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唐宋元时期沅水流域的人口变迁

2011-10-28罗运胜

武陵学刊 2011年5期
关键词:靖州沅水武陵

罗运胜

(湖南文理学院 文史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环洞庭湖社会发展研究□

汉唐宋元时期沅水流域的人口变迁

罗运胜

(湖南文理学院 文史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沅水流域的人口分布在先秦已经比较广泛,楚汉时期黔中、武陵郡及其属县的广泛设置为人口的增长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汉代的著籍人口已达二三十万。三国至隋唐时期,沅水流域的人口继续增长,其分布由下游向上游递减。宋朝进一步加大了沅水流域的开发力度,不仅鼎州,而且辰、沅、靖三州人口数量增幅也很大,崇宁年间达到大约五十万人,宋代人口增幅变为由下游向上游逐渐加大。元代,该流域的人口数量增至最高峰。元代以前长时期的户口增长为明清时期沅水流域经济的开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汉唐宋元时期;沅水流域;人口变迁

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劳动力数量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要研究一定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就需对一个区域内的人口规模及其变化做出尽量切实的考察。厘清了一定区域人口数量的变动轨迹,就可在较大程度上说明该区域经济开发的历史进程和空间布局。迄今为止,学界对沅水流域(大体相当于湘西及黔东部分地区)的人口史缺乏足够的研究。本文拟以汉、唐、宋、元等时期为重点做出具体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从远古时起,沅水流域就已有人类定居、繁衍,这从考古发掘的众多遗址中可以得到充分证明。其中,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怀化地区就发现先秦文化遗址700余处①。如此众多的遗址分布说明,沅水流域的人口分布在先秦已经比较广泛,其经济开发在先秦时期已经普遍开展。

例如,怀化高坎垄新石器时代遗址表明,这一地区居住着“三苗民”;靖州江东战国墓葬表明,这一带是濮人活动地区[1]93-96。1978年至1979年,在溆浦马田坪发掘清理墓葬67座,其中楚人墓58座、巴人墓8座、秦人墓1座[2]。1982年,在保靖县四方城清理楚人墓葬12座[3]。1984年,在古丈白鹤湾清理楚人墓64座[4]。这些墓葬的发掘表明,早在战国时期,除了当地土著民之外,还有不少巴人、楚人、秦人入居沅水流域。由此促成了当地郡县的设立。1986年在沅陵县太常乡窑头村发现了一座规模较大的城址,据出土文物分析,应为楚黔中郡故城遗址②。据《后汉书》卷八十六记载,战国时期,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楚国国力大增,南并蛮越,在今湘西地区及其周边设立黔中郡。黔中郡的设立,使得一些楚人迁居此地。

秦国在攻取蜀国、巴国之后,也进而攻取黔中郡,导致部分巴人、秦人迁入湘西地区。秦始皇用兵南越,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领”[5],即在今湖南靖县西南驻军,估计约有数万人。这一支驻军没有真正进入岭南,可能会有部分驻军留居当地。

汉朝建立后,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在湘西地区设置义陵郡,不久改名武陵郡,原治所在今溆浦县城南面,名为义陵。当时的武陵郡各县治所多在沅水中下游和澧水流域,而其辖境已由湘西扩及重庆东南、贵州东部和湖北西南角。

由于武陵郡及其属县的广泛设置,不少汉人迁居沅水流域各地,陆续增加的汉人移民逐渐与土著民族发生冲突,到了两汉之际,在中央政府控制力削弱的情况下,武陵五溪蛮“寇乱”终于集中爆发。东汉初年,“光武中兴,武陵蛮特盛”[6],蛮族的大规模反抗斗争迫使汉朝将武陵郡治迁至沅水下游的临沅(今常德),还把荆州治所设在沅水尾闾的汉寿县境内。东汉王朝出动大军镇压五溪蛮,在此过程中,有一些军士留居沅水中下游地区,如马援率军征五溪蛮时,“有余兵十家不还,自相婚姻,有二百户”[7]。此后,五溪地区的居民对马援的敬畏和崇拜逐渐形成,以伏波庙为标志的马援崇拜成为湖南西部具有重要影响的民间信仰。

