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精神:中国传统花鸟禹的艺术本质
2011-10-21刘明孝
刘明孝
[摘要]传统的“中国文人精神”如同传统的欧洲宗教精神,是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国传统花鸟画是传统中国文人“主体精神”的艺术表现,与世界上其他画种相比,发生最早、成熟最晚、突破最难。本文应用美术原理和方法,通过艺术的分析与取舍,探讨其元素及艺术特点,综合剖析其艺术本质,折射艺术思维的“中国文入精神”。
[关键词]传统花鸟画;艺术本质;文人精神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39(2011)02-0158-7
传统的“中国文人精神”如同传统的欧洲宗教精神,是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国传统花鸟画是传统中国文人“主体精神”的艺术表现,与世界上其他画种相比,发生最早、成熟最晚、突破最难。本文应用非线性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把她作为传统中国文人的标志性符号,探究其自主组进化过程;根据“分化一融合”模式和结构功能主义原理,认识其与传统社会功能一致性关联;应用美术原理和方法,探讨其元素及艺术特点,综合剖析其艺术本质,折射出传统的“中国文人精神”。
一、研究方法
把中国传统花鸟画作为传统中国文人区别于其它群体、其它民族的知识群体的系统性特征,作为中国文人群体“分化一融合”(社会分工一一整体素质提高)的功能一致性结果,作为民族审美情趣和审美心理结构的历史沉淀,研究其特征、特质、性状和元素,折射出传统的中国文人精神。
(一)非线性科学的研究方法
协作现象是广义的生命现象——系统内成员间在其相互作用下抑止其独立性从而使系统在宏观上显示出协调一致的趋势——可用系统参数表征的有序性,系统保持开放则有维持其性状的趋势。耗散结构理论认为,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其涨落作用下可自组织发生协作现象。中国传统花鸟画的生态十分独特,远离“官方”或“民俗”状态,具开放性质,对中国文人无壁垒,其发展历史符合自组织现象的共同规律:
1.当人文精神受到系统性影响时新状态才会出现。当诗词成为民族的审美情趣时,诗情画意才相融合;只有环境最宽松的宋代,文人画才能兴起;只有在文人群体遭到大迫害的时代,比兴入画才会兴盛。
2.每一次突破性创新,都丰富其艺术表现时空;
3.历代文人不断的群体性投入,才使整体结构得以维持;
4.新状态比较稳定,一般性干扰对其基本面的影响较小。
耗散结构理论把局部偏离常态的情况称为涨落,并认为通过涨落实现有序:不稳定性是涨落的结果,起初限于局部,随后扩展引出新的宏观态。非线性系统远离平衡态时涨落决定全局结果,并可引发分叉现象;对处于平衡态的线性系统影响甚小。传统花鸟画中那些偏离文化常态的个性张扬的“主体精神”表达是文化子系统中的涨落,当文化子系统远离平衡态(与社会规范发生严重冲突)时可能发生自组织现象,从而形成引导社会有序的新的信息系统,促使引导社会结构改良,但对线性经济的结构影响甚小。上述结构增长优于规模增长的社会运行机制,符合农耕社会之橡树增长模式。由此,可把传统花鸟画的系统性特征看作是文化子系统自组织现象的表征参数,用其反映传统中国文人的精神生态。
(二)“分化一融合”发展观和“功能一致性”原理
依发展社会学观点,社会分化即社会进化,分化产生有效融合,融合导致深刻分化。功能一致性原理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个相互依成的部分所组成的系统,各个部分具备保持整体平衡的功能,其间的相互依存是功能上的依存,是相互一致、和谐共存、互为基础为维持整体服务的关系。把传统中国文人系统作为传统中国社会结构中的一部分,用“分化一融合”模式演绎其成长过程,把传统花鸟画的意境表达与传统中国文人的社会角色扮演作功能一致性关联,用其折射传统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
