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优化路径论析
2011-02-21夏东民
□夏东民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优化路径论析
□夏东民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日益重视,提出要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为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地发展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应当依据我国职业教育的现实基础,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构建系统、科学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示范化、联盟化、社会化、特色化和立体化进程。
职业教育;国际化;示范化;联盟化;社会化;特色化;立体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职业教育,关乎民生。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日益重视,提出要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2009年1月4日,温家宝在科技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职业教育很重要,应该搞得更好。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1]最近我国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2]如何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地发展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笔者认为:应当依据我国职业教育的现实基础,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构建系统、科学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示范化、联盟化、社会化、特色化和立体化进程。
一、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
当今时代,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世界。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理应为世人所共享。职业教育同样如此,中国不仅要学习与运用自身总结和积累的职业教育经验与成果,而且要善于学习世界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及文明成果,洋为中用。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大力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
职业教育国际化就是指在职业教育领域,遵循“立足本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促进本国职业教育与国际职业教育间的联系与沟通,深化本国职业教育与国际职业教育间的交流与合作,将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先进教育思想、人才培养理念、科学管理方式、合理教学模块、优秀人文精神等文明成果与本国的职业教育实际相结合,优化本国职业教育资源,提升本国职业教育质量与水平,以实现本国职业教育现代化。这一过程是推进国际交往实践活动的过程,是我国职业教育走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必须统筹兼顾,全面推进。一是需要确立国际化的职业教育理念,睁大眼睛看世界,科学合理学经验;二是构建适宜、先进的教学模式,将世界职业教育的优秀成果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三是促进教学管理人员的国际交流,提升教学管理的整体素质水平,以适应与满足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四是扩大国际学术交流与科学研究的合作,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五是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避免职业教育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为此,我们要主动并善于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成果,不断改进与完善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不断推进实验室优化建设。同时,要善于学习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深化职业教育的改革。此外,要善于学习世界各国优秀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文明成果,为我国职业教育注入新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内涵。
二、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示范化
典型示范具有引领性、导向性、感召性等强大功能。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典型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正确引导。因此,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要高度关注示范性功能,要大力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示范化战略,通过这一战略实施,培育一批示范性典型,以典型示范引领我国职业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基础建设、加强科学管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综合实力。同时,避免盲目发展、无序冒进,以少走弯路,有效降低改革与发展成本,从而全面推进职业教育事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地发展。为此,我国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建设示范性中职学校1000所和高职院校100所的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建设计划。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教育部和财政部在2006年11月正式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这项计划被誉为我国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211工程”,国家将在“十一五”期间安排20亿元重点支持100所高水平示范院校建设,并对这些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除了要求这些学校的领导能力领先、综合水平领先、教育教学改革领先、专业建设领先、社会服务领先,具有良好的建设环境外,还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力争做发展的模范,改革的模范,管理的模范,以带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深化改革与发展,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从2006~2008年,教育部公布了三批共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名单,示范院校建设全面推进。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三部委发出《关于编制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的通知》,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建设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000所,明确要求这些学校: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大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对路,就业率较高。同时,还要求具备(1)较好的办学基础,骨干专业拥有校内(外)实训场所和设备,具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了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机构;(2)2004年以来毕业生直接就业率达到95%以上,招生人数连续两年持续增加,年非学历培训达5000人次以上;(3)学校已建立家庭贫困学生资助制度,采取多种形式为家庭贫困学生提供资助或减免学费。此外,国家还将县级职教中心纳入了示范建设规划。
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示范化,既是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又是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推进我国职业教育联盟化
