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龙探触戏曲艺术的极限
2011-10-30郭隆
郭 隆
周龙探触戏曲艺术的极限
郭 隆
他始终是尖子生,20岁出头便摘得中国戏曲“梅花奖”,成为国家一级演员;
他是现代京剧界率先进行前卫探索的艺术家,中国戏曲、西方歌舞剧、实验话剧的因子在他身上得以美的、自然的融化;
他曾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国家级精品课程(戏曲)第一完成人,年轻的戏曲教育家,中国戏曲高等教育的领航人……
他被赞誉为中国戏曲表演界和教育界的“双料”明星。他就是市政协委员、京剧艺术家、研究生导师、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周龙。
从“尖子生”到“不务正业”
但凡梨园界的“苗子”,无不是从小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基本功。
周龙出身世家,从小耳濡目染,6岁便开始学戏练功。他师承众多名家,深得王金璐、尚长春、雷振东、李甫春等名家名师的亲传与指点,先后学习演出了《挑华车》、《八大锤》等数十出老生、武生传统戏。近似残酷的老科班教戏模式,让周龙练就了非常扎实的基本功,演出了大量的传统剧目,奠定了坚实的传统基础,先后荣获了中国戏曲梅花奖,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最佳表演奖”,中国京剧演员邀请赛“最佳表演奖”等诸多奖项。
即使成为中国戏曲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周龙仍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他有意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表演领域,投身于更广阔的戏剧舞台。1996年,他参加中国京剧院与美国希腊话剧团合作排演的古希腊悲剧《巴凯》。尝试性的“跨界”,使周龙产生了新的灵感,从此便一发不可收,将戏曲艺术的触角延伸至音乐剧、歌舞剧、实验话剧,甚至西洋歌剧。在香港,他与“剧场行动”合作排演了小剧场戏剧《巴奥》;在美国,他与美国、日本、韩国的艺术家联合创作排演了实验舞剧《宽恕》;作为艺术指导,他为巴黎艺术剧院排演莫扎特的歌剧《女人都一样》……
初看这些“足迹”,周龙似乎有些“不务正业”。
周龙说,他的“不务正业”有两层意思,首先是不能耽误正业,“基本功要扎实,传统的功底要深厚,这是基础”;在“不误正业”的前提下,周龙根据自己对艺术的感悟,有意将中国传统戏曲“符号”打散,与其他民族的艺术形式相融合,进行一些创作上的探索与尝试。
话剧,实验戏剧,甚至是歌舞剧,在一些人看来,周龙的创新和探索可能超出了某个剧种,对此,周龙解释说,只有“跨界”出去,才能触摸到中华戏曲艺术在表演形式、塑造人物方面的“能量”还有多大,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接触,才能真正赋予中国戏曲艺术新的生命力。
“总要有一个人去敢于尝试,敢于吃螃蟹”,周龙形容自己在戏曲方面的创新实验是“平地抠饼”、“摸着石头过河”,他说,整个京剧史就是一部创新发展史,“梅兰芳先生对于旦角头饰的改革,程砚秋先生将笙纳入伴奏乐队都是创新,梨园界流派纷呈的盛景靠的就是创新。”
移花栽柳 古调今弹
对于传统戏角色的再创造,周龙讲求“美中求真”。在继承曲词、表演功夫之后,重点琢磨人物内心,把角色演活。汉剧《秦琼表功》是一出传统剧目,周龙通过挖掘、整理,将它改编为一出京剧剧目,改名《秦琼遇渊》。
周龙饰演《长坂坡》中的赵云
为使表演技巧的运用向人物上“靠”,周龙突破了一些约定俗成的套路。剧中秦琼自卸手的情节设置,颇让周龙感到得意。考虑到秦琼是捕快出身,懂得刑具里面的窍门,周龙把大带的技巧运用到手的链子上,踢过来,甩出去,配合跨腿、转蹬、翻身、缠头裹脑、甩髯口的一系列身段,如同玩耍般退下手。这个细节处理,既达到了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又让观众有“玩意儿”可看。
亦演亦导,缤彩纷呈。大型神话京剧《哪吒》便是周龙导演的一部精彩佳作。
十几岁时,周龙就跟著名表演艺术家袁金凯老师学习过传统京剧《乾坤山》, “原剧的哪吒是一个因贪玩而闯祸的形象,立意不高”,周龙发现,简单整理不足以改变这个戏在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的不足,他决定把整个故事重新构思,将它丰富扩展为一出有特色的大戏。
周龙的这次改编是富有创造性的。他将哪吒射箭的行为,由无意的玩耍误射,变为有意的为护城救民而降妖伏魔;哪吒与石矶女的战斗由赌气争胜变为正义与邪恶力量的交锋。“这样一来,哪吒的行动是为了拯救百姓,为了城池的安宁,人物形象立得住,主题思想也升华了”。剧中,周龙还尝试注入一些现代艺术元素,他把京昆旋律放在一起,使曲牌与皮黄的演唱同在;使用“齐钹”、“镲锅”、“大锣”三种敲击乐器,打出三个人物的不同形象;用“威亚”显示哪吒神奇的法力;特别是现代舞蹈、声光手段配合“乾坤圈”的表演,使整出戏呈现出新的风貌。“孩子们都瞪大眼睛看,在座位上跃跃欲试”,家长们如此描述。