(三)美术学的研究方法
依照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通过对传统花鸟画的物质环境一一社会生产方式的研究,探究其形式、内容、规律之成因;通过对其所载信息的捕捉、归纳和总结,探究其所载之民族审美情趣。依照共性存于个性的原则,通过对大量传统花鸟画的鉴赏剖析,挖掘其艺术特点及表现手法;通过对其代表性人物哲学思想、艺术观念、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的再认识发现其精神元素;通过对经典画派代表作品的摩写及技法再现,激活其鲜活个性。由其再现传统中国文人的精神生活。
二、由传统花鸟画折射出的传统中国文人精神的整体特征
传统花鸟画的系统性特征。
(一)以亲近自然的方式表达主体精神
人性,起源于人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人口与生产资料是否适应和能否结合的矛盾,促使人口素质与人口数量的分化,促使以人为本的文化活动与经济活动的分化,促使知识人群与非知识人群的分化。独立的知识群体的出现,标志人文社会迈出了第一步。中国人在由食物采集向食物生产的转变中选择了更科学、更合理、更低碳的生存方式,成为“第一次浪潮”的引领者。于是,中国人更早地把思维重点由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向人与人的关系。自然和谐协调的农耕生产方式最容易让中国文人对最自然、最情趣的花鸟形象予以捕捉、描写并将其内化。这样,中国传统花鸟画就最早出现了,并以亲近自然的方式表达出人文精神。
(二)用意境美、情趣美形式表达主体精神
按功能一致性原理,可用决定论演绎出各子系统的独立功能和特征。
文化决定论认为,生存活动是一个能量流动转换和无序化的过程,个体行为自发趋于混乱,仅包括符号要素一知识、思想、信仰等抽象概念所构成的信息量大而能量低的文化子系统,能够通过信息引导调整被无意识能量丰富且扰乱的行为子系统,融合出社会运行的有序结构。传统花鸟画是传统中国文人的精神表达,是社会有序性的引导系统。在表现方式上,将宁静、和平的意境表达作为最高追求远高于对三维物体的完美描写。
经济决定论认为,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行为决定文化子系统必须服务于经济结构。中国传统花鸟画产生于农耕经济活动,服务于农耕经济结构,应代表该经济结构的主体中小地主阶层的价值取向。于是,在情绪表达上,倾向于乡绅阶层的审美心理和生活情调的表现——雅致、韵味的情趣美。
(三)以先进的文化导向表达主体精神
社会生产对劳动力数量的吸收与生产资料量成正比,与生产的有机构成成反比。以扩大生产资料量为动力的社会称为线性社会,以提高生产有机构成为动力的社会称为非线性社会;
经济活动的准独立性(自然性)是社会线性关系的根源。统计力学理论认为,系统内各成员间的独立性必然导致线性关系和能量均分(生产小生产关系和平均主义)、阻止生产要素流动。生产技术上的发明和创新——文化子系统涨落——人群在生产技术上的差异——不能被社会
成员间近程关联弱交换作用传递和放大——发明创造得不到自组织进化。
线性社会各成员对生存意义的基本问题有作出合理解释与回答(不真正解决)的诉求,形成人类对自身观实和终极实在的哲学思考——社会成员间的文化长程关联。某此对基本问题的合理解释——文化子系统涨落——人群在基本问题上的认知差异——在长程关联之强交换作用下被传递和放大一自组织成为社会价值取向的信息引导。传统花鸟画作为中国文人的主体精神表达,其意境代表先进的文化方向,引导社会价值取向。
(四)以独立自主的程式化风格表达主体精神
