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课程中有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新思考

2011-10-20任玉媛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1年18期
关键词:意识信息技术教师

任玉媛

(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江苏 镇江 212009)

信息技术课程中有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新思考

任玉媛

(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江苏 镇江 212009)

问题意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结合实际课堂教学从基础知识、认知冲突、教师催化与引导、课后拓展等不同方面阐述了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些新思考和有效方法。

信息技术;问题意识

一、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问题意识具体表现在:是否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否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能否对问题形成较完善的答案。其中以能善于提出有价值的能诱发探索的创新性问题最为重要。信息技术课堂上如果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大内驱力。在试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必然全面调动他们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动手实践等能力。在这样一个“问中做,做中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无疑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2.有助于学生储备丰富的知识,形成一定的思维方法

问题是增长知识的原动力,是产生新知识新思想的催化剂。信息技术课程注重开放性和实践性,带给学生大量的感性知识。学生的思维会因解决某一具体实际问题而启动。面对零散、不系统、真伪混杂的原始材料,学生要把它们按某种内在联系将它们系统化、有序化,就必须经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过程,以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加以组织和整合。在组织和整合的过程中,学生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实现从未知走向已知,从已知又走向新的未知,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向纵深迈进,学生的知识量、认知结构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就会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3.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信息素养

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信息素养应该在人的必备知识结构与潜在能力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我们要学会如何适应信息社会,在具备基本的读、写、算的技能之外,还应当具备对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探索欲,对事物主动思考的质疑能力,具有使用信息系统并会从无限的信息系统中提炼自己所需知识的能力。问题意识强,才会“点燃”内在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思考、实践。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在因特网上搜索、查找信息,对丰富的信息进行鉴别,通过信息交流工具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通过比较分析、运用创造性思维发现信息生长点、创造新的信息。此外,他们还要用恰当的形式、方法对信息进行编码,向他人表达自己的信息处理结果。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好途径。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个要点

1.加强双基训练,为培养问题意识夯实基础

在认识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常常要依赖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记忆积累起来并贮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我们称之为相似块。只有在相似块大量积累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在外在信息进入大脑后自动去结合、接通、激活这些已存相似块中的信息,才能依据这些相似块去对照、分析、比较、鉴别那些纷繁的客观事物属性,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所以双基训练是问题意识产生和培养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石。缺少相应的知识经验,问题意识必然淡薄。这一般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学生不知道自己会什么不会什么,无从发问;二是问题太多不知从何问起。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教材知识点 (对于层次较高,难度较大的知识点要更为关注),通过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建立知识树,这样学生就能明确自己的学习情况。其次信息技术课堂的技术性较强,但再复杂的计算机操作,都可以分解一个个简单的基本操作,万变不离其宗。这就要加强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勤工出巧匠。有了牢固的“地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就能稳步提升,问题意识的培养也就有可能。

另外,缺乏相关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能力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问题的产生。学生虽然学习兴趣浓厚,也对一些学习内容产生了疑惑,但却不知道怎样去提炼问题,有时提出的问题不能完全与自己所想相吻合,甚至偏离。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多提供锻炼机会,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内化过程,帮助学生提高分析、比较、筛选、综合、归纳和演绎推理的思维能力。

2.引发认知冲突,激发问题意识的形成

(1)巧妙设疑,创设问题情境

质疑问难,蕴含着思维的火花,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能预测学生接受知识时可能存在的问题,抓住学生认知上的矛盾,选准问题的切入点,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激化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在讲“设置DNS服务器”章节时,课前笔者按照座位有意将机房中一半计算机的DNS服务设置错误或者空白。教学过程中用到网络,笔者先让学生利用IP地址访问服务器上的学习网站进行学习,网络通畅;接着笔者又让学生利用学习网站的域名访问同样的服务器,结果如笔者所料,有一半的学生登录不了。他们开始产生疑问,网络刚才还好好的,换成域名地址就不通了?这个故障笔者要求学生自己解决,接下来学生们开始分析、讨论、网络设置比对,调试成功。围绕着疑问的解决,关于DNS服务器的作用(域名与IP地址之间的转换)、设置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 走进“最近发展区”,精心设置驱动任务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尽量多让学生在课堂中去想、问、说、试、做,培养了学生寻找问题、思考问题的探究意识。它的核心是提出一个有价值的学习任务,使得学习者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设置驱动任务之前,确定学生的两种水平很重要。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创设任务问题时,要把握学生“最近发展区”,要让学生完成这个“任务”的难度水平必须是“跳一跳”就能够到的水平。

