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革”前围绕农村联产承包的一次党内争论

2011-10-23黄苇町

当代贵州 2011年11期
关键词:联产承包安徽省委责任田

■ 文/黄苇町

“文革”前围绕农村联产承包的一次党内争论

■ 文/黄苇町

黄苇町 1947年生,现为《求是》杂志研究员,是以研究隐形经济著称的经济学家、著名党建专家、反腐理论研究专家。以《苏共亡党十年祭》一书轰动国内外。

时任安徽省太湖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钱让能,为了让党中央不要否定“责任田”,写就《关于保荐责任田办法的报告》,并通过机要室渠道直接寄送毛泽东,从而引发了一次影响很大的是否实行和坚持农村联产承包的党内争论。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偷偷”开始的。但很多人不知道,上个世纪60年代初,围绕是否实行和坚持农村联产承包,曾发生过一次影响很大的党内争论。

当时由于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猖獗,带来农业生产的大倒退、大破坏,大量农村人口非正常死亡。安徽省委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农民的呼声,提出了“包产到队,定产到田,责任到人”这样一个联产承包的“责任田”办法。受到农民的拥护和欢迎,被称为“救命田”。

但当该办法实行一年后粮食形势出现好转时,中央却令安徽省委立即“改正”。时任省委第一书记的曾希圣一再向中央求情,希望能把这个办法再坚持一段,结果被批判,并调离工作。就在这样严峻的政治形势下,安徽的一些党组织和干部仍甘冒风险为责任田大胆辩护,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太湖县的钱让能。

1960年,钱让能花半个多月时间,调研了20个村庄,走访了100多农户,亲身体会到“三风”给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1961年推行“责任田”后,他又亲眼目睹农民如何创造了早稻生产的奇迹。因此,他发自内心地拥护这一措施。

当上级“改正”责任田的决定传来时,钱让能已调任太湖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当看到那些刚吃几天饱饭,被饿怕了的农民失望的神情,这个“九品芝麻官”般的干部,竟做出了一件“胆大包天”的事——上书毛主席请求中央收回决定。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八个夜晚奋笔疾书,他写成一份1.8万言的《关于保荐责任田办法的报告》(后简称《报告》)。

他在《报告》中写道:“太湖县在三年困难时期,农村中大量出现‘荒、逃、病、饿、死’的现象。在实行‘责任田’后,一年之内,在先后遇到105天干旱以及风灾的情况下,却基本上解决了吃饭问题。”针对有人提出,这是方向性错误的论断,在文中他反驳道:“责任田并未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土地是集体所有,仍然按劳动取酬。国家征购任务照交,公社、大队的公共积累照取,因此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一种责任制。”他还写道:“据我们调查摸底,拥护责任田的起码占80%以上,甚至占90%以上。与90%以上的人民大众同呼吸,该不能算是尾巴主义吧!”最后,他在信中请求主席直接派人调查,以弄清是非。

后来,毛泽东对《报告》作出批示:“印发各同志。安徽太湖县委宣传部钱让能同志,给我的一封信,请大家研究。”并由中共中央办公厅派太湖籍干部到太湖农村调查。调查者了解到家乡父老由于实行责任田而解决了温饱问题,从而对这项举措得出了肯定的结论。

但当时“左”的大气候已经在党内形成,接着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还是对责任田作出了“是复辟资本主义的单干风”的认定。由此,对责任田持赞同意见的中央、省和地区的领导干部,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批判甚至处理,写《报告》的钱让能自然更不可能幸免。

随即安徽在全省范围内大规模整改“救命田”,却遇到农民的抵制。到1964年,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时,安庆农村对责任田实行“明改暗不改”的生产队还有485个。因此,改革开放后首先在安徽出现联产承包,并不是偶然。

上世纪60年代,这场涉及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中央办公厅工作人员直至基层干部,为了农民群众的利益,而不顾个人进退安危的论争,反映了他们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与那些一心迎合上级,甚至不惜弄虚作假的干部恰成鲜明对照。这种求真务实、讲真话、讲实话,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精神,也正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所大力提倡并值得学习的。

(编辑/李姗)

猜你喜欢

联产承包安徽省委责任田
同心抗疫 守好疫情防控“责任田”
守好工作“责任田”筑牢安全“防火墙”
土地管理中基于农民与土地直接相关的法律分析研究
山东广饶:“党员责任田+一元餐厅”助力精准扶贫
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武警部队司令员王宁赴淮委调研淮河防汛工作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土地规模经营视角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小小书画廊
种好“责任田” 不越廉政线
杜润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幕后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