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史四则实事求是是铁的原则

2011-12-23

北京观察 2011年6期
关键词:江竹筠太爷秦桧

李 乔

读史四则实事求是是铁的原则

李 乔

修改史料则史料亡

“修改史料则史料亡”,这是我从前贤的话中引申出的一个命题。明人刻古书时,妄行校改,故清代考据家说,“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清人修《四库》时变乱旧式,删改原文,故鲁迅先生说,“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鲁迅又说,“今人标点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乱点一通,佛头着粪。鲁迅称此三事为古书之“三大厄”。我认为,现代人之修改史料,亦诚可谓史料之一大厄也。

多年来,一些妄人以刀笔修改史料,或删改文献原文,或裁剪历史照片,致使许多史料面目全非,几近亡矣。例如,1933年杨杏佛在宋庆龄宅为宋庆龄、鲁迅、史沫特莱、肖伯纳、蔡元培、伊罗生、林语堂等所摄“七人照”,长期被裁剪为“五人照”(剪掉伊罗生、林语堂),令世人懵然接受伪史教育达数十年。又如,因傅作义先生是起义将领,便有妄人于公布历史档案时将原文中的“傅匪”改为“傅作义”。殊不知,国共打仗互以“匪”称,乃历史事实,尽人皆知,若去掉“匪”字,便不是历史。此举不但是变乱历史,更是变乱逻辑:不曾为“匪”,何须大军围城,折冲谈判?又怎能叫作“起义将领”?此两例妄改史料之举,皆出自“政治考虑”,然为一时政治之需(其实完全不必)而修改史料,终为下下之策。须知只有信史,才能取信于世人,也才能有助于在政治上站稳脚跟。

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对待历史文献的?《共产党宣言》发表后,马恩又有了许多新思想,但他们并没有往《宣言》里加,而是陆续写了多篇序言,在序言里把新思想表述出来。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宣言》是历史文件,不能改,只能通过写序来做补充。”(彭真语)

在我党中,陈云同志堪称正确处理史料存真问题的楷范。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由于彭德怀尚未平反,康生问题还未揭开,故陈云发言时未称彭德怀为“同志”,而仍称康生为“同志”。几年后,这篇发言要收入一本书,秘书请示可否在彭德怀后面加上“同志”,去掉康生后面的“同志”。陈云回答,前一个“同志”不能加,后一个“同志”不能减,因为当时只能讲到那个程度。(此发言后来收入《陈云文选》时,陈云才勉强同意在彭德怀后面加了“同志”二字)此“不加”,“不减”,表明了陈云对待历史文献的唯实、谨严的态度。此种态度,堪为一切整理、刊布文献史料者,特别是修史者所效法。

未庄评定是非的标准

阿Q在未庄虽然常“优胜”,但赵太爷打他嘴巴却是平常事,而且,明明是阿Q挨了打,未庄的舆论却总是向着赵太爷,总是不加考量地认为:“错在阿Q,那自然不必说”。原因何在呢?迅翁写道:“就因为赵太爷是不会错的”。(《阿Q正传·续优胜纪略》)

赵太爷不会错,阿Q便是错的,错了就活该挨打。这便是未庄的逻辑。赵太爷何以就不会错呢?《阿Q正传》里没有说明。但迅翁在一封信里做出了解释:“我们的乡下评定是非,常是这样:‘赵太爷说对的,还会错么?他田地就有二百亩!’”(《集外集·通信》)原来如此!有田地就有理,田地愈多,理就愈足。其实,此类逻辑世间多矣。某某说的,还会错么?上边说的,还会错么?书上说的,还会错么?

