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油危机:“非典”式恐慌?

2011-10-18韩晓平

中国石油石化 2011年6期
关键词:卡扎菲利比亚石油

■文/韩晓平

石油危机:“非典”式恐慌?

■文/韩晓平

如果世界出现下一次石油危机,中国可能是受影响最剧烈的国家,我们必须警惕。希望中国的能源结构能借此出现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调整,走上一条“能源独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仿佛是感染了“非典”病毒一样,北非中东的动乱局势还在不断扩散。经历过23年“非典”的人对于那次恐慌应该还记忆犹新,谁会是下一个被传染的人?传染还会延续多久?病毒是否会进一步变异?病愈后会有什么样的后遗症?虽然,“非典”已经远去,但北非中东石油国家相继陷入的动荡使世界出现了类似的恐慌。

一副多米诺骨牌

第一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是突尼斯。

谁也不曾料到,去年年底,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在北非点燃了导火索。在欢呼“人民胜利”的队伍中不仅有西方支持的所谓“民主派”,而且有令西方恐惧的真主党、哈马斯等原教旨伊斯兰组织,甚至影影绰绰还有“基地”等极端势力的身影,使鼓吹民主胜利的西方国家开始警觉。

接下来动荡扩散到埃及。尽管埃及29年的石油产量为3530万吨,消费量已增长到3370万吨,但埃及把守在苏伊士运河的关口,每天有30万桶中东原油途经这里输送到欧洲和北美,是全球最重要的“石油战略咽喉”之一。

美国和西方国家在中东地区最忠实的盟友穆巴拉克被美国抛弃后,穆斯林兄弟会兴高采烈。他们极力反对穆巴拉克亲美、亲以色列的政策。西方人不得不担心,一旦“穆斯林兄弟会”在埃及上台,中东或许又会冒出一个或多个伊朗式的“伊斯兰共和国”,使美国及盟友丧失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力和控制。2月22日,埃及苏伊士运河管理人员证实,伊朗“阿勒万德”号巡逻护卫舰和“哈尔克”号补给支援舰通过运河驶向叙利亚。这是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伊朗军舰首次驶经苏伊士运河。这一事件使美国、欧洲和以色列忧心忡忡。

继穆巴拉克垮台之后,另一个火药桶在利比亚引爆。反对卡扎菲的各派政治力量在全国各地掀起了武装暴动,使这个国家陷入无政府的混乱状态,使全世界各大石油公司不得不停止当地的作业,关闭那里的油田,撤出所有工人。

作为世界第15大石油输出国,利比亚的石油、天然气主要输往地中海沿岸的欧洲国家。2010年利比亚每日原油产量160万桶,其中150万桶出口欧洲。利比亚陷入混乱将直接影响欧洲的经济复苏,在欧洲引起深度恐慌。北海布伦特的石油已经蹿升接近每桶120美元,前所未有地比纽约油价高出近20美元。

下一个会是谁?

利比亚的混乱是否会演变成为另一个伊拉克?西方国家很不喜欢卡扎菲,一直在等待时机掀翻他的宝座。但是,也一直担心卡扎菲倒台带来这一地区的政治动荡,影响欧洲的石油供应,所以始终未敢采取军事行动。这次趁利比亚暴乱,美国总统奥巴马将通过制裁在必要时军事介入,以惩罚利比亚政府“镇压示威者的行动,并削弱摇摇欲坠的利比亚政权”,联合国安理会也通过提案制裁卡扎菲并冻结他和家人的财产。

大量持有武器的利比亚反对派的反政府活动完全是一场武装暴动。直接使用武力推翻一个被国际社会承认的主权国家政府,无论按照国际法,还是各国自己的宪法都是不可容忍的,都没有道理指责卡扎菲的镇压。但是,世界再一次被美国和其主导的“国际舆论”裹挟了,而美国恐怕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有萨达姆的前车之鉴,将迫使卡扎菲和忠于他的军队决一死战。

