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萆薢与粉萆薢的鉴别
2011-10-17□文
□文
萆薢,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绵萆薢与粉萆薢是从199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至今的两种药材,两者利湿祛浊、祛风通痹之功效较为相似,名称也易混淆。本文从中药材植物的来源、形态、性状、功能主治等方面对二者作了对比鉴别。
来源产地及植物形态
绵萆薢为薯蓣科植物绵萆薢或福州薯蓣的干燥根茎,绵萆薢主产于浙江、福建、江西,福州薯蓣主产于浙江、福建、湖南等地。粉萆薢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的干燥根茎。
绵萆薢为多年生缠绕草质藤本。根茎横生,分支粗大,直径2~5cm,干后质地疏松,海棉状,外皮灰黄色,生多数细长须根。茎左旋,圆柱形。单叶互生;叶片稍革质,形态变化较大,基部叶掌状深心形,上部叶片卵形,边缘波状或全缘,下面网脉明显,两面疏被白硬毛。雄花序腋生,总状,雄花有梗,与花被共长4~5mm;花被新鲜时橙黄色,干后褐色;雄蕊6,有时仅3枚发育。蒴果成熟时反曲,下垂,翅近半圆形,先端微凹,基部圆形,长1.5~1.8cm,宽约1.2cm。种子扁卵圆形,直径4~5mm,四周围有薄膜状翅。花期6~8月,果期7~10月。生于山地疏林或灌丛中。
福州薯蓣与绵萆薢区别在于其根茎为不规则长圆柱形,基部叶掌状心形7浅裂,上部叶卵状三角形。花期6~7月,果期7~10月。
粉萆薢为多年生草质藤本。茎纤细,左旋。单叶互生;三角状心形或矩圆状心形,背面有白粉,叶脉7条,沿脉有疏毛,叶干后变黑褐色。花单性异株;雄花序穗状;雌花序为下垂的穗状花序。蒴果近圆形,有3翅,成熟后向上反曲,下垂,翅长超过宽。花期5~7月,果期6~9月。
性状鉴别
▲绵萆薢
绵萆薢呈不规则的斜切片,边缘不整齐,大小不一,厚2~5mm。外皮黄棕色至黄褐色,有稀疏的须根残基,其基部呈圆锥状凸起。质疏松,略呈海绵状,切面灰白色至浅灰棕色,有黄棕色点状维管束散在。气微,味微苦。
绵萆薢根茎横切面可见其外层为数列木栓细胞。皮层中散有黏液细胞,长100~140µm,直径约100µm,内含草酸钙针晶束,维管束散在,外韧型,皮层和中柱的薄壁细胞间有明显的间隙,细胞中含淀粉粒,圆形或卵圆形,长17~25µm。其粉末淡黄棕色。淀粉粒众多,单粒卵圆形、椭圆形、类圆形、类三角形或不规则形,有的一端尖突,有的呈瘤状,直径10~70µm,脐点裂缝状、人字状、点状,层纹大多不明显。草酸钙针晶束,长90~210µm。薄壁细胞略增厚,纹孔明显。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7~84µm,纹孔明显。木栓细胞棕黄色,多角形。
福州薯蓣与绵萆薢性状相似,不同点是福州薯蓣木栓细胞层下方的皮层细胞木质化,具壁孔。
粉萆薢呈不规则的薄片。边缘不整齐,大小不一,厚约0.5mm。有的有棕黑色或灰棕色的外皮。切面黄白色或淡灰棕色,维管束呈小点状散在。质松,略有弹性。气微,味辛、微苦。
粉萆薢根茎横切面可见其外层多为数列木栓细胞。皮层较窄,细胞多切向延长,壁略增厚,木化壁纹孔明显;黏液细胞散在,内含草酸钙针晶束。中柱散生外韧型维管束和周木型维管束。薄壁细胞壁略增厚,具纹孔,细胞中含淀粉粒。其粉末黄白色。淀粉粒单粒圆形、卵圆形或长椭圆形,直径5~32µm,长至40µm,脐点点状或裂缝状;复粒少数,多由2分粒组成。壁厚细胞众多,壁木化,孔沟明显,有的类似石细胞,多角形、梭形或类长方形,直径40~80µm,长至224µm。草酸钙针晶束长64~84µm。
功能主治及用药忌宜
绵萆薢,利湿祛浊,祛风通痹。用于膏淋,白浊,白带过多,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用量9~15g。
粉萆薢,利湿祛浊,祛风除痹。用于膏淋,白浊,白带过多,风寒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
肾虚阴亏者忌服。《本草经疏》中曾指出:“下部无湿,阴虚火炽,以致溺有余沥,茎中痛,及肾虚腰痛,并不宜服”。《本经逢原》曰:“阴虚精滑及元气下陷不能摄精,小便频数,大便引急者,误用病必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