联盟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单位或团体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联合协作方式。大学联盟在西方发达国家较为普遍,如美国的“常春藤联盟”、CIC大学联盟等、英国的罗素集团、1994集团等、澳大利亚的 “G8”联盟、欧洲的CLUSTER联盟等。2009年,中国的清华、北大、浙大、复旦、上交大、南大、哈工大、中科大、西交大等9所高校开始联手结盟,共同签订了《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协议书》,开展深度合作与交流,利用优质办学资源互补优势,更好地培养各类人才,构建了中国大学联盟(C9)。
大学联盟的类型具有多样性,一是可按地区分为跨地区联盟和本地区联盟。前者不受地域限制,跨地区地建成大学联盟,如C9汇集了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黑龙江、陕西等7个地区的大学结盟,美国“常春藤联盟”也属此类;后者则限于本地区结盟,如常州科教城的五校教学联合体。第二种大学联盟分类是以行业为依据,分为行业间联盟和跨行业联盟。前者有中国职业教育师范八校联盟、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等,后者如C9等。大学联盟在中国仅是近年出现的新事物,方兴未艾,初见端倪,然而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推进我国职业教育联盟化既可是行业间联盟,亦可是跨行业联盟;既可是本地区联盟,亦可是跨地区联盟;既可是高等职业教育间联盟或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间的联盟,亦可是中等职业教育间联盟,甚至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间的联盟。推进职业教育联盟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整合办学资源、互补特色优势、共享资源成果、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增实力。
职业教育联盟化涉及的资源整合和利用是多方面的,通过大力推进联盟化进程,第一,实现校际间学分互认,以充分发挥各校的学科优势、师资优势,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享有各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各校在学科建设上的小而全、低水平重复;第二,以实现师资互聘,实现优质师资资源使用的最大化,进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而优化;第三,可促进校际科研合作,整合和优化各校的科研资源,从而提高各校的综合科研实力和水平,有助于各校快出成果、出好成果;第四,实现实验研究基地资源的共享,这既可满足各校科研的需要,促进各校科研的发展,又有利于各校集中财力和物力对研究基地的重点建设,避免各校研究基地的重复建设;第五,可实现各校工程中心、实训中心等教学资源的公共化,这既可推进这些教学资源建设的集约化、规模化,又可实现其利用的最大化和最优化;第六,实现图书、网络、情报的校际共享,使各校的信息资源得以最大化利用;第七,促进管理资源共享,使学校管理理念、管理形式、管理方法得到更好地交流、冲撞、融合,使其更加适合本校实情、更加适应时代要求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更加合理和科学,等等。当然,实现职业教育联盟化的关键是要实现观念的更新,需要树立现代的开放式办学理念,确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资源开发意识。同时,通过深化改革,促进发展,打破封闭、僵化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清除制约职业教育构筑联盟化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性障碍,走新型的开放式办学之路,使各校和社会的资源得到充分地挖掘,使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得到最大化最优化利用。
四、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社会化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如各类高等职业院校、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教育,甚至对职工的就业前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各种职业培训等都属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这一特殊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直面社会实际,紧贴社会需要,满足社会诉求,为社会的文明与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性人才。此外,职业教育是一项涉及面极广、关乎社会、经济各领域、并直接关系到民生的教育,正如温家宝指出的:“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从而能够就业,能够生存,能够为社会服务。从这一点来说,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3]正因为职业教育直接关系到民生,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因此,需要全社会来关心、支持和扶植,需要政府进行顶层设计、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构建良好的职业教育社会生态。发展我国职业教育除需要依托政府专项资金的投入为主之外,还需要企业资本和民间资本的注入为辅,需要社会技术力量和技术设备的共享和整合为助。因此,我国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社会、联系社会、依托社会、服务社会,亦即要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化。
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社会化,最为关键的是要增强社会化办学理念,确立开门办学思想,树立“校社”一体化观念,强化服务社会意识,为职业教育社会化奠定必不可少的思想基础。二是要实现办学模式的社会化。倡导开门办学,实现学校与社会“零距离”接触,促进学校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探索推行“订单式”培养路径,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和发展需要构建与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大力推进校企职业教育共同体建设,构建院校与企业双主体范式,全方位推进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路径,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教育部长袁贵仁强调指出:“校企结合既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行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又是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4]最近,国家将校企合作提升到了制度层面进行设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5]四是要实现教学模式的社会化。改革以学科体系为主的教学模式,将学科体系与专业方向、社会实际需求有机结合,构建既科学合理、又紧贴社会实际需求的教学模块,将行业标准与规范引入课堂,将行业道德准则引入教学过程。同时,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实际动手能力,使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应用性技能的培养有机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与人才培养目的科学有机结合。五是要实现办学条件社会化。职业教育是一项社会性事业,首先需要依靠政府的投入与支持。其次,应当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充分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实现社会资源共享,以充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如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将学校的实训中心外延与拓展,补充和优化学生实训资源,聘请企业技术与管理专家兼任客座教授或讲师,为学生提供生产一线的知识与技能指导等等。再次,根据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经费有限的实际情况,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前提下,大力倡导、积极鼓励职业院校面向企业、行业或个人,采取股份制等方式,吸纳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以及境外资金,用于发展职业教育。[6]在一定范围内鼓励和发展民办职业教育院校、培训机构亦不失为我国加强发展职业教育的路径之一。多渠道办职业教育是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优化之路。正如温家宝强调指出:要“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学校兴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7]推进职业教育社会化,是一条既具有国际职业发展潮流,又富有中国特色的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五、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特色化
