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高职院校课程价值取向的多元整合
2011-10-26王奕萍
王奕萍,范 群
(中国医科大学高职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1)
医护高职院校课程价值取向的多元整合
王奕萍,范 群
(中国医科大学高职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1)
医学高职院校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卫生保健人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卫生保健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学校教育要针对社会对医护人员要求的不同,对其所设置的课程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整合,改变传统纵向单一的课程设置模式为横向多元的课程模式。
高职院校;课程价值取向;多元整合
1 课程价值取向
什么是价值?价值是世界所具有的属性、能力、规定和组成部分,是具有客观实在性同世界的其它组成部分处在对立统一关系中的“物”或物质。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主体和客体、事物和事物、物体和物体之间所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课程价值是指课程与主体(学生)和主体(社会)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要具有价值就必须既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同时要满足社会的需求。
所谓的课程价值取向(Curriculum Value Orientation),是指在制定和实施课程设置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倾向性[1]。社会对培养人才的需求、学院的办学特色等特定的现实环境制约着课程价值取向。总体上说,课程价值取向一般包括3种: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价值取向、以学生主体为中心的课程价值取向及以社会需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每一个价值取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过分强调哪种价值取向都有其弊端和不足。因此,如何在课程设置中更好地把3种价值取向整合起来是至关重要的。
2 传统医护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特点
课程理论主要有学科课程论、活动课程论、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2]。医护院校传统的课程设置主要以学科课程论为指导依据。学科之间界限分明,课程多为从易到难的纵向课程,基础与专业相脱节。强调对学生进行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重视医学、护理科学技术的传授和护理操作技能的培训。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教育相对缺乏。
随着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身体素质都在不断增强,人们对健康要求、健康意识也不断发生变化。护理的重点也从治病救人转移到社区护理、康复理疗护理、心理健康咨询等领域。护理理念随之发生改变,医护院校原有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与现实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
因此,医护高职院校要打破传统以学科课程论为基础的课程设置,科学、合理、系统地整合课程资源,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对医护人才的需求。
3 医护高职院校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变与整合
3.1 单一型课程整合为综合型课程
现代护理观认为:护理对象是人。人是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环境的统一整体[2],是人在与外界物质、信息相互转化、相互作用,从而获得发展的统一体。护理学应着眼于人的整体性健康,不同于医疗专业的某一疾病的诊疗。所以,护理教育应该是全面的、综合的。传统的单一型以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的护理课程教育难以实现全人护理的理念。新型的护理教育应该是人文社会、信息知识普及化、医学知识基础化、护理知识专业化[3]的统一整合,强调整体护理,所以护理课程的设置应该是综合型课程。
为了实现综合型课程,首先要打破原有的基本学科界限,解决学科之间界限分明、缺乏融通、基础与护理专业相脱节等问题。各学科之间应该是交叉渗透,将相近的学科知识内容重新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进行教学。
3.2 课程体系中要同时融入自然科学与人文教育
文理分科教育的实行使得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相对立。自然科学中缺少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指导学生做人、成人、人化的课程[4]。自然科学教育中,人文知识的欠缺使得学生的人文素养、交际沟通能力等相对薄弱。传统的护理知识结构体系包括公共基础知识、医学基础知识和护理知识3部分。公共基础知识侧重于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方面的知识和内容,而文学、美学、礼仪及人际沟通等人文课程开设的学时少,大多为考查课,不为学校和教师所重视。传统的护理课程设置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护理教学与临床实际相脱离,学生到临床后,需要重新经过学习才能适应现实的护理工作。
