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话北京的花店

2011-10-28刘一达

北京观察 2011年6期
关键词:老佛爷花木花店

刘一达

漫话北京的花店

刘一达

北京人爱养花,自然逛花店也就成了一种乐趣。北京的花店一年四季花事不衰,各种各样的花儿清香满室,秀色宜人。冬天,绿叶红花,春意盎然;夏季,枝繁叶茂,清幽爽目。

这些年,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重视家居的品位,甭管住的地方大小,家具和摆设的古朴与新潮,总之,屋里总得摆上几盆花,这样才有品味,也显得有生机和活力。当然,现在花的品种也多了,就连昔日只有文人雅士喜欢的盆景,也进入寻常百姓家。花店里除了奇花异草以外,玲珑奇巧的盆景也占有突出位置。

在老北京,街面上是没有鲜花店的。一些史料记载的花店,均为簪花,即绢花店。

当年,京城的妇女以头戴身佩绢花为时尚。绢花曾是京城民间手工艺的一绝。做绢花的手艺人摹仿能力极强,用各种颜色的绸缎做出来的花儿惟妙惟肖,非常逼真,常常以假乱真。

京城簪花的制做与销售多为前店后厂,主要集中在崇文门外。北京有一条著名的街道叫花市,便是以此为名。顾名思义,花市的花,是簪花,而非鲜花,花的读音必须儿化,念成“花儿市”,不然便没味了。

那会儿京城难道没有卖鲜花的吗?当然有。因为簪花再美,毕竟是假的,没有灵气,而且属于装饰物,真正赏心悦目的还是鲜花。

鲜花,不但老百姓喜欢,王公大臣达官显贵也钟爱她。

据说当年的慈禧太后就酷爱奇花异草。您想她的小名儿叫兰子,就是个花名儿,她能不爱花儿吗?

老佛爷喜欢花儿,当然她身边的宫女们不能不喜欢。传说北京人爱喝的茉莉花茶,就是从慈禧老佛爷这儿来的。

有一年,一个宫女为老佛爷选茶叶泡茶,一不留神把头上戴的两个鲜茉莉花瓣,掉在了装茶叶的锡筒里。当时她也没看见,过了几天,她给老佛爷选茶时,在锡筒里发现了这两个花瓣,并嗅到了一股淡淡的幽香。宫女吃了一惊,知道自己闯了祸,生怕老佛爷喝出茶有香味,会受杖责。

果然,老佛爷喝出了茶里的茉莉花香气。她把宫女叫过来盘问,宫女吓得直肝儿颤,但又不敢在老佛爷面前撒谎,只好如实相告。谁知,老佛爷一听,击掌叫好,原来这种茉莉香味正合她的口儿。于是,老佛爷命太监如法炮制,在装茶叶的锡筒里多放鲜茉莉花,以使香味更重。太监心领神会,知道老佛爷好这口儿,嘱咐茶农用茉莉花窨(音熏)制鲜茶。

精明的茶农在采茶的季节,便开始用茉莉花窨制,使茶叶香气扑面,深受老佛爷青睐。后来茉莉花茶在王公大臣中传开,以后又传到民间,喝茉莉花茶渐渐地成为北京人的风习,直到现在仍不改口儿。

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而关于茉莉花茶的起源有多种传说,另一个版本的传说把慈禧太后换成了武则天。不管怎么说吧,花茶跟鲜花有关,而鲜花又是宫里皇妃钟爱之物。

著名绢花艺人“花儿金”讲授绢花制作工艺

在老北京,皇宫王府需要的鲜花直接由城南黄土岗(现在的地名叫花乡)的花农进奉。北京的花木产地主要集中在城南丰台黄土岗一带的十八村。那里的土质好,泉水多,适宜花木生长。花木除进奉外,花农便挑着担儿进城串胡同叫卖,或在庙会上摆地摊出售。

北京最初的鲜花市场在广安门内的慈仁寺,因为这儿离黄土岗比较近便。以后又挪到宣武门外的上、下斜街和土地庙一带。每到花季,丰台的花农荷艳担香,从十几里外的花乡,步行到花市,一路飘香,成为京城的一道景观。到了清末,花市又移到东西两庙(护国寺和隆福寺)。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两庙仍是花市和花店较集中的地方。

北京地处温带地区,花期较短,应时应令的鲜花必需在温室里养植。老北京把温室叫“暖洞子”,这里养出的花也叫“堂花”。因为“堂”的古字也作“唐”,所以也称“唐花”。现在中山公园里的花房,就叫“唐花坞”。

温室培植的鲜花,价钱昂贵,一般老百姓虽然喜爱鲜花,却难以问津。所以京城的妇女们才选择了“假花”即绢花。

直到民国初年,北京才有专门的花店。

那时城里人已有饮茉莉花茶的嗜好。一些茶叶铺怕从南方来的花茶跑味儿,便自己现窨现卖。窨茶主要用茉莉、玉兰、栀子、含笑等花。要使这些花芳香浓郁,必须在含苞待放时掐下来。花骨朵儿和已开放的花,窨出来的茶,香味儿不浓,茶叶铺不要。所以,茶叶铺要在午后时分掐花,然后用铁盒封好,茶叶铺按朵儿论价。这种供应窨茶的花店叫白货厂子。此外,有的花店还专门为药铺种植入药的花。

在老北京,花店的主顾大多是大宅门的达官显贵。这些大户逢年过节讨吉利,婚丧嫁娶装门面,都需要大量的鲜花。

当时一些王府和权贵的家里都有专门养花的“花把式”,但有些大户人家为了减少雇用人工的负担,把养花儿的事由花店包下来。花店的把式除了管拾掇宅门的花木,也管其他跟花有关的活儿,比如办丧事,花店管做“灵活”,用松柏扎成松人、松亭、松鹿,12件一套,这些“灵活”比卖鲜花更有赚头。不过,红白喜事用的鲜花毕竟不如平时人们家里摆放和院子里种的花儿多。花店的主要收入还是出售盆花和应节当令的鲜花。

