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农场女庄主路红卫
2011-10-18冯嘉雪摄影张晶
|文 · 本刊记者 冯嘉雪 摄影 · 张晶
意大利农场女庄主路红卫
|文 · 本刊记者 冯嘉雪 摄影 · 张晶
尽管还是冬天,但路红卫却闲不下来。她关心着大棚里的小苗,春天时它们能否被顺利地移到户外的田里。她想着园里的池塘翻修进行到哪一步了,天暖后,池塘将被重新注满水。新的一年,她准备种上荷花,到了夏天,她就能和朋友们一同享受“陆上百花竞芬芳,碧水潭泮默默香”了。
“去年,我们的池塘飞来了一对天鹅。”路红卫讲话时声音很轻,眼里总闪着柔柔的光。你想象不到她年轻时的轰轰烈烈。但一切都过去了。现在,她独自经营着一个名叫“意大利农场”的庄园。
“现在的人都太焦躁,我想让大家安静下来。”路红卫合上笔记本电脑,那里有一份准备送到银行的报告,她正在申请贷款,为意大利农场的发展做全新的规划。
其实她可以不让自己这么忙。意大利农场的成功,足以让她无需再为生计奔波。但她希望将这种生活方式推广给其他人,让更多像她一样曾苦苦寻找的人获得自己理想的生活。
总有人问路红卫,你为什么这么喜欢意大利文化?“其实很难讲,可能和我的生长环境有关吧。”路红卫说,从小在山里长大的她骨子里就对土地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接触到意大利文化后,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拾地喜欢上了那种“慢生活”方式。
电影《乱世佳人》中,斯嘉丽的父亲曾对女儿说:“总有一天你会明白,土地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值得你奋斗、牺牲的东西,因为它是唯一永存的。”
今天的路红卫就是这样,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她终于在土地上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一见钟情
路红卫对父亲的印象一直很模糊。他是一个知识分子,由于工作原因,需要长年出国。母亲则是个地道的农民,路红卫从小就和母亲生活在农村。直到上小学时,她才和母亲到北京与父亲团聚。
然而父亲的英年早逝,让路红卫很快就失去了父爱。路红卫说,自己从小就是个敏感的孩子:“像我这种家庭成长出来的孩子,在别人向你表达感情或者关心你的时候,就会下意识地去靠近他。”
大学毕业后,路红卫进入了父亲所在的单位——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但她不喜欢机关沉闷的氛围。再加上周围的同事都是父亲的老熟人,“你做什么事情都感觉被别人盯着。”路红卫感到很不自在。
几年之后,路红卫辞职进入一家旅行社担任导游。但她也不喜欢那种漂泊不定的生活,“你刚跟这拨人熟了,大家就要说再见,很快又要换一拨人。”见面、熟悉、分别,让路红卫有一种说不上的感觉,“心里很不舒服……”
路红卫辞掉旅行社的工作,进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进修了两年英语。后来,一个朋友给路红卫介绍了一家意大利公司——老板是意大利人,在中国从事进出口贸易工作。
面试之后,意大利老板对路红卫很满意。尽管这家公司很小,但老板和员工都相处融洽。路红卫决定留下来。新生活就这样重新开始了。每天工作事务繁杂,但却让她有一种充实、愉快的感觉。
1995年1月的一天,路红卫的老板让她帮忙接一个从意大利来的朋友。那个叫克劳迪奥的中年男人长得很墩实,蓝色的眼睛既清澈又望不到底。
克劳迪奥原本是来帮忙修理机器的,但设备却迟迟没有运到。路红卫就陪着他在北京逛了整整一周。一个月后,他又回来了。
一年中,克劳迪奥在中国和意大利之间往返了四五次。他的浪漫、热情吸引了路红卫,他的独立、能干让路红卫相信这是一个可以依靠的男人。当年年底,二人就结为连理。路红卫也随他回到了意大利。
