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蚜种衣剂对燕麦生长的影响及增产效果
2011-10-17刘永刚张海英赵桂琴郭建国郭满库胡凯军贺春贵
刘永刚 张海英 赵桂琴 郭建国 郭满库 胡凯军 贺春贵
作者简介: 刘永刚(1972-),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E-mail:liuyg1972@yahoo.com.cn贺春贵为通讯作者。
摘要: 应用内吸性强的杀虫剂吡虫啉和噻虫嗪种衣剂对燕麦进行种子包衣处理,研究了在田间自然条件下种衣剂对燕麦出苗、生长的影响及防病虫效果和增产效应。结果表明,2种种衣剂高剂量下对燕麦出苗和生长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防治效果最佳,增产效果显著,使用时应严格控制包衣剂量,建议每公斤种子4 mL,高剂量6 mL时适当增加播种量。通过种子包衣技术防治蚜虫和红叶病是提高燕麦单产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关键词: 种子包衣;燕麦;蚜虫;红叶病;出苗;防效;产量
中图分类号: S 512.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5500(2011)03-0060-04
吡虫啉和噻虫嗪为新烟碱类杀虫剂,具有明显内吸传导性,可选择性抑制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烟酸乙酰胆碱酯酶受体,进而阻断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传导,对刺吸式口器蚜虫、叶蝉和飞虱等害虫有非常好的防治效果,具有高效、低毒、安全和持效期长的特点,是取代那些对哺乳动物毒性高、有残留和环境问题的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有机氯类杀虫剂的较好品种,是近年来新农药创制领域研究的热点[1,2]。燕麦(Avena sativa)是禾本科燕麦属植物,一般分为带稃型和裸粒型两大类,我国栽培的燕麦以裸粒型为主,常称裸燕麦[3]。我国是裸燕麦的发源、驯化和传统产地,年播种面积66.7万hm2,产量85万t,现已成为我国第5大粮食作物[4]。裸燕麦不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而且种植燕麦还可退耕还林还草、修复生态[5]。蚜虫及其所传播的大麦黄矮病毒导致的红叶病是燕麦生产中最为严重的病虫害,是裸燕麦产量重要的限制因素之一,其流行主要取决于苗期蚜虫发生数量,近几年该病间歇流行,个别年份造成很大损
失。对于红叶病的防治首先就是要选育抗蚜品种,其次就是化学防治。燕麦一般在瘠薄、偏远的地区种植,常规的药剂喷雾不仅费时费工,而且成本也较高,很难推广应用。种子包衣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的种子处理技术,在小麦、玉米、棉花、甜菜、向日葵、飞播牧草等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防治病虫害效果显著,而且省时省工,与其他施药技术相比污染相对较小,对环境安全,而且易于操作[6]。本研究对自主研发的种衣剂在燕麦上进行了田间试验,探讨在田间自然条件下种衣剂对燕麦出苗和生长的影响、防病虫效果和增产效应,为种衣剂在燕麦上的应用提供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燕麦品种:裸燕麦(白燕4号)。
供试种衣剂:20%吡虫啉悬浮剂(自研,吡虫啉原药由石家庄志诚农药化工有限公司生产),20%噻虫嗪悬浮剂(自研,噻虫嗪原药由南京盼丰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甘谷试验站,于2009年3月27日播种。肥水及田间管理与当地大田一致。试验设7个处理,分别为:L1 20%吡虫啉SC 2 mL/kg种子;L2 20%吡虫啉SC 4 mL/kg种子;L3 20%吡虫啉SC 6 mL/kg种子;L4 20%噻虫嗪SC 2 mL/kg种子;L5 20%噻虫嗪SC 4 mL/kg种子;L6、20%噻虫嗪SC 6 mL/kg种子;CK未使用药剂,每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10 m2,随机区组排列。为了准确统计出苗率,试验地旁设定量播种试验:开沟行播,每处理重复3次,每行100粒,随机排列。
1.3 调查方法
1.3.1 出苗及生长调查 播种后记载出苗期, 待苗齐后统计出苗率,每行取10株测量株高,观察生长势、整齐度。
1.3.2 防治效果和测产 蚜虫:分别于燕麦拔节期和扬花期,每小区“Z”字型5点取样,每点固定20株,调查每株燕麦上的蚜量,统计结果计算防效。
红叶病:在燕麦灌浆期调查,每小区随机3点取样,每点调查10株,调查各处理的病情级数,统计结果,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效。燕麦红叶病成株期病害分级标准参照小麦黄矮病成株期病害分级标准[7] 。收获时每小区单收单打, 对各处理进行产量比较。
燕麦红叶病成株期病害分级标准:0级:所有叶片无黄化;
1级:部分叶片尖端黄化;
2级:旗叶下1~2片叶叶尖黄化;
3级:旗叶黄化面积占旗叶总面积的1/2以下,其他叶片黄化面积占总叶面积1/2以下;
