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是贵州城镇的生命力

2011-10-23省委政研室课题办

当代贵州 2011年11期
关键词:城镇城镇化规划

■ 文/省委政研室课题办

特色是贵州城镇的生命力

■ 文/省委政研室课题办

贵州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应坚持规划引导和政策引导相结合,坚持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推进,坚持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坚持区域非均衡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有机统一,坚持探索发展模式与突出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相结合。

未来5年至10年,是我省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我省确立的贵州特色城镇化发展的道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贵州省情相结合,与贵州工业化进程相适应,因时因地制宜,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突出规划的统筹作用

城镇的科学发展首先取决于城镇的科学规划。我省城镇化质量指数不高,城镇化集约发展水平低,与缺少城市规划及管制不严格有着很大关系。

突出规划对城镇建设的统筹作用,要注重规划的科学性、长远性和权威性。搞城镇建设,规划要科学合理,避免“各自为政,遍地开花”无序的城镇扩张。规划要有前瞻性,着眼于30年、50年做规划。一经确定就要通过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以避免“领导变动、规划重弄”等随意变更规划的问题发生。加强规划监管,依法查处违法建设和不按规划行事的违规现象,真正做到“先规划、后建设,先设计、后施工,先地下、后地上”。

制定完善配套政策,有效消除城乡壁垒。要立足于自身实际,解决农民“进得来”的问题。调整完善现行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等方面制度和政策,消除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体制性障碍,尤其要为进城务工农民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推行以个人账户为核心的养老、医疗保险办法,教育资源在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对农民工无条件开放,大胆改革城镇住房制度,推动集体土地流转,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赔偿机制,解决农民“住得下”、“过得好”的问题。

注重集约发展。要充分挖掘现有城镇用地潜力,实现土地使用最优化,加强对现有城区的优化和现有设施的充分利用,促进城镇从外延式扩大占地规模向内涵式合理利用土地转变。

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

没有工业化,城镇化就如无源之水;没有城镇化,工业化也就失去了载体和动力。

在“十二五”及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省要进一步强化城镇化的产业支撑,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使城镇化建设与工业化发展相结合,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针对我省农村人口基数大、就业压力大的实际,要从我省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出发,针对欠发达的特点,仍要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劳动密集的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立足资源优势和现有的基础条件,要努力把贵州建成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及名优烟酒、特色食品及民族医药为重点的轻工业基地。

充分发挥园区的特色优势和集聚效应,引导企业在空间地理上相对集聚。立足现有基础,把发展特色工业同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把产业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联系起来考虑和布局,加快城市工业组团和产业集中区建设。

坚持以产业链为导向,针对产业链的缺失环节,推行产业链招商模式,加大推动相关产业的集聚发展。针对产业集群成长需求加快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加大政府对物流、信息、科技、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农村问题不能仅在农村中找出路,城镇化问题也不能仅在城市中找出路。我们必须一方面联系城市发展探索解决农村问题,另一方面联系农村发展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不管哪种城镇发展模式,都要体现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以增加城镇的魅力。(贵州图片库供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强交通设施建设,以城市综合交通引领城市发展,加快以城际交通网络和以城市骨干路网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用设施建设,加强供水设施、节水系统和水源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城镇公共交通,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和系统化、网络化、立体化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加快“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和城乡结合部整治,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增强城镇承载能力。

以促进城乡资源共享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着力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全面加强农村水、电、路等设施建设,统筹城乡教育、卫生、文化资源布局,实现城乡资源统建共享。推进社会保障向农村延伸,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制度,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实现城市低保优惠政策向农村覆盖。不断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城市资本技术向农村扩散,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培育区域增长极

贵州要实现历史性跨越必须要有强劲的区域增长极作为支撑。要培育这样的增长极,就必须坚持区域非均衡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

在我省现代产业经济实力弱,特别是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实行非均衡发展,确定重点发展区域,鼓励重点区域率先发展,是实现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题中应有之义。

为此,在城镇化推进方面,一方面要突出贵阳市在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的核心作用,以更高标准改善发展条件,提升环境质量,推进产业结构向高端发展,增强对全省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构建以贵阳和遵义为两极,涵盖西秀、都匀、福泉、凯里等区市的黔中城市群,放手让大中城市健康发展,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要依托特色优势资源开发,促进毕水兴经济带、黔东特色产业带完善布局、打牢基础,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扶持各市州地所在城市做大做强综合实力,率先发展成为产业人口集聚能力强、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快的大中城市;促进各县级市和发展潜力大的县城,依托产业发展,逐步成为经济实力较强、功能比较完善、特色比较鲜明、环境比较优美的中小城市。我们要重新审视过去那种以发展小城镇为重点、控制大中城市发展的城镇化道路。世界及我国的实践已经证明,遍地搞小城镇,造成资源浪费,真正能集聚人口的还是县城,其次是中心镇。所以,我们要遵循城镇发展规律,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有基础的地方。

特色是城市生命力之所在

世界上著名的城市都有它鲜明的特色,比如巴黎之美在于时装,罗马之美在于建筑,慕尼黑之美在于啤酒,爱丁堡之美在于文学。推进贵州的城镇建设,要突出地域的差异性,不能一味追求所谓的现代化。

贵州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历史文化厚重,有着良好的生态资源,神秘、古朴、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和豪迈、乐观、英勇奋斗的红色文化。

我们的城镇化推进要科学处理好人口布局、资源开发、生态建设、城镇布局、城镇规模、农村发展等与城镇建设的关系,结合我省城镇发展模式,因地制宜,以彰显各自的独立个性,坚持突出特色多元化,在规模上做到宜大则大、宜中则中、宜小则小,在特色上做到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居则居、宜游则游,使全省城镇建设形成一种多元化的特色体系。

工业型城镇、农业型城镇、旅游型城镇,不管哪种城镇发展模式,都要体现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以增加城镇的魅力。要进一步挖掘民族民间文化、建筑艺术、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等资源特色,从规划建设、环境建设、产业培育等方面入手,精心策划和高标准建设一批集旅游观光、文化体验、寻古访幽、休闲度假、生态环保于一体的旅游名镇。这样就能使全省各地的城镇具有独特个性和风格,从而在当今“千城一面”的情况下独树一帜。

(执笔:陈成 编辑/彭奇伟)

猜你喜欢

城镇城镇化规划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规划·样本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简述我国城镇老年群体轻体育运动的常态化开展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城镇化与报纸双赢——二论赢在守护这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