随着东汉在沅水流域统治的加强,东汉武陵郡的户口数比西汉武陵郡户口数又有了较大增加,两汉时期沅水流域的户口记载可见表1。

表1 汉代武陵郡户口数户口时期户 数口 数备 注西汉户34177口185758辖13县东汉户46672口250913辖12县 资料来源:班固《汉书·地理志》,范晔《后汉书·郡国志》。

据表1,西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武陵郡有185 758人,到了东汉永和五年(140年),武陵郡有250 913口,较西汉时有较大增长,除了土著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迁移也在这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自楚国至两汉时期,随着楚国和秦汉王朝在沅水流域建立郡县并加强统治,沅水流域的人口增长加快,高峰时期的著籍人口已达二三十万。

三国时期,沅水流域先由蜀汉控制,不久即被东吴攻占。其间有不少人口死亡或外迁。西晋永嘉之乱后,北人大规模南迁,主要的落居地是今江苏省、安徽省、湖北省、四川省,而湖南地区由于距中原较远,接受的移民较少,仅在北部之洞庭湖西部和沅澧下游部分地区设置了几个侨县,不过万余人口而已[8]。

但是,有史料表明,南迁至长江中游的部分人口还有第二次、第三次续迁行动,从而导致部分外来人口迁居沅水流域腹地。据《宋书》卷九十七记载:“蛮民顺附者,一户输谷数斛,其余无杂调,而宋民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这就是说,为了逃避赋役,贫民多有“逃亡入蛮”者。又据《隋书·地理志下》记载,沅陵郡的“辰溪……,梁置南阳郡建昌县,陈废县,开皇初废郡”。 此一“南阳郡”应是《南齐书·州郡志》记载的“或荒或无民户”的梁州45郡之一,能在辰溪县境建置南阳郡,表明迁入了一定数量的南阳人口。

南朝后期,可能由于地域广大、人口增多,也可能由于地区开发和治理的需要,沅水中游地区开始脱离武陵郡,单设沅陵郡,这是沅水流域政区建置史上的一大变革。

隋朝统一后,改沅陵郡为辰州,改武陵郡为朗州。

唐代,沅水下游的朗州隶属于江南西道,而中上游的辰州、锦州、巫州、业州、溪州等另属于黔中道。唐朝在沅水中游地区增设了一些州县,应该有相应的人口基础。

据《旧唐书·地理志》,武德四年(621年)平萧铣,置辰州,以沅陵为治所,分沅陵县置卢溪县,分辰溪县置溆浦县,分沅陵、辰溪二县置麻阳县,于是辰州共辖5县。贞观八年(634年),又分辰州置巫州,辖龙标、朗溪、潭阳3县。垂拱二年(686年),又分辰州麻阳县地,并开山洞,置锦州,天宝时领卢阳、招谕、渭阳、常丰、洛浦5县。天授二年(691年),又析辰州置溪州,辖大乡、三亭2县。同年,将巫州改名沅州。长安四年(704年),又分沅州置舞州,开元二十年(732年)改为业州,领峨山、渭溪、梓疆3县。

上述州县,均处于沅水中上游地区,反映了唐朝对沅水中上游地区的开发力度大大加强,有利于当地人口的增长。不过,唐朝仍以沅水流域为贬官之所,如著名诗人王昌龄贬任龙标尉,著名文学家刘禹锡贬任朗州司马,都说明此地是当时落后的蛮荒之地,人口比较稀少。贬谪而来的官员一般都会返回原籍,但往往对贬留之地的社会发展做出了或大或小的贡献。

