,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将机电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这大大增强了我国机电产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促进了福安电机电器产业的发展。

以上的环境变化,使福安的民营经济和出口加工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民营企业数量开始集聚增多,工业产值迅速提升,到了1995年第二产业的产值占到了地区生产总值的37.5%,[2]跃升为福安第一大产业,农业主导型发展模式S0让步于出口加工主导型的发展模式S1,出口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福安的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了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适时转变。

第三阶段(九五计划1996—2000):粗放型出口加工业发展模式困境阶段

此阶段发展的特点是:在路径依赖自我强化机制作用下,福安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仍然继续数量扩张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但是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这种路径依赖下的发展模式开始显现出对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开始减弱,呈现下滑趋势。导致此阶段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走上,如图1中:S1→A1→B1→C3的路径。

此阶段,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国内外市场环境发生很大的改变,订单急剧减少,产业竞争激烈。由于前期市场巨大所带来的数量快速扩张的粗放型工业增长方式,在产业环境变化情况下,出现了以低端的技术、相同的型号、没有较高的附加值,在同行之间相互打压价格争相出口的局面。同时由于当时产业链还不完善,许多原料都需要从国内其他地方、甚至国外进口,又导致成本降低的幅度有限。福安民营企业做的大多是贴牌生意,拿到的是价值链中最低端的菲薄利润。这些原因使得福安电机产业和船舶修造产业一度陷入低潮,许多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甚至倒闭现象。九五期间,福安的第二产业增加值一下子从八五计划期间的30%左右的增长率跌到10%左右增长率。

如果福安经济的发展还是依赖于民营企业单纯数量上的粗放型扩张,继续维持企业数量杂、小,产品区别度不大、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链短,在价值链低端进行贴牌生产的局面,可能会把福安经济带入发展路径锁定状态,因此福安经济发展模式面临再一次提升问题。

第四阶段(十五、十一五计划2001—2010):集约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提升阶段

这一阶段发展模式的特点是:政府加强引导,以企业向工业园集中,发展壮大园区经济,提高县域工业聚集水平、培育新的增长点;同时启动品牌发展战略,扶持大企业集团,带动上下游企业,扩张集群产业链,实现集约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路径依赖的自我强化的负面效应开始显现,此时“看得见的手”必须及时去弥补一下“看不见的手”作用的缺陷。福安市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瓶颈约束困境下,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发展机遇为契机,确定了以建设工业园来带动项目的发展措施。确定了电机电器产业三大工业园区建设,即秦溪工业园区、甘棠工业园区、湾坞工业园区建设。船舶修造产业的“两岸三区”规划,即赛江两岸和白马、湾坞、奎聚3个园区在内的“两岸三区”规划,这3个船舶工业园区建成投产后,福安市全市船舶工业总产值年突破150亿元。

福安市政府除了逐步开始有序引导企业向市、镇两级工业园区集中,促进了产业集群更有效的集聚成外,着手加强政府对园区的公共服务能力,着眼于降低集群运营成本和营造互动创新环境,突出现有企业的存量迁移、新增企业的产业链招商,整合、建设专业化园区,强化了入区企业的产业联系。针对上下游产品缺失、产业链短的劣势,福安市政府开始加大引进上游和下游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厂家。这大大克服了行业发展布局分散零乱、企业间分工协作难的问题,同时有利于提升产业规模扩张能力和竞争能力。

同时,在福建省政府提出“品牌带动”的发展口号这一重大背景下,福安市开始实施从仿样加工、贴牌生产到打响自有品牌的战略,福安正努力塑造出“机电产业品牌之都”的雏形。福安经济将从产业项目集群阶段走向更加紧密合作的品牌带动集群阶段。在扶持品牌企业方面,福安市自2006年开始在争取中国名牌上下足功夫,重点培育泰格、万达、凯捷利以及安波等四个龙头企业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福安的电机企业前三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或者是“中国名牌产品”的厂家,可以获得200万元的政府奖励。正如品牌“跳板”理论所认为的,品牌是企业产品“跳”上市场“新干线”的一块跳板;同样的,品牌带动也将是县域经济“跳”上发展“新干线”的一块跳板。工业园区建设和品牌发展战略使福安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这只“凤凰”得以“浴火重生”,使其经济发展从内涵上得到了提升。从2007年福安市统计公报可看出,福安第二产业总值比上年增长了31.6%,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21.8%;[3]2009年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第二产业也仍呈现14%的较高增长率,[4]又恢复到了90年代初那种高速增长的趋势上(如图2所示D1点)。