4级:旗叶黄化面积占旗叶总面积的1/2以上,其他叶片黄化面积占总叶面积1/2以上;
5级:几乎所有叶片完全黄化,植物矮化显著,穗变小甚至不抽穗。
2 结果与分析
2.1种子包衣处理对燕麦出苗及生长的影响
吡虫啉和噻虫嗪不同剂量包衣燕麦种子后,对燕麦出苗和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表1)。从出苗率来看,除L4的出苗率高出CK 6.57%,其余处理的株高都比CK有所降低;从株高上来看,除处理L2和L3较CK分别低1.10%和6.59%,处理L1、L4、 L5、L6的株高都较CK分别高出1.10%、13.19%、17.58%和15.38%;每个处理的出苗时间也有差异,处理L5、L6的出苗时间与CK相同,而处理L4比CK提前了1 d,处理L1、L2、L3均迟于对照。由此可以得知,两种种衣剂对出苗和生长的影响程度有随剂量加大而明显的趋势,燕麦对吡虫啉较为敏感,在低剂量下较为安全;而噻虫嗪从株高上来看有明显的刺激生长的作用,但在高剂量下出苗率降低较为明显,因此,中高剂量包衣相对较为安全。
表1 种子包衣处理后对燕麦出苗及株高的影响
Table 1 The effect of seeds coating on germination and height of oats
注:+表示比對照增加或出苗提前,-表示比对照减少或出苗推迟
2.2 种子包衣处理对燕麦蚜虫的防治和增产效果
燕麦拔节期调查结果表明(表2),不同处理对燕麦蚜虫的防效在72.22%~83.87%,中高剂量的防治效果都在80%以上;扬花期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处理种子包衣后对燕麦蚜虫的防效由高到低依次为L3>L2>L6>L5>L4>L1,其中,L3、L2、L6和L54个处理的防效均大于50%,L3的防治效果最好,可以达到58.09%。同一药剂的不同浓度对麦蚜的防效存在差异,中高剂量种子包衣处理后对麦蚜的防效较好,低剂量的防效较差;不同药剂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性,20%吡虫啉悬浮剂的中高剂量对麦蚜的防效均优于20%噻虫嗪悬浮剂的中高剂量。
燕麦灌浆期对红叶病的病情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种子包衣后对燕麦红叶病的防效在35.31%~62.38%,经方差分析表明,处理L3与其他5个不同处理的防效间存在显著差异,防治效果相对最好,达到62.38%,而其他5个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测产结果显示,2种种衣剂包衣燕麦的增产效果明显,在供试剂量下,有随剂量加大而提高产量的趋势,从药剂来看,噻虫嗪种衣剂的增产效果比吡虫啉明显,高剂量下可达到73.43%,这可能与该种衣剂刺激生长的作用有一定关系。
表2 種子包衣处理对燕麦蚜虫和红叶病的防效及增产效果
Table 2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eed coating formulation on controlling aphid and red leaf virus disease
注:1拔节期调查;2扬花期调查;同列数据后的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3 讨论与结论
麦蚜不仅是麦田的重要害虫之一,而且也是病毒的传播者。燕麦红叶病的传毒蚜虫就有麦二叉蚜、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麦无网长管蚜、玉米缢管蚜等[8]。这些蚜虫以持久性方式传毒,使病症的出现存在一段时间的潜育期。目前,对燕麦红叶病还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在育种上,由于缺乏免疫抗源,培育免疫品种相当困难。生产上除选用高水平耐性品种外,就是要适期播种[9],而在蚜虫发生盛期,大多数还得使用化学农药进行喷雾防治,以减少蚜虫数量,达到减轻红叶病的发生程度。已有研究认为,化学杀虫剂在防治虫害的同时能导致次要害虫的暴发及害虫抗药性的增加,同时又有可能毁灭天敌和其他有益的或非靶标物种[10],为了缓解这一矛盾,也有研究将高效低毒的吡虫啉作为生产中喷雾防治蚜虫的首选农药[11,12],但是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农用化学药剂的施用方式也由叶面施用转移到了种子处理上。种子包衣不仅可以提高出芽率,促进齐苗、全苗,调控作物生长,而且药剂有效期长,可以防治病虫害,提高产量,减轻环境污染,保护天敌,提高农业效益。其用途广泛,优点多,已研究报道的含有效成份吡虫啉的种衣剂已用在部分粮食及蔬菜上,用于防治叶蝉、粉虱、飞虱、蚜虫等多种害虫[13]。此次试验中将吡虫啉及噻虫嗪悬浮种衣剂用于裸燕麦,随着供试剂量的加大,对出苗和生长的影响程度也相应增大,总体表现为燕麦对吡虫啉较为敏感,而噻虫嗪则有明显的刺激生长的作用。从防治效果上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即用药量越大,防效越好,持效期也较长。2种药剂的中高剂量对燕麦出苗和生长相对安全,在此前提下,也能够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和增产效果。因此,笔者建议在利用这两种种衣剂防治燕麦蚜虫和红叶病时,应严格控制包衣剂量,2种种衣剂以4 mL/kg为宜,高剂量使用时,适当增加播种量可以保证田间基本苗数的前提下来提高防治效果。同时,试验结果表明,燕麦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通过种子包衣技术防治蚜虫和红叶病是提高燕麦单产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须志平. 新烟碱类杀虫剂在作物保护方面的应用[J]. 世界农药,2009,31(1):18-21.