老北京人活得洒脱,也活得滋润,住四合院讲究“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夏天,要在院子里搭天棚,还要种上多种名目的树,摆上鱼缸。

院子里当然不能光种石榴树,还有象征富贵吉祥的四季海棠、玉兰、牡丹、丁香等。为什么说多种名目呢?因为北京人在院里种什么花,在厅堂和卧室、书房摆什么花都有讲儿,不能乱种乱养乱摆。

老话说:桑柳梨枣槐,不进阴阳宅。为什么桑树、梨树、枣树、槐树等不能在院子里种呢?因为这些树种的谐音不好听,桑的谐音“丧”,梨的同音是离,槐的谐音是“坏”,这些讲儿花店的花把式们都门儿清。

当然,花把式的功夫是拾掇花儿,养花是需要学问和技术的,一般人看花赏花可以,真让您养,未必能养得好。

1915年 北京花市

解放后,北京的花店兴旺起来,除了一些传统花木,花木工人还不断地移植和引进新的花卉品种,花店里的花儿万紫千红,群芳争妍。鲜花的价格也越来越便宜,鲜花逐渐成为美化生活不可缺少的点缀品。人们逛一趟花店,花钱不多,就可以端几盆喜爱的花回家。

每年的四五月,京城的各个花店顾客盈门。逛花店成了人们生活中赏心悦目的事。

但是,谁能想到养花也会成为罪状呢?“文革”当中,红卫兵和造反派把养花当成了“封资修”的产物。

十年内乱时期,北京的花店受到严重摧残,养花被视为资产阶级的闲情逸致,要“砸烂花盆闹革命”,花木工人用多年心血培育的名贵花卉毁于一旦。当时京城的花店都改换门庭,经营其它商品了。偌大的京城没有一家专营的花店。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鲜花店才获新生。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东四的隆福寺街有了重新恢复的第一家花店。之后,护国寺、西单、东单、崇文门外又相继开办了几家鲜花店,但当时的花店均属“国营”,算是北京市花木公司下属的门市部。

这些花店除了卖各种应节当令的鲜花,也卖观赏鱼、金鱼或热带鱼。北京的花店,鲜花与观赏鱼“联姻”,应该说是从这时才开始的,这也成了当时全国花店所独有的现象。

到80年代末,京城有了属于“个体”的私营花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京城的花店几乎都变成了“个体”或民营。

如今,北京的花店(指鲜花市场)的格局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鲜花的品种多了。过去,北京花店经营的鲜花,以北京的品种为主,如春夏的茉莉、百合、栀子、玉兰、合欢、兰花、月季、牡丹等。秋冬的菊花、桂花、梅花、玫瑰、蟹爪兰、水仙等。现在则不同了,花店里不但有北方生长的鲜花,也有南方生长的花木,还可以买到从国外进口的鲜花。随着物流业和保鲜技术的发展,有些鲜花店,直接从亚热带或热带地区选购鲜花,空运到北京,拿到市场上出售。即便在冬季,您在北京的花店也可以买到四季桔、杜鹃、大花蕙兰、君子兰、金桔、金琥等名贵花木。

年轻时代的“花儿金”

“花儿金”和女儿在一起

其次,鲜花的用量日益增加,使鲜花市场蓬勃发展。如今,花木业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过去鲜花市场主要面对家庭,现在则不然了,除了家居需要鲜花外,各种会议、庆典、红白喜事也需要大量的鲜花。平日,不但宾馆、饭店和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礼堂、会议室、会客厅、办公室需要摆放鲜花,就连个体餐馆或门市部也需要用鲜花来装点门面,鲜花的用量是过去的上百倍。

现在,京城已形成了新鲜花木的产业链,有些花店已发展壮大成为花木公司,不但有自己的批发兼零售的门市部,还有自己的花木养植基地,大一点的单位还建有自己的花房。

再其次,现在北京的花店跟过去的花店也不一样了。过去的花店是一家一户的小门脸,即门市部。人们买鲜花,只能奔这种花店。现在,北京已形成了若干个大的花鸟鱼虫市场。

这类市场面积很大,北京人所说的花鸟鱼虫儿“四大玩”都集中到了一起,除了这“四大玩”,还有奇石、紫砂、玉器、古典家具等文玩。人们到花鸟鱼虫市场逛一趟,想看的想养的想玩的东西都能买到。

值得一说的是,过去那种一家一户的小门脸花店,在京城还能找到,但有所不同的是,现在这种花店主要经营的是插花。这种插花是上世纪90年代末从日本和东南亚引进的“舶来品”,目前深受喜欢时尚的妇女们喜欢。尤其是青年情侣,每到生日或情人节,男士们便到这种插花店,为自己的情侣买几束鲜花作为礼物。情侣们手捧鲜花,会感受到一种浓浓的爱意,胜过许多甜言蜜语。而新居摆上几束插花,会让人们贴近大自然,让居室“环保”,清新怡人,也会给平淡的生活增加许多情趣。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绿色,也离不开鲜花。就像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一样。

有花就会有花店,花店是一座城市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一种载体或符号。透过花店的变化,我们可以感受到一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和发展,难道不是吗?

责任编辑 刘墨非

猜你喜欢

老佛爷花木花店
王跃农
花木笺
老佛爷的茶碗
唠叨的妈妈
爱找茬的老师
时间都去哪儿了
美美花店
我家的“总管”
豆妹与老佛爷
为什么称慈禧太后为“老佛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