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念活“山”字经 助推沿河大发展

2011-10-23申有波文叶飞

当代贵州 2011年11期
关键词:沿河土家乌江

■ 文/席 宁 申有波 本刊记者 文叶飞

念活“山”字经 助推沿河大发展

■ 文/席 宁 申有波 本刊记者 文叶飞

沿河依托浓郁的土家民族风情和山多水富的自然资源优势,着力发展“土家山歌、沿河山羊、乌江山峡” 三张地域特色品牌,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大发展、大跨越。

地处武陵山脉腹地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自然人文资源丰厚。悠久的乌江河运文化、浓郁的土家民族风情和优美的自然景观构成了山水沿河独具特色的亮丽风景。长期以来,50多万各族人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托乌江黄金水道,大力发展水上航运;盘活脚下土地资源,奋力念活“山” 字经。山多水富的自然资源优势,成了沿河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和发动机。多年来,沿河县委、县政府着力打造中国土家山歌之乡,大力发展沿河山羊特色产业,积极推介乌江山峡百里画廊文化旅游品牌,既打好了“山歌、山羊、山峡”三张地域特色品牌,又推动了经济社会大发展、大跨越。

土家山歌:展示独特魅力

土家山歌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的民族民间文化,有较高的人文价值、广泛的社会价值和重要的历史价值。2010年,沿河县申报“中国土家族山歌之乡”通过中国民协专家组评审验收,这成为展示土家文化独特魅力,培育该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又一增长点。

近年来,该县加大对土家山歌的挖掘、整理和推厂力度。2009年,组织文艺工作者进乡入户收集土家山歌,采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挖掘,共发现原生态山歌2000多首,先后编印了《沿河土家山歌集成》、《沿河土家山歌专辑》等书籍,制作出版了《大雨落来细雨飘》、《这山望去那山高》光碟。同年7月,土家高腔山歌被列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及宣传推介力度的加强,沿河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图为风光旖旎、雄奇峻秀的乌江山峡。(金宁/摄)

为大力营造土家山歌之乡的氛围,该县利用县城广场电子显示屏、电视、报刊、广播等媒体展播土家山歌,在公交车、的士车及其他公共场所播放山歌光碟,让市民和外来游客随时随地都能听到土家山歌,陶醉于其中。同时,将土家山歌纳入中小学课堂教学内容,分别编制了小学、初中乡土教材《土家风情》,以学校教育的形式传习土家山歌,让青少年增强对土家山歌的认识,从小养成自觉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确保土家山歌得以传承。此外,为不断壮大唱山歌的人群,唱响土家山歌品牌,该县举办一年一度“十佳歌王”评选、万人山歌联唱等活动。选送的原生态山歌《姐妹酒歌》、舞蹈《肉莲花》、《摆手舞》分别进入“多彩贵州”歌唱舞蹈大赛总决赛。2010年以来,该县还开展了“唱山歌、话惠民、感党恩”广场文艺演出活动,每月在县城区举办一次,由县直部门和乡镇轮流承办,分别融入了计生、卫生、双拥、廉政、教育等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内容,宣传党的惠农惠民政策,让群众在活动中受教育,让土家山歌在活动中走进群众,形成群众性文化品牌。

近年来,该县土家山歌走出“深闺”,一呜惊人。自2008年以来,该县原生态土家山歌节目已4次走进央视“民歌·中国”栏目参加录制;2009年4月,在中国贵州梵净山文化旅游节上演唱的土家山歌《这山没得那山高》还被央视纳入“欢乐中国行、铜仁之旅”在央视3频道播出;2010年8月,该节目还参加上海世博会贵州活动周展演;原生态土家山歌《哭嫁歌》、《飙酒歌》代表贵州进入CCTV第十四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总决赛,有力地提升了沿河民族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沿河自治县重视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保护、推广,并大力营造人人学山歌、唱山歌、赛山歌的浓厚氛围。(沿河自治县委宣传部供图)