家庭局域网拓扑图

首先,设置的任务不要对每一个具体操作都提出具体要求。任务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探索性,把发现问题的程序留给学生,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索。例如讲解《动手组建小型局域网》,学生之前已经了解网络的硬件与软件系统的构成,在这个章节中我们设置的学习任务是用3台电脑(1台台式机,2台笔记本)组建家庭局域网(有线或无线网络均可)。要求学生画出拓扑结构图,并且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比较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各自的特点。面对这样一个贴近生活的实际任务,学生自然而然会将它逐层化解成一个个细化的问题,如 “选无线网还是有线网?”“选择对等网结构还是服务器/客户机结构?”“需要添置哪些通讯连接设备?”“不同的设备成本各是多少?”“这两种结构各有什么利弊?”……所有的问题都由学生自己提出,自己解决。解决了这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学生原有的理论知识得到综合实践运用,问题意识也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培养。

其次,任务的设计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每个学生完成的任务都有一定的个性,遇到的问题也会有所不同,这种个性的问题可能根本没有统一的答案,学生要做的是灵活自主地解决问题。如在个人网站中添加Java动态效果,学生的网页结构、风格、内容各式各样,对动态效果的选择也就各自不同。特效不同,Java特效代码的编写和添加方法也就不一样。有时同样一种特效又可以通过不同的编码方法来实现。一个总的学习任务,学生产生的却是一堆丰富的、充满个性的问题,而教师所需要做的仅仅是指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不同层次的学生“最近发展区”是有差异的,他们跳起来能够到的高度不一样,“跳起来摘桃”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多少、问题的难易程度也有很大差别。这就要求教师驱动任务的设置要因人而异。对于实现这种“异”笔者有三种建议:一是提供难易不同的两个任务,学生根据自身基础选择其中之一;二是同一个任务设置成不同的难度系数。难度系数低主要体现在问题的分解细化上,为基础差的学生解决问题提供方向指引,多提供技术支持和知识帮助;三是同时设置一个基本任务和一个创新任务。基本任务难度适中,全体学生必须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来操作,是一种限制性的任务或一种模仿性的任务。创新任务是一种可扩展性的任务,让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完成基本任务以后有自己的自由创作时间,充分发挥这些学生的潜能。

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的比较表

(3)尝试角色转换,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教学模式,往往抑制了学生处于萌芽中的问题意识的表露。所以教学中师生可以在适当时机互换角色,有意将三尺讲台交给学生,把自主思维主动权交给他们。“教然后知困”,学生为了讲清某个问题会以一个研究者的眼光去探求这个问题的方方面面,他们在消除 “困惑”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各种疑问,从而大大激活其问题意识。

3.教师引导与催化,为学生的问题意识搭好“脚手架”

(1)教师重在引领,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曾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提问并不容易。我们经常听见教师说“现在的学生不会问问题”。而实际上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不善于提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提,对提问的方式方法、内容叙述的要求等没有掌握。有时即使对某种现象产生了疑问,但害怕提的问题过于浅显而遭讥讽,顾虑重重,于是沉默是金了。所以作为教师一是要不断去启发诱导,做好提问示范;二要引导学生从随意质疑到有效质疑的过渡。学生质疑由“随意阶段”向“有效阶段”发展的过程,要经历一个“零散阶段”。这一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范围较广,内容杂,缺乏典型性。鉴于此,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主导作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客观分析,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授之以渔,逐步训练和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2)保持学生生成问题的持续性,教师要给予催化鼓励

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要启思、引而不发,引导学生自己去释疑。信息技术对学生创造性运用能力要求高。许多有价值的问题需要不断地去上机实践,随着实践的深入,新的问题不断生成,新的困难不断出现,需要学生不断的坚持与克服。教师在学生质疑释疑当中要不断地给予学生支持与鼓励。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肯定性评价是一种很好的催化剂。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是难是易、或深或浅,教师都应表现出足够的尊重。教师给予的评价应是一缕灿烂的“阳光”,能照亮学生的心田,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他们的成功体验。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养成“学而思,思而疑,疑而问”的好习惯。

4.留下思考空间,养成问题意识习惯

信息技术课的下课铃声,不表示前面学习阶段的终结,而是下一阶段学习的开始。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把探究的触角延展到课外,让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知识、习得能力的纽带。信息技术课堂之外,我们一方面可以留给学生一些系统性强、知识内容承上启下的综合题,引导敦促学生用旧知识发现新问题;另一方面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自学——提问——实践——解答,是一种有效的信息技术学习模式。在自学中遇到困惑不解,能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多方寻求答案。充分的自学思考时间,能让学生独立感受和驾驭知识,使提问成为一种学习的常态,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让学生敢问、乐问和善问,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让我们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在反思中提高,在总结中发展,培养出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培养出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G40-057

A

1673-8454(2011)18-0051-03

(编辑:郭桂真)

猜你喜欢

意识信息技术教师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最美教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