图2 改革开放以来福安五年计划期间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趋势图

从(图2)改革开放以来福安市五年计划期间平均增长率的趋势图来看,正好与(图1)的路径依赖支配下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演变模型中的S1→A1→B1→C3→D1是一致的。从中也可得出福安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演进对福安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是呈一定正相关关系的。

五、结论与启示

通过分析,福安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内部条件资源为基础,通过内生性创造性的开创和累积,在外部政策环境的催生下,政府积极引导中,突破路径依赖,产生了不断提升演进发展模式。对这一发展模式的演进过程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重视突破旧有的思维模式路径依赖,培养充满活力的内生创新机制

正如改革开放,要提解放思想一样,旧有的(包括群众和政府的)思维模式路径依赖,才是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的最大障碍。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意识形态的刚性滞阻往往是一种无效的制度安排之所以得以维持的原因。如在80年代,“姓社”、“姓资”争论风行,新生的民营经济举步维艰的背景下,没有内生性勇于开拓的群众下海办企业,没有一定胆略和创新意识的政府在起默许、甚至帮助民营企业搭台唱戏、为民营业经济求争得生存与发展的作用,也就没有今天福安民营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产生。

(二)内生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或瞬间可学习复制的

从福安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过程中可以看到,新模式的发展就如同一个新鲜事物的产生,会受到路径依赖负面影响的阻碍,开始是一个缓慢的曲折发展的过程。政府要重视累积效应,为群众开创性的新生事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群众开创性新生事业,要扩大其典型效应和带动效应,最终在一定量变的累积基础上,推动出和建立起符合自身资源条件特点的发展模式。

(三)没有一劳永逸、完美无缺的发展模式,政府企业都要重视加强改革创新

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形成后,并不是就可以在其上坐享其成。环境条件总是不断变化,随着初始条件和环境的变化,原来初始条件下产生的发展模式(路径)由于其自我强化,而与环境之间的不适应性就会逐渐暴露,并最终反过来制约其发展。特别在知识经济年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管理方法不断创新,产品周期不断缩短,市场竞争不断激烈,企业和政府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使县域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发展路径。

(四)要重视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主导产业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定意义上来讲,主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决定了经济发展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由于任何产业和市场都有周期性,因此任何产业都有可持续发展和突破发展路径依赖的问题。如要维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稳定性,就要提升主导产业可持续竞争力,提升县域企业产品在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摆脱受制外部市场周期性的不利影响。加强研发,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创立自主品牌,强化竞争力和带动力;积极利用资本的纽带作用,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和集团。

(五)适时适应市场需求的宏观调控措施和产业制度政策,是发挥路径依赖积极作用和规避其消极影响的重要保证

从上部分分析可知,路径依赖在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在积极的发展模式形成和发展初期,政府要以颁布引导和支持的制度政策措施为主,发挥路径依赖所形成的强化和带动效应。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政府必须对区域产业结构和县域发展方式进行调控,通过必要的产业政策、制度改革和区域协调措施对路径依赖的负面效应进行抑制,防止资源配置的无效和经济停滞现象发生;从而引导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顺利升级和转变,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福安市统计局.2005年福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福安市统计局网.

[2]福安市统计局.2007年福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福安市统计局网.

[3]宁德市统计局.1997年宁德市统计年鉴[R].宁德市统计局网.

[4]宁德市统计局.2009年宁德市统计年鉴[R].宁德市统计局网.

肖志明(1976-),男,经济学博士,福州大学阳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国别经济比较研究。

猜你喜欢

福安市福安县域
张福安作品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福安廉村
爱心托起希望 助学点亮梦想——福安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构建特色学生资助之路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福安市水蜜桃褐腐病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
福安市穆阳镇上榜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公示名单
福建·福安“富贵红”红桔质优畅销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福安成立电机电器虚拟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