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近十年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研究综述

2011-10-26董显辉

职教通讯 2011年1期
关键词:实训院校职业

董显辉

(1.天津大学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天津 300072;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0)

我国近十年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研究综述

董显辉

(1.天津大学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天津 300072;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0)

通过对近十年有关专业群的研究文章的梳理分析,专业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群概念、专业群的意义、专业群构建的原则和方法以及专业群建设内容等方面,并根据分析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为专业群研究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方向。

近十年;高职;专业群;研究综述

高等职业院校经过10多年的发展,在规模上已经占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成为目前高职院校的重中之重,而加强专业群建设,形成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特色是建设的重要内容。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十一五”期间将在全国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建设500个左右的专业群,以促进资源共享,提高示范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此后,越来越多的高职领域的学者加入专业群问题的研究与思考。为了全面了解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的现状,通过对多年有关专业群研究的论文做一分析,为专业群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参考。

一、研究文章的发表数量

笔者将1999年1月1日到2009年12月31日有关“专业群”的文献进行搜索分析。为了使此次研究具有全面性和权威性,更能够反映国内的研究状况,该文所分析的文章都刊登在中国知网上的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笔者在中国知网新版出版平台的“时间范围栏”中输入“1999-01-01日到2009-12-31”,在“输入目标文献内容特征栏”中,在“题名”栏,输入检索词“专业群”,精确检索期刊的文献资料,结果显示共有110篇有关“专业群”的文章(见表1),其中2006年至2009年12月间就发表了103篇,涉及23个学科专业,这表明国家政策对研究起导向性作用。

表11994 -2009年有关专业群建设论文的公开发表情况统计

二、有关专业群的研究内容分析

根据对文章的关键词的统计发现,专业群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群概念、专业群的意义、专业群构建的原则和方法以及专业群建设内容等方面。

(一)专业群的概念

有关专业群建设思想的文章有近45篇,但明确提出专业群概念的文章只有15篇,在这15篇文章中,据不完全统计,关于专业群概念的表述有7种。

表述1:高职专业群是建立在“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多个专业方向”基础上的,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若干个专业(方向)的一个集合。[1]

表述2:所谓专业群,是指与行业中的职业群相对应,有共同资源基础、技术基础和社会关联基础的相近专业。[2]

表述3:专业群是指若干个相近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共同组成的专业集群。专业群中各专业或专业方向,面向企业中的岗位链,均能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其基本的实践教学。专业群所涵盖的可以是同一学科体系的专业,也可以是不同学科体系的专业。[3]

表述4:所谓专业群,是指按技术门类和职业岗位组建的由若干个专业或专业方向的专业集合。专业群所涵盖的专业,可以是同一职业技术门类的专业,也可以是在学科体系上存在知识与技术联系的不同专业。专业群面向行业或产业,专业群中的各专业或专业方向面向职业岗位链。[4]

表述5:专业群是在充分分析地方经济特色和支柱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根据行业分类特点和行业发展所需技术组成,建设依托于某个(或某些)行业的专业群集,专业群中应涵盖该类行业的主要职业岗位(骨干专业)。[5]

表述6: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6]

表述7:专业群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跨二级类的专业,通过核心专业的带动和专业之间的依赖,促进形成合力,以提高整个专业群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提高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为目的而组成的专业集合。[7]

以上7种关于专业群的表述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认为,拥有共同的基础,即工程对象相同、技术基础相同或学科基础相同,并把专业的相近性作为划分专业群的依据;另一类认为,可以从专业组群的目的与意义出发来界定专业群的概念,群内专业是否具有相关性并不重要,专业群划分的依据取决于人才培养和学校服务经济社会的需要。笔者以为,第一类表述更具有现实意义,因为这类专业群既方便组建,也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需要,但在拓宽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思路与视野方面有一定的缺陷。

(二)专业群建设的意义

不管是从共同的基础,还是从社会经济需要来组建专业群,研究者都认为各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实践都显现出了如下的意义:专业群建设有利于形成高职院校专业的集群优势,从整体上提升学校在行业和区域内技能型人才的配置水平和能力;有利于形成实践教学优势,将分散的实验资源整合为专业化的实训基地(或工业中心),降低实训建设成本,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形成师资队伍优势,形成专业教师团队,增强专业办学实力;有利于形成学校专业特色和品牌优势,提高学校知名度。

(三)专业群组建的原则与方法

怎样组建专业群?要遵循什么样的组建的原则与方法是目前专业群研究必须提出的理论。陈林杰认为要遵循这样几个原则:由外延扩展向内涵拓展转变;一个公共技术平台与多个专业方向相结合;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资源配置上体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量力而行。[8]专业群构建的方法有:围绕产业链构建专业群;围绕职业岗位群构建专业群;围绕学科基础构建专业群。[9]

