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及其思考
2011-10-21廖金权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尚处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不断探索阶段,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弥补自身的不足。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先进职业教育模式,本文介绍了其中一些常用教学方法,并提出了探索性意见。
关键词:职业教育;双元制;教学法;问题思考
Teaching Methods and Thoughts of the Germany Vocational Education
LIAO Jin-quan
(Chongqi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Chongqing 401331,China)
Abstract:In China,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tarted later and still is in the developing and researching of the education thought and teaching patterns. We need the foreign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patterns to improve us the level of teaching. The “dual-track system” of Germany is well-known as one of th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patterns. This paper introduces some common teaching methods of this “dual-track system”, and also produces some positive opinions.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dual-track system; pedagogy; reflections
1 引言
所谓“双元制”,是指青少年主要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和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的一种职业教育形式[1]。它主要以专业技术工人为培养目标,是能有效将学校与企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其学制一般为三年,第一学年主要在职业学校集中学习职业基础课和文化课,同时从职业类别中选择职业学习内容;第二学年进入所选职业领域的专业实践训练;第三学年则向特定职业(专业)深化。其在企业接受培训和在学校进行学习的时间比一般为2∶1。这种模式的主要优点是:一方面既保持了传统“师傅带徒弟”式技能学习的直接性和有效性,又克服了传统的技能学习的随意性及理论知识缺乏的弱点;另一方面是能使学校和企业紧密结合,克服了学校因闭门办学而与企业要求脱节的情况,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2]。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双元”有两层意思:一是体现在学员具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的双重身份;另外还体现在两种不同的法律依据和两个不同的主管单位上,即企业的职业培训由联邦政府主管,主要遵守与职业教育有关的法律,包括《职业教育法》、《职业培训条例》、《企业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青年劳动保护法》、《劳动法》等等,而职业学校的教学则由各州进行管理,受州颁布的学校法规约束,如《学校法》、《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框架协议》等[3]。
2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法
起源于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被称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而响誉全球,也倍受我国政府和教育界推崇。在此背景下于2009年5月22~28日,由教育部人事司和高等教育司在成都联合举办了“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及教学质量管理”培训班,主要由德国职业教育家托马斯.胡格讲解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笔者有幸参加了此次学习,对其中一些主要教学方法有了肤浅的认识,在此作如下介绍,以抛砖引玉。
2.1 处理文字法
方法描述为:教学内容→阅读并标注→小组讨论。即教师给出教材中某部分内容让学生阅读,在规定时间内由学生用指定的记号笔标注关键词和主要内容,时间到达后,学生按小组讨论,相互介绍关键词并复述文字大意。
这种方法主要训练了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处理能力。相比之下,教师在教学中更关心学生处理文字的能力而不是最终结果,因为有了能力就会有好的结果。所以胡格先生认为教师不是教学生专业,而是培养学生能力。这不是说专业目标不重要,而是能力培养更重要。
2.2 旋转木马法
