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

2011-10-26平邓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邓 平邓 娥

(1.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工业经济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03;2.湖南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9)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

邓 平1邓 娥2

(1.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工业经济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03;2.湖南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9)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两者协调与否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在客观描述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演变过程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就业弹性系数、结构偏离度指标对湖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科学考量,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协调性;湖南省

近年来,湖南经济在深化改革中蓬勃发展,2008年GDP首次突破了万亿元人民币大关,增速首次跨入全国十强。湖南经济要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势头,在金融危机冲击背景下实现“弯道超车”,推进富民强省战略,就必须协调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本文在客观描述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演变过程的基础上,运用相对劳动生产率、就业弹性系数、结构偏离度指标对湖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科学考量,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 湖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变

(一)湖南省产业结构的演变

总的来看,湖南省三次产业结构有逐步向着优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但第三产业过早地取代了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工业化高级阶段的特征。产业结构的这种“虚高级化”不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不能真正成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

1978年以来,随着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改革的顺利进行,农业生产力得到大解放,农业现代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湖南省第一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迅速下降,与同期第一产业GDP结构比重的变化方向相同,但下降幅度更大,由1978年的78.4%锐减到2008年的44%,下降了 34.4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劳动力仍超过劳动力总量的40%,符合湖南是农业人口大省的特点。湖南省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增速缓慢,由1978年的13.4%上升至2008年的22.4%,上升了9个百分点,比同期第二产业的GDP比重变化的 3.5%要高。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相比,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还明显偏低,说明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量还有待进一步释放。湖南省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增长较快,1978年为8.2%,在2001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后继续维持较快的上升势头,2008年达到了33.6%,比1978年提高了25.4个百分点,年均增长4.8%,也高于同期第三产业GDP结构比重。这说明,2001年以来湖南省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成为仅次于第一产业吸纳劳动力的重要部门。

二 湖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

(一)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一个部门的产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的比率,它反映1%的劳动力在该部门创造的收入比重,主要反映在一定劳动力投入条件下某部门的生产效率,可以用来测度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从表1可以看出,湖南省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最低,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最高,第三产业居于中间水平。1978年以来,湖南省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全国水平,但与湖南第二、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相差较大,与均衡值1也相距较远,并且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在原来偏小的情况进一步下降,由1978年的0.52下降到2008年0.41。这一方面说明湖南省第一产业发挥着“蓄水池”的作用,成为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率、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则表明,湖南省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渠道不畅,大量滞留在第一产业内部的劳动力人口被限制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农业经济活动上,只能维持很低的劳动生产率。湖南省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由1978年的3.04下降到2000年的1.54,之后略有上升,2008年为1.97,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与全国水平相比,在1978~1989年、2007年和2008均高于全国水平,1990~2006年低于全国水平。湖南省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下降也较为明显,从 1978年的2.27下降到2008年的1.13。与全国比较,在1978~2006年均高于全国水平,仅2007年和2008年低于全国水平。

表1. 1978~2008年湖南省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

(二)结构偏离度分析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可以用结构偏离度来测度。结构偏离度=(GDP的产业构成比/就业的产业构成比)-1。从计算公式可以看出,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小,说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越协调。结构偏离度为正,表明产业的产值份额大于就业份额,反之则表明产业的产值份额小于就业份额。当结构偏离度为零时,表明两者处于均衡状态。从表2可以看出:(1)湖南省产业结构的总偏离度远大于1,且呈波浪式下降趋势。可以判断出,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构成比例总体上是不协调的,但这种不协调有所缓解。(2)分产业看,湖南省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一直为负值,“十五”以来变化较为平稳,基本维持在-0.62左右,但总体上其绝对值由1978年的0.48上升到2008年的0.59,上升了22.88%。这表明湖南省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它的需求,处于就业过剩的状态,并且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难度较大,第一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协调程度在增加。(3)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一直为正值,由1978年的2.04下降到2000年的0.55,此后处于平稳上升过程,2008年为0.97。

