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动员文化教育模式及对策研究
——以山西体育职业学院为例
2011-10-26孙太华
孙太华
(山西体育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理论与方法探索
山西省运动员文化教育模式及对策研究
——以山西体育职业学院为例
孙太华
(山西体育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山西省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教育问题进行深刻探讨,找出影响因素,制定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为各级管理部门的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对策
近几年,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体育健儿们在各种大型赛事中不断创造着金牌榜的奇迹。同时,运动员们在媒体前所展现的良好的文化素质使人们更加认识了竞技体育,认识了优秀运动员。随着竞技体育的飞速发展,运动场上的竞争已不单纯是运动技术水平的竞争,更多地体现为运动员综合素质的竞争。在运动员的综合素质中,文化素质占据着重要地位[1]。从山西省目前状况来看,运动员在进行专业训练的同时,虽然有一定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文化教育,但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运动员总体文化素质不高,专业知识面较窄,实际受教育程度偏低。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优秀运动员队伍的稳定和储备,而且也制约了山西省竞技体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2]。因此,如何真正进行“体教结合”,切实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是我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共323人,其中在编学生273人(包括运动训练本科4个年级的140人,竞技体育专科2个年级的100人,中专生33人),历届毕业生50人。
1.2 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法,通过查阅运动训练学、体育竞赛管理学专著中与本文相关的章节,收集与本研究相关的资料;采用走访、电访、座谈等方式向相关人员了解情况;对竞技体育专业的运动员就业后在其单位的工作能力、知识、结构、文化素养、思想品德等情况进行了解;对山西省体育职业学院成教部与竞技体育系运动员发放问卷273份,回收240份,有效回收率87.9%。对历届毕业生发放问卷50份,回收45份,有效回收率90%。
2 结果与分析
2.1 山西省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
2.1.1 各训练基地运动员学习状况
(1)运动员对文化教育的思想认识。文化知识作为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不但是学生掌握、利用、创造、发展的基础,而且是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武器。运动员的学习状况不仅关系到他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的学生,顺利走向社会,而且对他能否全力以赴投入训练,比赛都会产生重要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各训练基地的运动员认为文化课对自己有用的占总人数的70%,只有6%的运动员认为学习文化课对自己没有用,24%的运动员认为无所谓;45%的运动员认为当下应以训练为主,55%的运动员认为学习和训练两者都重要。从思想上运动员认为文化课重要,但是学习态度不端正是导致文化课学习兴趣不高的主要原因,同时大部分运动员认为进入高级别的队伍,文化课好坏没有什么作用。这也是导致大部分学生文化课旷课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各训练基地运动员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运动员对文化课教师的教学形式有不适应、不满意的感觉。原因包括自身文化课基础差,听不懂;对所讲内容不感兴趣等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方式有关,也是引起运动员对文化科兴趣不高的主要原因。从运动员学习环境来看,训练基地运动员对自己学习环境满意的占调查总数的31%,对学生上课环境不满意的占39%,认为无所谓的学生占30%,认为文化课上课学习气氛不好的占56%,认为学习气氛好的占16%,介于二者之间的运动员占总人数的28%。可以看出,各训练基地的学习环境不是很理想,教学设施差;运动员主动学习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差;训练造成的疲劳等是常见的原因。
(2)各训练基地运动员学习时间调查。运动员文化课学习时间是完成文化教育内容的基本保证。山西体育职业学院竞体专业学时分配表中近2/3的学时为自学学时,因此课余自主学习的时间的安排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化课的学习效果。调查发现,在各专业教学计划安排学时之外,运动员课余学习时间不多,调查对象中的超过一半的运动员课余学习时间仅有1~2小时。考虑到运动员的训练特点,运动员文化课教育中教学学时安排已经非常少,如果在课余时间不能进行自主学习的话,将影响运动员的文化课教育效果。(表1)(3)退役运动员文化素质情况。调查发现,这部分运动员文化素质方面,虽有90%的人已获得大专以上文凭,但与社会需求相比,实际文化水平仍然很低,知识面窄,缺乏操作能力。由于文化知识基础低,有一大部分运动除了运动技术好外,几乎没有其他生存能力,造成运动员退役后很难融入社会,不能很好地承担和胜任本职工作。此外,有40%的运动员到了工作单位后,认为自己以前运动成绩不错,为国家和省的体育事业做过贡献,所以工作中表现为骄傲自满、趾高气昂、组织纪律性差、自由散漫、不踏实、不虚心,责任心差。此外,通过访谈了解到部分运动员安置、就业困难重重,导致滞队、长期占据人事指标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不仅影响新队员入队,也影响到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1.2 山西省运动员文化教育中的其他问题教学环境不统一,各训练基地较为分散,导致教学地点分布广而散,教学工作量大,任课教师安排困难;运动队训练任务繁重、比赛较多,难以保证教学任务的正常完成,对运动员的学业完成影响较大;各训练基地运动队领导与教练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这影响到运动员在文化课中的出勤率。例如,调查中发现,竞技体育专业专科生上课人数与总人数相差较多;由于缺乏现代化教学工具,远程教育在各运动队难以实施,监督和施教不能保证。