如果利比亚的问题最终像伊拉克一样解决,它将极可能成为另一个伊拉克,并因此长期影响周边国家的安全形势和世界的石油供应安全。在欧洲家门口安置一个伊拉克式的“路边炸弹”,欧洲还有宁日吗?欧元还可能与美元分庭抗礼吗?与此同时,产油国阿尔及利亚、巴林、也门等国都相继发生了抗议活动和社会政治动荡。美国和联合国在利比亚问题上的态度会进一步鼓励这些国家的反动派政治力量,动荡将会越演越烈。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11个成员国中,大多数国家都出现了示威者和蠢蠢欲动的策划者。这些国家控制的石油供应能力足以对全球经济和秩序带来颠覆性影响。

世界主要的石油国家虽然地理位置各异,但面临的问题极其相似。这些国家的石油资源控制在少数利益集团手中,普遍存在贫富差距、腐败和独裁等问题,各利益攸关国都在这些国家中培植自己的政治代理人,都试图控制他们的政府,为我所用。28年,华尔街制造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严重打击了这些国家的经济,造成严重的失业问题。近期,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全世界输出通货膨胀,彻底拉断了这些国家的政治神经,使矛盾激化到失控的边缘。

这场“非典”式的政治传染病还在扩散,多米诺骨牌继续倒下的还会是谁?阿尔及利亚、苏丹、尼日利亚、安哥拉、委内瑞拉这些石油输出国会不会出现类似问题?沙特、科威特、卡塔尔、阿联酋、安曼、伊朗、伊拉克等海外石油国家能不能逃过此劫?这些国家都是易感群体,一旦“传染病”大爆发就会出现政治大洗牌,谁是最终胜者目前难以断言。

未雨绸缪巧应对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标准,全球石油供应缺口如果达到6%,而且短期内无力弥补,世界就陷入石油危机。油价会因为恐慌而暴涨,一些国家会因担心买不到油而大量囤积,造成全球石油供需体系的混乱,并从石油影响到交通运输、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造成通货膨胀,从而加深各国社会和地缘政治矛盾,引发一些国家的内部暴力革命和国家之间的军事冲突。

如果世界出现下一次石油危机,中国将可能是受影响最剧烈的国家。我们必须有所警惕。

前几次世界性能源危机时,中国还是一个石油自给自足的国家,没有受到影响,甚至因为石油价格上涨而从出口中获益。但今非昔比,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6%,中国从中东北非进口的石油超过1.3亿吨,而美国从那里进口只有8千多万吨。

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中国石油进口大多来自一些政治上非常不稳定的国家和地区。而中国长期贯彻的不干预和对外不驻军政策,使中国对这些地区完全没有控制能力。美国、日本、欧洲都有超过120天的战略储备,而中国的石油储备杯水车薪,目前只有1 0~120万吨的战略储备,仅相当于2010年2.39亿吨进口量15~18天。加之,中国的能源配置极其扭曲,长期坚持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我们使用大量的柴油来运输煤炭,一旦石油供应出现问题,没有油怎么运煤?没有煤又怎么发电?此类问题非常多,石油供应出现中断,经济运行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美国在这场危机中显现出令人诧异的淡定。纽约的油价大大低于英国北海,美国的神经也不像欧洲那样紧张。一些专家认为,这与美国近年发生的“页岩气革命”不无关系。美国通过开放市场,鼓励多达6 0家来自全球的企业进行页岩气和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使美国的天然气供应能力激增,不仅不再需要进口,而且已经开始出口,使奥巴马的“能源独立”可能变为现实。如果油价推升到一个较高的位置,美国就可以推动商业机构投资建设一个新的气态能源体系,用液化天然气大规模替代卡车消耗的柴油,用压缩天然气替代小汽车的汽油,从而大量减少对外部石油进口的依赖。

中国广泛分布的页岩气和煤层气资源与美国一样丰富。我们可以效法美国的成功经验,通过开放市场,使中国的能源结构出现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调整。

当年“非典”之后,我国公共安全意识得到了很大提升,应对“传染病”爆发的防范能力得到增强。希望,中国能借此时机走上一条“能源独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卡扎菲利比亚石油
石油石化展会
奇妙的石油
利比亚首都争夺战牵动世界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卡扎菲女保镖的主要工作并不是保护他
约旦惊现“卡扎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