总的来看,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呈大幅下降的趋势,降幅1.06,离均衡点还有一定距离。这表明湖南省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供给少于它的需求,出现了“供不应求”现象,但是第二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的滞后程度有所改善,还需继续努力。(4)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下降幅度较大,由1978年的1.27下降到2008年的0.13,且自2000年以来逐年向均衡点靠近。这说明,湖南省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存在的滞后不协调性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得到明显改善,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湖南省第三产业经济快速发展,GDP结构比重上升快;另一方面第三产业市场竞争充分,用人机制灵活,吸纳部分二、三产业转移过来的富余劳动力,致使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快速上升。

表2 . 1978~2008年湖南省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

(三)就业弹性分析

饲料不同,酶作用的底物不同,所需要酶的种类和添加量也不同,因此,要充分发挥酶制剂的作用,必须根据饲料中的具体营养水平选择相对应的酶制剂[19]。本实验根据肉鸭饲料中的饲料组成确定了相应的NSP酶,提高了还原糖的含量,填补了NSP酶在肉鸭饲粮研究的空白,为NSP酶在肉鸭饲粮中的应用提供了研究数据,使肉鸭能更好的利用饲粮。

就业弹性是衡量产值增长引起的就业增长量大小的指标,即在某一时期内就业数量的变化率与产值的变化率之比,可以作为考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的另一个指标。据统计可知,(1)第一产业的平均就业弹性为-0.16,尤其是2001年以来,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均为负值,说明湖南省政府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以及培育壮大地区特色农业、优势产品等发展高效农业的政策对提高农村劳动力效率产生了积极作用,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和农民工大量外出务工,导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绝对数减少而其创造的价值并没减少。(2)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呈下降态势,并且除了1989、1997和2001年为负值外,其他年份均为正值,说明第二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较强的吸纳能力,但是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在逐渐下降,这就造成了湖南省在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重要原因。(3)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在波动中呈现下降趋势,除了1990、1999和2000年外均为正值,并且其平均就业弹性达0.64,为第二产业的1.94倍,充分说明了湖南省第三产业吸纳转移就业人员的能力非常强,就业的增加主要依靠第三产业来解决。但值得注意的是,近五年来,湖南省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下降幅度较大,由2004年的1.16下降到2008年的0.17,降幅达86%,这说明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明显减弱。

三 促进湖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促进湖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可以概括为:“坚持一条主线,处理三大关系,突出四项重点”。

(一)坚持一条主线

坚持一条主线就是要依靠发展解决问题。湖南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完善,究其原因是发展不力,发育不全。调整改变湖南目前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必须在经济超常规、大跨度、跳跃式的发展中去实现。经济发展不仅是产业结构发展演替的基础,而且也是解决就业的根本出路。据美国经济学家奥肯的研究,经济增长与失业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在 3%的 GDP增长基础上,GDP增长速度每提高2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下降1个百分点;反之,GDP每下降1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上升1个百分点。因此,必须坚持在发展中解决产业结构和就业问题,努力实现湖南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处理三大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好工业与服务业之间的关系。根据产业阶段交替演进规律,产业结构的变化通常遵循“农业——轻纺工业——基础工业——重化工业——现代服务业”的演进顺序。结合湖南省产业结构的“虚高度化”现状,遵循产业阶段交替演进规律,湖南省应坚持以“二、三、一”的产业比重顺序为发展方针,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发挥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同时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第二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第二,正确处理好劳动密集型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之间的关系。目前,湖南工业化进程正处在重化工业加速发展阶段,按照工业化的一般规律,与之相应的主导产业类型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但是,湖南是人口大省,安置就业的任务仍然特别繁重。这就要求,湖南在强调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就业目标,调整、改造具有持续发展能力与前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不同产业自身的比较优势,放大产业的就业乘数效应,最终形成多种产业共同协调发展与劳动力资源得到高效配置的“多赢”局面。

第三,正确处理好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之间的关系。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湖南省及时采取了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重点工程就业服务计划、岗位补贴等促进就业的措施。这些举措在短期内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从长期来看,实现湖南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良性互动还应至少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从体制机制入手,积极进行制度创新。要充分利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先行先试”的优势,在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的同时,大胆在户籍、土地、社会保障、投融资、财税、行政管理等方面探索创新,逐步建立有利于产业升级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二是要有广角度宽视野,加强中部区域合作,加快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协作体系,促进产业的合理分工和劳动力的有序流动,拓展产业发展和就业的空间,提升湖南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水平。三是要进一步加大在教育、培训、科技等领域的战略性投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尤其是要加快培养、引进和留住大量优秀的地方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以及农村实用人才,使之与湖南新型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相适应,与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更为紧密。

