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理念指导下高职外贸专业“层级递进”式实践体系构建
2011-10-27俞涔
俞涔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2)
工学结合理念指导下高职外贸专业“层级递进”式实践体系构建
俞涔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2)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中一种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但具体到一个专业,尤其是文科类专业,如何行之有效地开展工学结合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思索的问题。以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可以按照“层级递进”的思路,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实现工学交替。
高职;工学结合;外贸专业;层级递进;实践教学;体系
工学结合的内涵及其历史沿革
工学结合是一种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即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1906年,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开始实施与此基本相同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并称之为“合作教育”。1983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在美国成立,总部设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东北大学,协会成员来自四十多个国家,每年召开一次国际性会议,影响越来越大。2000年,协会理事会经讨论决定,将“合作教育”改称“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Work—integrated Learning),进一步从名称上凸显工学结合的基本特征,以便于理解。
在我国有关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中,最早出现“工学结合”一词是在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文中提出,要“提倡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此前,在1957~1990年期间的政策文件中一直使用“半工半读”的提法。1991年以后,职业教育开始围绕“产教结合的办学路子”进行积极探索,实现校企合作。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更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职业教育要“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从此,职业教育模式悄然转型,工学结合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并指出“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外贸专业开展工学结合的现状与主要困难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办学质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但对于财经、文科类专业而言,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普遍采用“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单独组班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制定评价体系;学生接受专门化训练,毕业前可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岗位就业。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深度融合开展工学结合的一种成功典范。但是,实施订单培养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即企业规模较大、人才需求量大、人员流动性强,这样才会有相应的岗位提供,这种培养模式比较适宜于连锁经营、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
外贸行业的特点决定了一般公司不可能满足上述要求。以浙江省为例,90%以上的外贸企业为中小型企业,一般很少有企业会一次性招收大量新员工。而且涉及商业机密,外贸企业也很难大规模接纳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外贸专业的特性决定了外贸工作岗位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缺乏真实工作任务的演练和实践,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难得到提高。因此,寻求一种双赢互惠的校企合作模式,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开展工学交替,一直是外贸专业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关键。
构建“层级递进”实训体系,实现学做结合、工学交替
在入学之初就让学生参与企业的顶岗实习,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这对学生而言是不现实的,对企业而言同样存在较大风险。因此,我院在专业实训体系设计中,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按照从模拟到真实、从简单到复杂、从仿真到全真的逻辑顺序,设计了“层级递进”式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稳步推进,最终实现教学向岗位的迁移。具体教学实践活动如下。
图1 “层级递进”式实训体系图
第一阶段,核心技能训练。该阶段主要通过专业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外贸业务的核心技能,如商务情报搜索技能、国际市场调研分析技能、出口报价核算技能、出口交易磋商技能等。
第二阶段,软件仿真训练。当学生对外贸基本技能掌握到一定程度后引入软件仿真训练,通过模拟教学软件将外贸业务实际工作中的主要工作项目的工作过程引入课堂,既可保证教学与工作的一致性,也可对前一阶段所学技能进行综合应用。为保证本阶段的实训项目顺利完成,学校可考虑采购或自行开发设计外贸软件,提高实训的仿真度和综合性。学生可利用外贸软件在实训室进行国际货物买卖实务的具体操作,如出口的成本核算、询盘、发盘与还盘等各种基本技巧;熟悉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与业务流的运作方式;切身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与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教师也可以通过在实训平台上发布新闻、调整商品成本与价格、调整汇率及各项费率等方式对国际贸易环境实施宏观调控,模拟真实市场环境。比如,很多外贸院校都在使用的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就可以很好地达到实训目标。
第三阶段,订单项目训练。当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达到一定层次后可带领学生进入出口促进工作室,借助B to B商务平台帮助出口企业完成真实的接单任务,开发订单,组织学生进行订单项目实训。核心技能训练、软件仿真训练和订单项目训练是循环上升进行的。我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从2009年开始筹建出口促进工作室,工作室以国际市场调研、经营方案设计、国际市场开拓、企业管理咨询等为经营业务,创设真实环境,营造企业氛围,将企业引入学校,将产品带进课堂,实现教学与实践、学校与市场的“无缝”对接,让学生参与市场开拓,养成良好职业素质,训练职业技能,获得实用技术知识,成为高技能人才。工作室以“校企合作,共谋发展”为基本原则,教师作为运作指导顾问,以学生为具体操作的主体,师生共同参与实体公司和产品的运作。同时,为保证工作室业务能顺利开展,我院还出资帮助学生创建了全真的B to B网站——浙商贸易网,通过互联网将企业的产品推向国外客户,争取订单。
第四阶段,企业顶岗实习。当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再进入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并在真实的环境中训练学生的实用技能。通过企业实践教师的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外贸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在实习中不仅掌握了实践经验,而且积累了社会经验和岗位经验,缩短了毕业后的适应期,增强了学生的适应性,有利于学生就业、择业和创业。
图2 工学交替示意图
工学结合是当今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将课堂学习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这种“层级递进”式的实践体系形成了课堂教学——软件仿真训练——课堂教学——订单项目训练 (出口促进工作室)——课堂教学——企业顶岗实习(校外实训基地)的递进式工学交替、产学一体的教学模式,完成了实践教学四步走,即:核心技能训练——软件仿真训练——订单项目训练——企业顶岗实习。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2]马树超,范唯.以专业改革与建设践行高职教育科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9,(8).
[3]马必学,等.工学结合的三种课程形式在高职教育中的适应性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9).
G712
A
1672-5727(2011)07-0040-02
俞涔(1975—),研究生学历,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国际贸易教研室主任,主持浙江省精品课程、省特色专业建设等多个省级项目建设,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