安史之乱后的北方战乱,致使汉人南迁出现了又一次高潮,今湖南地区接纳了不少北方移民,其中澧州(今澧县)、朗州(今常德)接纳移民人数最多。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曾作《作武陵书怀五十韵》,说当地“邻里皆迁客,儿童习左言”[9],足见当地移民数量较多。唐末韦庄的《湘中作》诗说道:“楚地不知秦地乱,南人空怪北人多。”[10]也反映了迁居湘中的北方移民不少。据此可以推测,当时应有一定数量的北方移民或从朗州溯沅水而上迁居中游,或从湘中越过雪峰山谷迁入沅水流域。

在上述历史背景下,唐代沅水流域的人口数量获得增长,其户口数可见表2。

表2 唐代沅水流域户口数变化简表③户口州名贞 观户口数开 元户 数天 宝户口数元 和户 数朗州214910913930643716辰州92833922553024241285541229锦州3103287214374巫州40321449549405368227381657业州174016727284249溪州477218415282889合计25643131948 资料来源:贞观户口数采自《旧唐书·地理志》;旧、新《唐书·地理志》皆有天宝户口数,而稍有差异;开元、元和户数采自《元和郡县志》。

由上表可见,据《旧唐书·地理志》与《新唐书·地理志》,朗州的人口从贞观年间的10 913人增至天宝年间的43 716人。辰州的人口由于州县的增置而不易统计。贞观十四年(640年),沅水中游地区的辰州和巫州人口共计有13 316户、53 720口,到天宝十一年(752年),沅水中游地区的辰、溪、锦、业、巫等州人口增至17 337户、78 232口,表明人口有较明显的增长。

但是,总的来看,天宝年间沅水流域的人口总数为131 948人,少于汉代户口数。一个重要原因是,朗、辰、锦、巫、业、溪等州的辖地不及汉代武陵郡。如果还考虑户籍制度和隐漏等因素,全流域应有人口20万以上。

唐代沅水流域的人口数量呈现由下游向上游递减趋势。天宝年间,朗州有9 306户、43 716口,辰州有4 241户、28 554口,溪州(今永顺等地)有2 184户、15 282口,锦州(今麻阳等地)有2 872户、14 374口,业州(今洪江等地)有1 672户、7 284口。反映出沅水流域的人口分布重心在下游,经济开发格局是从下游平原向中上游丘陵山地推进的。

唐末五代时期,沅水流域被马楚政权控制了数十年,马楚政权承认彭氏在湘西北的溪州的统治地位,于是形成延续达800年的彭氏土司小朝廷。黔东的思州地区也被田氏世代割据,直到明代,因此宋元时期溪州、思州的户口数已不可考。正如民国《永顺县志》卷十二《食货二·户口》所说:“五季以来,彭氏世有此土,其故籍所载户口分隶于各州,泛滥无归,元明二史均付阙如。”

宋朝是沅水流域开发史上的重要时期。北宋初年,将朗州改名为鼎州,而对于沅水中上游蛮族地区仍实施羁縻政策。熙宁年间(1068~1077年),宋神宗派章淳开拓“南江蛮”地区,出兵南江,废除羁縻州,设置沅州,以卢阳(今芷江)为治所;又设置经制诚州,以渠阳为治所(今靖州),从此,沅水中游地区中南部被纳入中央王朝统治版图。宋朝分置的鼎、辰、沅、靖(诚州后来改名靖州)等州,奠定了此后沅水流域的政区格局。

宋朝开辟“南江蛮”地后,在沅水中游地区建立了大量堡塞,驻军防守,同时不断遣派官军,镇压渠阳等蛮的反抗。据《元丰九城志》、《武经总要》及《宋史·地理志》记载,宋朝在辰州先后设有卢溪等19个寨,在沅州设有安江等9个寨,在诚州设有狼江等4个寨。众多堡寨设立后,驻扎了不少官兵,有一部分后来留居当地。光绪《靖州乡土志·氏族志》记载了一些军事移民,如龙氏,宋元佑中籍河南汲县,因屯军靖州,后散居此地;覃氏,江西泰和人,宋绍兴初征辰州,后迁居靖州;潘氏,宋绍兴中,由南京来靖征蛮,迁居靖州。