[2] 邵旭升,田忠贞,李忠,等. 新烟碱类杀虫剂及稠环固定的顺式衍生物研究进展[J]. 农药学学报,2008,10(2):117-126.
[3] 李润枝,陈晨,张培培,等. 我国燕麦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 现代农业科技,2009(17):44-45.
[4] 任长忠,胡新中,郭来春,等. 国内外燕麦产业技术发展情况报告[J]. 世界农业,2009(9):62-64.
[5] 王显萍,马晓岗,任有成. 青海省裸燕麦高产栽培技术[J]. 作物杂志,2005(2):51-52.
[6] 刘永刚,吕和平,杜蕙,等. 种衣剂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J]. 甘肃农业科技,1999(10):6-9.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1443.6-2007)[S]//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6部分小麦抗黄矮病评价技术规范.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8]
王亚南,周锟,王锡锋,等. 大麦黄矮病毒-GAV在燕麦植株体内运动规律的初步研究[J]. 植物病理学报, 2009,39(3):249-253.
[9] 郭忠贤,刘英,王秀琴,等. 燕麦红叶病发生规律的研究[J]. 内蒙古农业科技,1998(5):18-19.
[10] 余月书,薛珊,王芳,等. 农药诱导害虫再猖獗的研究[J]. 昆虫知识, 2008,45(1):15-20.
[11] 夏玉荣,封超年,王正贵,等. 小麦抽穗至灌浆期蚜虫防治技术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 2009,29(3):543-547.
[12] 王继军. 小麦蚜虫无害化防治药剂的田间药效试验[J]. 山东农业科学, 2008(6):56-58.
[13] 郑永权,董丰收,陶华为,等. 两种吡虫啉种衣剂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4,23(1):177-180.
Effects of seed-coating with aphids controlling reagent on growth and yield of Avena sativa
LIU Yong-gang1,2,ZHANG Hai-ying2,ZHAO Gui-qin1,GUO Jian-guo2,GUO Man-ku2,HU Kai-jun1 ,HE Chun-gui1
(1. College of Pratacultural Science,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Grassland Ecosystem,Ministry of Education,Sino-U.S.Centers for Grazingland Ecosystem Sustainability,Lanzhou 730070,China; 2. Insi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Lanzhou 730070 China)
Abstract:Aphid and red leaf disease are most important pests and disease of oats.In this study,the effects of two insecticides and seed-coating on seedling growth,aphids control and yield of oats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a certain degree inhibition in high-dose,but control effect and increased yield effect were satisfied.The seeding rate should be increased when high-dose was applied (6 ml).Seed-coating technique was an important way to increase oat yield and controll aphids and red leaf virus disease.
Key words:oat;seed coating;aphids;red leaf virus;seedling;control efficiency; y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