克劳迪奥在意大利有一个餐厅。平时他们守着这个小餐厅,周末开车到海边玩。意大利的生活节奏比北京慢很多。两人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做着同样的菜,招待同样的客人……两年后,路红卫感到这样的生活没有什么希望。他们生活的城市不大,比北京的朝阳区还要小。即使她努力想扩大餐馆的生意,环境所限也无法实现。“但在中国,只要你有希望,就会有机会实现,会过得更好。”
路红卫告别了克劳迪奥,只身回到北京。让她惊喜的是,一个月后,他就追到了北京。二人决定在北京继续做他们的意大利餐馆生意。克劳迪奥给餐馆取名“Peter Pan”,那是著名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彼得·潘。他是个不愿长大的男孩儿。而在克劳迪奥的内心,他和彼得·潘一样,脑子里总是充满梦想,“我喜欢新的、有意思的东西,我不害怕,我有力量去做。”
尽管他们的餐厅只有50平方米,但一开张就宾客盈门。克劳迪奥亲自掌厨,他生性开朗,喜欢和客人交流。热情的招待、地道的意大利菜,很多意大利人到了那里就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餐厅的生意越来越火,不仅外国人喜欢,中国人也多了起来。大家都亲切地叫克劳迪奥“老克”。几年的功夫,他们就开了三家店。
挣到了钱,路红卫开始琢磨安家的事情。他和老克都不喜欢城市的生活,希望住在农村。她想起在意大利时看到的农场:托斯卡那风格的建筑,无边的草地,果实累累的园子。每次路红卫到农场做客时,都羡慕不已。“那种环境很容易让我想起小的时候,让我感到很舒服,特别喜欢。”
1999年,路红卫在北京顺义区南法信十里堡村包到了260亩地,她和老克决定在那里安家,实现他们对土地的梦想。
农场安家
路红卫包的地以前就是一片果园。在意大利时,她就对那里的水果印象深刻。有了地后,路红卫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园子里种上自己喜欢的意大利果树。因此,她准备从意大利进口树苗。
但是,到底哪些品种适合在北京的土地上生长呢?路红卫聘请了专家为他们做分析实验,然后将得到的数据送到意大利那边,请专业人士为他们做品种推荐。“树和人一样,有自己的成长规律。”路红卫说,仅筛选合适的果树品种,他们就用了很长时间。
第一批从意大利空运来的树苗有将近一万棵,路红卫跟着农民在地里一点点挖坑、种植、修剪。尽管一开始累得抬不起胳膊,手上的皮肤也摩粗了,但路红卫却不觉得苦,“对于我来说,种果树就是一个玩的过程。”
除了果园,路红卫想到客人来了需要就餐,因此就建了一个小餐厅。餐厅的设计也是意大利风格的:房顶裸露着粗大的圆木,地上摆放的是木桌和条凳,长长的桌子上铺着红白格子的桌布。
餐厅建成前,路红卫发了请帖,邀请城里的客人来玩。2000年5月1日,农场小餐厅第一天开业,就有150多名客人来捧场。
像“Peter Pan”餐厅的发展一样,一开始,来农场的客人都是外国人,渐渐的,越来越多的中国客人也喜欢上了这里。尤其很多父母,他们喜欢在周末带着孩子来这里游玩。
起初农场里没什么娱乐设施,后来就多了露天游泳池、篮球场、秋千架。大人们喜欢坐在草地上,孩子们则在周围自由地跑来跑去。
农场的热闹是路红卫始料不及的。她的初衷只是在农村安家,享受安静、美丽的乡村生活。至于餐厅,只是为了招待来访的朋友,“挣够我们一家的生活费就行了。”路红卫说,没想到餐厅又成了他们的一块大活儿。
其实,农场餐厅的主要菜肴就是传统的意大利比萨、面条和烟熏火腿、猪排、鸡翅。当然,所有食材都是园内自产或者从意大利直接进口的。但客人们就是喜欢这种地道的原汁原味,以至于一年后他们就不得不在农场里又建了一座更大的餐厅。
路红卫最喜欢的,还是那成片的果树。每到春天,桃树、杏树、李树、梨树就竞相吐艳,果园成了一片花的海洋。进入秋天,沉沉的果实开始挂上枝头。游客们春夏可以赏花,秋季则能采摘。