宋代有许多中原和东南人民因仕宦而在此落籍。光绪《靖州乡土志》记载了宋代一些氏族因官迁居靖州,如赵氏,宋时官靖州,后落籍,已传二十六世;张氏,宋嘉佑时由吉安迁官靖,留居靖,已传二十六世[11]。

上述军事移民和官宦移民多来源于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中原和江南、江西等地,他们或发展农业,或开办书院,因而促进了沅水流域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高。他们的后裔往往成为迁居地区的显赫家族。

宋朝政府还鼓励汉民与溪峒蛮民开展互市贸易。如熙宁三年(1070年),“荆湖北路及沅、锦、黔江口,……皆置博易场”,宋孝宗时也在溪峒边缘州县“置博易场”[12]。诚州西南部的上江、多星、铜鼓、羊镇、潭溪、上和、上城、天村、大田等处人民,都远道来到诚州城下贸易[13]。不仅各博易场和州县治所附近兴起了边民贸易,各堡寨也逐渐成为商业集镇。各地贸易的开展吸引了不少汉民迁入从事工商业。

此外,宋代还在五溪蛮地实行土兵屯田和民屯,各溪峒酋长也招引汉民入境垦地,形成了一定数量的农业移民[1]131-132。

由于宋朝进一步加大了沅水流域的开发力度,不仅鼎州,而且辰、沅、靖三州人口数量也增幅很大,见表3。

表3 宋代沅水流域户口数变化简表④户口州名太平兴国户 数元 丰户 数崇 宁户口数鼎 州15691主户33064客户809658297户130865口辰 州(3402)主户5669客户224410730户23350口沅 州(4032)主户7051客户35149659户19157口靖 州(3999)主户9734客户74118692户口数缺总 计27124主户55518客户1459597378户486890口 资料来源:王存《元丰九域志》卷六,脱脱《宋史·地理志》,吴松第《中国人口史》第三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页)。

据表3,宋初鼎、辰、沅、靖等州共计27 124户,到元丰年间增至70 113户,到崇宁年间,更增加至97 378户。百余年间,鼎州户数增长了3倍多,辰州人户增加了3倍多,沅州户数增长了2倍多,靖州人户增长了4倍多。大概北宋时开发的重点在“南江蛮”地,故辰、沅、靖三州人口增长并不平衡,辰州增长幅度大于沅州,靖州增长幅度又大于辰州。

北宋末年靖康之乱引发的北方人口南迁浪潮,对沅水流域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一部分移民到鼎州后,溯沅水而上,进入辰州和沅州。如开封阳武(今河南原阳县)人万俟卨渡江避乱在沅州[14]。又如靖州蒙氏,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由山东迁居靖州,至清末已传二十七世;明氏,宋乾道中由淮安迁靖州,已传三十二世;姚氏,宋咸淳中自江西泰和迁靖州,已传二十六世[11]。

宋末至元代的移民高潮对沅水流域的人口增长产生了更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户口数字的大幅度增加上。《元史·地理志》记载了沅水流域各路户口,见表4。

表4 元代沅水流域各路府州著籍户口户口路名户 数口 数备 注常德路2064251026042辖4州县辰州路83223115945辖4州县沅州路4863279545辖3州县靖州路2659465955辖3州县总 计3648741287487辖14州县 资料来源:宋濂《元史》卷六十三《地理志六》,吴松第《中国人口史》第三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41页)。

比较表4和表3的户口统计,可见看到,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常德路、辰州路、沅州路、靖州路合计有1 287 487人,比北宋后期增长了约3倍,其中常德路的册载人口突破百万,几乎令人难以置信⑤,但其增长之显著应是无可怀疑的。