斯大林写过一个批示,其中写到“爱情”一词时少写了一个字母。批示需要传达,怎么办呢?于是,主事者请两位教授在《真理报》上撰文,论证这种少写了一个字母的写法是如何的正确。于是,便有了如下妙文:“世界上存在着腐朽没落的资产阶级爱情,以及健康新生的无产阶级爱情,两个爱情截然不同,拼写岂能一样?”文章的清样送给斯大林过目,谁知斯大林大笔一挥批道:“笨蛋,此系笔误!”(《文史参考》2010年第七期《历史散叶》)教授的逻辑是,斯大林写的还会错吗?少写了一个字母,是因为那当中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思想!“文革”中,张春桥必欲定陈丕显为叛徒,但专案组调查后却没发现陈有叛变行为。张春桥怒曰:“不可能,江青同志都宣布了,怎么不叛变?”(陈小津《我的“文革”岁月》第140页)也就是说,江青同志还会错么?还能瞎说么?她可是夫人!“两个凡是”其实也是此种逻辑:那可是伟大领袖说的,还会错么?

陈云同志主张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极正确,极有胆识。何以要“不唯”呢?因为,上不一定就对,不一定都对;书,亦然,而且,书上即便本来说的是对的,但时空一变,情况一变,有的对的也就只是历史意义上的对了。

未庄评定是非的标准应该改一改。要知道,赵太爷虽然地多,但不一定言必在理。阿Q没地,却不一定都错。地多其实跟有理没理没有必然联系。要打破“地多崇拜”、“赵太爷崇拜”。最终,还是要看实践,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铁的原则

有些历史的真实情况,说出来是不大让人舒服的。就像列宁所说,有些真理接受起来是痛苦的。因为,这些历史真实情况,常常与以往人们得到的美好印象不同;这些真理,也与固有的结论和人们的习惯看法不同。

比如,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过去权威性的阐释是:“千夫”指敌人、“孺子”指人民大众。但王景山先生通过精密的考证,推翻了这种说法。他的新结论是:“千夫”是指“当年为数甚夥的和鲁迅对立的人,不能说都是敌人,但也不好说都不是敌人”;“孺子”是指鲁迅的爱子海婴。也有论者不认同“孺子”指海婴,而是另立新解。但无论何解,鲁迅《自嘲》里的“孺子”非指人民大众,则是肯定的。这个结论,说起来真是有点让人不大舒服,因为其政治性、崇高性都绝不像原来的解释那么强,那么美好,所以似乎让人有一种失落感。但这毕竟是事实,必须接受。

又如,江竹筠烈士在狱中双手被施以了什么刑?现在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传统的大家都知道的钉竹签子。另一种是经过新的考证后的说法,即认为钉竹签子是小说《红岩》及其前身《禁锢的世界》里的描写,而据早期的历史文献——罗广斌、刘德彬1950年1月整理的《被难烈士事略·江竹筠烈士》及罗广斌《我们的丹娘江竹筠》(载1950年5月4日重庆《新华日报》)二文介绍,江竹筠实际受的是拶刑(也叫拶指)——以绳子穿五根竹筷子或小木棍,夹住手指用力收紧,使受刑人极度疼痛。(上引文献分别见《追寻历史的真相·江姐受过什么刑》,中国散文学会编;《血手染红岩——徐远举罪行实录》,公安部档案馆编著)那么,究竟受的是哪种刑?我认为,后一种可能性大些,因为所据材料更可靠些。但是,如果这样一说受的是拶刑,有的同志便可能会感到失落,觉得拶刑不如钉竹签子残酷,于是似乎江竹筠就不那么英勇了。这无疑是一种误解错识。第一,江竹筠如果确实受的是拶刑,那就必须要承认;第二,拶刑绝不比钉竹签子舒服——谁若不信,可以试试。第三,除拶刑外,江竹筠还受过老虎凳、鸭儿浮水等酷刑。(罗广斌《我们的丹娘江竹筠》)第四,承认事实,绝不会影响江竹筠烈士英勇不屈的形象。

一位影视评论家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看过电影《列宁在1918》后,再去看列宁墓,真有一种“电影里的列宁是真的,躺在水晶棺里的列宁是假的”的感觉。因为电影里的列宁形象太伟大了,而真实的列宁则个子不高,说的话又是很土的方言。这段话真实地反映出人们常有的一种认识误区和情感误区:按照自己的喜好和需要修改事实。如果事实与自己的喜好和需要不合,便觉得不舒服,便觉得失落,便不愿谈及甚至不愿意承认事实。这种认识误区和情感误区无疑是不可取的,因为它违反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我们应当树立一种观念:无论自己的看法和喜好如何,也无论有什么样的需要,首先必须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铁的原则。