(四)专业群建设内容的研究

1.教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实用操作的有机协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切实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针对各专业群的特点,通过工学结合,创造和实践了不同的教学模式。[10](1)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先在仿真实训室由专任教师完成教学环节,然后是在校内实训基地由企业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共同辅导操作技能的训练,最后在兼职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上岗作业,形成相应的职业技能。(2)“理论指导+案例分析+现场教学”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充分发挥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现场专家的指导性,将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分为理论要点、案例分析和实训项目三个部分,大力推行教师、学生和现场专家共同参与,“教、学、做”三位一体的现场教学模式,做到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融合,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服务相融合。(3)“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该模式重构课程内容,按照由简单操作到复杂操作的工作需要进行相应的知识讲授,在做中学,做中教,集学、练、做一体化。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传统灌输式教学的主体,而是学习活动的主持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掘,学生团队合作以及独立工作能力也得到充分锻炼。(4)项目教学的模式。该模式首先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然后采用项目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最后,进入工作岗位,通过实际锻炼形成能力。

这些教学模式通过实训、学习,让学生熟悉了生产工艺流程,培养了学生操作各种设备、工具的实际技能,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专业群管理。专业群理念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是专业群建设方案实施成败的关键。采取怎样的组织模式才能良好的运行并取得成效?目前有两种观点:(1)专业群作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单位的模式。专业群作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单位,其成员应该由专业群负责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业教师构成。其中专业群负责人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负责组织专业群的规划、资源配置、课程开发和各专业间协调与联系,因而专业负责人不仅要专业基础扎实,掌握最新的行业信息,而且应具备相当的领导力和良好的沟通、表达、协调能力,为本专业群的发展整合外部的资源、协调专业群内的资源共享与互补;专业带头人是专业群建设发展的关键,应属于“专家型”教师,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技术技能水平和科研能力,而且也应该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和相当的团队合作能力,在专业建设和专业群之间的协作中起到统领、表率作用;骨干教师则应该是业务精干型教师和部分较成熟的胜任型教师,有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经验,教学能力突出,参加过应用型的科研项目的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教师。(2)“系主任领导下的专业群经理负责制”管理模式。系主任是一个决策者,是一个制订规划、完善制度、组织协调的角色,具体负责本系的发展方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训基地建设的宏观规划;负责专业群经理、行政副主任、实训主任和秘书的选拔及管理工作;负责架构系级机构的制度平台,学院一些制度需要通过系级制度来规范;在实行院系二级管理的体制下,系主任负责系部独立核算;负责系级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和推进,负责招生和就业等整体工作;在这个新的体制中,专业群经理是专业教学基本组织单元的核心,必须是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管理才能的人员,作为专业群带头人,必须是系主任与骨干教师沟通的桥梁,是系主任宏观规划的执行者,是以骨干教师为主体的专业教学团队的组织者;骨干教师是专业群经理专业建设意图的落实者,在专业建设中承担着学术和教学管理的双重职能,不仅要承担专业骨干课程,完成本人应该履行的教学、科研任务,还要承担所属专业建设任务,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培训、教学督导检查等方面发挥骨干带头作用。[11]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质量标准的开发,保证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与行业、企业工作过程质量标准的一致性,要实施校企共同培养及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教学资源共享等工作。在这种管理体制中,每一个专业群都由若干专业集合而成,在教学改革和运行过程中,专业建设仍然是核心。

3.专业群双师结构的师资。许多高职院校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着力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但始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双师型”师资不足依然是高职院校办学中的难题。张守兴从高职专业群的构建这一视角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探索,提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依托专业群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从整体结构上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专、兼、聘”三结合,利用社会师资不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以专业群建设为基础,加快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孵化的进程。[12]具体做法是:一是鼓励专业教师从事科研,尤其是相关企业重大攻关课题项目的研究,通过科研加强与相关企业合作,在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中培养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与实践教学能力,达到“双师型”;二是以支持企业技术进步或产品开发等形式,定期派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工作,以培养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实现企业技术进步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双向共赢;三是兴办校办产业,如开公司、办工厂等,校办产业可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产生经济效益,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为实训实践教学提供场所,促进“产、学、研”结合,更重要的是,通过校办产业,可吸纳专业教师到校办企业挂职煅炼,提高专业教师实训实践教学能力,加快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

4.专业群课程构建。课程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而高职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就业教育”,只有构建与企业人才要求相配套的专业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在专业群理念下的课程体系构建有如下几种:(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核心岗位的工作领域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以核心岗位涉及的工作内容构建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新的课程模式将实现四个转变,具体包括:课程结构由基于学科体系向基于工作过程转变;教学设计理念由知识导向向行动导向转变;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由教师向学生转变;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向主动转变。这种理念奠定了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坚实基础。[13](2)学习领域的课程结构。专业群背景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中,每个专业一般包括10~20个学习领域,一个学习领域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三部分。该专业相关职业活动体系中的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导出学习领域,并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的过程,可以简述为“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采用职业能力表述的学习目标不是封闭性而是开放性的,与该专业有关的职业行动领域及其任务设置是构建该学习领域学习内容的基本成分。学习领域的最大特征在于,不采用学科体系而是通过整体、连续的“行动”过程来学习,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情境成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决定性参照系。在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中是通过具体的学习行动领域,即采用问题关联的教学来实现的。这一课程方案有利于实现行动导向的考试和考核。[14](3)“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所谓“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是指在专业群规划与设置的前提下,由公共课程、专业群基础课程组成的“平台”课程和由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组成的“模块”课程构建起来的课程体系。其中“平台”是保证专业群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体现“厚基础、宽口径”,“模块”主要是实现不同专业人才的分流培养,体现个性。“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实现了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既有专业群知识、技能的共性,又有不同专业的个性发展。[15]