方法描述为:教学内容→阅读并标注→交流→总结。即教师给出教材中某部分内容让学生阅读理解,在规定时间内由学生用指定的记号笔标注关键词和主要内容,时间到达后,学生在教室内将椅子围成内外2个圆圈,这样学生也就围成了内外2个圈并相对而坐,如果内外圈学生人数不配对,也可外圈的2个学生与内圈的1个学生相对而坐,相对的学生以交头接耳形式两两复述关键词和主要内容。由于教室里同时有许多人在讲,所以内外圈的学生应尽可能靠近些,并且倾听的学生必须努力听对面同学复述。根据文字内容和学生交流水平,交流时间为3~7分钟。在此期间,教师应注意观察哪一对伙伴交流完了,交流完毕的人应保持沉默,直到下一步游戏开始,如果有较多对伙伴交流完毕,教师就会发出口令,让内圈的同学逆时针旋转一个位置,外圈的同学则顺时针旋转一个位置,学生面对新的交流对象再次利用交头接耳法两两复述相关内容,时间与上一轮大致一样。根据学生要求,可以相同方法继续处理未解决的问题。最后由教师或学生进行总结。
除与处理文字法相同作用外,这种方法还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内外圈学生可如同旋转木马一样任意错动,每次的错动都使学生面对不同的交流对象,交流结果自然也不一样,起到了“兼听则明”的作用,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其间,教师应注意观察讨论情况,控制交流时间,也可参与学生交流。
旋转木马法的特点是内外环学生直接1对1滚动交流,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而传统的提问教法,最多2~3人直接参与交流,而且往往限于师生间的直接交流。
在我国,因为人多教室空间有限,运用这种方法时,可选择站成两排而不是两圈,也可在教室随机调换学生座位,应因地制宜。
2.3 魔法盒子教学法
方法描述为:魔法盒子→描述→作图
情况一:讲台上放一个事先装有实物的不透明盒子,随机叫一学生上去用手摸,将摸到的实物用语言描述出来。比如实物是一个水龙头,他不能说“这是一個水龙头”,只能用语言描述其形状、长度、厚度、管径、有无弯曲、开孔情况、材质等等。其余学生则根据他的描述在指定白纸上画出该实物,且不准观察临近同学的结果。
情况二:在上述盒子内事先放置一张图纸,讲台上的学生从盒子内取出图纸(图纸上的内容只有他能看清),并把看到的情况描述出来,但他不能直接说图纸上内容的名称,只能说“图纸的最上面是一条从左上到右下的斜线,它与水平线的夹角大约40°,长约8cm,斜线的下端有一个水平放置的长约10cm、宽约6cm的矩形,矩形的右上角与斜线的右下端点重合……”等等。其余学生在指定白纸上画出他所描述的图画,且不得观察临近同学的结果。
认真观察、准确描述和正确理解对于职业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上述例子中学生所画的结果虽然五花八门并可能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但它很好地训练了学生这几种能力。这也告诉我们,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问学生听懂没有,关键要看他们做得怎样。
2.4寻找逻辑关系法
寻找逻辑关系法又叫“构建结构技术法”。方法描述为:教学内容→阅读→小组讨论→制作海报→张贴海报→评价。即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主要以小组形式)将学过的核心关键词和图片摘录在卡片上(如果学生还没有达到这一程度,比如该方法使用初期,也可由教师事先准备好关键词卡片)。如果这些关键词是学生自己找出来的,则可试着让他们找出大家都选用的概念和图形剪辑,然后叫各小组学生用这些共同概念和图形按结构组合,以便能看清哪些概念和图形是一组的,并将最终结果以海报形式张贴在各小组的展板上(他们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展板)。海报制作张贴完成后,小组间成绩比较的最好方法是让学生在教室内到处观察其他小组建立的结构,如有不明白处,由相应小组解释,并互换意见。教师不能从谁的答案最好来比较,而是关心这是如何建立的,是否有错,并注意对每个小组进行表扬。这些图形要在教室内挂上一段时间。
该法的好处在于可将语言难以表述清楚和难以理解的知识视觉化,使之一目了然,比如设备结构的复杂关系;所有人都在处理同样的概念,这些概念是由学生自己找出来的,通过构建结构技术,给了每个学生独立理解消化学习内容的机会,并且记住它;学生通过对不同结构的相互比较,能够打开不同的思维模式。
注意,由于构建结构技术的结果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工作或学习技术,所以没有唯一答案。教师也不要将自己的想法传递给学生,但可将自己的答案以和学生同样的方法作为额外补充供学生讨论。
笔者认为,该法用于知识的归纳总结很合适。
2.5关键词卡片法
方法描述为:关键词卡片→描述→补充→评价。即上课开始时,教师拿出写有上节课相关内容关键词的若干张卡片叫学生随机抽取。抽中的学生依次用语言复述或解释关键词所包含的内容,不完善处,其他学生可作补充。学生回答后会得到一个小礼物。
该法主要被用于复习上堂课内容并引入新课题。
2.6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动导向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教师采用“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整体行动,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計划”,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或能力体系。“行动导向”有多种模式,如项目教学、引导文教学、模拟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其中项目教学是行动导向教学最主要的模式[2]。这里以项目教学法作介绍。
2.6.1方法描述
获取信息 → 计划 → 决策 → 实施 → 控制 →评价。
