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滨海新区商务服务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2011-10-17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周红
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周红
天津师范大学 杨晓蕾
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孙露卉
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向服务经济转型,商务服务业在发达国家经济体系中的比重不断提升,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滨海新区作为国家重点发展区域,信息化的进程不断深入,新区具有发展商务服务业的巨大潜力。
1 滨海新区发展商务服务业的必要性
1.1 商务服务业为滨海新区的先导产业
滨海新区重点产业体系中,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以新型服务业作为先导产业。商务服务业正是产业定位中先导产业的新型服务业。商务服务业重点发展企业管理服务、法律、咨询与调查服务、广告、知识产权、职业中介、包装服务、会展服务和其他商务服务业。由于商务服务业中间投入少、附加值高的特点,不仅符合滨海新区产业升级的新趋势,更有助于提高新区内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也是实现国家经济战略的必经之路。
1.2 有利于滨海新区产业结构升级
商务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商务服务业有利于整合滨海新区中的商务和人力资源,促进制造业又快又好发展,逐步打造商务服务的品牌,把握高端市场,促进滨海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
1.3 对滨海新区具有巨大的辐射作用和乘数效应
国家战略对滨海新区功能定位为“将滨海新区由天津的一个功能区提升为北方地区经济增长的引擎;将滨海新区由北方重要的口岸发展为国际供应链重要节点相匹配的综合服务平台。”由此看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十分重要。全力打造专业化、国际化、现代化的商务服务业,不仅有利于滨海新区的商贸与服务业的发展,更有利于环渤海地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2 滨海新区商务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2.1 行业规模初显
《2010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工商行政管理报告》显示从各行业注册资本(金)规模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已经取代制造业成为第一大行业,注册资本(金)2726.57亿元。截至2010年底,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在各行业中增速最快,实有企业户数4747户,同比增加1312户,增长38.2%,注册资本(金)2726.57亿元,同比增加1152.42亿元,增长73.2%,成为市场主体发展的新亮点。
2.2 增势迅猛
表1 法人活动单位数(个)
表2 租赁与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从2008年到2009年之间,商务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有了明显增加,单位人员劳动报酬增长比率明显高于总体服务业的增长速率,并且为第三产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
2.3 对相关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
以滨海新区的会展业为例,仅2010年,在滨海新区举办的展会项目已达60余项,累计接待参展商总计2800家,参观人数达62万人次,比2009年增长了25%。如果考虑会展业的相关服务行业,如餐饮业、酒店业、旅游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和展会搭建等服务行业中的信息暴露机会,区域形象在每一次成功的展会期间传播的频率和效应将不可估量。
3 滨海新区商务服务业发展的SWOT分析
3.1 优势
3.1.1 地理区位优势
滨海新区不仅有京津、西北和华北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腹地,服务两亿多人口,还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邻近内陆国家的重要出海口。广大的服务受众、核心的地理区位、集中的高新技术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拉动了商务服务业的全面升级。
3.1.2 产业结构优势
滨海新区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产业、现代冶金、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化工以及新能源新材料六大产业集群,具备了较雄厚的产业基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有利于降低投入到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服务成本,专心发展核心产业,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3.1.3 科技人才优势
商务服务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滨海新区依托的天津北京地区,包括河北的一部分,集中了全国27%的高级技术人才,也是全国智力、人才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3.2 劣势
3.2.1 本土企业少,规模小
本土企业90%以上少于50人。由于企业规模小,服务水平与创新能力相对较低,在跟外资实力企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很难占领高端业务市场,不能形成品牌效应。
3.2.2 专业水平低,标准模糊,竞争实力薄弱
