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体育教学目标的发展趋势
2011-10-26郝牡清毛丽儿
郝牡清,毛丽儿
(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0)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体育教学目标的发展趋势
郝牡清,毛丽儿
(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0)
建国以来,我国共颁布了5部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和一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方案,大纲的变化都体现出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体育教学目标的指向。本文结合时代背景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分析各阶段体育教学目标的变迁,通过逻辑推理法来分析体育教学目标的发展趁势。
社会学;体育教学目标;发展趋势
1 前 言
我国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的发展和演变,受到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学校教育思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体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同时也具有不同的局限性。建国以来,我国共颁布了5部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和一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方案,虽然每次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一系列问题也凸显出来,体育教学目标中的观念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使体育教学开展步入了艰难的境地。
2 时代需求召唤下的体育教学目标
2.1 建国初期强身健体保家卫国的体育教学目标
建国初期,由于政治、历史的原因,我国一切建设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保家卫国,学校体育也不例外,它的教育目标就是要为建设祖国培养健壮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前苏联成了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榜样,我国的学校体育完全受前苏联体系理论和实践的影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和模式的制定完全沿用了前苏联的模式,一直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为宗旨,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的系统传授和学习,这种模式比较适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2.2 改革开放转型时期体育教学目标的质变
改革开放30年间,体育事业经过拨乱反正迅速恢复发展,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大好形势下,逐渐走向完善、走向成熟形成了自己的体育教育体系。从我国政府制定的一系列体育教学大纲及体育工作条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时期体育教育越来越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
这段期间,中国体育思想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为一种蓬勃发展的阶段,通过与经济发展和西方思想的激烈碰撞,最终走上了一条传承-学习-模仿-借鉴-融变之路,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随着经济社会和人类文明的继续发展,中国体育教育思想的变革和发展的空间将更为广阔,这势必不断促进中国体育教育实践的健康发展,反过来又必然继续催生中国体育教育思想的新飞跃。
借鉴吸收各国体育文化成果,为我国的体育事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良好的基础,对我国体育教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到来,中西方体育文化正逐渐走向融合,并取长补短、共生共荣。这个时期,体育呈现出和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体育事业相对应的情况,为了适应“体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体育教学目标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主,注重培养非智力因素。
2.3 构建和谐社会时期体、人合一的体育教学目标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的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协调、不和谐的问题。从体育社会的角度看,社会发展的速度与人发展的速度不够协调,学校体育的发展还没有适应社会的发展。我国青少年的健康存在问题,与以往相比,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均出现全面下降,下降幅度较为严重,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未来。
面对这种状况,我们需要反思对学生体质健康起重要作用并以增进学生体质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学校体育,应该反思学校教育对社会的责任和学校自身的进步。学校体育教学目标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来建立起更合体的、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能支撑起中华民族健康强健的学校体育理论体系,体人合一的体育教学目标正顺应了这一思想。体、人合一是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健康,而不是为了上体育而上的,这就是体人合一,也就是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和谐社会时期的体育教学,注重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也是响应和谐社会的要求。师生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学生更加喜欢上老师的课,更容易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更努力学习、积极练习。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学生能感觉到自尊的存在,更加尊重和信任教师,教师和学生彼此信任,才能让学生领悟到老师的爱,唤起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使学生的身心合一,积极学习锻炼。
表1 不同时期的国家政策与体育教学目标
表2 不同时期的体育体制与体育教学目标
表3 不同时期的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与体育教学目标
2.4 以人为本、追求健康理念下构建社会一体化育教学目标
根据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加强对学生体育学科能力,包括主动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思考与创造力)和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新世纪的体育将进一步向大众化、多样化和生活化的方向发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并运用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进行独立创造的能力,是实现终身体育的重要途径。体育实践能力包括主动进行体育活动,科学锻炼身体、体育竞技欣赏和体育娱乐能力。对学生体育学科能力的培养不能局限在体育教学,还应在课外,体育活动和家庭、社会体育全方位中进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类的健康状况受到严重的挑战,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加强体育教育,提高人们终身体育的意识,培养人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因此要逐渐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目标。
构建社会一体教学是指,把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家庭体育宏观规划,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不应该是孤立的而应该考虑其他两者来设计教学目标。为实现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学校体育必须向家庭和社会延伸,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特别是学校实施五日制作息制度以后,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的时间增多。因此,家庭和学校要分担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责任,形成以学校体育为主,以家庭、社会体育为辅的一体化模式。
3 体育教学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内在关联
3.1 政策指导方针的导向性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政策会引导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即什么政治导向就会引导什么样的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标应根据国家政策来制定,这样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
3.2 教育体制的制约性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教育体制影响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说明教育体制制约着教学目标。
3.3 顺应人类需求适时性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不同时期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可以影响体育教学目标的变化,从而反应了体育教学目标会顺应人类的需求,会对这方面做出适时的调整。
4 体育教学目标的发展趋势
4.1 养生与制定体育教学目标
现在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较大的改善,但也带来了与之相应的负面影响。例如,生活、工作的压力大,人们的心理负担加重,处于亚健康的人群比例越来越大;现代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肥胖、肿瘤患者)的比例也在扩大。对于增进健康问题和预防现代化疾病,现代体育有其巨大的局限。现代体育对于现代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没有针对性,现代体育所追求的是人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素质的强壮,很少涉及现代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不同于现代体育。传统体育养生讲求心静、气和、阴阳平衡,体态自若,它追求健康长寿而不为强壮,感受对生命的敬畏,最终培养人的习常性保持机体动态平衡的意识。体育养生是历经千百年的锤炼和无数先辈的心血打造出来的,它来源于人民,也必将在人民的实际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在现实中被推动和发展。把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全面融入到体育教学目标中,既能丰富学校体育课的内容,又弘扬了民族文化,更利于普及全民健身,使青年一代更懂得科学保健自己。
4.2 饮食营养与制定体育教学目标
“生命在于运动”,这是尽人皆知的名言,从中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体育锻炼对于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因为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健康,而合理的饮食营养又是对体育锻炼的有力保证。合理的饮食营养是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体育锻炼是增强人体技能的有效手段。所以,合理的饮食营养和体育锻炼是相辅相成的。学校在开展体育课的同时,应重视合理的饮食营养,这就需要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朝着这方面发展,顺应现代潮流,更好地促进我国青少年成长。
4.3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制定体育教学目标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提高了,但也导致一些不利因素-现代病也随之出现了,其中较为突出的是肥胖症。人们需要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来减肥健身。现在大中城市中健身房很火热,到健身房做健美操、形体训练,各种器械训练的人越来越多,花钱练健美买健康已不足为奇,体育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如果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些问题必然会少之甚少。体育教学需要强调学生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这就要求在今后的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中体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发展这方面趋势。
5 结束语
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伴随着社会需求的不同而不同,今后我国体育教学目标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将进一步体系化、层次化、具体化和行为化,使之更具科学性、人文性、可操作性、发展性、评价性,从整体上最能反映当前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和体育的特点、优势,为我国体育教改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为素质教育的推进做出贡献。
[1]吕振宇.论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发展传统体育养生之必要性与现实意义[J].搏击·武术科学,2009,6(7):78.
[2]裴立新.“以人为本”——新世纪体育发展的基本理念[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专题研究2001,16(1):11.
[3]王会杰.在体育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良好习惯[J].新课程:教研版,2009(2).
G807.0
A
1674-151X(2011)05-100-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1.05.049
投稿日期:2010-11-21
郝牡清(1975 ~),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