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党群之间的“第一链接”
——德江县跳出一时一地构建党建新格局的启示

2011-10-26文叶飞

当代贵州 2011年3期
关键词:承诺制德江县村干部

■ 文/本刊记者 文叶飞

特约记者 何先美 吴乡中邓 明 程 彪

做好党群之间的“第一链接”
——德江县跳出一时一地构建党建新格局的启示

■ 文/本刊记者 文叶飞

特约记者 何先美 吴乡中邓 明 程 彪

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干部与群众“零距离”?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德江县以爱民之心打开群众“心门”,结下深厚感情。

2010年初,德江县委、县政府谋划科学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蓝图脱颖而出。作为省委、省政府定位的“黔东北交通枢纽”规划建设区,规划30万人口的城南新区撤迁涉及334户1500多人必须“让位”。一面是新区开发刻不容缓,一面是群众的实际利益。一时间,城南新区是否能如期开发?如何实现文明拆迁,平稳撤迁?成了全县关注的焦点。

3月20日,成立城南新区拆迁办。4月26日,成立拆迁办临时党支部。当夜,临时党支部成员工作直到凌晨4点。在334户拆迁户中,可以说是一户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就有临时支部每一位党员干部的一份辛酸。在临时党支部每一位成员苦口婆心地说服感化,耐心细致地热情接访,坚持到底的强硬作风之下,直到第334户的拆迁协议签订,自始至终实现了文明拆迁,和谐拆迁。

不到3个月时间,就顺利完成征地4000多亩,涉及334户,拆迁150余栋房屋,面积5万平方米。从而使得城南新区开发前期工程可以如期开工。问其为何,城南新区拆迁办主任杨通军的回答是:“我们临时党支部的干部平时与群众关系都很好,群众相信我们,只要耐心细致地做工作,群众都会深明大义,支持政府的工作。”

“平时与群众关系都很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新时期下如何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德江县的回答是——做好党群之间的“第一链接”。

县委书记杨德华(右一)在复兴乡客店村调研惠农工程开展情况。(高应清/摄)

“第一链接”:以爱民之心打开群众“心门”,结下深厚感情

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干部与群众“零距离”?如何理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古训?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德江县把一个个问号抛给县乡各级党员干部。

该县在城南新区开发拆迁工作中,拆迁办临时党支部抱以爱民之心深入拆迁对象户,察民情,体民意,解民难,为困难拆迁户办好事实事120余件,解决大米3000公斤,送去慰问金1800元。以实际行动感动群众,形成了拆迁户、亲戚、朋友、邻居齐做思想工作、共创和谐的总动员格局。

当拆迁办临时党支部出面解决了作为最后一户拆迁户的安家20年的遗留问题后,“20年的心病都帮我治好了,非常感谢党和政府!我们也心甘情愿地拆迁。”安家一家人的思想一通百通。

2009年以来,该县推行的村干部“质询”制度,将128个村(社区)支书、主任推上了质询席。“苦点累点都不怕,就是怕群众质问我。”堰塘乡关口村主任何祖富说起2008年被群众询问的场景心有余悸。

“群众的诉求要及时解决;拟办8件实事要逐一抓落实;答应为群众解决困难的事要办好……”翻开共和乡中坝村支书解文进的民情日记,一年的工作有板有眼、条理分明。他说,为了下一次质询不被群众问倒,必须天天把本子带在身上,把群众的事揣在心里。

民生政策落不实、群众难事办不好。对此,该县出台了领导干部调研“144”制度,要求县级领导每月必须在乡镇住一晚上,科级党政领导每月必须在村里住4晚上,村干部每周必须在村里住4晚上。将“走近群众解民生,扎根农村办实事”的为民勤政风气落到实处。荆角乡推行“一线工作法”,制定了驻村干部每月必须访问种养大户1次,困难户3次,在村工作18天以上。

为不断寻找扣紧“第一链接”的最佳结合点,德江县积极推行党建工作责任制、承诺制和述职制。

22个基层乡镇党委书记与县委书记签订党建工作责任状,其他党组织书记也与隶属的上级党组织签订党建工作责任状,进一步明确了“一把手”抓党建工作的责任。

该县以“党员一句话践诺”为载体,把党组织书记承诺的事项量化后公布出来,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同时,督促抓落实,在兑现承诺上集中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该县党组织书记承诺为民办理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事共2160余件,涉及资金近656万元、惠及群众近39300人。