园子里的水果除了直接销售给游客,还被送进农场的食品加工车间,有的被制成果酱,有的被酿成美酒,有的则直接进到客人的餐盘。
建立农场的同时,路红卫也开始孕育新的生命。2000年她生下了大女儿茱莉亚,两年后,她又有了小女儿卢娜。照看孩子的同时,路红卫也没有放下手头的工作。
由于城里的餐厅还在同步经营,因此路红卫每天都要在市里和郊区往返。接送孩子、接待客人、洽谈业务,和政府部门的人协调关系,路红卫几乎从早忙到晚。
直到有一天,她发现了丈夫写给别的女孩的情书。他们很久没有那样静静地对坐了……最终,他们选择了分手。餐厅归老克,她留下农场和两个孩子。
绿色农场
2005年初,路红卫接到了北京机场扩建的通知。意大利农场正属于扩建范围中,因此她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搬离。
路红卫可以选择结束,但她已经习惯了农场的生活。不仅是她,很多朋友也真心喜欢意大利农场,因为那里简单、自由,让人身心放松。在朋友们的鼓励下,路红卫决定重建农场。
路红卫找到了同样位于顺义的马坡镇白各庄村。意大利农场对于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让他们早已在顺义出了名,因此村委会很快就同意将土地租给路红卫。
又是一次新的开始。站在即将开垦的土地上,微风拂过,路红卫闭上眼睛,想象着它的未来。她要盖一座有着高高屋顶的大房子,让孩子们能生活得更自在。更重要的是,新农场将是一个环保的、低碳的绿色农场。
路红卫的好朋友Riccardo是一位意大利设计师,新农场重建时,他表示愿意担任设计师。由意大利人来设计意大利农场,真是再合适不过了,但路红卫担心自己付不起设计费。Riccardo觉得路红卫很不容易,只象征性地收了一点设计费。
路红卫将新的意大利农场定位为休闲观光园,所有的项目经营都围绕“自然”展开。新农场中,果园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果树品种也增加到六十余种。
餐厅是新农场中最显眼的建筑,面积达到2000平米。这栋高达9米的新楼看起来像一个教堂,由木头、石头和红砖建造而成。屋里没有花哨的装饰,大大的落地窗让人在室内也能享受到阳光的温暖。
新餐厅的整体结构是一个U型,中间的大厅分上下两层:一层是酒水区,二层是书店。两侧均为用餐区,也可用做会议室,能同时容纳近百人。
为了体现环保理念,动工之前,路红卫请来专业公司,为农场内的所有建筑安装了地源热泵系统。这一技术利用的是浅层地热能:通常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水温基本恒定。通过热泵技术将浅层地下水抽到地上后,就能加以利用。
安装地源热泵系统后,冬天室内无需安装暖气,屋里不仅暖和,而且不会有干燥的困扰。同样,夏天室内也无需安装冷气,屋里凉快又不用担心感冒。
与常规供暖技术相比,地源热泵技术能节能50%-60%,运行费用能降低约30%-40%。它不仅能起到调节室内温度、增加舒适度的作用,还直接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
尽管好处很多,但安装费用不菲——每平方米为300元。“我们的总安装面积将近6000平米。”路红卫说,当时那对他们来说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但长远来看却是一个合算的投入。
“新园子的修建,我希望能从根本上将环境保护的概念体现出来。”路红卫说,除了建筑节能,在果蔬种植上,他们也坚持采取有机种植的方式,同时采取滴灌等节水措施。
此外,在对餐饮等垃圾、污物的处理上,他们也尽量全部在农场内消化。通过使用各种环保技术,他们一方面减少对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对污水等可再利用的资源做回收、循环使用。