周龙将国粹艺术带给世界友人
“有创新表现,又不离传统根基,做到了情、理、趣的统一”、“一出难得的好戏,为京剧的教学与创作提供了一个范本”……《哪吒》的编演过程,成为一堂具有实验性、探索性、前瞻性的戏曲角色创造课,如今,它已作为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一出优秀的大戏教学剧目加以传承。
艾斯美拉达变成了艾斯梅,神父变成大公公,卡西莫多按照其形象直接称为阿丑。借外国故事为背景,用传统京剧艺术形象来塑造“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的形象,这便是“中国版”的《巴黎圣母院》。
“阿丑这个角色,不能用京剧中‘行当’的概念来框架,他不是一个滑稽的小丑”,周龙说,根据人物性格,他将武花、架子花、丑、勾脸武生、短打武生的表演风格融为一体,运用京剧中的各种表演方
诠释“敲钟人”的内心世界
周龙饰演《大钟楼》中的卡西莫多
用京剧的“形”与“神”,刻画和诠释外国名著中的角色,是周龙特别渴望的事情。式和技巧,塑造阿丑的内心世界。“一切技巧都要为塑造人物服务”,从这出戏中,可以看出周龙对“戏与技”关系的把握。他着重挖掘人物内心,揣摩人物的所思所感,诠释角色内心的善良与美丽。阿丑有一段撞钟的表演,为表现他欣喜若狂的情绪,周龙采用了“串翻身”、“卧鱼”、旋子,呈现出一幕高台飞跃撞钟的情景。最为惊险的是在高台上“扑虎”进来,“抢背”出去,原地“倒扎虎”与“窜毛”穿过,充分发挥了周龙的武功技能。
在塑造外国人物形象时,周龙还遇到过“语言障碍”。
《贵妃东渡》中的阿布仲麻侣是一个日本遣唐使,人物一张嘴就得给观众明确交代他是一个异邦人。用普通话感觉分量不够,完全奇异的声音又显得矫揉造作,念白上怎么处理,着实让周龙头疼。
多次排练下来,周龙尝试把京白和韵白结合起来,用“风搅雪”的念白来塑造声音形象,并且从头到尾贯穿在全剧中。如对“今有日本遣唐使阿布仲麻侣,参见大唐万岁万万岁”一句台词,周龙设计为:前边用京白念,告诉观众这是异邦人,后半句用韵白把语气拉起来念,把人物分量压住。整本台词,每一字、每一句他都要考虑合不合辙、押不押韵,即使为了一个字,他也要多次调换,甚至修改整句,“意与声统一了,人物才有异邦之感,且不失分量”,周龙说。
年逾七旬的老观众看完这出新戏后,用《牡丹亭》里的一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最自由的艺术碰撞
周龙如今把更多精力献给戏曲教育事业,图为他与瑞士学生合影
周龙有个观点很新颖,他认为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国的京剧,只有被外国观众接受了,并被他们“拿去了”,融入了现代艺术之中,才能说真正走向了世界,也才真正获得了新生。
1995年,美国纽约希腊话剧团为实验话剧《巴凯》选择合作伙伴。于是,不同国家、民族的传统艺术元素在一起碰撞、融合、互动、拥抱,京剧“四功五法”的表演元素使《巴凯》呈现出新的戏剧模式。当时的欧洲戏剧中心主席看过该剧后,赞誉道:“这是我所看到的表现这一题材的最有震撼力的一出戏。”
在实验戏剧《宽恕》的编排过程中,周龙开始与日本、韩国、美国的艺术家们合作了,民族的京剧艺术也第一次与日本的“能乐”、韩国的“唱剧”、美国的“现代舞”相遇了。
非常奇妙的是,《宽恕》并没有故事,全靠演员们运用本民族的、传统的、经典的艺术动作,表达现代的、前卫的整体理念。这种创作是最大程度的限定——民族传统艺术,与最大程度的自由——无具体详细文本、无导演,完全靠自由发挥,两者奇特地结合在一起。剧中,周龙扮演了中国的鬼魂,他把对京剧艺术的理解毫无顾忌地发挥得淋漓尽致。整出戏的意境、思想,美国观众都看懂了,虽然他们有各自的理解和想象力的发挥,但戏要表现的世界和平、人民和睦的主题,观众的理解都是一致的。
变了形的中国京剧在国门之外,仍被外国人认定为中国的京剧,且被他们所接受,这给周龙以很大震动,很多启发。他感悟到,实验戏剧的目的在于寻求和拓展戏曲元素在舞台呈现上更多的可能性,带动人们用新思路调动戏曲元素进行新戏创作。“在形式上跳出京剧的基本模式,把京剧的思维方式、文化内涵、表演体制、美学精神等赋予其他艺术形式,将京剧的魂魄植入其他艺术体内,使其血液里流淌着京剧的因子,充满京剧的韵律和气质,以一种无形渗透的方式体现京剧的精髓”,周龙说,他多年来基于传统戏曲之本的艺术探索、创新与实验,目的正在于此。
“周龙是戏曲界的鬼才,他在造一座看不见的桥,想把古代和未来、东方和西方连接起来”,著名音乐家谭盾对周龙如此评价。在周龙看来,京剧艺术与其他民族艺术的融合,是京剧从少年走向壮年,发展到“尖端”,具备相当艺术内涵后,才能达到的感化、触动力,是一种艺术形式发展到高级阶段才能实现的深受追随和仿效的境地:一如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唐诗宋词的余韵,西方的流行音乐中散发着古典音乐的余香。
本文图片由周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