线性社会将有利于维持社会有序的信念和认识自组织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欧洲把宗教信仰、中国把文人精神变成了维护社会有序的核心价值观。由此,传统花鸟画的本质归一——维护社会有序——抑制皇权势力无度扩张和民俗势力无端破坏。由这一本质所决定,在其表达方式上如同欧洲宗教文化有其独立自主的程式化风格,以显示其“神圣性”。
(五)以天下为己任表达主体精神
线性社会的维持进化须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为前提,其社会生产力与劳动力的聚集程度成正比。为抗衡自然力的约束,线性社会须组织集体行动,但不可能由生产要素自然流动产生,只能是价值归一的社会动员。文化价值归一与社会行为归一的长程关联,可使社会系统远离平衡态(战争、灾难暴发)时因涨落而引发协作现象——更大规模的集体行为。由此,传统花鸟画作为文化子系统的涨落因子,必蕴藏着那个时代的矛盾冲突,是中国文人在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下作出的精神文化表达。
三、由传统花鸟画折射出的传统中国文人精神的基本特质
传统花鸟画是文人品格的个性张扬,是社会一致性趋势的人文主义表达,通过涨落自组织地发展成为中国文人的认别性标志,当文化子系统远离平衡态时,其兴衰引发传统中国文人精神作出生死诀择,由其折射出传统中国文人的生存状态。
(一)特质之一:情趣生活的调味品,价值取向的向导标;形式求变、主体永恒、雅俗共赏、本真原我对线性社会的生产方式与结构作出“分化一融合”之功能一致性图解:
用酶促反应的“诱导——楔合”模型“”来模拟官民文化有机结合、发生反应、分化产生出新的世俗文化形态的一般过程:
用不同的几何形状来表征官、民文化的不同要素及士文化不同的结构特征。以官方文化为主导、民俗文化为基础构建世俗文化。①官、民文化要素能够诱导士文化构象发生变化;②官、民文化在士文化构象下楔合;③士文化为酶,官、民文化发生“酶促反应”;④形成官民文化新态;⑤士文化性状保持不变。
由此,传统花鸟画应具以下特质:①追求永无终极的形式变化;②用形式美楔合生活美;③画为媒,普天共赏,默契交融;④主题永恒,引导社会;⑤我思故我在,出污泥而不染,其风格本真原我。官民文化“酶促反应”,如同食物与口腔结合,味酶促合味觉反应并产生美味体验。
(二)特质之二:寄托民族感情:爱恨缘于情,争执生于根
用信息流程图构建非线性社会的耗散结构021:
能量较低的文化子系统作为生产方式与结构的动力学关系之背景,其偏离常态的事件为系统的涨落。非线性经济结构(市场经济)和线性文化结构(民主机制)将自组织引发传统花鸟画的系统性危机。
传统花鸟画已进入混沌状态,其美学表达已偏离社会审美情趣。文化子系统的这一涨落可引发传统中国文化系统自组织分叉现象:“生存与毁灭”的群体性思考:由传统花鸟画的衰,引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反思潮?或兴推动中国模式的软实力增长?
由此,传统花鸟画在非线性社会条件下有如下特质:①引发强烈的群体性受恨情感。爱,将其推崇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恨,将它视为绘画史中的恐龙,传承如制标本。爱恨缘于民族感情;②探索传统花鸟画的出路,会引发无休止的纷争。争执根于主体精神的表达——中国式的个性张扬。
四、由传统花鸟画折射出的传统中国文人精神的固有性状
传统花鸟画是当时社会形态的DNA,代表中国文人的固有性状,具有强大的自我复制力,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生活态度、思维方法、行为习惯无不打上其“遗传”烙印。
(一)基本性状之一:中国文人精神是中国文化权力的精神象征