2.2 山西省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2.2.1 运动员传统的教育模式、训练环境带来的弊端目前山西省的体育系统内自办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竞技体育教育体制虽然没有脱离教育大环境,但是运动员从小进行封闭或半封闭式专业训练,并按照运动训练规律进行训练,这不符合人身体的科学发展,这种训练超出了体育运动对身体进行改造而创造价值的实质。运动员得不到完善、有效的教育,心智发展会受到一定的阻碍。
2.2.2 对文化教育的办学方向不明确,教学质量不高由于省、市各级体育院校目标的“唯一性”,文化教育工作定位于为竞技体育服务,对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缺乏相应的质量标准,因而教学体系方面目标不明确,课程和专业面较窄,教学内容滞后,课时安排不合理。而且,由于运动员经历紧张、枯燥、高强度的训练,目的是在各种竞技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这种竞技体育的目的性使得文化教育的作用大打折扣,目标唯一性环境下的运动员“自我价值”难以得到实现。
2.2.3 运动员学习与训练、比赛的矛盾较为突出“学训矛盾”一直是运动员文化学习的瓶颈。竞技体育的主要特征是训练和比赛。但是,过多的赛事活动和繁重的训练任务必然会与文化教育相冲突。运动员文化教育存在分散性和有限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教育的分散性,学习时间上的分散性。由于山西省运动员训练基地较为分散,有时还需要外出体育训练比赛,各队外出时间不集中,导致上课时间零碎,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比赛、训练时间的不确定导致运动员学习精力上的分散性;运动员学习班较分散,难以集中。
2.2.4 运动员年龄、学历差异制约教学效果由于各竞技运动项目的特殊性,运动员个体受教育的程度有较大的年龄差异,以致各个层次的教育均显得比较重要,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教练员们相对集中在加强与自己训练工作密切联系的、具有较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专业运动队的基础教育改革上。在中学教育阶段,相对集中在加强专业运动队的基础教育改革上。
2.2.5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硬件设施缺乏目前山西省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存在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有的训练基地只能维持基本的日常运转,无力进行更好的发展,这也成为阻碍运动员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费投入是文化教育的基本保证,虽然由于目前优秀运动队管理体制的变化,教育经费的投入有时较难从总投入中剥离出来,但教学设施配备不齐全、办学硬件条件的先天不足却是显而易见的,这已严重影响了文化教学活动。此外,教师代课费的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语音室等配备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图书资料也严重不足。从山西体育职业学院自身来看,运动员对教学设施的自我评价也不满意,30%的运动员认为远低于当地同类学校水平。
表1 运动员每天课余学习时间一览表 n=240
3 山西省运动员文化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
3.1 完善运动员文化教育体制,进行资源共享
明确运动员文化教育思路,把提高运动员基础教育水平和培养运动员具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能力作为首要任务。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要做到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综合素质,有利于运动技术的提高,有利于退役安置,有利于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做好监督工作,将运动员学习效果(出勤成绩)纳入教练员和体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考核中,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和长期监督。此外,还要加强建立运动员完成学业时的考核制度,保证考核方式的公平、公正。减少运动员对文化科考核有懈怠、无所谓的态度。增加文化课成绩在运动员总体评价与考核中的比例,例如,将运动员文化课成绩作为训练补助发放的参考依据[3,4]。
进一步加强体教结合,体育与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成果共享,促进相对封闭的教育和体育互相支持,让普通大、中学逐步承担少儿体校、技术学院的训练职能,共同培育具有较高文化素质、高综合素质和高水平的运动员。同时做好运动员的思想教育工作,让运动员真正认识到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激发运动员的学习潜力[5]。
3.2 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师资与教育设施建设