该县各级党组织书记在分管县领导、县委指导组、县委组织部和县机关工委指导下,有序推进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工作。

开展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不仅是对党组织书记的一次特殊考试,更重要的是畅通了干部群众对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渠道,扩大了党内民主,在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上发挥了很大示范作用。

同时,在村支书党建工作述职报告会中,还增加了“质询”环节,更为广大群众现场发问提供了履行民主权利的机会。

“四双”工程:带给群众实在利益,激活基层党建活力

自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德江县以“四双”工程(即“双争”工程、“双育”工程、“双增”工程和“双保”工程)为载体,激活了基层党建活力、推动了城镇发展、激活了党员活力,促进了社会和谐。

“双争”工程彰显党员的先进性。2010年,德江县开展以“争创科学发展示范单位,争当奋力崛起时代先锋”为主要内容的“双争”工程,各基层党组织、党员彰显其先进性得到了有效发挥,全县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

“双育”工程:提升党员干部素质。所谓“双育”工程即以党性教育和技能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提升工程。为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全县各级基层党组织纷纷开展党性教育课。有力地提升了干部的党性意识,增强了干部廉政勤政的自觉性。

“双增”工程: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所谓“双增”工程即就是以增强党支部功能和党员队伍活力为主要内容的转变干部工作工程。在“双增”工程活动中,实行工作实绩“问责制”、岗位纪律“责任制”和任职能力“淘汰制”,有效地提高了干部职工的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执行力。

“双保”工程:促进干群关系和谐。所谓“双保”工程即就是以“保民生、保稳定”为主要内容的“鱼水工程”。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该县加大水利、交通、医疗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10年总投资超过5亿元。同时,各基层组织严格按照“双保”工程,积极开展各项利民活动,及时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贫困群众家中,营造了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

长效机制:基层民主建设拉近了干群关系,催开了基层民主之花

近年来,德江县创新党建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农村基层民主,探索出“质询制”、“承诺制”和“三议制”,激活了基层党建活力,拉近了干群关系,催开了基层民主之花。

质询制:干部的加压器。为加强对村干部的管理,使村干部更好地服务于群众,2008年德江县在合兴乡合朋村拉开了村党支部书记质询制度试点。通过试点,有效解决了村干部庸、懒、散现象,干部工作作风明显转变,有效解决50多件难题。推行村干部质询制,无疑给村干部戴上了紧箍咒,将村干部推向了风口浪尖上,使村干部更好服务于民。2010年,德江县委出台了《关于在全县推行村干部质询制的实施意见》,作为一项基层民主建设长效机制在全县推开。

承诺制:彰显党员风范。自2008年以来,德江县率先开展“党员一句话践诺活动”,即党员承诺制。“党员一句话践诺”就是为党员设岗定职,采取“党员履诺,群众参诺,支部评诺”的办法,按照“群众需求、自愿参与、实在具体、重在兑现、长期坚持”的原则,采取“一年一提出,半年一通报,全年一总结”步骤,促进工作的落实。随着党员承诺制的推行,全县广大党员的工作作风明显转变,群众中的一些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得到解决,尤其农村行路难、灌溉难、饮水难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自开展承诺制以来,全县有470多个党支部9000多名党员承诺为群众办实事10000多件,涉及帮扶资金200万元,解决纠纷1000多件。

三议制:群众的议事厅。自2007年以来,德江县以切实落实群众民主权利为切入点,采取事前提议、事中议定、事后评议的“三议”措施,深化村级民主管理。自推行“三议”制以来,到目前为止,全县128个村(社区)村民代表共提交各类建议1000多件。村党支部、村委会根据提议内容,对每一件提议都作认真分析,并将办理情况上墙公布,接受群众监督。目前,已办理急需事项800多件,一般性建议意见50件。

一件件生动的事例,向人们讲述着围绕基层党建渐次推开的“还权于民,让民做主”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正在傩乡大地上释放出无穷的魅力……

(编辑/蒙珺)

猜你喜欢

承诺制德江县村干部
大连自贸片区试行“消防安全告知承诺制”
承诺,无信不立
村干部带头 流翔高钙助力 共建大美乡村
“承诺”取代“证明”折射责任理念之变
山西旅游扶贫示范村干部培训班开班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的指导意见》
杜雄飞 藏石欣赏
宏 藏石欣赏
黎启义 藏石欣赏
这里的村干部,是这样“上班”的——略阳实行村干部“四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