周恩来总理在谈到研究历史问题时说过一句精辟的话:“先求实,再求是。”求实,即寻求历史真相;求是,指总结历史现象中规律性的东西(此解源自毛泽东对“求是”的阐释)。这里,实际说了两个实事求是,一个是寻求和承认历史真相,一个是根据历史真相寻求历史规律。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比如,欲研究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名句所表现的思想,倘若连名句本身的意思都弄错了,还谈得上准确理解鲁迅的思想吗?

秦桧的帽子摘不得

俗谚说“风水轮流转”,但万没想到好运竟转到了大奸臣、卖国贼秦桧头上。近年闻有论者云:“秦桧的奸臣帽子应该摘掉,因为他是民族大融合的先驱功臣。”(《中华魂》2003年第3期某文章引)这是要给秦桧平反呀!岂止是平反,还要表彰授奖呢!照此主张,杭州西湖的岳庙不应再维持旧观了,必须除旧布新——先把“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楹联砸掉,再把岳庙改建成秦庙,把跪着的秦桧恭请上高高的供台。当然,这是虚似的工程,但逻辑如此。

问题出在理论上,出在对宋金之间战争的认识上。关于此,谭其骧先生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我以为可以“片言解纷”。特郑重抄录如下:

我们讲历史上的中国是应该站在今天中国的立场上的,但讲历史上中国境内国与国之间的斗争,宋朝就是宋朝,金朝就是金朝,宋金之间的斗争当然还是国与国之间的斗争。那么,当然应该有民族英雄,有卖国贼,岳飞当然是民族英雄,秦桧当然是卖国贼,这怎么推翻得了呢?任何人都应该忠于自己的祖国,怎么可以说把宋朝出卖给金朝而不是卖国贼?宋朝方面有汉族的民族英雄,金朝方面当然也会有女真族的民族英雄。我看完颜阿骨打起兵抗辽,就应该是女真族的民族英雄。所以岳飞还是应该颂扬的,秦桧还是应该谴责的……同样,我们肯定元朝、清朝对中国历史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但是不等于说要否定文天祥、陆秀夫,不承认他们是民族英雄、爱国主义者,也不等于说洪承畴、吴三桂不是卖国贼,因为历史是发展的,我们不能拿后来的关系看当时的关系。……假如说后来已成为一家,当时就可以不抵抗的话,那么将来世界总有一天要进入共产主义的,国家总是要消灭的,那么将来讲起历史来岂不就得认为历史时期被侵略者反抗侵略都是无聊的?要这样讲起来,那我们的抗日战争岂不也是多余的?(《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1年第1期)

历史是发展着的,“中国”是不断变化的,“后来之中国”是由“当初之中国”发展、变化而来的。岂可用“后来之中国”裁剪“当初之中国”?承认“当初之中国”与“后来之中国”是两个不同阶段的“中国”,这是唯物的尊重事实的历史观;承认“后来之中国”是由“当初之中国”发展、变化而来的——这是辩证的懂得变易之理的历史观。谭先生的论述体现了这种唯物、辩证的历史观。列宁有句名言:考察历史必须从当时的历史情况和历史条件出发(大意)。谭先生便是如此。

结论当然还是老结论:秦桧是卖国贼,岳飞是民族英雄。西湖岳庙里的楹联要世代张挂下去,秦桧要永远跪在那里遭人唾骂。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日报编委、理论周刊主任

责任编辑 刘墨非

猜你喜欢

江竹筠太爷秦桧
“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那熟悉的声音再次响起
致敬英雄
“江姐”领路人戴克宇去世
客从何处来
铁铸的秦桧跪像
油炸“秦桧”
去镇上喝牛肉汤
去镇上喝牛肉汤
“站起来”的秦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