统筹安排各训练队的文化教育学习场所,充分发挥体育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优势和教学资源。师资力量是教育效果的保障,在现有条件下,可以加大资金投入、整合师资力量[6]。目前,各运动队文化课教学课时费用在全省来讲仍处于较低水平,这也大大影响了理论课教师讲授课程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场所的设施配备上也应该加大投入,如教学用多媒体的使用,远程教育设备的开发都可以大大节省教育资源,增加教育教学效果。文化课教师在实际教学内容教授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根据运动员学习特点和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内容。多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引领运动员的学习兴趣。例如,可通过适当增加运动员文化课教师的代课费用,带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7]。
在运动员具体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基础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小学、中学的教育过程和质量,这对运动员后期的文化、职业化学习兴趣都有很大的影响。让运动员从小养成对文化知识的热爱和渴望,理解文化教育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8]。
3.3 构建运动员多元化文化教育体系
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要转变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改革招生制度,明确培养目标,脱离单纯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以培养有道德、有文化的优秀运动员为基础,培养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各类体育专门人才为根本目标[9]。运动员文化课中引入职业化教育,充分利用山西省各高校的教学资源,丰富运动员的高等院校专业选择范围,构建与未来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多元教育体系[10]。
3.4 建立完善运动员保障体制
社会保障是一项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关系到全社会切身利益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运动员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再就业的保障制度是否完善是运动队伍稳定的重要因素,在保证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应保尽保的前提下,紧密结合运动员的自身特点进一步完善相关保险制度。对运动员进行终身保障,在失业保险的基础上,探索补充失业保险的途径,制定优秀运动员就业安置的优惠政策,对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优先安置,同时鼓励自主择业,提供优惠政策[11],尤为迫切的是要尽快建立与整个社会相适应的相关法规,使优秀运动员在就业安置、医疗、保险、福利等方面能与整个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相适应。
4 结 论
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省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山西省体育发展规划要与社会发展相一致,要做到从观念更新到体制改革;从创新模式到完善考核,真正有效提高我省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质量。
[1] 蒋志学.运动员文化教育是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6(1):13.
[2] 王沂,李尚滨.我国全运战略与奥运战略的互动机制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8):23.
[3] 黄永新.加强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的战略意义和途径[J].中国科技信息,2009(9):226.
[4] 孙久喜.竞技运动员退役安置管理新模式[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9):522.
[5] 钟秉枢.“教体育”与“教人学体育”[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1):3.
[6] 孙太华.体育竞赛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5.
[7] 苏明理,陈鑫,李君.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5).
[8] 郭修金,虞重干,平杰.上海市实施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审视与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1).
[9] 涂传飞,陈志丹,严伟.当前我国奥林匹克教育的几点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
[10] 贺新奇,倪向利,张廷安.推行体教结合策略与完善举国体制的关系[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1).
[11] 赵德云.浅谈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信息,2010(5).
G808
A
1674-151X(2011)05-052-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1.05.024
投稿日期:2011-01-15
山西体育局科学研究项目。
孙太华(1956 ~),副教授,排球国际裁判员。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