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陀螺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研究

2011-10-20张有根

职教论坛 2011年1期
关键词:陀螺体系区域

□张有根

陀螺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研究

□张有根

陀螺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是以与区域经济的深度融合为依托,生命发展与职业能力培养双轮驱动,将职业能力任务化、项目化和模块化,同时关注个体生命发展和职业迁移性的开放式、动态性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势能是推动体系运转的内驱力。文章分析了其创新价值,提出了构建策略,即立足学生职业发展、生命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构建生态型职业教育框架;研究行动领域素养、能力系统形成机制,建立高职人才素养、能力集合体系和课程体系;立足与区域经济互动融合,推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高职教育;陀螺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能力集合体系

作为物理学上典型的用来描述物体动态平衡的模型,陀螺的核心思想是以快治变、以运动治平衡。[1]高职教育的生态环境就是一个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追逐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的高速运转的陀螺。陀螺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区域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依托与区域经济的深度融合,将职业岗位所需求的各种能力与素养模块化和项目化,同时兼顾职业迁移性和个体生命发展的刚性与动态相结合的新型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包括陀螺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和专业体系。

一、陀螺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基本内涵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与总方向,是对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人才培养活动中最基本的核心问题,也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因此,只有准确把握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才能科学设计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正确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架构。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有个不断提高与明晰的过程,呈现出发展性的特点,即要培养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专门人才”、“高技能型人才”或“高素质、技能型高级应用型人才”等。在这种动态发展过程中,我们对高职教育本质属性的认识和把握越来越深刻与明晰。教育部关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高素质、技能型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表述在强调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同样注重学生个体生命发展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在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背景下,随着新技术的大量应用,高职人才的智力结构必须具有开放性与发展性特征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要求。与此相适应,高职教育必须通过科学的课程模块设计和教学实施帮助学生走向心智开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高职教育人才层级的高层次性、人才类型的技能性、就业走向的基层性、服务面向的区域性、知识技能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动态发展性。在瞬息万变的职业环境背景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犹如一个高速运转的陀螺。陀螺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就是基于区域产业的发展,以与区域经济的深度融合为依托,以素质与能力培养为核心,将职业能力任务化、项目化和模块化,同时兼顾职业迁移性与生命发展的开放式、动态性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势能(potential energy)是推动体系运转的内驱力。其中陀螺的支轴是学生的职业道德与价值观,陀螺的惯性盘由3个闭环系统组成,分别对应着岗位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与基础能力、动态能力。岗位能力是指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一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是职业活动中能胜任岗位工作的必要条件;职业基础能力是指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适性的基本能力,而其中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能力就是核心能力;动态能力,是指职业活动中整合、创建、重构内外资源从而在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中不断寻求和利用机会的能力,也就是重构、调配和使用核心竞争力从而能够与时俱进的能力,其核心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势能则是推动陀螺运转的动力扭矩。[2](见图 1)。

图1 陀螺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结构示意图

二、陀螺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创新价值

(一)建立与区域经济结构和现代人才成长规律双向耦合的高职教育生态系统

在办学模式上强调“以社会需要为本”。通过建立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结构相耦合的生态系统,从市场经济需求出发,做到高职教育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相统一与对接,体现出四个特点:即高职教育适应并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区域性,用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和管理职业教育的产业性,建立高职教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办学格局的多元性和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规格上随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灵活性。陀螺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秉持植根、服务于区域经济的理念,构建了政、产、学“三位一体”的合作办学机制,实行政府、企业与职业教育的深度合作,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共生共荣。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强调“以人为本”。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由大众化教育迅速向区域普及型教育转型,职业教育在其中担当着重要角色。然而,职业教育在一片繁荣的后面正在偏离教育的本质——长期以来,能力本位观甚嚣尘上,在追求对能力培养的同时却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对作为“人”的生命发展的捍卫。这是职业教育在追求“应实”教育同时的一种集体的失语,也必然是职业教育实现内涵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陀螺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理论提出,职业教育要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出发点,以基于科技和人文相结合的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制高点,以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制高点,建构“生态型”职业教育格局,实现学生以职业为导向的全面发展。这是一种与现代人才成长规律相耦合的高职教育生态系统。

(二)用企业战略理论对动态职业环境下高职人才素养与能力结构系统予以分析与建构

高职陀螺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理论从动态能力理论和区域经济现实双重维度出发,开展对动态职业环境下高职人才素养与能力结构系统分析,建立了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实际相策应的市场应变系统,即从区域产业发展实际需要出发,做到人才培养结构与区域市场经济结构相统一,体现出区域适应性、产业发展性、多元多面性、开放灵活性,对接地方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变化,及时调整职教课程结构,优化专业布局。高职陀螺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着眼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人才培养体系间的开放、动态关系的建立,研究区域产业发展态势对职业能力需求的动态引领,强调通过校企合作共同构建高职人才核心能力体系,探索有别于学科教育的职业教育特殊规律,明确了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立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显要地位,给出了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的原则、要件与运行方法,理论上具有开拓性价值,实践中具有实际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是企业战略理论在高职教育上的应用性研究与实践。

(三)从三维动态视角探索政、校、企合作办学的组织机制和动力机制

从三维动态视角探究政、校、企合作办学的组织机制、动力机制和行业(群)优势、专业(群)优势相互呼应的良性合作途径,寻找政、校、企三方共同的利益驱动力,利用区域产业集聚的辐射力,将高职院校教育功能、社会辐射功能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发掘工学结合的深广度,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内涵提升,探索政、校、企三方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

三、陀螺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立足学生职业发展、生命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型职业教育框架