要使护理课程体系的设置更加优化完整,发挥其社会价值,课程体系中就必须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教育,两者缺一不可。在护理教育中,我们可以把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培养学生评判思维、宣教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对患者的关怀等相关人文教育融合起来,实现人文教育与自然学科的相融合。
3.3 课程设置应符合社会对新型护理人员的需求
课程设置符合社会需求是课程价值取向中社会本位的体现。课程设置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所需的人才,因此,课程的设置、课程的整合都要以社会需求为标准。因此,当代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做到以下几点。
3.3.1 教学内容的重点应从治病救人转向卫生保健、康复理疗、社区护理、老年护理等相关医护领域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需求、卫生服务的需要不再简单地停留在看病、治病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也迫使我们把护理工作的重点转向老年护理、社区护理等领域;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改的不断深入,对护理人才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使护理教育更好地适应我国当前人民的需要,作为承担培养护理人员的医护院校,要将教学重点从医疗救治转向康复理疗、健康咨询、社区护理、老年护理等医护领域。
3.3.2 从片面强调护理技能操作的熟练性到护理技能培养与护士对患者生理、心理关怀、宣教等并重的转变 当代护理的范畴已经随着人民对卫生服务、健康需求的转变而有所扩大,护理的对象、职责、内容和标准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1为传统护理与现代护理的比较。
表1 传统护理与现代护理的比较
从表中可以看出,护士仅有高超、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是远远不能胜任现代护理工作。护士不再停留在医院中为病人个体提供护理与照料,也不再是医生的助手,护理范畴的扩大,要求医护院校的教学重点应从侧重学生护理技能的熟练性转到护理技能的熟练性与公共卫生知识、康复理疗、宣教、保健知识等相关护理专业知识并重,与此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具有评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交际沟通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爱心同样重要,加强学生对患者的关爱、关怀等人文素养、美学、礼仪等相关知识的掌握,真正体现护理课程的社会价值。
3.4 课程设置应符合护理国际化的需求
护理教育国际化是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护理国际化滞后的原因主要有2方面:我国护理理念与国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英语语言阻碍我国护理国际化的进程。鉴于此,我们提倡在护理课程设置方面要兼顾护理英语及国际护理相关知识和内容。
3.4.1 在护理课程设置中要将国际护理教育的理念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去,缩短与国际护理理念的差距 国际护理教育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社会人文知识(包括多元文化背景、宗教、法律等内容);护理专业知识主要按照人的生命周期进行设置(我国是按照医院的分科进行内、外、妇、儿等的分科设置);精神护理和心理护理(包括对患者的护理及患者家属的精神支持和心理护理)。课程设置强调护士对患者需要进行方方面面的评估(包括安全、有效的护理环境、健康促进与维持、患者生理的完整性及心理完整性)。
我们要借鉴国际护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把国际护理的理念融入到护理课程设置中,国际护理理念强调人文关怀;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为出发点,处处为患者着想;以患者生理、心理需要为基础来进行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因此,我们在进行整合护理课程时,要充分考虑护理国际化的元素,把护理国际化的标准纳入到学院的护理课程体系中,使学院培养出的学生更加具有国际竞争力,也为学生能够胜任国际护士打下基础,加快我国护理国际化的进程。
3.4.2 深化护理英语教学改革,优化整合护理英语课程体系,找到英语与护理相结合的切入点 英语语言关是阻碍我国护理国际化的又一拦路虎。如何使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国际护士的要求?如何使所学的英语在学生的未来工作中真正发挥作用?这都是医护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英语作为服务性的一种工具应该与护理专业紧密结合,强化学生的护理专业英语。我们可以通过采用情景式教学手段,模拟真实的护理场景进行英语听力和口语训练,同时,我们还可以采用双语授课来加强护理与英语的结合。
课程的价值取向反映出社会发展的趋势。医护高职院校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关系到是促进社会的向前发展还是阻碍社会的前行。因此,为了更好地为社会输送优秀的医护人员,医护院校在课程价值取向方面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
[1]吴言.多元整合的当代课程价值取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8,34:1.
[2]刘丽萍.用现代护理观指导护理课程设置[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38(3):63~64.
[3]朱明霞,尹一桥.从“人”到“仁”教育思想与护理课程设置及管理模式[J].护理研究,2008,22(6):1491~1493.
[4]王玉.新时代背景下的课程设计取向[J].教育探索,2010,2:53~54.
G40-03
A
1671-1246(2011)02-0006-02
本文系2009年度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