滨海新区商务服务企业发展时间短,品牌意识薄弱,缺少技术和专业化的培训,特别是缺少商务服务知识的积累、共享和更新。行业标准化程度较低,在成本核算标准、从业人员资格认定标准、市场准入与退出标准,以及标准的相互认证、承认制度等方面没有实现与国际标准接轨,造成有些本土企业得不到国际认证,无法与国际接轨,开展国际业务。
3.2.3 企业信用及监管体制亟待完善
目前滨海新区商务服务业内部企业信用信息体系并不健全,激励和惩戒机制尚未建立,加上企业缺乏自律机制,导致行业内企业的失信行为及在业务竞争中竞相压价和各类投机现象大量存在。
3.3 机会
3.3.1 国家政策的支持
环渤海地区将成为我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将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战略发展布局,使其尽快形成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带动区域经济稳步发展。这些举措必将进一步完善商务服务业市场竞争机制,增强商务服务业竞争力,促进商务服务业的发展。
3.3.2 跨国投资加快滨海新区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融合
目前,商务服务业领域的跨国投资占全球跨国投资总额的60%左右,成为跨国投资最大的热点,对外投资进入国内服务业领域的限制逐步消除。这种发展趋势,不仅导致了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全球化,更为国内服务市场进一步开放和滨海新区商务服务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3.3.3 区域经济合作为滨海新区商务服务业带来了商机
京津冀城市产业群发展和布局呈现新的特点: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城市产业发展的优先选择,重化工业向沿海转移。在这种区域合作的新格局下,滨海新区应充分利用北京技术开发能力和河北制造配套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和周边城市实现分层错位发展。
3.4 威胁
3.4.1 区域竞争压力大
与北京地区相比,滨海新区的商务环境、旅游资源、基础设施等均不如北京地区,商务服务业的规模增长量整体水平偏小,品牌建设缺失,处于明显的劣势。北京商务服务业发展水平全国领先,并且行业内支柱企业收入高、实力强,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北京商务服务业的整体发展。而滨海新区的本土商务服务企业由于起步晚、服务水平较低,容易受到冲击。
3.4.2 外资企业经验丰富,制约本土企业发展
私营企业在滨海新区商务服务业中的数量占绝对优势,这些企业在企业收益、人员治理、服务质量等方面远不及外资企业。相比之下,外资企业提供国际标准服务的同时,积极实现本土化,多角度满足客户的发展需求,已基本垄断了区域内的高端市场。私营企业一般规模小、注册资金少、融资能力弱,这将成为滨海新区商务服务业的发展隐患。
通过对滨海新区商务服务业的SWOT分析,可以看到商务服务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总体上机遇大于威胁,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4 滨海新区商务服务业发展对策
4.1 提升本土企业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通过财政补贴、政府奖励、项目扶持等多种方式,在企业管理服务、咨询与调查、广告、会展等行业培育一批本土品牌商务服务企业,促进其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鼓励有一定竞争优势的本土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上市等方式进行资本运作,扩大市场规模,实现品牌化经营。鼓励咨询、会展等商务服务业领域的本土企业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专业服务水平。
4.2 推进行业的标准化和信息化的建设
积极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建立和完善咨询与调查、企业管理服务、广告和会展等重点商务服务领域的服务标准体系,对已有的行业服务标准进行及时的更新,实现与国际接轨。在咨询与调查、会展等重点领域开展标准化试点工作,加快标准的推行和实施。建立商务服务业的信息数据库,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商务服务业企业提供所需要的数据、信息资源。
4.3 形成结构合理的商务服务体系
滨海新区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和相关产业相互融合的基础条件,吸纳有规模效益的知名企业,形成制造业、金融业、文化业和现代商业等相关产业相融合的产业集群。按照商务服务专业化、功能社会化的发展方向,除了突出重点发展行业,对于其他商务服务业也要积极兴办,形成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功能完备、开放协作、高效运行的网络化商务服务体系。
4.4 重视培养高素质人才,壮大从业队伍
商务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的行业,科技创新和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专业化水平对行业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在天津范围内,建议各大高校培养相应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壮大高素质从业人员的队伍。同时,引进其他地区的商务服务专业人才,提升本土企业的竞争力。
[1]戴志强.制造企业向服务化转型的新动向[J].经济导刊,2007(8).
[2]陈阳,曾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研究及启示[J].兰州学刊,2007(3).
[3]王伟.天津滨海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结构演化[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3).
[4]朱晓青.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其核心产业群探讨[J].北京社会科学,2007(4).