文化子系统自组织地把受教育人群与未受教人群在终极实认识上的差异分化成诠释权力上的差异,导致世袭权势与权力执行的分化,促进理性科层体制的建立和理性管理原则的推广-——专业化的社会管理——专家雇用制度的形成和广泛的社会入选。这一制度的普遍化,使得受教育人群倾向于谋取文职和官位。这种“士一权”融合使传统中国文化烙上精神贵族秉性。传统花鸟画是中国文人主体精神的表达其艺术形式由中国文人群体自组织演绎成为文化诠释权力的标志性符号,“文人画”对此作出了很好的注解。
(二)基本性状之二:中国文人精神蕴藏着民族文化的遗传信息
解读传统花鸟画就是解读当时社会的结构密码。中国文化人将这一文化DNA传承下来,以保持社会结构在各种变动中的“性状”稳定。中国传统花鸟画作为传统中国文化系统的识别性参数,是中国文人系统的自组织现象——协调一致的群体性创作,并自组织成为全体中国人的文化印记。是中国文人个性魅力与社会价值、主体精神表现与民族文化诉求的对立统一。
(三)基本性状之三:中国文人精神是专属精英阶层的精神语汇
传统花鸟画是士大夫文人阶层刻意创造出来的以区别官僚阶层、区别普通百姓的,表现求清高境界追求的精神语汇、显示其优雅生活情趣的标志符号,是中国文人阶层的人文精神密码和发挥其社会功能的知识产权。
五、由传统花鸟画折射出的中国文人精神的核心元素
传统花鸟画的表现手法已超越狭义的艺术范畴,每个元素都在“分化一融合”进化,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创作元素和艺术特点,折射出中国文人特独的精神元素及性格特点
(一)“主体精神”的表现是传统中国文人精神的核心价值观
“主体精神”的表现是主观与客观的“分化一融合”进化,是外在审美与内在审美的“功能一致性”关联。创作行为与经济行为相分离、与社会实现相脱离,使画者倾向于主体精神的表达和自身情感的诉求;
唐代“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将民族审美趣味和审美心理结构的历史沉淀产物——“意境审美”的理性升华,并道出中国绘画的创作原则——以人的精神意识为主体,以画的题材为形式,对题材作人性化处理。一草一木皆是体现主体精神的形式而不必尽求真确,但对主体精神意境的追求须深奥无限。苏轼用“文人画”概念推动意境审美观的飞跃:“不求形似,得于象外”,在画面上作诗题跋自由地创造出寄托其主体情感的此“自然物象”且不受彼“自然物体”的羁绊。“画
到神魂飘后处,更无真像有真情”。也就是说,在传统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里,“自然物象”乃更高艺术真实。由此,折射出中国文人的核心价值观——主体精神的独立表达。
(二)“天人合一”是传统中国文人精神的哲学世界
中国人对食物生产方式的成功选择,使其对天地自然存有“天人合一”的父子般的亲近感。在花鸟画世界里“天人合一”的“天”可大至整个宇宙,小到一花一鸟。把这种天伦情趣用比兴入画,是传统中国文人最独到的人文精神表现。比兴入画超越了三维空间的艺术描绘,展示其多维的时空美感。寓物寄托是传统中国花鸟画的灵魂,也是中国文人哲学观的艺术表达。
比兴入画是它物与我心的“分化一融合”进化,是外形与心内的“功能一致性”表露。清人宋大士对题材选择作出功能一致性关联:“作诗须有寄托,作画亦然,旅雁孤飞,喻独客之飘零无定也;闲鸥戏水,喻隐者之徜徉肆志也;松树不见根,喻君子之在野也;杂树峥嵘,寓小人眠比也:江岸积雨,而征帆不归,刺时人驰名逐利也;春雪甫界而林花乍开之,美贤人之乘时奋也。”怎样的题材寄寓怎样的观念,寄托怎样的情思。比兴入画使绘画技法与意境表达“功能一致性”关联成长。板桥之竹为显其节,用“减枝减叶法”令竹竿瘦而挺,枝叶简而少。由此,传统中国文人的哲学世界不象欧洲人那样理性,而是师法自然随性、随情、随意于诗、于文、于画,散乱为之且乱中有生序,自组织地表现出一致性趋势:天与人的分化一融合。
(三)“笔情墨趣”是传统中国文人精神的审美倾向
