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行为医学教学模式的调查研究
2011-10-26李妮娜
李妮娜,陈 康,李 峥
(济宁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山东 济宁 272100)
我院行为医学教学模式的调查研究
李妮娜,陈 康,李 峥
(济宁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山东 济宁 272100)
行为医学是医学院校各个专业本科教育的公共课程,为保证对临床医学生顺利实施高效的行为医学教育,使之成为具备行为医学思维的高素质综合人才,特对我校精神医学专业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行为医学;教学模式;教学质量
行为医学是医学院校各个专业本科教育的公共课程,已成为现代医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院已在精神医学专业设立了行为医学的必修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临床医学专业也即将开展行为医学课堂教学活动。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临床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把行为科学中与人类健康、疾病有关的知识和技术,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加以使用,主要应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1]。因此,采用恰当的、有效的教学模式,成为行为医学教学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面对临床医学专业的特殊性,特别是针对临床医学生的预防意识不强的现状,如何对临床医学生实施区别教学,培养出更多符合现代医学模式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更应该在教学上下功夫。为此,笔者以刚刚结束行为医学课程的精神医学专业的本科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对行为医学的态度,根据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多年来行为医学教学的经验及教训,以期为下一步在临床医学专业的课堂教学中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我院精神医学专业2005级本科生,共发放问卷112份,收回有效问卷107份,有效回收率为95.5%。其中,男性57名,占53.3%;女性50名,占46.7%。最小年龄21岁,最大年龄25岁,平均年龄(23.4±0.8)岁。
1.2 内容与方法
根据研究目标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对行为医学学科的认识、熟悉程度及兴趣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的选择;课堂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共抽取调查对象112人,无记名发放问卷,集中作答现场收回。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对行为医学学科的认识及熟悉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4.7%的学生对行为医学学科认识错误,对行为医学这门课程不够重视。50.5%的学生认为行为医学是“一门有吸引力的学科”,95.5%的学生认为“现代医学模式是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行为-社会医学模式转化”。认为有必要开设行为医学课程的学生占86.9%,而13.1%的学生表示行为医学课程的开设可有可无。95.3%的学生表示很熟悉行为医学这门课程,78.8%的学生对行为医学很感兴趣,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首先为“行为与健康、疾病的关系”,其次为“行为改变的策略”、“行为治疗手段”。
2.2 对行为医学教学及考核方式的建议(见表1)
表1 学生对行为医学教学的建议
调查中发现,有23.4%的学生认为行为医学对今后非常有用,74.8%的学生认为比较有用,仍有1.9%的学生认为行为医学是无用处的。对于教学方式的建议,29.9%的学生认为授课应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小组讨论,63.6%的学生建议讲授时结合热点问题、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对于课堂内容的建议,46.7%的学生希望在课堂上能更多地了解行为与疾病的关系,33.6%的学生希望老师能多给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关于考核方式,43.0%的学生建议在考察行为医学课程的掌握情况时,闭卷占一定比例,结合课堂考察,29.9%的学生建议采取完全开卷考试,如撰写调查报告或论文,24.3%的学生认为闭卷占一定比例,结合撰写调查报告或论文。
2.3 行为医学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见表2)
表2 学生对行为医学的兴趣及其影响因素
大多数学生对行为医学感兴趣,认为行为医学与生物医学、社会医学并列,是现代医学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但仍有21.2%的学生对行为医学的兴趣不大,调查发现影响其学习兴趣的因素主要是课程理论性强、太抽象,课程内容单调,课堂讨论少。被调查者中,也有小部分学生认为时间精力不够、课堂讲授太抽象、理论性太强、与临床联系不够密切等亦是影响其学习兴趣的原因,值得重视。
3 讨论
针对调研中所发现的问题,今后在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为培养与促进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把对行为社会心理因素的重视落在实处,应加强以下教学活动。
3.1 加强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呼吁教师在课堂上多给他们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希望结合热点问题、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行为医学的教学目的旨在教会医学生从“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角度来研究人与健康、疾病的关系,从行为上扼杀疾病的“温床”,促进人类健康。但是行为医学课本内容较抽象,医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到枯燥乏味,对理论性知识理解较差,死记硬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多采取被动学习的态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主动性、创造性高素质医学专业人才的必然要求。在课堂上除了讲授行为医学的基本原理、概念等理论知识外,还可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真实的案例分小组进行讨论。通过剖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行为医学的原理解决临床工作中存在的行为与疾病的关系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热情,针对问题做出自己的分析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可缩短教学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亦可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2]。
3.2 开展社会调查,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
行为医学是由行为这一纽带把行为学和医学结合起来的边缘学科,主要研究行为科学中与人类健康、疾病有关的知识和技术,并把这些知识、技术应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保健和康复[3],与临床医学联系十分紧密。只学习理论知识是不行的,还必须把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临床实践中。而马赛拉斯(Massilas)和考克斯(Cox)最早将社会调查模式应用于教学,他们主张将课堂学习与社会中的现实问题有机联系起来,重视引导学生去观察社会、了解社会;通过实践,使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以达到认识和行动统一的目的[4]。因此,社会调查不仅仅是一个调查过程,还是教学实践中的一个环节,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潜能,培养学生运用行为医学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方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行为医学中的一些问题如病人的遵医行为、糖尿病的行为改变策略等,分小组进入医院或社区门诊展开调查,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撰写调查报告,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协作精神。
3.3 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学生撰写调查报告的能力
考试是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调查发现,学生建议考核方式多样化,而不仅仅是传统教学的考核方式(如在课程结束后闭卷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100%)。采取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后,考核方式也得相应进行改革,如增加实践能力的考核。可加大案例讨论内容和调查报告的考核比例,如案例报告占课程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这种考核体系能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有效督促学生于课堂上认真听讲、调动自我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课下积极探索实践、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考试成绩既能反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反映其实践能力的高低。
[1]张民杰.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2]杨志寅.行为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植瑞东.社会调查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5,24:53.
G526.5
B
1671-1246(2011)02-01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