(三)突出四项重点

第一,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作为农业大省,加快新农村建设是促进湖南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为此,需要特别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创新投融资方式,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二是做好新一轮优势特色农业区域布局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规划,进一步抓好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和壮大地方优势突出的特色鲜明产业。三是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落实政策抓好乡镇工业园区建设,鼓励农村实用人才和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支持发展商贸流通业、旅游休闲等农村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

第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处理好湖南省产业结构的“虚高度化”问题,并不是说要限制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而是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1]。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第二产业就业吸纳能力,一是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承接产业转移,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加速工业化的最有效途径和重要动力,是后发地区加快发展最直接、最有效、最便捷的方式[2]。湖南作为欠发达地区,必须抓住机遇,主动地、大规模地承接产业转移,并把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内容统筹考虑。二是积极鼓励发展中小型工业企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对湖南经济发展和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要从税收、信贷、就业等诸多方面进行通盘考虑,加大扶持力度,切实为中小企业减负,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要发展世界级大产业集群。经过多年努力,湖南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卷烟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已初具雏形,但目前尚处在产业集群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产业集群发展的层次较低,具有优势且较完整的产业链少,产业的本地配套性差、配套成本高等问题。湖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大踏步前进,就必须走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发展路子。发展世界级大产业集群应立足于湖南经济社会文化背景,充分利用国内外投资浪潮,结合地区有形和无形的特色资源,积极整合现有产业集群,逐步培育具有专业化特质的世界级产业集群。这不仅是湖南目前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要措施,同时也将极大的拓展湖南未来经济发展的空间,凸显产业集群的就业乘数效应。

第三,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从解决劳动力就业的最终途径以及产业结构发展的一般规律来说,第三产业都是发展的主导方向。湖南省第三产业产值、从业人员仍集中在传统部门,如批发零售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等为生活服务的行业和部门,而信息咨询业、物流业、旅游业、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等新兴行业发展较慢。发展湖南省第三产业,应在深化服务业改革、推进服务业外包、推动对内对外开放、放宽行业准入、加大税收和用地支持、价格调整、品牌创建、投融资渠道的拓展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政策和制度创新,重点支持和发展对于新型工业化推进有着重要支撑作用的现代物流、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现代金融、涉农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从传统的消费型服务业为主向新兴服务业和生产型服务业转变,带动经济和就业的同步发展。

第四,建立健全劳动力就业体系。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势必出现衰退产业就业人员剩余与新兴产业就业人员短缺并存的现象,加上受劳动力素质、技能、行业、地域分布等因素的限制,实现湖南省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的难度将更大。要促进湖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持续协调发展,一方面要依循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规律,分析劳动力行业转移趋势,适时开展技能培训,改革人才市场机制,取消跨地区就业的限制,合理调控劳动力的行业、地域分布,使得更多的劳动力比较顺利地从衰退行业转移到其他行业中[3];另一方面要出台有关政策(如建立就业专项扶持基金、实施小额信贷、定期举办公益性就业招聘会、免费及时发布就业供求信息、建立覆盖广泛的社会保障体系等)鼓励、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和未就业人员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

[1]文先明,熊鹰.中部崛起视角下湖南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点及对策[J].经济地理,2007,(2):213-216.

[2]湖南省经济委员会,2009年湖南工业经济发展报告(内部资料)[Z].2008.

[3]罗文标,黄照升.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互动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7):38-40.

[4]吴江,封晓庆.四川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动态关系[J].财经科学.2006,(7):102-109.

F014.1

A

1673-2219(2011)03-0106-05

2010-12-22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0YBA160)。

邓平(1982-),男,湖南涟源人,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金融与经济发展。邓娥(1985-),女,湖南涟源人,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FDI与科技创新、经济增长。

(责任编校:韩 光)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江苏省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空间统计分析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贵州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