获取信息:学生自己寻求办法或与教师商谈了解任务或问题情况和必要的工作技巧。训练了学生独立行动的能力。
制订计划:学生独立或与其他同学共同制订解决任务的方案,也可与教师商谈。训练了学生分析思考和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做出决策:学生必须向其他同学和教师介绍其计划成果与信息成果。目的是确保准确无误的工作程序。
实施:学生利用新学到的知识去实施方案。这样可提高工作成效。
控制:学生比较期望值与实际值,并考虑结果。这样可及时有效地对工作情况进行监控和调整。
评价:学生向教师和同学评价分析自己的成果。这样可从错误中得到学习。
注意,在上述六个步骤中,教师只在“决策”和“评价”阶段必须适度参与,其他阶段主要进行观察,即便学生出现错误也不管,除非可能出现安全事故。其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发挥创造性思维,即使出现错误也要知道的确错了,并从错误中学到正确知识,好比2岁小孩跑步下坡路时,你怎么提醒“小心摔倒”他都不会明白跑的后果,只有他真的摔倒并摔疼之后才知道,并从此注意这个问题。
胡格先生说,我们讲得越多,可能学生学得就越少。比如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后的解决办法可能有八九种,并且每种方法都有道理,如果教师直接讲,可能很难讲这么多方法。
2.6.2能力要求
比如要求学生做一个压床,为了能制造这个机械系统,他必须具备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压床数量、原料、表面处理等)、读懂图纸、计划工作、掌握生产方法(通过钻孔、铣削制造零件等)以及检查、安装、调试、控制、引入新想法、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正确使用机器、善于与人沟通等能力。可见,这种教学方法很好地训练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6.3制作说明
其一,以5种不同颜色在给定图纸上标出压床的不同部位,学生按这5种颜色分5步实施。
其二,5种颜色分出了5个技术等级和能力层次,学生必须由浅入深逐步实现高能力的培养。
其三,加工第一部分时可以出错,加工第二部分起就不许出错。
其四,压床的制作任务中,包含了数学、英语、经济学等多种知识,没有课程(专业)之分。
注意,教师不能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比如加工某工件时该怎么夹,教师当然知道,但就是不能告诉学生,应让他们自己寻求解决方法。就像我们到驾校学开车,如果只是教练讲要领而不让我们去操作,或者只是教练自己操作所带来的后果一样。
3 教师的任务
德国的职业教育十分强调行动导向的自主学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难看出,以上各种教学方法的重心都是学生自学,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完全自学的能力,教师在与不在学生都一样自觉学习并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同时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中担负的是特别引导和咨询的任务,即不是去限制、管束学生或体现出比学生知道得更多,而是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给他们指出学习的机会,尽可能使学生能胜任真实的工作。
当然,学生在自我学习中不可避免会出现错误,但胡格先生认为,这不是学生的错,此时教师和学习咨询师的任务就是如何把这些错误变成学生学习的机会。
胡格先生强调“学生必须自己学习,学习可能是困难的、费力的,但在任何情况下,学习都是自己的事情。”
4 问题思考
从德国职业教育对其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可以证明,“双元制”模式和上述各种教学方法无容置疑地属于当今世界一流的职教模式,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方面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另一方面是职业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非常必要学习“双元制”职教模式。但我国国情不一样,难以在现有机制下取得理想效果,学习中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努力探索,主要在于以下原因:
4.1教学针对性差
德国执行的是学生以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训练为主(一般每周3~4天),少部分时间(一般每周1~2天)在职业学校接受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职业教育形式,因此在学校接受的理论知识较少且具强烈的针对性。在我国,学校理论教育与企业技能训练所占的时间比则远远超过1:2,职业学校灌输的理论知识相比德国要多得多,但相当一部分知识的应用机会或实用价值都不大,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职教色彩不浓,几乎都是普通本科的简单压缩和削减,职教效果难以达到。因此我们要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
4.2学生职业素质基础差
据胡格先生介绍,他们一个28人的教学班,学员分别来自20个不同企业,而我们的学生都来自中学,且绝大部分还来自普通中学,职业素质基础相差太远,难以在短暂的技能训练期内达到理想的技能水平。为此,我们应大力发展初、中级职业教育。
4.3教学效率的认知落后
