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独立”须动真格
2011-10-26林伯强专栏
■林伯强专栏
“能源独立”须动真格
■林伯强专栏
从目前的能源供应形势来看,无论对于美国还是中国而言,“能源独立”都会遭遇尴尬的现实。但我们仍要坚持一步步地与理想和目标靠近,提早对“能源独立”可行性做出论证。
最近,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华盛顿乔治敦大学发表演说时提出,美国要逐步提高自身的能源独立性,目标是到2025年将减少石油进口1/3,实现“能源独立”。虽然外界对于奥巴马的讲话评论不一,但在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不论美国还是中国,思考能源独立应该是智慧的选择。
近来中东和北非局势日益动荡,日本福岛核电站在大地震中又发生核泄漏事件,促使美国再次反思自身的长期能源供应战略。为了实现美国到2025年原油进口量比2010年减少1/3的目标,奥巴马提出了两条措施:一是加大美国国内的石油产量,二是通过开发替代清洁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对石油的依赖,从而实现石油进口量的下降。
虽然奥巴马的目标看起来很美好,但必将遭遇诸多现实尴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美国的石油蕴藏量仅占全球的2%,无论怎么加强国内石油开采,也无法满足长期发展需要。因此,开发替代能源对美国能否实现“能源独立”的目标具有决定性影响。
由于在钻探技术方面的创新,美国2010年国内石油产量同比增加了6.4%,这是近几十年来最大的增长幅度。但这样的增长幅度对于较大程度的减少美国进口石油的依赖收效甚微。美国政府不得不加大对海洋石油的开采力度,但海上石油开采周期长、成本高,加之去年BP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恶劣影响,加剧了国内环保人士的担心,开采海上石油变得阻力重重。因此,想从提高国内原油产量的角度实现对外依存度的下降,困难重重。
美国在开发替代清洁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方面,前景并不乐观。首先是成本的原因。在美国,石油仍然是成本较低的一种能源,而以风能、太阳能和生物燃料为代表的清洁能源成本较高。对于公众来说,自然希望使用廉价能源。此外,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对自然资源的要求较高,因此难以提供大量、可持续的能源。
最后,清洁能源“质量”不如石油,这主要是指供应不够稳定。例如风能、太阳能,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难以提供持续的供应。作为供应最为稳定的核电,近日也因为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危机,给其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无独有偶。面临最近严峻的国际形势,有专家提出,我国也应尽快实现“能源独立”。这的确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事情。据统计,今年前两个月,我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已经超过55%,石油供应安全受到越来越严峻的考验。
我国与美国能源独立的情势有所不同、从实施办法来看,“能源独立”要从“节流”和“开源”两方面着手。所谓节流,就是要提高能源效率,加大节能设备的推广,从消费端控制能源总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树立节能意识大有可为,同时随着汽油价格节节攀升,消费者将转向更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相对于“节流”,“开源”更显得重要一些。开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加大国内的石油产量,二是通过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减少对石油的依赖。经过几十年的开发,我国陆上找到大型超大型油田的概率越来越低,而既有的大油田都面临着资源枯竭、开采成本增高的难题。此外,在中国海上,大面积的区域都是一片空白,资源勘探开发的程度非常低,因此大规模走向海洋尤其是深海油气开发已经是必要而且迫切的事情。对于可再生能源,尽管目前的开发成本和能源质量不占什么优势,但随着技术进步,可再生能源仍可以大规模开发利用。虽然日本核泄漏事故对我国核能事业发展有不利影响,至少从目前看来,还不会改变我国核能发展的战略方向。
从目前的能源供应形势来看,美国政府的“能源独立”是一个美好的理想。“能源独立”对于我国来说也是一个较为远期的目标。但我们仍要坚持一步一步的与理想和目标靠近,提早对“能源独立”可行性做出论证。
作者系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