农耕生活的和谐性,田园性和休闲性,使中国文人的审美偏好倾向于情趣体验。把严肃的人生哲理,尖锐的社会矛盾用闲情逸志的“把玩”心理,寓一花一鸟而表达。对物体造型和光影变化,用线条的气与势、婉与转、轻与重、淡与浓抽象表征。情趣审美是传统中国花鸟画的独特魅力,也是中国文人睿智豁达、诙谐幽默和情趣韵味的生活态度。
笔情墨趣,是书与画的“分化一融合”进化,是线条韵味与形象构成的“功能一致性”追求。书画同源,用抽象的书法韵味追求笔墨线条之美并超越追求形象描绘之美,笔墨与意境的分化——融合,使笔情墨趣获得独立且崇高的审美价值。郑板桥“书中有画,画中有书”,他隶兼行篆自成一体,画竹用笔得之于隶,创出书画新境界。八大认为,美无穷,一切“浮生于世”。他的画境不受任何视觉因素干扰,笔墨挥洒在一个毫无拘束、浩荡无限的空间,笔端一线风驰电掣势不可挡。由此,折射出传统中国文人主体精神表达形式的唯美主义追求。通过物我两忘的“笔情墨趣”等方式追求其情趣之美、形式之美,把同一主题丰富多彩、美仑美涣地描绘出来,并作出永无止境的形式美表达,犹如宗教唱诗,吟颂一次,让心灵神圣一分。
(四)“婉转表达”是传统中国文人精神的意境密码
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说:“特殊的地域和特殊的社会历史能养成特殊的审美趣味。”华夏水土让人委婉。诗情画意、空白处理……独具匠心、刻意委婉,如同密码编程构造出不可思议的神秘、不可言状的美妙。
诗情画意,是抽象与具象、时间与空间的“分化一融合”进化,是情与意的“功能一致性”珠联。苏轼认为王维的画与诗“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倡导“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诗画默合是一种追求。画有诗意是绘画美学的新标准,让画者无穷追逐“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之诗境。
空白处理是有与无的“分化一融合”进化,是无中生有与实中有虚的“功能一致性”哲理表达。空白是绘画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画留一分空,生气随之发”。空白是空间,称之“计白”虚而不无,能生万物。空白是藏,黑出形,白藏象,蕴无尽画意。如绘一枝竹,纵不画背景,然一片空间宛然在目,风光日影如绕前后;空白如音乐的休止符,“此时无声胜有声”。空白是画中之画,象外之画,空灵妙境之所在、有限之中的无限。
由此折射出传统中国文人精神曲径通幽的优美品相:如清水浸土,滋润其精神世界;如水滴石穿,破除其冥顽蒂固;如水泽观影,揭示天下风云;如流水行云,引领价值取向。
(五)“功夫在山外”是传统中国文人精神的自我超越
士大夫阶层的生活之美、修养之高、心境之阔,使他们与生俱来对美的细微、瞬间、静穆、流动具有超强的冲动感、敏锐性和捕捉力。能把身边的一切给力于画中,凭添几分情趣,并创造出诸多秩事佳话,构成传统花鸟画的独特风景。题款钤印入画并占特殊地位便是一例。
题款钤印,是绘与不绘的“分化一融合”进化,是绘画之内与绘画之外的“功能一致性”美学统一。提款作为画面构图之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颖得当,更显奇妙。潘天寿构图奇险赖题款支撑,让人称奇。一方小小的红印章在画面上起着醒目款题之画龙点睛功效,增强画面节奏感,提振意境精气神。由此折射出传统中国文人的处事哲理和自我超越精神。
结束语
中国传统花鸟画,诗书画印浑然一体,其价值大大超越美术范畴,折射出传统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观者通过对传统花鸟画的视觉审美,激发出内心冲动和再创作欲望,朝着生机勃勃的画面所提示的精神境界,去体会、去领悟、去发现、去创造自我的人生的价值和生活之美。
(责任编辑王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