5.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教育中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实训基地建设应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核心技能训练为基础,按专业群分类组建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应为:专业群内各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企业的职工培训基地;本地区职业技能训练考核鉴定基地;技术开发应用与推广基地。[9]实训基地由技术展示中心、操作技能训练中心、工程技术训练中心和技术研发服务中心组成。加强实训基地的管理,特别是校内、外共享机制的建立,实训基地可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主要是营造企业化的职业氛围,实训方式、过程企业化;市场化运作是指按市场化要求进行实训成本核算,加强设备管理、工具管理、材料管理以及教学管理,通过科学的管理,逐步形成系列化的实训项目、配套的实训教材、一流的指导教师,完善的管理规范。这样才能够保障建成教育改革力度大、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校内实训基地。

6.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教学资源库是指按照一定的技术规范和专业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的,由优秀的数字化媒体素材、知识点素材及示范性教学案例等教学基本素材构成的,可不断扩充的开放式教学支持系统。建设教学资源库,是为了整合优秀的教学资源,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凸显专业的示范与辐射效应。每个专业群都要围绕核心专业,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可以考虑与相关院校、按专业群分类,共同研制开发教学资源,形成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机制。

三、高职教育专业群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展望

在高职领域,专业群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一些重要的专业建设思想和理念,但大多从某个专业建设本身的角度去研究。对专业群共性的理论研究,还需要高职研究领域的学者们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一)专业群的研究方法的单一,要多样化

尽管对专业群的研究在逐步地深入,但从上述关于专业群研究现状的分析看,关于专业群建设的研究理论研究多于实践研究(思辨多于实证),因此,需要高职领域的学者们在理论指导下作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为专业群建设实践层面提供参照。

(二)专业群的研究内容的不足或不全面,要多方位多角度展开

尽管很多学者提出多个专业群的概念,但依据有差异,因此,对专业群概念的认识需进一步深化,得出共识的概念。专业群构建好了,如何处理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的关系?专业群应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来进行管理和运行?如何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具有指导意义的专业群的评价机制?对上述问题,专业群研究者应该加强,尤其是专业群建设的成功案例的实践经验要提升到理论层次,指导专业群的建设。

(三)专业群的研究队伍集中度高,更多的学校应参与研究

专业群的研究队伍主要集中在60所高职学校,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参与研究的成果最多,这与在“十一五”期间将在全国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建设500个左右的专业群的要求相差甚远。专业建设是学校办学特色的载体,各学校要积极参与到适合自己学校特色的专业群建设中去。

[1]秦殿军,郭晓晶.国际商务特色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65-67.

[2]闵建杰.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的思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3-6.

[3]应智国.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2006(14):33-35.

[4]赵鹏飞,苏成柏.浅谈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46-47.

[5]芦庆梅,张劲.结合地方经济特点建设高职特色专业群[J].教育与职业,2002(8):21.

[6]毕雁冰.高等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方法探索[J].科技信息,2008(25):350-351.

[7]易新河.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探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66-68.

[8]陈林杰.商贸专业群构建的路径研究 [J].商场现代化,2007(4):367-368.

[9]袁洪志.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 [J].中国高教研究,2007(4):52-54.

[10]马树超,郭扬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2-123.

[11]编辑部.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第二届专业群建设论坛”综述[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4.

[12]张守兴.“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高职院校专业群的构建[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3):66-68.

[13]马良军.专业群建设方案制定和课程改革阶段性总结[J].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2008(3):12-14.

[14]曹印革,郭全洲.专业群背景下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5-7.

[15]何静.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有效路径[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09(1):72-74,121.

Reviews on the Research of Construction of Groups of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ONG Xian-hui
(School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China;Jiangxi Tourism and Commerce College,Nanchang 330100,China)

Analyzing relevant articles on groups of majorin last 10 years,the authorfound the research of groups of major focused on the concept,significance,content,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construction of group of major,etc.The article points outthe deficiencies?ofthe research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guides howto improve the researchongroups ofmajor.

recenttenyears;highervocational education;groups ofmajorresearch;reviews

2009年度江西省教育规划课题“基于岗位基础上的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实践研究”(项目编号:09YB491)

董显辉,男,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10级博士生,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原理、英语教学法。

G710

A

1674-7747(2011)01-0018-05

[责任编辑 曹 稳]

猜你喜欢

实训院校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职业写作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我爱的职业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