沿河山羊:形成品牌产业

沿河自治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草场资源丰富,草质优良,牧地广阔,载畜量大,十分适宜发展生态畜牧业。同时,该县还是全国优质白山羊生产基地,年存栏总量居贵州首位,被誉为“中国白山羊之乡”。近年来,该县生态畜牧业发展迅猛,规模养殖场、规模养殖社区、专业养殖大户、专业养殖基地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生态化养殖、产业化发展,使畜牧业发展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成为该县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产业。

2007年,沿河自治县被省政府列为10个草地生态畜牧业科技扶贫项目县之一。省政府投入500万元,该县自筹资金1100万元,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3年来,完成人工种草21000多亩,扶持养殖农户1050户,新建和改造圈舍31500平方米,购基础母羊21000只,有550户农民改行当“牧民”。

沿河自治县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做法主要是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抢抓西部大开发、扶贫开发和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历史机遇,并按照“大力发展山羊,加快发展生猪,积极发展肉牛,适度发展鱼业”和“调优结构,调大规模,调高效益”的发展思路,以建设生态畜牧业大县为目标,把发展畜牧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支柱产业来抓,突出科技,注重规模,加大投入,着力调整和优化畜牧业结构布局,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引导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使畜牧业发展成为独立的支柱产业。

同时,沿河自治县拟定“充分利用典型山区优势建设成为山区生态农业大县,利用地方优良品种‘沿河山羊’建设成为全国优质山羊基地县和畜牧大县”的目标。通过实地考察,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编制五年规划。同时成立了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中心,与贵州大学、贵州省畜牧兽医学校、四川草原总站、百绿(国际)草业集团等单位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此外,该县每年还拿出100万元用于鼓励发展山羊。

根据规划,到2013年,全县要发展1000只肉羊标准化养殖场10个;1000只肉羊标准化养殖社区50个;100只肉羊养殖大户1000户;50只肉羊养殖户5000户;实现项目区山羊存栏量60万只以上。同时,通过带动发展,建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贵州优质肉羊生产大县,使全县山羊存栏总量过100万只以上,年加工肉羊20万只以上,实现产值3亿元以上,创财政税收600万元以上。人工种草和草地改良40万亩以上,直接受益农户3万户以上,户均增收1万元。

乌江山峡:提升对外影响力

乌江山峡流经沿河境内132公里,由夹石峡、黎芝峡、土坨峡、王坨峡等峡段组成,集雄、奇、险、秀于一体,集造化之浓缩,犹如画廊展示,有“船在水中行、人在画中游”之说,被中外游客称赞为“乌江百里画廊”。

近两年来,沿河打出生态旅游、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三张牌,在规划旅游、打造品牌、开发景点、宣传推介、产品包装等方面新招迭出,逐渐叫响了“乌江山峡百里画廊文化旅游”品牌,吸引了海内外朋友纷至而来……

沿河地处黔、渝、湘、鄂四省(市)边区结合部的乌江中下游。特定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形成了沿河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以乌江山峡、麻阳河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自然风光,旖旎迷人;以土家族为主体的民风民俗,浓郁古朴;以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等为主体的红色文化,独具魅力。

随着交通、政策条件的改善,沿河发展旅游产业条件日趋成熟,提出建设“乌江旅游大县”目标,着力打造以乌江山峡百里画廊为龙头的旅游产业。为实现这一目标,多措并举,高起点规划旅游,加快景区景点建设;加大旅游品牌申报及宣传力度,着力资源推介;加强对旅游商品生产、包装的指导;推进城市化进程,改善交通基础条件等。

“办一次文化旅游节,完善一处景区景点”是沿河县打造乌江山峡百里画廊旅游的总体思路。截至2010年,百里乌江山峡景区景点日趋完善。此外,每年从财政挤出100万元用于旅游商品包装贴息。目前,已启动霸王谷豆腐干、珍珠花生等特色旅游商品包装生产。

经过全力打造和积级申报,乌江山峡百里画廊已获得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称号。

(编辑/黄莎莎)

猜你喜欢

沿河土家乌江
又见乌江
传播与传承:全媒体视域下的土家“啰儿调”
九九歌
小学课间操跳“土家花灯戏”
明清两朝地方文献辑录的土家语词汇分析
自刎乌江(二)
自刎乌江(一)
沿河自治县组织退休干部和“两代表一委员”调研“两会一节”重点项目建设
乌江,乌江
九九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