宋元时期沅水流域各路人口仍以下游为重心,但人口增长最快地区移至中游,因为和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的户数相比,常德路人口增长3.5倍,辰州路人口增长7.7倍,沅州路人口增长5倍,靖州路人口增长1.4倍。辰沅地区的人口增幅最大,显示出沅水中游的移民开发已经明显加快。

综上所述,在元代以前漫长的时期,沅水流域的户口增长趋势明显,并且从下游向中上游逐步推进,反映出人口增长和经济开发的持续进程,也说明沅水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外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口数量的增长为汉唐宋元时期沅水流域的经济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而且为明清时期的经济大开发奠定了基础。

注释:

①参见中国文物地图集编委会《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南分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93年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物普查资料,怀化地区文物普查资料。

②怀化地区文物普查资料,怀化市博物馆藏。

③表2各栏的上行数字为户数,下行为口数;《旧唐书》的巫州天宝口数为12 738,疑有讹误。

④辰州、沅州、靖州缺载太平兴国年间户口数,表中括号内的数字皆为据邻近的鼎州太平兴国户数与元丰户数推算而得。

⑤嘉靖《常德府志》在引述元代常德户口时,注“疑有讹”。

[1]游俊,李汉林.湖南少数民族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2]湖南省博物馆.湖南溆浦马田坪战国西汉墓发掘报告[M]//湖南省博物馆.湖南考古辑刊:第二集.长沙:岳麓书社,1984.

[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物工作队.湘西保靖县四方城战国墓发掘简报[M]//湖南考古辑刊:第三集.长沙:岳麓书社,1987.

[4]湖南省博物馆.古丈白鹤湾楚墓[J].考古学报,1986(3):339 - 360.

[5](汉)刘安.淮南子:卷十八·人间训[M].北京:中华书局,2006:322.

[6](南朝)范晔.后汉书:卷一百一十六·南蛮传[M].长沙:岳麓书社,1994:1242.

[7](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四[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

[8]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149-150.

[9]刘禹锡.刘禹锡集:卷二十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10]全唐诗:卷六百九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1](清)金蓉镜.靖州乡土志:卷二·氏族[M].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刊本.

[12](元)脱脱.宋史:卷一百八十六·食货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2851.

[13](元)脱脱.宋史:卷四百九十四·蛮夷列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9749.

[14](元)脱脱.宋史:卷四百七十四·万俟卨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9479.

ThePopulationChangealongYuanjiangRiverintheHan,Tang,SongandYuanDynasties

LUOYun-she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Changde 415000, China)

In the Qin Dynasty,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long Yuanjiang River was fairly widespread. During the Han Dynasty,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Qianzhong County and Wuling County which provided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population increase, the population reached 200 000 to 300 000. From the Three Kingdoms to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 population along Yuanjiang River grew continuously, and decreased progressively from the lower reaches to the upper reaches.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the government promoted development along Yuanjiang River, so that the population added up to 500 000, and increased progressively increased from the lower reaches to the upper reaches. In the Yuan dynasty, the population reached its summit. The long-term population growth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along the Yuanjiang River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an, Tang, Song and Yuan Dynastes; Yuanjiang River; population change

K207

A

1674-9014(2011)05-0059-05

2011-07-10

罗运胜(1971-),男,湖南溆浦人,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经济史。

(责任编辑:田 皓)

猜你喜欢

靖州沅水武陵
湖南靖州:特种土猪成抢手年货
采砂对沅水典型采砂河道影响初步分析
靖州杨梅新品、新技、新景结“新果”
湖南省怀化市通联站展示之窗
湖南靖州设立湿地自然学校
邅吾道兮
夜晚,在诗墙边读友人诗
『武陵追梦』湖南省文艺家采风创作活动艺术作品选
自作诗《武陵追梦》(书法)
靖州林下经济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