职业教育在中国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它迅速扩张的同时,由于功利化的选择和理论研究的滞后而带来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职业教育与“人”的教育之间的失衡。在我国经济改革向纵深发展、工业化过程逐步深入和职业教育长足发展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特别是“人”的发展问题已显得非常迫切,必须走出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见物不见人”、动手能力与人文精神失衡的“跛足”而行的教育误区,构建科技与人文交融,能力发展与生命发展、可持续发展相济的“术”“人”共生的生态型职业教育。[3]

实施行动策略,对接区域产业现实和职业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职教毕业生应具备的首要岗位能力。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以岗位需要为前提,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特点。高职教育应淡化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所授知识的宽度及应用;淡化学深学透,强调学懂会用;淡化理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减少结论式考试,注重过程式考试;专业设置上,坚持以区域产业发展实际与现实需要为依据,优化专业布局,实现专业结构对接产业结构;课程设置上,坚持以职业岗位需要为基础,强调职业性、应用性与实践性。

科技、人文融通,构建学生生命发展、全面发展的生态环境。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将能够引领中国产业发展的一代新人,而能否培养出能够引领中国产业发展的后备军,关键是能否创立起科技与人文兼融的职业教育文化。随着现代化链条中科技含量日益增加,要求生产者在拥有现代科技的同时也要具备越来越高的文化素养。因此,高职院校应当按照教育服务社会的原则重新阐释人文内涵、设计人文教育框架,关注学生个体生命发展和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走出职业教育一味“应实教育”之误区,同时,全面解构现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框架,走出科技与人文、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研究与应用、能力与人格游离的局面,重构科技与人文、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研究与应用、能力与人格的“生态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培养出不仅精于技术和技能,而且人格健全、品德高尚、创造力强、有创新精神和未来适应性强的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新人。

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交互,提供学生可迁移、可持续性发展的支撑。教育的意义远非止于职业能力培养,而在于通过开启智慧、塑造独立人格、谋求“全人”发展。管理大师德鲁克说:“真正持久的优势就是怎样去学习,就是怎样使得自己的企业能够学习得比对手更快。”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劳动岗位的更替日渐频繁,劳动者的岗位可迁移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显得更加重要,因此,职业教育必须教给学生一种能够获得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教学中要努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自身终身学习能有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习者提供更多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资源,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探究;组织学生协作学习,合作搜集与选取学习资源,提出问题和设想并进行验证,分析与探究资料,发现规律并对学习成果予以评价;增加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学习责任的培养;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进行意义归纳。

创新是信息技术时代的精神核心。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构成了高职创新教育的主体。必须探索和构建“创新教育”的新模式,努力拓展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所必需的宽松环境和自由空间,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发学生创造潜能,使他们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创新职教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行业和企业特点,引入行动领域教学方法,在产学研紧密合作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和执著追求的创新能力;倡导和推广创造性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创造活动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探索某些未知问题;教学管理上,正确处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从注重过程管理到注重目标管理,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一致性与多样性统一,为学生营造一个个性舒展、自由创造的氛围;广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锻炼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二)研究行动领域素养、能力系统形成机制,建立高职人才素养、能力集合体系和课程体系

基于我们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于高职学生的影响的探究,着力研究作为“社会人”、“职业人”和“岗位人”不同素养、能力结构的识别、架构、形成机制,打破传统课程体系,按照工作岗位的不同素养、能力指向及变化趋势将人才培养目标抽象为各个具体的点,并以此为依据来确定课程结构,以构建动态多维的产学合作式高职课程体系。

(三)立足与区域经济互动融合,推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陀螺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工作领域任务分析、任务驱动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构建起多维互动的人才培养目标框架。这种互动包括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互动,课程体系与人才素养、能力体系的互动和校企合作机制的优化。

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对接。高职教育是与区域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专业建设是社会需求与高职院校育人体系互动的联结纽带,专业设置和优化布局应从区域产业发展及由此带来的岗位(群)、人才结构变化的需要出发,使专业链与产业链相连接,专业建设内涵与人才类型相适应,实现理实一体、校内外互动、人才培养体系与人才市场需求融通,以建立服务区域经济并为区域经济所驱动的开放式、发展型职业教育体系,通过这些互动点的互渗,加推人才培养方式的自循环,如此螺旋式上升,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课程体系与人才素养、能力对接。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建立与人格素养、职业能力相对接的课程体系。要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人手,以生命发展和岗位需求为宗旨,按照实践性、发展性原则,大力开展课程体系改革,解构学科体系,优化教学内容,重组课程结构,根据个体生命发展和—定的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兼顾可持续发展需要,确定培养目标,开发符合市场经济和人性发展的高素质、强能力、适应性强的课程体系。其核心在现实性上表现为三个层次的模块结构:(1)基本素养模块:职业道德素质、人文科学素质;(2)职业岗位能力模块:语言、写作、信息技术、合作与发展等基本技能和职业岗位专业技能;(3)学习、自我发展与实现、可迁移与创新等动态能力。[4]

校企合作机制优化。建立起校企合作办学的良性组织、运行机制,通过各级政府与部门通力合作,加强校企合作调控、指导和服务,推动校企合作科学、高效发展;建立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相呼应的市场互动系统,充分对接产业结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布局,实现与区域经济的共生共荣;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特色建设,提升其为企业和区域经济服务的“势能”。

[1]马格努斯·K.陀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3.

[2]张有根.高职陀螺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

[3]张有根.论生态型高职教育良性格局的构建[J].江苏高教.2009,(1).

[4]孙根年.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及系统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6).

责任编辑 肖称萍

张有根,男,江苏省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高职陀螺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基于‘竞争力’理论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双重维度”(苏教高[2009]27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张有根。

G718.5

A

1001-7518(2011)01-0020-03

猜你喜欢

陀螺体系区域
分割区域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做个纸陀螺
玩陀螺
陀螺转转转
我最喜欢的陀螺
区域发展篇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区域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