职业教育特色化的概念涉及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层面指向职业教育整个事业,具有宏观性和整体性;狭义层面指向涉及职业教育领域的相关高等、中等职业院校及培训机构(本文着重讨论职业院校),具有微观性和具体性。
在广义层面,职业教育特色化是指:在职业教育发展事业中要坚持面向社会发展需要、坚持面向企业一线需求、坚持面向市场职业需求,办出职业教育的应用性特色,通过培养大批社会职业需要的专门性应用性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在狭义层面,职业教育特色化是指: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强为的发展思路,办出各自擅长的专业特色,办出较高的教育管理水平,办出社会知名度,从而更好地为社会的文明与发展服务。
推进职业教育特色化,就是促进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办学主体意识和自觉功能,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主动顺应时代的进步,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办学优势,形成有利于自身生存、发展的独特风格。这一独特风格包括具有特色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思路,具有特色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专业方向建设、具有特色的师资队伍建设、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特色的教育管理体系与范式、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生态与氛围、具有特色的办学形式与类型、具有特色的校企结盟与产学研合作路径。特色之特,就在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检验职业教育特色的成效,最终落脚于职业院校所培养的学生是否能受到现代社会的欢迎,是否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是否能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是决定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综合实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反映办学水平和办学能力的重要标志。强化办学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已成为我国有识之士特别是职业教育界人士的共识,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
如何推进职业教育特色化?一是要更新观念,确立质量强校,特色兴校的办校理念,为行动自觉奠定必不可少的思想基础;二是要紧贴社会,摸准院校自身的长处和优势,充分发挥和强化自身的长处和优势,强化人才培养的特色和所培养的人才特色,以满足社会对职业专门人才的需求;三是大力建设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甚至具有特色的专业方向。特色建设点不在多,贵在精,贵在求强,要善于集中精力、人力、物力、财力将特色做精、做强、做大、做优。四是寻求社会支持,构筑良好的职业教育社会生态,形成学校、政府、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合力,打造办学特色,增强办学效益,以特色兴校,以特色促进社会的进步。
六、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立体化
职业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社会工程,包含着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不仅存在中职教育层次,而且还包括高职、应用性本科的教育层次;不仅存在全日制职业教育体系,而且存在职业继续教育体系。因此,要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必须将职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建设,必须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立体化发展战略。
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立体化战略,首先是要打通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之间壁垒,进行有机对接,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动态地为社会培养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职业人才的需要。在这一方面,我国不少省份作了尝试,在中职与高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之间开通了选拨与跃升机制,对全日制职业进行了合理的立体流动。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立体化已成为我国一些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2010年7月,中共江苏省委召开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衔接沟通、层次齐全的有利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职教体系,形成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构筑职教“立交桥”是实施我国《职业教育法》的需要,是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构筑职教“立交桥”,目标是按照大职教的思路,在农村初二后分流、高中阶段职业教育、高等职教本专科之间形成有机联结,建立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等并行的、上下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为进入不同阶段(初中、高中、专科)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提供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的机会。职业教育“立交桥”的构筑,有助于更加合理和科学地分层次培养职业技术专门人才,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其次,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立体化战略,就是要坚持职业教育的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全日制职业教育与继续职业教育的合理对接,使两者互为支撑,互为依托,相互贯通,促使职业教育终身化发展趋势得到更好的彰显,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更新、人才要求不断变化的需要。
第三,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立体化战略,就是要强化职业院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建立职业院校与社会、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直通车”和“立交桥”。通过职业院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紧密合作,协同动作,为用人单位实行“委托式”、“订单式”培养相关职业人才,使学校培养的人才适销对路,更加适应社会,更加适合用人单位,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
全面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示范化、联盟化、社会化、特色化和立体化发展战略,是发展中国职业教育的必然趋势和优化路径,是实现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1][3][7]温家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N].人民日报,2009-1-5,第 2版.
[2][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china.com.cn,2010-03-01.
[4]陈衍等.教育大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0,(15):32.
[6]马培安.职业教育应走社会化办学之路[J].职业技术教育,2010,(15):23.
责任编辑 刘扬军
夏东民,男,江苏苏州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党委书记,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
G710
A
1001-7518(2011)01-008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