在现有的教学体制和社会背景下,我们10分钟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按照德国模式教学法可能要30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由于我国传统的观念是教师应将相关知识尽可能多传授给学生,如果照搬德国模式,教师不但完不成教学“任务”,还很可能招致学生和家长的反对。所以我们应大力宣传发达国家先进的职教理念,摒弃落后的传统意思。
4.4不同教学方法工作量悬殊
用上述方法教学,教师的工作难度和师生双方的工作量都将远比传统教法要大,教师的难度主要在课程设计、教案制作、对内容涉及实际情况的熟悉与教学评价,学生主要在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上。笔者认为,就目前我们这种师资和生源,师生都可能难以适应,简单的推广会有较大难度,因此需要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国情不断探索创新。
4.5现有教学时间模块过短
我国采用的是45分钟一节课,若采用上述职教方法,必须有更大的时间模块才能有效实施教学。比如本次培训中,某职业院校组织旅游专业师生以角色扮演教学法进行了现场授课,内容是模拟航班上乘务人员为旅客倒水时弄脏旅客衣服和小孩哭闹两种情况时的应对措施,整个教学大约用去50分钟。大家感觉其效果已经很好了,但胡格先生点评时说,要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起码需要3倍这样的时间!为此,我们需要探索更为合理的时间模块。
4.6学生学习心态欠佳
如前所提,德国接受职业教育的学员具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两种身份,并且学徒身份要重得多。这样的学生在学校主动学习的比例应该较大,他们有正确的学习目标,因为不自觉努力地学习,就意味着完不成过几天就要接受的教学任务(如上述的压床制作、企业技能训练或培训),甚至可能在将来因此被企业解雇而失业。因此其学习应该是自觉的、快乐的,因为没有其它因素“迫使”其学习,完全出自自身需要。
而我国现实的职教对象基本都来自没有一线工作经历的中学生,并且他们往往是因为没有升入理想的学校而“委屈”地进入职业学校的,他们有明显的失落感,加上考试带来的压力,其学习动力很大程度上是来自“我要通过考试,不然要补考”,较少考虑是在为自己今后工作得更好而学习,因此他们害怕考试而又不得不“对付”考试,而且相当一部分把考60分定为最求目标,缺乏正确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目标,心情处于压抑状态的较多,自然难以学到应有的知识和技能。
为此,笔者斗胆设想:改革职业教育的考试方式甚至取消考试制度,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社会)接轨,切实解决学而无用、用而不学等诸多弊端。
其一、对于改革考试方式,其方法可以是企业(如实训基地)根据该专业领域的现实情况组织考试各项工作,考试内容可以是理论的、实际操作的、也可以是两者结合的,而职业学校只负责理论教学。
其二、对于取消考试制度,只要学生其它方面合格,两年半(或者一年半、两年)之后就由学校发给结业证书,表明其接受了相应的职业教育,之后半年(或一年半、一年)内,结业的学生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如果全国都这样执行,也不愁企业不签),作为企业员工(而非准员工)在真实的岗位上接受真实的技能训练,学生在半年(或一年半、一年)以后的某个时候通过岗位考核合格了,就由企业给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出具書面材料,再由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学校发给学生毕业证书。如果企业一直不出具合格证,则这样的学生不但长期领不到毕业证书,而且可能面临失业危险。
上述组织考试或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的企业应通过国家资格评估获取相应资质,国家按照相关标准(比如培训人数和时间)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
在这样的体制下,可有效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改善学习心态,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且从根本上杜绝学生考试作弊、教师有意无意泄露考题、判卷不公等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弊端,与此同时,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也一并交由社会评判了,其好处不言而喻。
5 结语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十分迅速。但由于起步晚,我国的职教理念和教学模式还不能适应社会需要,我们有必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以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
[2]蒋洪平.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其借鉴[J].职业时空.2007,(19).
[3]刘瑛明. 德奥职业教育给我们的启示(上) [J].职业教育研究,2005,(6).
作者简介:
廖金权(1980-),男,四川大英人,现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讲师,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2008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