“如果我不做那么多事儿,可以生活得很悠闲。”路红卫说,但意大利农场的成功,让她感到这是一个值得推广的经验,她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享受到这种生活方式。
2010年,路红卫开始陆续接待一些外地来访者——他们都是来上门取经的。“意大利农场是一种可以复制的模式。”路红卫说,他们可以帮助其他公司做前期规划,同时也可以输出管理。2011年初,路红卫和一家天津企业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此外,山东、山西等地的企业也在和她商谈同样的合作事宜。
幸福慢生活
很多客人都喜欢意大利农场的食品,路红卫就琢磨在市里开一些小型超市,专门销售意大利食品和调料,这样既能让更多人吃到意大利农场种植的有机蔬菜、水果和健康的意大利食品,又能在店里放一些关于农场的宣传材料,扩大他们的影响。
基于客户定位和客流的考虑,路红卫将店面选择在高档住宅区和写字楼内,为了节省成本,她选择了“店中店”模式。由于销售的是美味的健康食品,又极富特色,所以最初两家店的生意还不错。
但由于意大利农场自己的食品加工车间生产能力有限,不能保证稳定的食品供应,再加上路红卫发现店内管理人员不能严格按照她的理念经营店面,她只好暂时关闭了这两家小店。
“做就要做好!如果不能做好,未来就没有发展的希望了。”路红卫说,等他们的新食品加工车间建好后,她将以连锁经营的模式在市内开更多的意大利食品店。
实际上,食品加工车间只是她计划中的一部分,路红卫的最新规划是在意大利农场内建一栋新的综合楼。新楼的建筑面积将达到1.3万平米,分六层:一层是食品加工车间与产品展示,二层是餐厅和娱乐设施,三层是会议室,四到六层是酒店住宿。
路红卫很在就开始了对综合楼的规划,但新楼的修建和全部硬件设施到位需要7000-8000万元。路红卫曾想过引入投资方,但投资人往往只喜欢回报率高、回收周期短的项目。尽管意大利农场的模式非常吸引人,但投资人一计算回收周期,就都放弃了。
因此路红卫只好转而申请银行贷款。半年来,她几乎每天都在与银行商量贷款的事情。最近,路红卫已经和一家国有商业银行谈得差不多了。
新的意大利农场,不仅做了全新的园林规划、扩大了果园、餐厅的面积,路红卫还增加了住宿。“很多客人喜欢在我们这里过周末,我们当然要给他们机会留下来。”路红卫说。他们的旅馆就在餐厅旁边,周围就是果园。
住在意大利农场的客人大多是一家人,旅馆当然要有家的感觉。所有的客房都充满意大利田园风情,复式结构便于客人聚会和休息。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客人既能感到家的温馨,又能享受田园的静谧。
其实,无论是培育意大利果园、烹制意大利食品,还是修建意大利风格的建筑,“我们推广的是一种生活方式。”路红卫说,他们希望所有接触到意大利农场的人都能体验到意大利品质的生活:无论是慢餐文化,还是漫步休闲,享受的都是一种“慢生活”。
新的意大利农场,除了给孩子们提供一个沙场和小型动物园,其他的娱乐设施并不多。“关于玩,我觉得大家有一个误区。”路红卫发现,很多人只要出门,就要用各种方式把自己的时间占满。“我眼中的‘玩’是找一个干净、舒适的地方,让自己安静安静。为什么一定用那么多方式把自己的时间都填满呢?”
规划新意大利农场之初,路红卫就决定给自己和两个女儿建一栋房子。现在,她的家俨然成了一个俱乐部。朋友们经常来这里聚会。大家坐在一起聊天、品酒到天明。
路红卫建议她的朋友来意大利农场,靠着窗户,看一下午书,累了就睡会儿,醒来再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
其实,那正是她最惬意的生活。意大利农场承载着她少女时代的梦。它带来的既有眼泪、失望,也有笑容、希望。失望在先,希望在后。现在她终于明白,所有的希望就在自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